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和元宵节的来历以及风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离沫倾城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来历: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习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和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有趣的元宵节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介绍】: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来历】: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习俗】: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元宵节主要就是从弘扬佛法的汉朝流传下来的,每年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都会有燃灯表佛的一个习俗。随着后来佛教在中国不断传播之后,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慢慢被流传下来。

后来到了元宵节的时候,赏花灯以及张灯的习俗,成为了民间很常见的一种习俗。如今在元宵节的时候,不仅会赏花灯、还会猜灯谜、放烟花、另外还会吃汤圆等,有些地方还会耍花灯等。

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大放异彩,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合家团圆,还有就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在这一天人们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狮子等节日习俗。元宵和汤圆是元宵节的节日食品,这种食物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出现自宋代的浙江宁波地区,当地的人们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作为馅料包裹上糯米面团,然后放在水里煮,因为味道好,做法新奇,很快就流行到了全国。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元宵节的来历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元宵节民间还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

元宵节里最主要的节目是赏灯。关于点灯、赏灯、燃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最早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在掌握了用火之后,可以驱散猛兽,于是在月圆之夜点燃篝火,举行驱鬼仪式。原来元宵节燃灯的习俗,就是从中华先民的这种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另外一种说法是,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应当源于道教的”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火官是在正月十五诞生的,所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要燃灯庆祝。

元宵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汉族传统的元宵节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的,汉文帝下令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创建”太初历“。进一步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的节日。“一年明月打头圆”,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有着独特的意义,而这一天也是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主要以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为主。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的由来,时间及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风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代表团圆的"元宵"。

二、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未孕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