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作者是谁??,以及静静的顿河原文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静静的顿河

作者: [苏] 肖洛霍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金人 / 贾刚 校

出版年: 2015-8

页数: 1714

定价: 1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名著名译丛书

ISBN: 9787020104505

《静静的顿河》(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 ,反映了这一地区的 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 。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米·肖洛霍夫(1905—1984) 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遇见:

史诗般的作品,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萨克。葛里高利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个 勇敢 的哥萨克,但是一个软心肠的人。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是他厌恶胡乱杀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他受不了不公正对待,看不惯一些过激的行为。最终导致他站到了对立面,在叛军里他同样受不了不公正的对待,对同情导致叛军对他的不信任。

      他总是这样让人感觉无路可走, 也许他的性格不适应这样的时代 , 没有坚定的信念 ,所谓旧政权、苏维埃、邓尼金、科尔尼洛夫等等都不是他理想的结果。他的性格导致他的摇摆不定,他的经历导致他到处不受信任。即使做一个土匪也是不称职的,他下不了手,对待敌人也是那样的软心肠。 倒真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他是一个善良 的哥萨克,不愿杀人的他甚至在彼得罗被杀以后都不愿伤害米什卡。可是处在 那样的时代,是不允许出现骑墙派的,不能举棋不定,无论苏维埃胜利还是白军胜利,葛里高利的结局都是悲剧。

    葛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贯穿始终,虽然说阿克西妮亚最终也死了,但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毕竟她死在了爱人的怀里。勇敢的阿克西妮亚说走就走,这样的女人真是少有的,对葛里高利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娜塔莉亚的悲剧之上的。很难说谁更爱葛里高利,也许娜塔莉亚更多一点, 但葛里高利对娜塔莉亚亲情多于爱情、怜悯多于爱恋 。也许这样的悲剧更应该责怪葛里高利,毕竟阿克西妮亚是有夫之妇,他与娜塔莉亚的结合更多是父母之命的悲剧, 葛里高利对阿克西妮亚与其说是真爱,不如说是习惯的爱恋 ,只是从情窦初开就习惯了阿克西妮亚的存在,此生便再也摆脱不了。最终娜塔莉亚在悲伤中去世也没有太打击葛里高利。他心中所想的始终是阿克西妮亚,斯捷潘就这么冷冷的看待自己的感情生活,那样的无能为力,阿克西妮亚甚至从来都不愿关心他。

      正教的静静的顿河,养育了多少哥萨克,顿河边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彷佛目睹了数十年的苦乐哀愁。合上书之后才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可怕的战争在夺走了一切之后才让人明白,明白在过去最不经意的东西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乐不加冰:

一个多月,这本将近150万字的鸿篇巨著。肖洛霍夫 深邃的人性关怀以及史诗般的描写 让人特别着迷。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顿河的自然风光与景物,非常的细致入微,从 恢弘壮阔的天空、奔腾的顿河水到小小的水珠儿、金黄的麦叶子,都能被他写出花来,构成了风光旖旎、气象万千的顿河草原图景,特别生动特别美 。人物塑造也是非常的 生动鲜活 ,笔下的人物 自然纯粹 , 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语言质朴流畅,可细腻可粗旷,可温情可冷静 ,文风切换自如,情感真挚,把哥萨克的 粗鲁、野蛮、正直、善良 等复杂的民族特征表现得很到位,真的很喜欢。尽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但读起来诗意盎然,心情跌宕起伏,时而压抑难受,时而温情一笑,时而哈哈大笑,真的很佩服作者可以把读者的情绪调动得这么自如呢。

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淌,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又一年,永不停歇,而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时局变了一次又一次,十年间俄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哥萨克们被时代裹挟着 ,抛妻弃子远离家乡,奔赴前线,从这个战场换到那个战场,回来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生命就要像断梗的树叶一样脱落了”,最终只剩下孤儿寡母和老人守着颓败的村庄。年迈又贪生怕死的潘捷莱一次次借口当逃兵,给自己找了个风水宝地,最终还是逃不过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下场;普罗霍尔打腻了仗,为了逃避战争,他想尽办法感染上梅毒, 最后好像真的病了但战争也差不多结束了 看着真是心酸。

别尔嘉耶夫说,哥萨克的自由逃民是俄国历史上十分出色的现象,它最能体现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极性、矛盾性。主人公格里高利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凸显了这种矛盾性,他徘徊于之间,他既不认可A行为,又得不到B认可,最后成了无所皈依的精神 流浪 者。 他的迷惘是因为在交战双方中都找不到道义上的绝对真理 。格里高利的左右徘徊、颠沛流离,是带着朝圣的梦想出发,然而他无法逃脱时代的裹挟,在尘世的分裂、动乱、厮杀中渐行渐远,只余下唯一的潜逃之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尘世的道路就是潜逃的道路,或者朝圣者的道路。”

多年参战,让格里高利看清了战争的残酷,“良心,我连想都不会想到它。你杀人,也不知道为的是什么?我心里一直很难过、 难过, 生活的道路 不对头 ……如果往我的心里看看,那儿是一片漆黑,好像在一口枯井里。”于是,他选择了逃亡,在经历了哥哥、老婆、大嫂、爸爸、妈妈死亡后,心如枯井的格里高利逃出匪帮,与心爱的阿克西妮亚逃亡,然而阿克西妮亚被流弹击中死在他怀里,那一刻我觉得格里高利已经死了,整天整天的发呆,半夜里泪流满面,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想着能回到家乡看看孩子也不错,然后回家了。回到家后得知女儿害病死了,只剩下他和儿子,“ 格里高利在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然而无尽的悲凉与沧桑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

我:深邃的人性关怀以及史诗般的描写可能是本书获奖的优点。当然还是有点日瓦戈医生的,西方对苏联政治上认为其有错的偏见,这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吧。单说作者塑造的这个主人公,他似乎是很多普通人在那种情况下会变成的样子,他是自由的逃民,他既不认可A,也不认可B,所以也没有哪边会是他的依靠,他似乎成了无所皈依的精神流浪者,但其实他自己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话,他应该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了,他不会被任何一边甚至任何一个除他以外的裹挟了。他直,又善良,又正直。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想着能回到加家乡看看孩子也不错,然后文末,他那个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但对于他来说,这也许真的是一种看透和心想事成了。几十年了,世事变迁,经历过生离死别和恐惧恐慌痛苦后,才知道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静静的顿河》作者是谁?

《静静的顿河》作者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Шолохов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56年到1960年,肖洛霍夫的八卷本全集在苏联出版,此后的各卷也陆续发行。1984年肖洛霍夫全集的英译新版本问世。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获其他多种荣誉。

《静静的顿河》心理描写:

肖洛霍夫笔下的哥萨克农民,尽管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同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感受爱情、友谊、欢乐和痛苦的巨大力量,有着表达自己喜怒哀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但又因其思想的单纯性,比起那些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人来说,哥萨克农民的心理有着更大的直观性。

因此,肖洛霍夫在描写人物心理时,他不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剖析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活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及神情变化等外化手段来展示人物的心理,使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可为人感知的外化形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静静的顿河,百度百科-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主要讲了什么?

作品主人公葛利高里身上流淌着哥萨克的血液。他从小接受了古老的哥萨克传统生活方式的熏陶,青年时代应征入伍,参加了帝国主义战争。亲身的经历,现实的教育,同共产党人和革命哥萨克的接触,使他开始有所觉悟。十月革命后内战一开始,他参加了红军赤卫队,英勇地同白匪作战。1918年春,形势突然逆转,白匪利用红军执行政策上的过“左”错误,煽动顿河哥萨克暴动。葛利高里不能容忍所在部队不经审判就处决了全部白军俘虏,在白匪的“哥萨克自治论”的影响下,他脱离了红军,和哥哥彼得罗夫一块参加了反革命暴动。在白军中,他不断和白匪军官发生冲突。

1918年底,当白匪溃败时,他怀疑自己的道路走错了,便退出白军回到村里,想从此解甲务农。但红军和村苏维埃政权仍然对哥萨克实行过火政策,胡乱捕人杀人,葛利高里也被列入了被捕人员名单,他闻讯后逃跑了。1919年3月,顿河哥萨克再次暴动。葛利高里的哥哥在搏斗中被红军杀死。葛利高里怀着复仇的心理再次参加叛军,并爬到白军师长的高位,成了统率3000人马同苏维埃作战的叛军骨干。同年10月,红军很快打垮了南线白军,葛利高里带着情妇婀克西妮娅想随白军逃到海外去,但未成功。在对白军失望的情况下,他再次参加了红军,在布琼尼骑兵任连长、副团长,为赎罪奋不顾身地同乌克兰和波兰的白匪英勇作战。然而,他终究得不到红军的信任,1921年内战刚结束,他便被复员回村。这时,他的妻子娜塔莉娅死于小产,嫂嫂妲丽亚自杀溺死于顿河,父母也先后病故,只有妹妹杜妮娅已和村苏维埃主席珂晒伏依结了婚。葛利高里回村后想同妹夫珂晒伏依和平共处,但后者不信任他,声言要将他逮捕;他又听信了残余叛匪头目佛明的谣言,害怕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惩罚,于是投入了佛明匪帮。1922年春,佛明的叛乱彻底垮台,他潜回村中带上婀克西妮娅想远走他乡。潜逃时,婀克西妮娅半途中弹身亡,葛利高里心碎肝裂,独自一人在草原上走了三天三夜,然后把武器抛入开始解冻的顿河,孤身一人回到了村里。在家门口的石阶上看到惟一的儿子米沙特。“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就是使他暂时还能和大地……相联系的东西”。

葛利高里出身于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这就天然地决定了其性格的两重性即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在政治上具有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全部劣根性;尤其是对几世纪遗留下来的保守落后的哥萨克传统观念的偏见,以及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他一直顽固地坚持,不愿舍弃。因此他站在冰炭不容的敌对阵营之间动摇徘徊,在白军与红军中三进两出,竭力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哥萨克中间道路”——“第三条道路”。然而,哥萨克中农是没有独立的政治路线的。葛利高里顽固坚持“第三条道路”的结果,只能越来越背离人民,最后以自己的彻底毁灭而告终。葛利高里悲剧的实质,是在阶级搏斗尖锐化的革命年代,企图追求和探索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

葛利高里作为二个个体的人,作为有个人“追求”和“理想”的人是不幸的,他在历史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力。他双手沾满了战争的鲜血,只身一人站在被鲜血染红的顿河,似乎顿悟出了什么。作家抓住了这一瞬间,也是作家的某种理想的寄托,更是作家的伟大之处的具体体现。

《静静的顿河》主要内容是什么?

《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

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扩展资料:

《静静的顿河》是一幅色彩鲜明的顿河哥萨克人的风俗画,对那种独特的、中世纪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习惯、性格、气质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都作了有着浓郁的乡士气息的描绘。小说的评议鲜明、形象而富有表现力,既具有浓厚的顿河哥萨克乡土气息,又是全俄罗斯人民的语言。

该部史诗般的巨著真实地表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他们的心酸、苦楚、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对土地的眷恋、蛮性与善良相交织的质朴的本性,均在男主人公格里高利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身上体现出来。他们的痛苦与悲哀,欢乐与幸福均来自他们真实的人性。

静静的顿河有哪些主要内容?

《静静的顿河》内容概述:在顿河边上的鞑靼村,有三百户人家,绝大多数都是哥萨克人。麦列霍夫家住在村头靠顿河北岸,小儿子葛利高里爱上了邻居斯杰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斯杰潘军训期间,葛利高里不顾父亲的恐吓和乡亲们的议论和她公开同居了。斯杰潘回家后得知此事毒打了妻子,又与葛利高里恶斗一场,仍阻止不了这对情人的暗中来往。

潘苔莱·麦列霍夫为了拴住儿子的心,安排葛利高里娶了同村的姑娘娜塔莉雅。婚后,葛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到邻村地主家当雇工。阿克西妮亚很快怀孕了,生了一个女儿。这时,痛苦和凌辱使娜塔莉雅自杀未遂,经潘苔莱再三请求,她才回到婆家。

一战爆发后,葛利高里同哥哥彼得罗应征入伍,因表现神勇,成了村中第一个获十字勋章的英雄。第一次回家休假,发现阿克西妮亚与地主家当军官的少爷尤金勾搭成奸,女儿又得病死了,盛怒之下他痛打了一顿阿克西妮亚。然后他回到家中,于妻子言归于好,不久娜塔莉雅为他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战争仍在继续,斯杰潘屡次加害他未遂,在一次战斗中葛利高里救了斯杰潘一命。时局动荡,士兵普遍厌战。不久,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取代了沙皇。接着,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葛利高里和彼得罗受布尔什维克影响,都成为红军的军官。彼得罗心狠手辣,滥杀无辜,看到彼得罗下令处死全部俘虏时,他的眼睛充满了泪水。

葛利高里厌倦了战争,返回了鞑靼村回家度假,他逐渐对娜塔莉雅冷淡下来,而对阿克西妮亚仍念念不忘。返回部队前,他在顿河边上遇见了阿克西妮亚,两人相视许久,又燃起了爱情的火花。这时村苏维埃政权建立,大批红军被派了过来,击退了叛军,上级又向富户摊军粮,村里传遍了要把哥萨克全部消灭掉的消息。沿岸各村庄的哥萨克们都暴动起来了。彼得罗成为叛军首领,在击溃红军进攻的同时,米伦、彼得罗被枪毙,潘苔莱、葛利高里被列入逮捕者名单。葛利高里怀着盲目的仇恨,决定一定要把红军从哥萨克地上驱逐出去。

在彼得罗被杀后,葛利高里变得凶狠残暴,他把抓到的30个俘虏全部杀掉,为彼得罗报仇。在叛军里,他由团长升为师长,但他却对滥杀无辜深感内疚。此后,他带着负罪心情,释放了被关押的200多名红军家属,营救被俘的红军朋友。他想带着阿克西妮亚随白军逃到海外,但未成功。他又带着赎罪感参加红军布琼尼骑兵师,任连长。在与白军作战的过程中他表现英勇,由此受到了嘉奖,不久,他复员回到了鞑靼村。

这时,葛利高里的家完全变了样,父母、妻子都已死了,他惧怕肃反委员会清算旧账,再度出走,被迫加入了从红军中叛变出来的弗明的队伍。1922年春,弗明想组织起哥萨克人反对共产党,但叛乱很快被镇压了。他再次带领阿克西妮亚潜逃时,阿克西妮亚在途中中弹身亡,他就像狼一样在森林里流浪。最后,他回到村里,孤独地站在自家的门口,抱住了儿子,他不愿再失去这世上惟一的亲人。

静静的顿河作者是谁?

静静的顿河作者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

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格里高利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本书?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背景:在二月革命以及后来的十月革命爆发以后,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乃至保皇党,都有意无意地利用哥萨克珍视荣誉,同时也在一战中疲于战争的复杂心理,对这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进行争取,小说《静静的顿河》,正是以这个哥萨克社会当中的巨大历史变革为背景创作的。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作为俄军最精锐的哥萨克旅一直是先驱者。俄军在战争中战败,从此俄罗斯失去了在远东的统治地位。战争的失败不仅反映了沙皇俄国专制政治的腐败,并导致俄国人民对当前沙皇独裁政权的不满,这导致了1905年全国工人大罢工,随后发生了革命武装起义。在1928年,肖洛霍夫开始出版小说《静静的顿河》,到1940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

小说的评价:《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本书分为四部。从1928年到1940年,花了12年的时间,才完成他的作品,肖洛霍夫的处女作一经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欢迎。这本书在1941年获得了斯大林奖,肖洛霍夫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苏联作家。

《静静的顿河》描写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哥萨克各阶层的变化,在复杂的历史转折点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反映了英雄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场景宏大,画面生动,战争、革命的壮丽场景与日常生活的精致场景相互转化,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相互映衬,许多人物及其命运都深受复杂历史事件的影响,塑造了复杂的格列高利形象,小说复杂曲折的故事,从他雄壮的外表开始,到他痛苦孤独的结局结束,经历的坎坷、困难,直到最后毁灭。

静静的顿河故事梗概 静静的顿河故事梗概分享

1、《静静的顿河》内容概述:在顿河边上的鞑靼村,有三百户人家,绝大多数都是哥萨克人。麦列霍夫家住在村头靠顿河北岸,小儿子葛利高里爱上了邻居斯杰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斯杰潘军训期间,葛利高里不顾父亲的恐吓和乡亲们的议论和她公开同居了。斯杰潘回家后得知此事毒打了妻子,又与葛利高里恶斗一场,仍阻止不了这对情人的暗中来往。

2、潘苔莱·麦列霍夫为了拴住儿子的心,安排葛利高里娶了同村的姑娘娜塔莉雅。婚后,葛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到邻村地主家当雇工。阿克西妮亚很快怀孕了,生了一个女儿。这时,痛苦和凌辱使娜塔莉雅自杀未遂,经潘苔莱再三请求,她才回到婆家。

3、一战爆发后,葛利高里同哥哥彼得罗应征入伍,因表现神勇,成了村中第一个获十字勋章的英雄。第一次回家休假,发现阿克西妮亚与地主家当军官的少爷尤金勾搭成奸,女儿又得病死了,盛怒之下他痛打了一顿阿克西妮亚。然后他回到家中,于妻子言归于好,不久娜塔莉雅为他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4、战争仍在继续,斯杰潘屡次加害他未遂,在一次战斗中葛利高里救了斯杰潘一命。时局动荡,士兵普遍厌战。不久,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取代了沙皇。接着,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葛利高里和彼得罗受布尔什维克影响,都成为红军的军官。彼得罗心狠手辣,滥杀无辜,看到彼得罗下令处死全部俘虏时,他的眼睛充满了泪水。

5、葛利高里厌倦了战争,返回了鞑靼村回家度假,他逐渐对娜塔莉雅冷淡下来,而对阿克西妮亚仍念念不忘。返回部队前,他在顿河边上遇见了阿克西妮亚,两人相视许久,又燃起了爱情的火花。这时村苏维埃政权建立,大批红军被派了过来,击退了叛军,上级又向富户摊军粮,村里传遍了要把哥萨克全部消灭掉的消息。沿岸各村庄的哥萨克们都暴动起来了。彼得罗成为叛军首领,在击溃红军进攻的同时,米伦、彼得罗被枪毙,潘苔莱、葛利高里被列入逮捕者名单。葛利高里怀着盲目的仇恨,决定一定要把红军从哥萨克地上驱逐出去。

6、在彼得罗被杀后,葛利高里变得凶狠残暴,他把抓到的30个俘虏全部杀掉,为彼得罗报仇。在叛军里,他由团长升为师长,但他却对滥杀无辜深感内疚。此后,他带着负罪心情,释放了被关押的200多名红军家属,营救被俘的红军朋友。他想带着阿克西妮亚随白军逃到海外,但未成功。他又带着赎罪感参加红军布琼尼骑兵师,任连长。在与白军作战的过程中他表现英勇,由此受到了嘉奖,不久,他复员回到了鞑靼村。

7、这时,葛利高里的家完全变了样,父母、妻子都已死了,他惧怕肃反委员会清算旧账,再度出走,被迫加入了从红军中叛变出来的弗明的队伍。1922年春,弗明想组织起哥萨克人反对共党,但叛乱很快被镇压了。他再次带领阿克西妮亚潜逃时,阿克西妮亚在途中中弹身亡,他就像狼一样在森林里流浪。最后,他回到村里,孤独地站在自家的门口,抱住了儿子,他不愿再失去这世上惟一的亲人。

《静静的顿河(1957)》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静静的顿河》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RzyhWWovhiosRfUnM2OiQ

资源名称:【1957】静静的顿河(1KB)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RzyhWWovhiosRfUnM2OiQ
提取码:ga7m

提取码:ga7m
《静静的顿河》
导演: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编剧: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主演: 彼得·格列博夫、叶林娜·贝斯特里茨卡娅、季娜伊达·基里延科
类型: 剧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57-10-26(苏联)
片长: 350分钟
又名: Tikhiy Don、And Quiet Flows the Don
电影《静静的顿河》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著名长篇小说,影片共分三部,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刻画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妇阿克西尼娅等众多人物,描绘了多色调的场景,多侧面多层次的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同时也表现了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这部史诗式的长篇巨著一问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重视,荣获了斯大林奖金,并获得1958年全苏电影节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195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和1960年美国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