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你好小孩读后感心得体会简短 孩子们!你好!读后感800字「记得收藏」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孩子们,你们好原文。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秋水潺潺」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你好,小孩》读后感

2021.4.23日世界读书日,迎来心协第140期读书会。本期分享《你好,小孩》。

听完触点非常多,首先就是对作者李小萌本人养育孩子10年,用心的去做这件事情,不断捕获式的学习,觉得哪儿有盲点,就去找书或者找专家,10年的实践、阅读和思考,总结出对孩子怎么养育的经验,还有就是生活中时刻带着感恩的心,时刻觉知自己,觉察、发现、反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深深的打动了我,真是值得好好的去学习。

书中太多点想分享,老师非常柔软的给到家长,家长也会用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给到孩子,整个社会系统是给予善意,孩子会把善意传承下去,而不是踢猫效应恶性循环。

同样是留守儿童,其中一个孩子眼睛是亮的,精神是富足的,源自他的爸爸妈妈对他的引导对他的爱,爸爸说了,我们各自努力,他们负责挣钱,我负责学习,所谓的陪伴和养育不是分分钟在一起,而是心理上觉得父母重视我,父母爱我就足够了。父母和孩子各自负责各自的事情,孩子有了担当,有了责任,有了内驱力,有了爱,其余的还是事吗?足够了。

我少做一点,孩子就多一点空间

妈妈要有定力,一定扛得住别人的白眼和不解,不要把面子上的伤害,扩大和放大到孩子身上,教育孩子以爱为目的而不是以表现自己、有自己高尚人格的“小九九”,以惩罚为目的的做法。“骄”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主场,父母是聚光灯下的,爷爷奶奶啊,姥姥姥爷啊应该去侧幕条的位置,这样减少教育的矛盾,减少孩子不知道听谁的,减少孩子分裂性人格。

养育孩子不是一时的事,它是一生的事,养育孩子也是疗愈自己的过程。要和孩子一个高度去陪伴孩子成长!

附几张截屏

最好的家教: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你好,小孩》读后感

看到这一段,我瞬间明白了昨天晚上儿子对我的挑剔。

儿子在奶奶家住了一周,昨晚说想回家买点羊肉串吃。我们写完作业就来到了邻村饭店里,因为来得比较早,都还没有出摊;又因为老板是老公的战友,所以等待的间隙,我们和老板的房东一起帮他把桌凳摆好了。

羊肉串烤好,我们要走时,老板看到有一张桌子歪了。他一边把桌子摆好一边笑着说:“不愿意让这老头儿给摆桌子,每天来了非要摆,摆一次坏一个。”

我随口笑着说:“哎呀,这个是我摆的,不是他摆的。”我本意是怕老板怪罪他房东弄坏了桌子,告诉他事实。

儿子说:“人家那句话,肯定是平时房东爷爷弄坏过桌子,你还解释一句干啥?”

我反驳到:“你不说,万一真坏了,不是错怪别人了吗?”

“你看人家说的是那个意思吗?”

这一刻我在想:他怎么跟他爸如此相似,总爱吹毛求疵呢?所以不耐烦地说:“行行行,以后跟着你一起出来,话也不敢说了,你说的对,好了吧!”

“我算知道我爸为什么老跟你吵架了!”

这句话太让我震惊了,一直知道家族模式会遗传这句话,但没想到他会遗传的如此出人意料!

如果以后结了婚,经常跟爱人这样尖酸刻薄地说话,谁能受得了?

冷静下来想想:他的童年一直是被父母指责,挑剔,他怎么能平和地对待别人呢?他爸爸那儿,我尽力而为,我自身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地给他宽容和理解。

今天在《你好,小孩》这本书中,看到了文章开头的一段话。我恍然明白了:爸爸的挑剔,固然有错,可是我又做了什么?不仅仅是对孩子指责,挑剔,还有无休止地抱怨。

我们夫妻有矛盾时,我把孩子当成了情绪的垃圾桶,总要跟他说说,或许是想博取他的支持,或许是想告诉他:我们吵架都是你爸的错,妈妈没有错……

现在想来,真是荒唐至极!不但对我们夫妻问题没有任何益处,还导致他们父子关系也不和睦,更使他用和父亲相同的行为,来满足内心想要和父亲连接的渴望。

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对爸爸说的,先要爸爸爱妈妈,妈妈才能爱爸爸。所以看到这句话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爸爸,希望他做出表率。

他的不置可否,让我也有了不欣赏和推崇他的借口,所以我们俩之间没有爱,没有欣赏,也无法合作,有的只是争吵,冷战,互相抱怨,互相指责。

老师一直在说:谁痛苦,谁改变。

现在想来,我这学了两年心理学的人,都无法改变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欣赏和推崇他,如何能去高标准地要求他呢?

毕竟,在原生家庭里,我和他一样,都是没有得到过关爱的可怜人。没有得到过爱,怎么能有力量去爱别人?

学习之后,平时我倒是也有意的和孩子们说,爸爸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有爱心,比如心灵手巧……

今天看了这篇《父母的合作原则》,我想我应该改一改说法了,还要改改说话的场合。当着爸爸的面说,效果也许会更好。

既然爸爸还没有爱别人的能力,那么我先改变,给他和孩子们带个好头儿吧。

比如孩子数学考得好时,我也可以说:数学学得这么好,肯定是遗传了你爸爸的智商。

比如他做好了饭,我也可以这样表达:儿子,真不错,赶上你爸爸的手艺了。

比如他出去见了熟人,都能热情地打招呼,我应该说:这一点像你爸爸,热情,有礼貌……

如此一举两得的事儿,一定能够要试一试!

孩子们!你好!读后感800字

《孩子们!你好!》读后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好》一书中说:“真正的童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质的状态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质的状态的过渡的人生。儿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个成长的过程,应该由关心着他们的、给他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成人去帮助他们。”阿莫纳什维利的这段话使我从彷徨的境界中一下子清醒过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孩子们才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真正的童年。什么是“真正的童年”?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他们正式入学以前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吃好、玩好是不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童年的全部快乐? 是不是在这个时期教他们知识就是对他们快乐童年的剥夺?现在我可以肯定的说,不是。不仅不是,这样的说法是对儿童成长的忽视,是对儿童的不理解。儿童需要心智的启蒙,启蒙程度的高下在于成人付出的多少。据观察,儿童自身的成长能力是极弱的,但他们身上又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儿童需要得到除了感官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快乐,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需要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品尝学习的快乐。“教他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他们享有真正的童年。”阿莫纳什维利说:“要教会他们读故事,教会他们认识现实的方法——我坚信,他们对与自己未来有关的一切都会感到高兴的。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是使他们感受到快乐的一小股源泉。”  
(镜头一)每个孩子 都是老师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镜头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反思自己,虽然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却从不曾如此细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尚不曾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开学前更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上还不曾知道自己的学生是谁,好在自己十分重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期待着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希望他们能从内心立刻喜欢上我。常常尽管自己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阴差阳错、认错学生。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孩子们,你好》的读后感1000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好》,感觉受益匪浅,起初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他的名字,觉得他的名字特别的温馨,觉得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所以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我应该会更喜欢和了解我的学生.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未曾读完整本书,仅仅看了本书的序论和第一章《前夜》,便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镜头一)每个孩子都是老师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镜头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反思自己,虽然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却从不曾如此细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尚不曾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开学前更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上还不曾知道自己的学生是谁,好在自己十分重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期待着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希望他们能从内心立刻喜欢上我。
常常尽管自己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阴差阳错、认错学生。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镜头三)一封祝贺信
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置,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即使找不到也不用害怕,走廊里会有热情的少先队员主动来帮助。
这该是一个多么细心的老师呀!不但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且为孩子们考虑的如此周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每一个孩子盼望着新学期的第一天,期待着看到自己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老师。
在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童年的,:“真正的童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质的状态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质的状态的过渡的人生。儿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个成长的过程,应该由关心着他们的、给他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成人去帮助他们。”阿莫纳什维利的这段话使我从彷徨的境界中一下子清醒过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孩子们才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真正的童年。同样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是这样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健康的成长.
什么是“真正的童年”?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他们正式入学以前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吃好、玩好是不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童年的全部快乐?是不是在这个时期教他们知识就是对他们快乐童年的剥夺?现在我可以肯定的说,不是。不仅不是,这样的说法是对儿童成长的忽视,是对儿童的不理解。儿童需要心智的启蒙,启蒙程度的高下在于成人付出的多少。同样好习惯也需要在这时候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就拿我现在所任教的三个班来说吧,每个孩子都有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但显然他们的区别并不仅在于个性的不一样,细细地去了解,就会发现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造就了这三个班不一样的孩子。
在我教的一个班中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她的语感非常出色,她能在我的课上生动的讲述读过的文章,轻而易举的复述老师说出的复杂句子。听说在数学课上,她的表现更是让人很惊讶。在与她家长不多的接触中,我能充分的感受到父母对她早期教育的重视。从她的嘴里不断的蹦出颇有文采的句子,这不得不归功于她的学龄前教育。所以她在学校中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而有效的。
相比之下,另一个小男孩和她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父母对他生活上的照顾无微不至,疼爱有加。课堂上,他不爱看老师,几乎不与老师交流,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作业书写也是随意乱画,尽管也有进步,但表现波动极大,全凭兴趣做事。这两个智商水平不相上下的孩子,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差异?原因来自后天教育,来自他们成长过程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越来越爱学习,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去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很多孩子的思想和性格会因为我们的介入开始发生好的变化。这可能就是我们教师介入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成果。

《小孩》读后感

  《小孩》读后感1

  大冰,是儿子的最爱。曾经喜欢阅读的他,初中后喜欢上了手机,纸质书就越来越读的少了,但大冰的书是个例外。今天早晨,给他买的第6本大冰的书《小孩》到了,还是签名版。和以往一样,我先睹为快,六个小时,没有挪地方,手机中放着扫码后大冰小屋的民谣,数度泪目,读完了大冰这本42万字的新作。

  大冰是个说书人,一个个故事的主角,堪比《活着》中还要好好活着的力量。

  瓶罐,身托两个故去好友的初中辍学小孩,为了找到出路而走进艺术学院,最终回归田间。采,一个曾为留守儿童的客家女孩,大学毕业后,西部志愿者,非洲义工,最后在泰国清迈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樱桃,一个被家人遗弃,15岁离家出走的东北女孩,一路向南流浪,只为温暖的地方,最后成为丽江大冰小屋的管家。阿宏,哪个台北爸爸,现在做回了台北儿子,曾经的浪子,现在的孝子。还有老潘、婷婷、老梁等等,数十年的西部偏远地方支教,非洲落后地区志愿者、义工......大冰的故事中是怎样的一群人?

  侠客?这些朋友都是过命的交情,可以两肋插刀。菩萨?为了普罗众生,可以付出一切。但在大冰心中,他们都是小孩,我们都是小孩,我们都是大地母亲的小孩。

  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最底层、最平凡的一个小孩,贫穷、辍学,为了活下去而苦苦挣扎。有能力站住脚的时候,开始志愿者、义工,虽然被这个世界伤的七零八落,想要的偏失去,未盼的却在手,仍然用最大的热情、最温的'柔软去包裹这个世界......

  本是天地的小孩,归来仍然是小孩,风雨中只是成长和生长,不变的是那份至真至性的真性情,纯良朴素简单干净。所有的情愫,无以言表,为还有这样一群人而感动,而不觉得孤单,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在为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而努力前行。

  就用《小孩》里面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吧。

  《小孩》读后感2

  我在8月5日看了一篇文章,名叫《小孩》。

  小孩是人群中的矮人族,他们热爱土地、热爱自由。主要的兴趣就是玩,一脑子玩的想法。

  为什么我的题目叫《返老还童童心未泯》呢?是因为人长大走向成人社会以后,会有许多的改变或伪装。与小孩相比,他们只不过把表面的不洁净藏在心里。每一个成人都想回到童年,很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有些事,小孩敢做,大人却不一定敢做。比如,小孩敢在任何地方号啕大哭,大人却不敢;小孩敢在任何地方撒尿,大人却不敢;小孩还可以把公司的重要文件拿来折成飞机、小船,甚至撕成雪花乱撒,一个成人,你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敢。所以小孩的自由和天真,是成人所没有的,甚至是羡慕的。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想到了我身边的大人。妈妈经常嘱咐我一定要仪态万方、举止得体,妈妈遵守的很好。爸爸也是这样,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大人,他工作很忙,才不会玩泥巴、堆石堆,在地上打滚。目前,我处在成人和小孩之间。有时候我有小孩的天真自由、童真纯洁,但有时候我也有成人的影子和生活的烦恼。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小孩天真和无邪的可贵,等我长大成人,一定还要保持这颗纯洁的童心!

  《小孩》读后感3

  在书友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毫不犹豫的加入自己的书架,熟悉的封面风格,不看作者就知道,大冰又悄没声的出新书了。

  人都有审美疲劳,再好的故事,看多了也会腻,但大冰这个野生作家,总用他独特的语言,赚取我的感动和眼泪,温暖动人,惊心动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故事,从《乖,摸摸头》到这本《小孩》,一年一本的节奏,令人羡慕的生活,让人感动的励志故事,平淡而幽默的语言,让你或笑出眼泪,或感动落泪,总之是让人不禁热泪盈眶,亦常会让人对故事中人肃然起敬。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越来越少,真情亦最是难得,大冰的故事中,却处处都有真情,兄弟都是过命之交,那么多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美好,那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其实,这个世界原本很美好,不美好的是一些人看待世界的眼睛和心灵。

  故事里那些励志的姑娘和小伙,那些无私奉献的善良,那些打不散骂不走的肝胆相照,无不让人动容,不是鸡汤,胜似鸡汤。

  人生底色是悲凉,悲凉之上,有自修自证的温暖。

  最后想说,厚积薄发,你所有的辛苦委屈和努力,生活都会在合适的时间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