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点指兵兵山狗这类枪战片警匪片和狮子山「一定记住」和点指兵兵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蝶恋花]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这部电影,曾经被称作香港最生猛的警匪片

宝丽金三十周年演唱会,老牌音乐人泰迪罗宾助阵献唱《点指兵兵》,连校长谭咏麟,钟镇涛都要乖乖退到一边当伴唱。香港乐坛论资排辈观念很强,这首歌在香港乐坛的分量,可见一斑。

这首歌,泰迪罗宾直接用来做专辑主打,因为它来自一部很牛的电影。1979年,时年还用真名关维鹏的泰迪罗宾为珠城影业策划了电影《点指兵兵》(后泰迪罗宾成为“新艺城”创始人之一),并邀请导演章国明担任导演。

珠城影业是当年推动香港新浪潮电影进步的功臣。新浪潮著名作品《山狗》、《胡越的故事》、《地下情》都出自这家公司。

而如今很多影迷都不太熟悉章国明,但当时,他就是拍摄警察电影的不二人选,TVB当时最著名的剧集正《CID》便出自他手。其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内地的曹保平导演。

而这部电影,也被称为香港最风格化的警匪片,后来,连警察专业户李修贤都忍不住称赞——电影开创了香港警匪片新纪元!

电影开场,是几个孩童在玩“点指兵兵”的游戏。而优美的歌声唱道:一个走,一个追,命里仿似早分配“。警匪片很少以这么纯真的画面开场,这也让观众对后半段的血腥暴戾感到不安和不适。而点中谁是兵,谁是贼,规则看似幼稚简单,却为电影赋予了一种深沉的宿命感。

电影中的正邪双方都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都是要考取警察。然而反派人物因为落选而愤世嫉俗,最终变成了贼。而考起警察的,似乎就是被上帝安排做兵的那个。这也是在呼应该片的片头。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复杂的结构,就是以这两个人物的对立加强戏剧矛盾。

当然,在刚从警部退役的陈欣健的帮助下,电影少不了对于警察个体的描写,譬如王钟饰演的老差骨和金兴贤饰演的警官。警察追捕毒贩的描写,也颇具信服力。

然而这部电影,也处处充满了香港早期商业电影意味,拍摄手法虽然很糙,但影像冷峻犀利,光影恐怖幽暗。电影凶手的行凶场面也是相当露骨,毫不遮掩,连资历丰富的老警察,都命丧匪徒手中。

然而警察却想将他绳之以法。但传统兵捉贼的游戏,开始逆转。

最终,匪徒和警察作困兽斗。然而警察并非伟光正的英雄,他也害怕,惶恐。传统脸谱化的正义形象在这一刻被彻底颠覆殆尽。

就像拉满弓后再用力发出一箭。警察情急之中将匪徒乱棍打死,此时人的恐惧和本能被放到最大化。彼此身份完全消解,虽然最终正胜了邪,却总让人意犹未尽。

就是这样最简单的剧情解构,却深刻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悲剧。正如电影的海报设计,一个带着花脸面具的人在做开枪状,一念之间,他可能是贼,也可能是兵。

然而锐意创新的《点指兵兵》并未拿到任何奖项。反而是2年后的《边缘人》才让章国明斩获金马奖,章国明变换了下角度,将故事聚焦卧底,严格意义来说,这部电影的讽刺度更犀利尖锐。

故事主角阿潮本是巡警,但他觉得巡逻乏味无趣,便申请执行卧底人物。

然而在行动过程中,他备受内心煎熬,不知自己是人是鬼。 然而在一次掩护警方对黑帮的剿灭行动中,阿潮却被屋村民众当作同伙打死。

这部电影和《点指兵兵》形成香港警匪片里的双生花,两者同样充满反思味道。

卧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尔后,香港电影不断开创警匪电影潮流。虽然香港电影技术越来越精致,但仍然离不开对于人性的解读。譬如麦氏兄弟的《省港旗兵》系列,其中对匪徒一方有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写。以至最后的结局,观众对他们产生了些许同情。

而《龙虎风云》,《无间道》,《黑白道》,就是在正与邪的基础上做更加深入的讨论。还有林超贤的《神枪手》和尔冬升的《枪王之王》,也是在说体制如何如何。

其实骨子里,这些警匪电影仍然是《点指兵兵》所打造的核心。当然,在都是火爆刺激的警匪片的当下,这样返璞归真的警匪片,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将电影与商业结合的一个新的电影风格。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