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邪不压正影评,如何评价《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以及邪不压正影评解读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评价《邪不压正》这部电影?

1、该片通过相对时间和空间的环境的虚构,塑造了一群屋顶上的中国人,体面的中国人,严格来说姜文想写出一种体面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评)

2、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从这样一个角度把北平的屋顶意像揭示得这么好,四合院的屋顶,在上面飞檐走壁,还要骑自行车,还要飞来飞去,这种充满了北平的怀旧气氛,特别好,令人震撼。尤其是体现了姜文导演想象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评)

3、每一部姜文电影中间都有被传媒误解之后姜文真正的内心世界:很敏感,不一定是不自信,姜文用自己的电影抵抗这种现实,他在该片里面不断的找自己对于现实的理解。(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江小鱼评)

4、姜文导演镜头下的老北平令人着迷,电影中那个不堵车、下着大雪的北平真美。整出电影就是一首屋顶的诗,有劲,深情。(导演贾樟柯评)

5、该片是贴着姜文标签的一壶烈酒,快意恩仇、辛辣有劲,暴力美学恣意于冰雪北平,飞扬于屋顶之巅。(影评人 张鸿润评)

谁能给我一份邪不压正影评?

《邪不压正》是由姜文导演拍摄,讲述了1937年老北京的一幕幕心酸过往。习武青年李天然为了替师父一家报仇,决定追杀凶手,也就是亲师兄朱潜龙,但朱潜龙和日本特务关系挚厚,自己又在美国接受了特工培训,这前后的种种纠葛让李天然和朱潜龙势不两立。

此时出现了一个世外高人蓝青峰,他和朱潜龙、根本一郎关系密切,同时又和李天然的救命恩人亨得利情同手足,他们彼此是敌还是友?随着后来中日关系不断激化,经受不住多放诱惑的李天然错失了很多次杀机,最后终于在关巧红的协助下展开了复仇计划,将整个事件牵扯出的众多人物案底,公布于众。

这是一部非常“姜文式”的电影,依然激情澎湃的高调,依然是沧桑乱世的阴谋,也依然是他难舍难离的北平。只是这一次相比于姜文早期的电影更直接,故事主线更清晰,纯情、深情,不过多的沉醉在自言自语的旁支细节中。

一部用了近10年时间筹备的电影,看的出姜文的胸有成竹。他曾在拍摄前放下豪言壮语,“要用电影还原一个老北京,那个梁思成哭着喊着想要的北京。”姜文做到了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李天然和朱潜龙的血海深仇作为故事主线之外,姜文真的是竭尽全力的往电影细节中插入老北京的元素,朱潜龙的扮演者廖凡在一次采访时开玩笑道:“姜导要是把这种植入北京元素的劲头儿用在植入广告上,他都可以不要票房的钱了。”

相比于之前的作品,姜文这次明显更加自信了,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那个程度把握的更好,能体现出来的,就是他对于那些“老北京元素”的安放角度。如果是以前的姜文,恨不得把镜头贴到糖葫芦上去拍特写,告诉你,这才是糖葫芦,这才是老北京,知道吗小子?这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记忆。但在《邪不压正》里你看不到这种操作了。

姜文把一切的情怀都放到了背景里。胡同里抬头就能看到的天台,是每个老北京孩子的童年,能种花,能种菜,夏天能乘凉,冬天能晒太阳,如果有那个闲情雅致,还可以摆个小桌喝点酒。听着远处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仿佛真的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吹糖人、扎风筝的时代。

另外,姜文还自己过了一把瘾,由他饰演的蓝青峰最爱唱带着京腔京调的英文歌,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有点身份的人都这样,尤其这其中还有一个彩蛋很有意思,就是给一个拎着空瓶子打醋的画面来了个特写,在当时的剧情,这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姜文这个“细节控”,这次终于让所有人都爽了一把。

总体来说,姜文在这部《邪不压正》里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与回忆,历经10年精心打造的一部电影,诚意满满,亮点十足,这种痴迷于怀旧风格的导演和电影,现在真的不多见了,如果你感兴趣,真得推荐你去品读一下八十年前风云北平,到底是怎样一番天地。

那么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同的评价或见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邪不压正》又是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电影,如何给这部电影写影评?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取得比较有意思,邪不压正,所以整个片子中充满了亦正亦邪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由导演姜文饰演的老蓝。


他于十多年前救了被师兄灭门的小师弟李天然,斥重金将这个心有血海深仇的孩子送出国外,悄悄的将他变成一把利剑,然后秘密召回他,爱国的老蓝要用这把利剑来杀掉跟本一郎和“叛徒”朱潜龙,然后再为抗日做准备,这本是爱国和正义的表现,然而,他又在李天然的另外一个养父哼德勒阻止他利用李天然报仇时残忍的将哼德勒推下城墙。这又是一种不道德不正义的“邪”的表现。


还有比较有意思的是明明是朱潜龙联合根本一郎残忍杀害了师傅一家,但是他却为师傅塑雕像,还把自己的师弟塑成师傅雕像地下的一条狗,让世人觉得是李天然杀害了自己的师傅,以至于到最后李天然斥责他找他报仇的时候,他居然说,胡说,明明是你杀了师傅!这也算一种亦正亦邪的表现吧。


还有值得惊喜的是,片子中京味儿十足,对白听起来让喜欢京味儿的我很舒服。还有开场朱潜龙杀害师傅一家时候的色彩像极了杀死比尔中的感觉。

你怎么评价电影《邪不压正》?

‍‍姜文的电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是当代官场的生态,是人间众生相的写照,是灵魂与肉体的对峙,是利益与生命的冲突,是人与非人的鏖战。看姜文的电影,如果对时局有深刻认知的人,则会发现他的忧心,他的担当。他忧心民族命运,以电影之道义,在担当着一份社会责任。他对现实的映射与观照,是对生命美好向往之中,一种无奈的宣示。毕竟,姜文民国三部曲的结局虽然不是悲剧,但胜似悲剧,因为,身边人的生别,就是人生最大的杯具。这也是比死亡更让人揪心的结局。因之,姜文的电影寓意深刻,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姜文电影包涵的信息量之巨大,也是普通人难以认知到的。尤其《邪不压正》中所透露的对蒋介石日记的讽刺,对残酷暴虐官场生态的表述,对法律是屁的讽刺等,都是现实生活的翻版。看似轻描淡写,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经常感叹:姜文的电影是对懂的人看的,懂得人不用说只要看十分钟,就会明白姜文所要表达的意图。而不懂的人即使白让他看十遍,他也不会明白其中的内蕴。就如在看完《邪不压正》之后,我又回看了《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光从三个电影的序曲,你就会明白它们的一脉相承。所以,姜文的电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就明白,在姜文的电影中,之所以会被通过,也说明争斗的双方,都在以各种形式在下一盘大棋,作为棋子的导演和所有的吃瓜群众,都在茫然无措中,一点点看着自己在《邪不压正》的困惑中,看到那一丝绵延不断屋顶上朗朗的青天白云,你便明白,乌托邦思想,就是一剂告慰麻木心里的安慰针,打向你的屁股,你便会在喊疼中,被无奈的宰杀。所以,看姜文的电影,你不光要用心,而且要学会翻墙。你翻不了墙,上不了屋顶,你就看不懂姜文与他的电影。因为,他在下棋,他既是棋主更是棋子。

‍‍

电影《邪不压正》评分很高,这部电影主要讲的什么?有没有什么中心思想?

关于《邪不压正》,关于姜文,一两句话真的说不清楚。

姜文,国内导演界一位独特而神奇的存在

每一部作品都会带来褒贬不一或者两极化的全民讨论,《邪不压正》自然也一样。笔者今天不做网上论调的总结,只是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邪不压正》背景设置在民国,北洋抗战前夕,身负家仇国恨的主人公归国复仇的故事。故事不复杂,但是姜文讲出来就是另外的一种味道。

全片节奏明快,剧情推进富有层次,台词仍然带有姜文电影一贯的的讲究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大量的动作戏份剪辑凌厉,音响设计出彩,色调搭配和摄影构图都算得上是大师手笔。

本片或者是姜文大多数的电影其实并不在意观众是否看出来中心思想,或者只是你以为分析了出来,笔直更愿意认为《邪》不过又是姜文自我的一部电影自嗨,肆意挥洒自身的艺术天赋和溢出的才华,影片中彭于晏荷尔蒙爆棚的身材。

许晴由内到外的万种风情,周韵的绵里藏针,片尾高潮戏的独特设计……可以说每一格都是独具匠心,趣味盎然,对于真正的电影发烧友来说,真的是一场视听盛宴。

其实《邪不压正》真的算是一部无需刻意解读的电影

爽,好看,就完了!一直相信那句话,姜文如果懂得收敛自己的才华,“厚积薄发”,每年一部十亿的电影根本不叫事,笔直自己真的既期待但又抱有矛盾

你之所以有点看不懂,就是因为姜文会故意把起承转合这种套路性的东西拿掉,把脸谱化善恶分明的人物拿掉,把人本身的人性加上。

也许姜文并没有刻意的在电影中表达什么

但我们会记住电影中的人物,正因为电影中的人物有真实人性的部分,所以每个人才会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电影,其实都是正确的。

当然,《邪不压正》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细节,如姜文让一个影评人史航饰演的管家的那段自述颇具讽刺韵味,这样的小细节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邪不压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篇幅有限,不能给大家把所有的内容解析出来,只要大家弄明白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看懂这个电影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怎么评价电影《邪不压正》?

首先这是一部满满的姜文风的电影,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把枪,熟悉姜文导演套路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枪对于姜文电影来讲,有着不同的意义。《太阳照常升起》里,孔维饰演的唐妻,就说唐雨林(姜文)把「那档子事」比喻成开枪。《一步之遥》马走日和完颜英的床戏部分,也始终萦绕一把手枪。马走日将完颜英扑倒,「两把枪」一同打响后,影片才真正进入主线正题。《邪不压正》也一样。预告片中,手枪上膛不久,便是廖凡压着许晴「开枪」。

下面来听听高晓松老师的评价;

高晓松:十年前,我和姜文争过《侠隐》的电影版权,没争过他,心中窃喜,充满期待。十年后,当《邪不压正》完成了90%,第一次投射到大银幕上,老姜请我当了第一个观众。并嘱我写第一篇影评。我不会写影评,说说感受吧。

结合最近各路媒体对姜文的采访,我感觉姜文温和了很多,以前那种“爱怼记者”的习惯收敛了很多,喜欢在那儿叭叭叭地讲道理,姜文本人一旦失去了锐气,那他电影是不是也会流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