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二泉映月二胡,拉奏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用什么调拉奏的??和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借一丝安慰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二泉映月表达的是什么 感受二胡的独特魅力

1、《二泉映月》表达的情怀分别是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

2、《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3、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二胡二泉映月怎么调弦

一般是低五度,如果不能在调音器上出来,就在钢琴上D调降个5度,跟上这个音来调就是个号办法,阿炳那把二胡很旧。再着,没感觉代表你还没有技术纯熟,或者你没有真正理解二泉映月的抒发的感情。

扩展资料

二泉要用专用的二胡二泉二胡和二泉弦,(比一般通用的弦略粗,内弦音高为A,外弦E,A调也自然就是15弦了,

如果你不用专业表演,你可以忽略这个定调说明,就用一般的定调法,用15弦拉就是了,只是没有二泉的味罢了,练习一下还是可以的,

二胡二泉映月怎么调弦

内弦定d1,外弦定a1,可以使用双管簧片校音器或电子校音器进行校音。由低到高切不可用力过猛,也可以用固定电话免提来获得a1来对二胡的外弦音进行校准(固定电话的免提音为440HZ赫兹)。

琴码放在琴皮的中间偏上一点,琴弦入槽,确保琴码放正,不能歪斜,音垫距离琴码半公分,天气干燥时,音垫越靠近琴码,天气潮湿时,增加琴码音垫的距离。

《二泉映月》赏析:

从乐曲的曲名来看,这首作品似乎是以描绘景色为主,且借景抒情的标题性音乐作品。后据杨荫浏先生回忆,当时赴江苏无锡为阿炳录音时曾问及这首曲子的名字,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阿炳后称其为“依心曲”。

因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个世称“天下第二泉”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也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于是杨萌浏和阿炳商定,将此曲正式取名为《二泉映月》。

由此可见,《二泉映月》是阿炳在常年的流浪卖艺生涯中不断演奏加工而成的,它不是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而是通过曲中苍劲哀婉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二胡二泉映月指法教学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

       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拉奏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用什么调拉奏的?

《二泉映月》A调 宋飞
阿炳的二泉,原调是1=G调,用15弦演奏。你的提问显然是把定调和定弦这两个问题搞混了。因为现在的二胡,比阿炳当年用的弦,内外弦各细一了档。那么,用普通二胡来演奏他的二泉,用原调,就显得弦过松,不好控制了,所以,这些年来,不少演奏者都在用提高调门的方式来拉这首曲子,现在是有用原调G的,还有用1=A调的,还有定在1
=降B的,张锐老先生一直用1=C调拉。如用C调拉,那么内外弦就是C和G。不论定在什么调,都是15弦来拉。从目前来看,普通二胡,用1=A,也就是比原调提高一个大二度的方式,来演奏的人较多,这个方式,又能保持阿炳的风格,也会让演奏上,更好地发挥性能。

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有什么感受?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扩展资料

《二泉映月》的意境就是表达:阿炳通过泉水声把多久以来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全都洒向这茫茫月夜。表达了,阿炳这几年的痛苦意境,用泉水声表达了这几年压抑的心情!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1] (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

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扩展资料: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

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

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