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掬水月在手纪录片观后感,《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知识普及」,以及掬水月在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

        电影看完了,很平淡,是一部平淡无奇的记录片,记录了叶嘉莹先生的一生,也不能说一生吧,因为先生还健在,给我的感觉就似一杯平淡白开水,就似初生婴儿第一口的白开水,也似少年时喝多了咖啡饮料,突然口渴时的一杯白开水,更像垂暮之年,做在摇椅上,慢慢的喝一口的白开水。

        从老人小年时代到初中的时候,国家动乱,日本侵华开始,后来又辗转台湾,半个世纪都离离乱。再到迟暮之年回到祖国畅谈赋诗。终其不变的是她对诗词融入骨髓里的热爱。也可以说她唱咏着诗词。诗词也治愈着她。

        记录片本身拍的很美,采用传统水墨画的构图,拍出来的画面感就似一首首诗歌,后面冷色青涩调的荷塘,芦苇,洛阳龙门石窟,雪地,荆棘,撑船的人。更似一首首宋词。幽远而寂寥。

        或者喜欢诗词的人大多数都是感性的。天生富有浪漫色彩。叶先生讲了一个蓝鲸的故事,自己也亲自实践了这件事情。——据说蓝鲸能够隔洋传音,相距几千公里的蓝鲸,呼喊穿透过苍茫大海,最终能够找到彼此。叶先生蓝鲸作了一阕《鹧鸪天》,其中有句: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他想这世间现在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读一首诗。她想把她自己的这—沧海遗音留下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新的一代人里,会有知己相逢,懂得彼此这生命里的特殊音韵。就似千年之前的诗人,词人遇到千年之后的我们一样。我们时不时应用他们的诗词,表达我们自己情感,联想起来,算不算个隔空的知己呢?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是王国维讲的。叶先生用来形容古往今来的大词人,可这何尝不是叶先生自己的写照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好像多少先生大家,都是经历了一番痛苦和苦难的人生才成为大家。在中国的词典里也一直把苦难和成功捆绑在一起。的确,面对苦难,杜甫,苏轼等,他们都把苦难化作了一首首词话,肆意挥洒,将情绪酿成几句叠唱。似乎历史惊人的相似,似乎有才情的人终究会成为那个自己。我倒觉得叶先生和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都是生于书香世家。人生际遇也同样遭受动荡的年代,却用一阙阙词话。将人生的三二事,一扫而过。

        诗词。艺术形式本身从美的角度去看,就是人们内心的表达和提炼。艺术总是相通的,就像我们先看到一副很美的景象。诗人词人就用语言把具体的景物,事物,提炼精简再杂糅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使之我们看到的景象更加灵动,可以抒发自己的各人情感。就这样,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里,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阅读诗词就是在这避难所里治愈疗伤。偶尔累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防读一首小诗。你会发现几千年的老大哥们也和你一样。会累,会迷茫,也会发发牢骚。但是你会发现他们是多么的文雅,又将心事都消解在诗词当中。就让我们苦苦寻觅,傻傻做梦。梦里与他们把酒临风,泛舟湖上,同消万古愁容,共话人间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