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名人初乃玩 颜氏-姓颜的名人-颜姓起名字-颜姓的起源与家谱「记得收藏」和因为玩而成功的名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橘生淮南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颜姓的来源和名人都有哪些?

颜(Yán)姓源出有三:
  1、源于西周,出自曹姓,陆终之后。据《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孙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州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邾挟之后,至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
  2、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是周公旦伯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孔子的母亲徵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3、他族改姓而来。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后改单姓颜;清满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台湾省土著、毛难,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名人颜回</B>:春秋时鲁国贤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他:“不迁怒,不二过”。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后世称其为“复圣”。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颜 复:山东省人,宋代画家、官吏。颜回四十八代孙,官至太常博士。颜耕道:湖南省平江人,元代学者。博古,工于诗,尤善草隶,亦工绘事。
  颜 辉: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元代画家。善画人物、佛道,亦工鬼怪,造型奇特,用笔虽见刻露,却笔法奇绝,有八面生意之趣,开明初吴伟画法之先河。有《中山出猎图》、《李铁拐像》传世。
  颜 宗:广东省南海人,明代画家。举人出身,曾任邵武知县,后署兵部员外郎。善画山水,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山水画中,多写平远景色,苍浑健劲,独具风格。有《湖山平远图》遗世。
  颜子推:字介(公元531-约591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学者、训诂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昭甫:唐代官吏、学者,历官侍郎,华州刺史。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博文:德州(今属山东省)人,北宋画家、诗人。徽宗时进士,仕著作佐郎。长于人物,亦善水墨花卉。遗画有《罗汉图》、《闲云出岫图》、《野水图》等。
  颜直之: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宋代画家。善画人物,工小篆,作《集古篆韵》,官至中散大夫。其子颜汝勋,官朝请大夫,亦工篆。
  颜光敏:山东省曲阜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考工郎中。少年聪慧,九龄工草书,十三娴诗赋。
  此外,颜姓的主要名人还有:西汉有经学家颜安乐,唐代有卫尉颜杲卿,明代有贤良颜伯玮,清代有思想家颜元等。

千秋谱书

修谱之人,祖先之泽。一族纪史,千百年矣。百家之姓,从遥远亘古而来;千家之族,乃祖公后裔之继。人神连衡,楚辞之韵;尝咏全族,谱书生焉。千里寻亲,汉赋盛世之情;万里收族,唐诗宋词之义。于是先贤,席卷四海之亲;续修之举,囊括族亲之心。动天地而感鬼神,训典谟而诰誓命;恢弘义以言大道,睿文远而续谱书。

夫始迁之公,迁徙之缘,唐宋迄今,明清尤盛。开基之贤,南雄珠玑,洪洞古槐,湖广填川。东往西口,北闯关东,海飘南阳,气象万千。拓村立寨,结庐之藩;天厚一族,种桑种粟。开荒造田,不复出焉;开济明豁,事各缪形。谣歌成章,兆基立业乎五谷;叙事详赡,五曜霄映神攸赞。择选于兹,定居山谷。阡陌交通,沉淀千载。神州九土,地位显赫,为官兮千里而来;布衣之士,筚路缕蓝,或涉远举家而去。沧海波振,周流八级辞厚土;念祖其考,千载之族有恒念。盖世之谋,彰往考来;篇辞引序,碑碣志状。言高旨远,仰慕江山之仙境;万物有序,山环水抱之桃源。颂族之根,百世基业,兴欣卷怀,沧海桑田。详之以远,其考憾矣!

夫远古之帝脉,帝谱横贯千载。帝世之谱,国史族史;方志郡史,家国之魂。秦皇汉武,著谱牒于前;唐宋康乾,载谱书于后。家族记忆,源于谱牒;文史学者,手不释卷。兴旺之论,清晖以远;谱牒坟典,鼎立之融。嗟乎!魏晋相如,蔚若秉灵;谱赋之心,包括宇宙。杨雄幽思,含章挺生;甘泉冠首,唤神赞礼;挥洒笔墨,梦肠收内;桂椒之芳,暗中音律。顺天应人,左思三都;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思构十年,皆著疏之;名人弘扬,洛阳纸贵。刘勰文心,醉翁研谱;仲淹划粥,谱序典雅。理学朱熹,开馆授谱,草民敬仰,谱意晓然。谱序之传,四海之作;家弦户诵,文章千载。三奏九曲,序文璀璨之无穷;弘阔久远,谱牒文史之富有。

千山万水归来,无限江山。三五年之风云,十余载之修炼。寻找一村之祖,遥望一族之远。稽阅村史,浓郁诗意;鞠躬尽瘁,思绪万千。夙兴夜寐,远近相随,事出于沉思;朝乾夕惕,上下相倾,义归于翰藻。千家万户之情,精理为文;悲喜交至之叹,秀气成采。铭记字辈,子孙相承;耕读传家,宗祀不绝。一村之中,依依家园;风土人文,演绎变迁。宗亲之家,彩云相随;书香之味,天动神移。时光流逝,先祖先贤,羽化为神,嘱咐子孙。新撰之谱究其广,藏谱之家载其远;逢涌原泉润鸿业,名载入谱垂青史。修谱之族,千年之遇,经纬族史,栋梁铸成。

修谱之人,千头万绪,九鼎之慧锤心智;千秋之谱,超遥行远,金玉声五载有别。主修编修,初乃孤家寡人;临风玉树,智勇张弛有道。续谱初心,主撰助修,措筹资金,家承百年之业;三五人兮,振臂一呼,招兵买马,语流族史之美。集一族之人财,集全族之资源。几多磨难,耗尽家财;心底无私,本无异念。填表清人,百世可知非如此。一路编修,主修肚量可行船。祭拜祖山,临千岩竞秀之深;察考碑记,处崇山万壑之险;草木葱茏,识溪水潺潺之音。仰慕先贤,毕恭毕敬拓印碑文;录记族史,览辞铸藻千秋谱哉。续谱之歌,犹叹其艰,仁孝炳耀之虔诚。茫茫遐荒,依依寻亲,忠孝人物有风范。

嗟乎!稽之上古,千载之谱。展谱发志,无韵离骚;文之伟哉,牒书炳然!全族之亲,遇见奇人,吾自祖先;翰墨书香,遇见奇书,族之谱书。古为今用,六经注我;祖传圣物,谱之成我!夫人之一生,奇人奇书,先祖之传,存乎心间。夫子之采,曲阜孔家内容宏富;夫吴越王,钱氏家训文体完备;三湘双峰,曾氏家书自成体系。寻览族史,焚香夜读谱牒;涵泳玩索,俯仰荣华所见。天地日月,文曲武魁,笔绘一族之星。顺理成章,泛览辞林,彰显一族之史。撰谱之心,外延广阔而内涵深邃;融入族史,贯通古今而褒赞祖先!

于斯之时,履责续谱;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丰富一族之文史,钟鼓乐之有老谱。窥先贤迁徙之密,顶礼膜拜而修之。族亲信之,重建庙堂之梦想;主修之责,承担一族之广联。天马行空,纵横神州;恪守信念,山路漫漫。仰视前贤,俯冠来籍。残本孤本,原著为宝。考查之精,一人一家一村;核实之严,逐篇逐条逐字。学先贤之风范,蕴极深义;尊老谱之源泉,承载厚重。堂堂主修,周公吐哺之功德;千载一会,茫茫案牍之劳形。前世之缘,老谱既载之迹;今世之命,自然之道续谱。敬谱垂法,遵老谱之旧章。一村一寨书通告,一房一户拜长老。新撰之谱,能载远乎!血脉通连,垂名于后。

从古于斯,编谱之人;论文序笔,定位高远。全族之事,人皆有责。远亦忧,朝起朝落,族之基业,瞬间族业皆无。近亦忧,手无基金,统族之谱,而难于上青天。续谱兮,观望者众,募捐者稀,主修囊中羞涩,床头金尽。三人之行,必有师焉。敬于专家,仰于学者。吾之恩师,语言学家颜迈公;煌煌巨著,篆书字典振环宇。秉烛夜叙,字句篇章谋布局;纠正错讹,醍醐灌顶心智明。见贤思齐,礼贤敬德;恩师人格,垂范后生。嗟乎良材!乡曲豪俊,谱牒鸿儒,笔参学究,审阅拙稿。点评新谱,纠正错讹;精辟雕龙,篇章叠耀。厚积薄发,喟然叹曰:感己所感,言己所言。见贤思齐,礼贤敬德;苟无天才,人格千古。

夫谱之书,仁者乐也。北上广谱馆,弘我典籍之瀚。千古之情怀,咏谱千部之众。唐宋之谱,乃国宝也;元明两代,亦不多见;清代存谱,遂为主线。五百年间,谱牒浩荡;千年谱书,稀罕难觅。民藏馆藏,景行行止。续谱建庙,博我兮幽思;宗庙祭祀,壮我兮情怀。举豪杰之士,为家族之帅;凝众亲之情,聚全族之光。天高地阔,百年之变;傍及千家,谱难统矣。续谱之心,天人可鉴;汇集成册,死而后已。嗟乎!夫承老谱,熟读铭记。百感交集,诵谱有章,呼唤远古道义之取向。世界谱牒之学者,垂青族谱之坟典;学术之注本译本,勃然昌盛勿列举。

夫观老谱,承诏为遣词典雅。主修啼血,载名谱序荣耀焉。短短序文,俯拾即是富矿;字字珠玑,笔墨蕴藏天意。序未断句,文未标点;冷僻有之,通假兼之,文亦宜然,难可详悉。文之序,传之今,天书乎?今之人,读谱牒,追祖先。感之爱之,扑朔迷离,沉默远观,悲夫悲哉!古之主修,尊其古训;家史族史,亦不外传。文字精粹,文体活泼;概述一族,善用文言。垂世立教,千年本色;文言白话,相得益彰。盖有遗忘,留之脑海,藏之深山,沉睡林海。老谱精审,印刷之量,稀罕。珍藏稀少,研阅家谱,难矣!

谱者,族之所之也;谱序,主修之志也。以一族之事,聚先祖之德;系一人之本,扬族亲之风。人丁为谱,则情于中;修短随化,故载于声。昔伏羲之琴,神农之瑟。女蜗笙簧,暴辛音律。牧野清河,八音俱起。始祖爵荣,昭昭天宇;怀土依依,稽考祖山。千载之乎,《激楚》、《结风》;《阳阿》之舞,鼓琴吹笛。览物之情,古迹厚重,破屋壁采摭之谱。昭然义见,隶古竹简,旁求博考之经籍。夫先贤所传,乎一族之远近,唤绵绵之俊杰。谱第乎其始,祖述族贤遗风,麟凤至其嘉瑞。远思长想,族史遗文;三载不览,乡愁远矣。

千年之族,一公之后;续谱之缘,情结百世。布衣之家,惟有谱书;呼唤先祖,怀先追远。村村相望,寨寨相属;千户百寨,魂连先贤。鞠捧老谱,故述往事;谱书声声,日月辉同。一族之修,阶段性矣。通晓大义,宗亲之合,博览群书,情正文正。百年一遇,三十年则小修;千年家族,六十年乃大修。修谱时段,目光短浅,弃族之统谱,一省之统谱,姓氏之统谱。错过此村,就没这店。全族之史,先贤承传之辞;全族受教,后嗣阅读之颂。人物迁徙,刻骨铭心。沉淀典故,汇总编纂;泽及当代,延及后人。

夫千秋谱书,一族之情结。固有格式,人丁铺就;欧式苏式,五层不变;亦可竖排,亦可横排。吊线图之丰采,故有千里之物。传承千载之谱,仅人丁之铺设;未编族史之典,难以长久之传。先祖之脉,古今奔溢;人丁之盛,八方繁衍。绵绵延申,源远流长。续谱苦乐,非常人也。数省数县,在天一涯;村村寨寨,在水一方。胸境广阔,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举笔求实,尽善尽美,乐哉善哉!今续谱之策,置泰山之巅;载族之典故,谱牒之精华;家风之榜样,质之所在也。撰绵延之谱,藏于千家;扬家族之德,传布子孙。此乃主修毕生之志也!

呜呼!城镇扩容,一日千里之势;村庄枯萎,亘古风水不存。厘清脉图,晰长序幼;梳理族史,全族受教。新编之谱,承载族兴族衰;跌宕情节,抒发亦喜亦叹。惜老谱,查县志;核碑记,补文献。载一典故,阐家训家风之义;记一人物,添族史文化之彩。先辈之续谱,未曾料及;本谱之举措,实为创新也。

嗟乎!夫天下之志,追求与信仰;家族之史,传承与光大。弦歌音响,人丁全录为本;始祖图腾,主修均记在册。谱书精粹,语言流畅而不散;造化之功,骈散交错而不板。援笔叙事,千年坟籍,谱书千载之采。白麟赤雁之歌,天人和一之曲,主修此生无憾矣!

2019.10张良材于沅州晃州潕水之滨

颜氏-姓颜的名人-颜姓起名字-颜姓的起源与家谱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颜氏-姓颜的名人-颜姓起名字-颜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颜氏

  分布地区

  山东曲阜,山东诸城

  历史来源

  当代颜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

  「颜」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姓谱》及《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时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其庶子食采于颜邑,其后有颜氏。二:出自曹姓。以王父字为氏,周代邾国邾武公名夷父,字颜,称为颜公,其后亦有颜氏。

  得姓始祖

  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颜姓分布

  当代颜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颜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西、湖北三省区,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四川、江苏、广东、台湾、浙江、江西,这八省的颜姓又集中了48%。湖南居住了颜姓总人口的12%,为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以湘鄂桂为中心向四周散布的颜姓分布状。颜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桂琼、闽台、粤赣大部、浙江南端、湖北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东南、四川北段、青海东部、甘肃中西部、鲁苏交界地区、黑吉东部,颜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2.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1%的颜姓人群。在鲁苏浙大部、安徽、上海、江西东北、河南东南、湖北北部、陕西南端、甘肃东南、宁夏西部、;内蒙古西部、云川大部、重庆、贵州西北、黑龙江西部、吉林中部,颜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0.11%一0.2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颜姓人群。

  家族名人

  颜回:春秋时鲁国贤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他:“不迁怒,不二过”。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后世称其为“复圣”。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观音看着时男时女,观音由男相变女相是什么历史原因?

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

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现为日常行为中即是爱,比如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印顺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应现女身,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



扩展资料

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 《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泛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材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

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

这个故事并不为正统佛教典籍所载,也不被佛教所承认。其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13完整记载了这一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世音

中国姓颜的有多少人?

中国姓颜的总人口约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颜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区,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超过一半,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江西、浙江等,这些省的颜姓又集中了很大部分,颜姓分布很不平衡。

扩展资料

颜姓名人:

1、颜丹晨

颜丹晨,1978年3月9日生于湖南湘潭,中国内地女演员,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7年,凭借电影处女作《背起爸爸上学》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成人演员奖;同年,凭借青春剧情片《花季·雨季》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

2、颜冠英

颜冠英,1946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国影视演员。1990年凭借短篇文章《期望》获得《剧本》全国二等奖。1997年,首次参演电视剧《小井胡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姓

姓颜的辈份排列

  一、姓氏源流
  颜(Yán)姓源出有三:
  1、源于西周,出自曹姓,陆终之后。据《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孙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邾挟之后,至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
  2、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是周公旦伯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孔子的母亲徵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3、他族改姓而来。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后改单姓颜;清满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台湾省土著、毛难,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综上所述,颜姓主源两支均发祥于今山东省境内。先秦时期,颜姓主要在齐鲁大地繁衍,但此时已有颜姓人入居河南,如据史载,周哀公二十七年,陈国因颜涿聚死于隰之役,原采邑由其子颜晋继承。西汉时,颜姓人有济南亭长后迁九卿的颜异,有官至齐郡太守丞的鲁国薛(今山东省薛城)人颜安乐,可见此际颜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一带。东汉时有楚人颜忠,说明此期已有颜姓人徙居今湖北省境。魏晋南北朝时,世居在琅琊、东鲁一带的颜姓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动荡不安而受影响,反而高官不断,族大人众,并发展成为颜姓琅琊、鲁国郡望。隋代以前,一支颜姓由琅琊临沂入迁关中,到了唐代,此支颜姓下传至颜师古(颜回三十七代孙)时,开始发达昌盛起来,其子辈颜昭甫,孙辈颜元孙、颜惟贞,曾孙辈颜杲卿、颜真卿、颜旭卿,颜曜卿,玄孙辈颜 、颜君页、颜禺页、颜岂页,均有名于当世,或仕宦当朝,或书法造诣精深,或两者皆备,其中颜真卿更是大名鼎鼎,百世流芳。此支颜姓风光显赫一时,为世人仰慕。真卿四世孙弘,官金陵同州参军,长子诩为永新(今属江西省)令,次子普,五代末为泉州德化令,遂家焉。普之长子泊迁永春卓埔,后子孙分居于闽南各地及江浙等地,颜姓入川始于唐代,有颜有意,由成都县令官至刺史。北宋末期,由于康王赵构南迁杭州,有山东、河南省等地颜姓播迁江南。南宋末期,居于江、浙、闽、赣一带之颜姓人为避兵火,有迁两广、两湖之地者。明初,颜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省等地。清初,颜姓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康乾年间,有山东之颜姓闯关东入东北三省。此际亦有颜姓人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清末时,颜姓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如今,颜姓人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山东多此姓,该省颜姓约占全国汉族颜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三、历史名人
  颜 回:春秋时鲁国贤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他:“不迁怒,不二过”。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后世称其为“复圣”。
  颜 复:山东省人,宋代画家、官吏。颜回四十八代孙,官至太常博士。颜耕道:湖南省平江人,元代学者。博古,工于诗,尤善草隶,亦工绘事。
  颜 辉: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元代画家。善画人物、佛道,亦工鬼怪,造型奇特,用笔虽见刻露,却笔法奇绝,有八面生意之趣,开明初吴伟画法之先河。有《中山出猎图》、《李铁拐像》传世。
  颜 宗:广东省南海人,明代画家。举人出身,曾任邵武知县,后署兵部员外郎。善画山水,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山水画中,多写平远景色,苍浑健劲,独具风格。有《湖山平远图》遗世。
  颜子推:字介(公元531-约591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学者、训诂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昭甫:唐代官吏、学者,历官侍郎,华州刺史。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博文:德州(今属山东省)人,北宋画家、诗人。徽宗时进士,仕著作佐郎。长于人物,亦善水墨花卉。遗画有《罗汉图》、《闲云出岫图》、《野水图》等。
  颜直之: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宋代画家。善画人物,工小篆,作《集古篆韵》,官至中散大夫。其子颜汝勋,官朝请大夫,亦工篆。
  颜光敏:山东省曲阜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考工郎中。少年聪慧,九龄工草书,十三娴诗赋。
  此外,颜姓的主要名人还有:西汉有经学家颜安乐,唐代有卫尉颜杲卿,明代有贤良颜伯玮,清代有思想家颜元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国:即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时魏晋改为鲁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西汉改治薛(今山东省薛城),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琅琊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琅琊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山东省诸城),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复圣堂:孔子的弟子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勤俭好学,乐道安贫。孔子赞叹他说:“颜回真难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饭,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环境中,要是别人,必将忧烦难受了,颜回却安然处之,并没有改变他向道好学的乐趣啊!”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32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鲁哀公曾问过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发了怒,很快就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过错马上就改正,绝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嘛,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了。”这说明他是孔门72贤人中最贤的一个,以德行著称。后世儒家尊他为“复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
  此外,颜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宝塔堂”、“四乐堂”、“旧雨堂”、“丛桂堂”、“又红堂”等。
  ============================================================
  【颜姓宗祠通用对联】
  〖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清臣风节;
  复圣渊源。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开元年间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因受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他联络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称楚帝,占据蔡州。他以七十六岁高龄被派前往蔡州劝谕,拒绝李希烈的诱降,被缢死。书法先后学褚遂良、张旭,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下联说春秋末鲁国人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德行,非常喜欢他。三十一岁就死了,孔子极为悲恸,说:“天丧予(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天丧予!”后来被尊为“复圣”。
  清臣风节;
  复圣颜渊。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圣门好学;
  王会成图。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颜回,孔子弟子中最贤,列孔门德行科。后世称“复圣”。下联典指唐·颜师古,曾作《王会图》。
  德行世泽;
  常山家声。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颜回,以德行著称。下联典指唐·颜杲卿,假常山太守,以忠义著称。
  不欺暗室;
  堪为镇神。
  ——佚名撰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颜叔子,夜纳无家可归之女,使执烛,烛尽而达旦,不二其志。下联典指春秋齐国孝妇颜文姜所居地,名颜神镇。
  -----------------------------------------------------------------

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也的暗示成语是什么?

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也的暗示成语 无稽之谈\见机而作

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者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藏于身后,田主遂作吟哦之声曰:“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忙将鸡献出。田主又吟曰:“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曰:“初问不与我,何也?”田主曰:“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也” (《新镌笑林广记》)
如果是在口语中或在使用成语原型的书面语中,那么“无稽之谈”、“见机而作”就是双关,即以“稽”、“机”隐指“鸡”。而如果在书面语中照直写为“无鸡之谈”和“见鸡而作”(或在口语中着意指出),那么这就只能是翻新——谐音改造了。

浅谈成语的谐音改造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幽默俏皮的表达方式——成语的谐音改造。这种表达方式,像双关、也像仿拟,像别解,又像析字。然而仔细考察又很难全部归入哪一种格式。如果需要自立门户,似可称为“翻新”或“别转”。请看笔者亲历的一个例子:酒宴上,一朋友大谈斟酒的科学,他说:“敬啤酒须分三步,始之于‘歪门邪道’,继之于‘卑鄙下流’,终之于‘改邪归正’。”众人不解,他蘸酒于书桌,举座轰然,连喊绝妙。原来这三个成语是经过谐音改造过了的,即“歪门斜倒”、“杯壁下流”、“改斜归正”。其意为:(一)酒杯要斜,啤酒要斜倒(dào);(二)酒要顺着杯壁向下流动;(三)随着酒的增多,酒杯逐渐由斜而正,倒满为止。

可以看出,成语的谐音改造,是借用同音或近音词替换成语中某个成分,从而表达一个全新的语意内容,收到奇崛幽默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当然也时见新闻报道。如

《尽快解决燃煤之急》(《解放日报》1983年5月3日)
《谈谈爱“才”如命》(《文汇报》1983年6月8日)

很明显,“燃煤之急”是“燃眉之急”的改造,“爱才如命”是“爱财如命”的替换。又如“舔不知耻”、“失事求似”等。要说使用频率最高的,当数人们的日常交际。下面是当今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改造了的成语:

某些作家——投笔从“融”
某些历史学家——谈“股”论“金”
某些书法家——玩物丧“字”
官倒——坐以待“币”
银行人员——持“资”以“横”
某些记者——言为“薪”生
某些教师——谆谆“叫悔”
某些演员——多“财”多艺
出版商——添“资”加“页”
受贿干部——据“礼”力争
中小学生——“财”疏学浅
家庭教师——因“财”施教
老实人——愚昧无“资”
这些改造了的成语,都有着固定的原型,二者的形义对应关系为:
投笔从戎(军戎)——投笔从融(金融)
谈古(古代)论今(今天)——谈股(股票)论金(金钱)
玩物丧志(志向)——玩物丧字(写字)
坐以待毙(毙命)——坐以待币(钱币)
持之以恒(恒久坚持)——持资以横(因掌握钱而专横)
言为心声(心中之声)——言为薪生(言为薪水而生)
谆谆教诲(教导劝诲)——谆谆叫悔(言叫后悔)
多才(才华)多艺——多财(钱财)多艺
添枝加叶(添加枝叶)——添资(资财)加页(页码)
据理(道理)力争——据礼(礼物)力争
才(才能)疏学(学识)浅——财(钱财)疏学(学历)浅
因材(材料)施教——因财(钱财)施教
愚昧无知(知识)——愚昧无资(资财)

成语的谐音改造从语音上看很像谐音双关,因为二者都借助相同语音关涉两意。然而它们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双关是借助原有语音隐指实际上要表达的同音语义,如果用文字表达,仍用表示表层语义的字。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以“晴”关“情”,仍用“晴”字。而成语谐音改造则公然用表示另外意义的同音字替换原成语中的某些字,从而由双关的隐指变成了直言。从形式上说,是否用表示新义的字替换原成语中的同音字就成了二者的区别的外在标志。例:

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者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
藏于身后,田主遂作吟哦之声曰:“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忙将
鸡献出。田主又吟曰:“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曰:“初问不与
我,何也?”田主曰:“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也”
(《新镌笑林广记》)

如果是在口语中或在使用成语原型的书面语中,那么“无稽之谈”、“见机而作”就是双关,即以“稽”、“机”隐指“鸡”。而如果在书面语中照直写为“无鸡之谈”和“见鸡而作”(或在口语中着意指出),那么这就只能是翻新——谐音改造了。

有的谐音改造可以说是仿拟辞格,如“投笔从融”、“多财多艺”、“据礼力争”都可理解为是仿“投笔从戎”、“多才多艺”、“据理力争”而造的。但是,仿拟格与所仿原型的形式结构完全一致,而成语的谐音改造只求音似,不管形同。如“言为心声”是“主+谓+宾”的结构,而“言为薪生”则是“主+状+谓”结构;“添枝加叶”是并列关系,而“添资加页”则是条件关系,再如“歪门邪道”与“歪门斜倒”、“卑鄙下流”与“杯壁下流”,其结构关系也不一样,如说后者是仿前者而作,似乎也有点勉强。

由于成语谐音改造是把原来成语中的某些字“引”到了别一方面,这样就和临时赋予词语以新含义的别解辞格有了相似之处。不过,别解只在于根据谐音解释语义,而谐音改造则是另“造”了一个语词。比如孙春平在小说《陆大车和他的“臭豆腐理论”》中赋予主人公陆连昌这样的语言:“不给洗衣服,那叫啥媳妇?媳——妇,媳妇,就是洗衣(媳)服(妇)嘛。”这里的“洗衣服”就是根据谐音对“媳妇”作的歪曲解释。谐音改造则不然,它并不对某些词作同音的引申解释。而是照直换上了同音词,使原有成语变成另外的面貌。如“坐以待币”不是对“坐以待毙”的解释,而是另造了一个新的“成语”。

谐音析字很像谐音双关,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丰年好大雪”(《红楼梦》)之“雪”,视为析字,这样,它和成语谐音改造的区别也就很明显了,不多例说。

总之,成语的谐音改造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它或奇或巧,或谑或刺,为我们汉语的幽默表达开辟了一条新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