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狂怒结尾时为什么德军士兵没有抓他,狂怒最后的德军为什么没揭发他?,以及二战电影狂怒2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狂怒战争片结局为什么德国佬没有举报诺曼

战争的罪人不是士兵,而是发动战争的纳粹;
人们痛恨的是为一己私利而发动战争的独裁者,军国主义,而不是被逼而战的人民;
正如我们痛恨的是日本右翼,日本军国主义,日本靖国神社,但不是仇视日本人民
最后发现诺曼的德军士兵是和诺曼一样入伍不久涉世不深的小伙,心里期盼和平,厌恶屠杀,导演以此结尾,寓意了正义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所期盼的最终结果!

狂怒中最后那个德国兵为什么不杀诺曼

因为那个德国士兵和那个美国士兵一样,都是新兵,属于都不想杀人的那种新兵。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剧情简介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战爸”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

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

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电影《狂怒》最后那个德国人看见了“机器”为什么没有揭发?

我觉得首先这个德国人也很年轻,并不知道战争是什么,就像是主角第一次发现德国兵后也没有开枪一样。
其次就是这一场仗打下来,德军已经损失很大,军心涣散,还有敌人的指挥部要端,已经顾不得一个小士兵了。

电影《狂怒》结尾,为什么那个纳粹兵用手电筒发现了躲在车底的诺曼,却默默的走掉了?

前不久才重新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正面战场的大规模兵团作战,而是选取了一个比较小的部队,这支小队深入敌后执行任务,比如营救、比如拦截等等。

这场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纳粹即将战败投降的阶段,美军这支小队前去一个十字路口堵截一个纳粹部队,但是在此前的战斗中其他的坦克都被德军摧毁,只剩下一辆坦克,结果还被打坏了,抛锚在路中间,他们只有5个人,依靠坦克作为掩体,抵挡住了德国军队轮番的进攻。到最后被德军包围,德军向坦克里扔了一枚手榴弹,诺曼从坦克下面的门爬到了地面,才得以保命。

这个诺曼原来是打字员,从来未杀过人,后来在队长的压力下不得不开枪射击,从而当起一个机枪手。战争是残酷的,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狂怒》,战争令善良的人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拿起枪去杀人。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却给大家一个暖心的镜头,就是诺曼躲在坦克下面的坭坑里,被一个德国小兵拿手电筒发现了,在诺曼无助的求助眼神下,这个德国小兵就当作什么也没发现地走了

这无疑是这部电影一个非常出彩的镜头,对于这个德国小兵为何不将诺曼打死或揭发,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原因:

1、这个德国小兵也很善良,不是自愿参军的,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卷入战争的。面对同样的年轻人,他无意伤害对方,于是决定放对方一码。他就像最初的诺曼一样,从来没有杀过人,也不敢杀人,对杀人充满了恐惧。

2、这是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战败已经成为定局,这个时候多杀一两个美军对战争已经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所以这个德国小兵干脆放诺曼一码。

3、这是导演有意安排的一个桥段,用以揭示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参与战争,来表达一种反战的思想。

狂怒结尾时为什么德军士兵没有抓他

影片想表达的是战争不仅夺取人的生命,而且也摧残了人性,诺曼最初不肯杀人,目睹战争的残酷后变成了杀人机器。这个年轻德国兵就像最初的诺曼,只不过战争也会改变他,导演想要表达这是一个轮回,只要战争没结束,这样人性的泯灭就会继续下去。这个镜头恰恰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否则这部电影仅仅是杀杀杀.

《狂怒》结局为什么德国兵放过了诺曼?

导演用结局那个德国士兵来突出主角,因为主角开始也是很善良的,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作者想表达的是人并没有错,错的是战争,无论是否是正义的,用来点睛之笔,抨击战争。

《狂怒》是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乔·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该片于2014年10月17日在美国上映,2014年11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评价

《狂怒》恢弘大气的战斗场面果真是赚足了好评。首先开场干脆利落,竟然克制住了没作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进入战场,完全不给准备时间。

几场坦克戏也是霸气十足:四辆坦克平行推进,猛烈的炮火压制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子弹特效像激光一样,再配上在耳边不断轰鸣的炮火声,战争气息扑面而来,分分钟点燃荷尔蒙。

电影狂怒最后德国兵为什么没有杀掉诺曼,有什么含义?

因为新兵还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性所同化,仍抱有一些天真和人性,就像主人公诺曼当初刚上战场时一样,暗示还会有继续不断的人像主角和德国新兵一样经受战争的洗礼。

《狂怒》是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乔·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基本信息:

《狂怒》是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乔·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狂怒》最后时那个德国士兵为什么放过诺曼

1、片中出现大量的德国民众不希望有战争的画面,对前面的画面进行一个呼应,奠定影片的反战主义。

2、这个德军也是新兵,与诺曼开始一样新存善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角色互换,诺曼是否会杀了那个躲藏的人。

3、片中大部分都死了,需要有一个活着,给人以希望,最后美军找到诺曼后告诉他,你是英雄了,这是美国电影中最典型的英雄主义,而英雄,需要活着给人们希望。

简介: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该片于2014年10月17日在美国上映,2014年11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为什么《狂怒》最后德国兵发现了诺曼,却不杀他???

个人见解
从最后的镜头能看出那个德国兵岁数也不大,也有可能和诺曼一样十分不喜欢杀人,更希望和平,而电影这个镜头恰恰也反映出了和平才是真正的被人渴望,很有教育意义

《狂怒》电影最后为什么没有杀诺曼?

因为这个德军也是新兵,与诺曼开始一样心存善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角色互换,诺曼是否会杀了那个躲藏的人。片中大部分都死了,需要有一个活着,给人以希望,最后美军找到诺曼后告诉他,你是英雄了,这是美国电影中最典型的英雄主义,而英雄,需要活着给人们希望。

剧情简介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

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战爸”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

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幕后制作

剧组人员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真实,对片中细节的完美还原做到了无以附加的细致。在片中的每一个士兵的造型都是精心设计的,复原士兵原貌的化妆过程非常复杂,他们脸上混着的不止是泥土,还有身旁战友的鲜血。

而在影片的服装设计上,服装设计玛雅·梅舍德也十分严谨,剧组专程去柏林寻找40年代那会制作的旧衣服,所以电影里从每一粒纽扣到每一个挂钩都是真实原始的。相比这些细节上的还原,本片中的“道具主角”——坦克,还原起来可就要难了许多。

首先要真实还原坦克的内部,如同重新制造一辆汽车一样,从声音到引擎,最终成品必须得跟奔驰车一样跑起来。对此制片人比尔·布洛克表示,没有电脑特效,全是实打实的坦克,实打实的服装和设备,在真实的泥泞和大雨里拍摄,体会那一年刻骨铭心的欧洲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