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开伯尔山口地图,印度开伯尔山口离中国多远?,以及印度北部山口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印度开伯尔山口离中国多远

印度开伯尔山口离中国400公里。通过丈量地图印度开伯尔山口离中国两地为400厘米,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计算公式400厘米×100000=40000000米=400公里。

中国的潼关固若金汤,印度的开伯尔山口为啥却一攻即破?

潼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因此素有"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而在南亚也有一个开伯尔山口,地势狭窄,山体险峻,地形与潼关相似,同样是一处关防要隘,但是它的存在不仅没能阻止印度爆发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还为印度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潼关和开伯尔山口又有哪些异同呢?让我们接着看。

相同之处:地形和地势

在解答为什么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潼关和开伯尔山口的异同点。首先是它们的地形和地势,在《水经注》中有写到"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这一句话就完美地概括了潼关的位置特点,潼关它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其间仅一条狭窄的小道,人们常以"人间路止潼关险"来形容这里的地势险要。加上周围的天然屏障,敌人想要攻入是非常难的。

而开伯尔山口同样也是三面地势高,一面地势低,开伯尔山口三面环山,它的南面、北面、西面都是崎岖的高山,唯有东面是河谷平原地形,地势较低。除地势上相同外,还有它们其间的通道都非常的狭窄,开伯尔山口最窄处不超过5米,而且两边山高60至90米,妥妥的易守难攻之地。

相似之处:地理位置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晋、陕、豫三省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因此成为了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它还是长安、洛阳大道的中心,所以也是中原人进入西域的必经之地,可见潼关在古代的重要性。

我们摊开地图观察南亚周边地形会发现它的北边有喜马拉雅山脉耸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西部和东部还有各种群山叠嶂,这些都为古印度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从外部想要进来是很困难的,而在西北部隶属于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就成为了唯一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之间联系的重要通道。

由以上两点,我们知道了潼关和开伯尔山口在地形地势上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上都有着很大的相似,那么,为什么比起潼关,开伯尔山口的防御能力会这么差呢?

(一)政治状况的不同

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在秦之后国家政权上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一样,古代印度的南部和北部的人民在民族、宗教、语言、风俗和文化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部族非常多且分散,一直都没有一个完整统一过南亚地区的中央王朝,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孔雀王朝也一样。

古印度全盛时期的疆域

也是因为政权的分散,即使人力和物力都有,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合力,也就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况且国家内部内乱都没能解决,也就更无力防御外族了。

(二)防御工程完善程度不同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长时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为了稳定社稷,在军事防御上必然是要下功夫的,潼关在地形和地势上的确都非常有优势,作为关防要隘,易守难攻,但是,中原王朝统治者在防守方面不会只依赖天险,而是十分谨慎地在此基础上加上不少稳固的防御工程,来增加关隘的防御系数,其中渭南十二城就是代表。

为什么阿富汗的山脉被称为兴都库什山呢?

这个名字指的是在阿富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之间移动时要穿越的最后一座伟大的“杀手”山脉。这个名字是印度语Koh的变体,来自(现代)波斯语Kuh,意思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