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哈默尔恩 “跟我走,跟我走。”花衣魔笛手正向你招手「记得收藏」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哈默尔恩的吹笛手。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雨后有彩虹」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吹笛人把130个孩子带到哪里

未知。因为是格林童话,留白给人幻想空间。
哈默尔恩的吹笛人源自格林童话《花衣魔笛手》,哈默尔恩镇的石碑上刻着“1284年,约翰与保罗之日,6月26日,身穿着鲜艳服饰的吹笛人带着130名在哈默尔恩出生的孩子,最后在山附近的刑场消失。”
这个故事里的吹笛人也叫“Rattenfanger”,可以被称为“哈默尔恩的吹笛人”;
至于“捕鼠人”也有“拐卖儿童和妇女的人”的意思,所以“哈默尔恩的吹笛人”也叫“哈默尔恩的捕鼠人”。

哈默尔恩的故事

彩衣魔笛手的故事
在中世纪的一个夏日里,一个穿彩衣的陌生人大步走进德国的哈默尔恩镇。他听说这个镇里老鼠成灾,表示可以消灭它们---不过要收一笔费用。当市民们感激地表示同意时,陌生人立即拿出一支笛子,吹出了一种神奇的曲调。这曲调对老鼠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于是老鼠从镇里的各家各户成群地跑了出来,跟着彩衣魔笛手来到威悉河岸,跟着他走进激流之中,统统淹死在河里。
可是市民们却拒不付钱给他,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报复他们。他再次把笛子拿到唇边,吹出了另一种曲调---这个曲调不是引诱老鼠而是引诱孩子的。父母们无奈地望着彩衣魔笛手吹起了欢快的笛声,带着所有的孩子走出了哈默尔恩镇。人们从此再没见到孩子们的踪影。

“跟我走,跟我走。”花衣魔笛手正向你招手

花衣魔笛手(德文:Rattenfänger von Hameln,又译为彩衣吹笛人、哈默尔恩的吹笛手) ,是一个源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Deutsche Sagen)中,名为《哈默尔恩的孩子》(Die Kinder zu Hameln)。

除格林兄弟外,德国小说家歌德与英国诗人罗伯特•布朗宁也借用过这一题材进行创作。

由于版本很多,我整合了主要情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传说,在德国普鲁士的哈默尔恩,曾经鼠灾泛滥,死伤极多,居民们束手无策。

后来,出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魔笛手,身穿红黄相间的及地长袍,自称他能铲除老鼠,不过需要报酬。

村长答应给他丰厚的财宝作为答谢,于是魔笛手便吹起神奇的笛子,人们看到魔笛手走在前面,老鼠们纷纷聚集起来,自觉跟在他后面,魔笛手越走越偏,终于踏上了悬崖峭壁,他面朝大海,站住不动,而老鼠们却对前方的汹涌海浪视而不见,伴随着魔笛美妙的旋律,无数老鼠径直跌落悬崖,葬身大海。

鼠患已除。但见利忘义的村长却没有兑现承诺,拒绝付给魔笛手酬劳。

魔笛手一言不发的离开了哈默尔恩。

第二年的6月26日,他再次现身,又吹响魔笛.而笛声这次引走的竟是村里的儿童,130个孩子载歌载舞,跟随魔笛手到附近的科珀尔贝里山上,那里有一个山洞,像是张开的巨口,将那些儿童统统吞噬,从此无影无踪。

这则故事也有不同版本的结局,有说村民们最终支付了花衣魔笛手应得的聘金,孩子们安全的回到了村里;也有说,是一哑一瞎两名儿童回到了村庄,然而其他儿童再也不见下落了。

关于故事的真相,人们也有诸多猜测,最可信的两种是拐卖说和瘟疫说。

拐卖说认为,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诱拐(或抢夺)儿童案件,只是规模比较大,无论孩子是被抓去当童子军还是当奴隶苦工,总之是被人弄走加以利用了。

瘟疫说结合了欧洲黑死病的史实,认为魔笛手是瘟疫的化身,因为黑死病与鼠疫关系紧密,所以老鼠就是鼠疫的象征,老鼠大量死亡,正是鼠疫爆发的征兆,所以后来孩子们都死了,是瘟疫带走了他们的性命。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欲望人心的悲剧故事,魔笛手一开始因为贪欲帮助村民,而村长因为贪欲破坏了两人的口头契约,魔笛手恼羞成怒,出于被愚弄的恨意,断送了村民们的未来(孩子),魔笛手竹篮打水一场空,村民们也自食恶果,最无辜的是那130个孩子。

生活中也是如此,当孩子被残忍的伤害折磨,魔笛手就会带走孩子的快乐,在孩子的心上扎一根拔不掉的毒刺,隐隐作痛,发作起来又会要命。

如今,“花衣魔笛手”的故事,早已成为哈默尔恩城重要的人文资源。

在美丽的老城区里,随时都能遇见带有插着羽毛的彩帽,穿着五彩缤纷服装的男子,在街头巷尾串行以招揽游客。一年一度的6月26日这个灾难纪念日,反成了哈摩尔恩城的盛大旅游节日。从5月中旬到9月中旬的每周日的12点整,露天剧场都要进行“彩衣笛手”童话剧的演出,供游客免费观赏。

城中的布根罗森街,据说就是儿童失踪的地方,墙壁上仍刻有儿童失踪的碑文。到今日仍保有禁止在该街跳舞嬉闹的传统。街道两边到处都是老鼠和捕鼠人纪念品。独一无二的捕鼠人博物馆、老鼠市场等,为哈默尔恩增添了「鼠城」的味道。

在现今的西语语境下,pied piper(花衣魔笛手)也逐渐演变为了一个常见的政治明喻,因为一提起pied piper,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数百只没有头脑、愚笨无知的老鼠跟在魔笛手后面,走向死亡。于是它就被用来指代那些在竞选时做出承诺,却并未在任期内努力实现,只是用谎言换取选票的政客,他们只擅长开空头支票,除此以外,一无所长。

这一概念其实是在暗示你,如果盲目地跟随、支持这样的政治人物,也就会和传说中的老鼠一样,终究自寻死路。

作为一个著名且深入人心的童话故事,虽然它细思恐极,但总算是流传广泛,产生过难以计量的衍生品,我这里稍作一提,就不详举了。

首先是三部电影:

在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村庄。村中的小学内,孩子们欢快的呼声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如今这里却再也看不到一个小天使的身影。人口老龄化让村子变得暮气沉沉。前校长打理着早已关闭的旧校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恋恋不舍,而校舍终将迎来拆除的命运。那些快乐的孩子们都去哪了,他们仿佛被哈梅尔(时间)的笛子带走,只留给老人们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以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位流浪乐师和他的儿子一起来到一个偏僻山庄以后,发现了被笼罩在恐怖之中的村子里的秘密,以及与村长和村民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片是由柳承龙大叔主演,他主演过《7号房的礼物》。

还有一个得其形不得其意的游戏,《寓言传奇:黑暗吹笛人》

下面我国出版的童话书:

故事结局因为要考虑受众,被“恰当”的美化了

当然,“花衣魔笛手”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上列作品,还有相当多以它为底本创作的新故事,只要你读过魔笛手,那你就能很容易在这些新故事里发现它的影子。

我小时候看过一篇中国童话,早已记不清名字和作者,一样是因为欲望招致了毁灭,是说有一个平静的小镇,在某天突然到访了一位魔术师,他拥有一个可以实现愿望的皮箱子,想要钱的在里面寻到金山,想要权力的在里面成为国王,想要美女的在里面妻妾成群,小镇里的人一个接一个钻进了皮箱子中,再也没有出来,迷失在了自己的欲望中,只剩下一个无欲无求的傻子和魔术师面面相觑。

魔术师问傻子:“你就没什么想要的吗?”

傻子呵呵一笑:“我只想每天开开心心的,但我已经得到了不是吗?”

魔术师无言以对,蹲在地上,像卷地毯一样,将这座小镇卷起来,也塞进了皮箱子里,整座镇子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

巨大空旷中,只剩下了一个坐在原地傻笑的傻子。

小时候我读完这个故事,只是心惊,为什么他们可以抛弃家人生活在箱子里,是被魔法蛊惑了吗?

后来想通了,我真傻,他们的亲人,后来也钻进了箱子啊,大家都在箱子里,整整齐齐,死也是死在一起的。

有些读者认为,故事结局并未交待孩子们的死活,或许魔笛手带走孩子,是为了让他们离开背信弃义的村子,因为丧失道德的人不配教育孩子。

我们没必要在童话里较真,可是现实世界经常比童话更魔幻,当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到底又该不该较真呢?

这可真是个难解的问题啊,不说了,我回家修硬盘去了。

汉梅林吹笛人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不是真的,是由一起儿童失踪案件衍生出的地方传说。

吹笛人的故事发生在德国西北部平原上的小城哈默尔恩。此城在1284年,发生了街头儿童失踪事件。以此事作为题材,衍生出了格林童话故事花衣魔笛手。

关于消失小孩去哪了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一些人认为,这些孩子可能死于自然原因,比如饥饿、疾病或者一些自然灾害等等,吹笛手只是死亡的象征,是一种表达死亡的艺术形式。

扩展资料

彩衣魔笛手的故事

在中世纪的一个夏日里,一个穿彩衣的陌生人大步走进德国的哈默尔恩镇。他听说这个镇里老鼠成灾,表示可以消灭它们---不过要收一笔费用。

当市民们感激地表示同意时,陌生人立即拿出一支笛子,吹出了一种神奇的曲调。这曲调对老鼠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于是老鼠从镇里的各家各户成群地跑了出来,跟着彩衣魔笛手来到威悉河岸,跟着他走进激流之中,统统淹死在河里。

可是市民们却拒不付钱给他,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报复他们。他再次把笛子拿到唇边,吹出了另一种曲调---这个曲调不是引诱老鼠而是引诱孩子的。父母们无奈地望着彩衣魔笛手吹起了欢快的笛声,带着所有的孩子走出了哈默尔恩镇。人们从此再没见到孩子们的踪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哈默尔恩

百度百科-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请问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中文

中文介绍:花衣魔笛手(德文:Rattenfnger von Hameln,又译为彩衣吹笛人),一个源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Deutsche Sagen)中,名为〈哈默尔恩的孩子〉(Die Kinder zu Hameln)。故事发生在1284年,在德国一个名叫哈默尔恩(Hameln)的村落,来了一个外地人,自称是捕鼠能手(中世纪多鼠疫,捉鼠那一行很吃香),村民向他许诺,能除去鼠患,有重酬。於是他奏起笛子,鼠群闻声随行,被诱至威悉河淹死。事成,村民反口,吹笛人离去。数周後,正当村民在教堂聚集之时,吹笛人回来,吹起笛子,孩子们闻声随行,被诱至一个山洞内,困在洞中而死。另一个结局是村民最後给了吹笛人他应得的酬劳(有的版本是付得更多),他才把被困的孩子放出来。研究者相信故事源於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但究竟是那一件,则众说纷纭。一说那些孩子代表了当时到东欧殖民的年青人;一说那些孩童代表了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在现在西方政治当中,「花衣魔笛手」经常被用来指代那些空口许诺,但不兑现其政治承诺的政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A%B1%E8%A1%A3%E9%AD%94%E7%AC%9B%E6%89%8B

《哈默尔恩的吹笛人》出自哪里,在哪可以看到全部内容,希望推荐下。

是一个传说:哈梅尔恩曾经发生鼠疫,死伤极多,居民们束手无策,而就在这时,小镇来了一位身穿红黄相间、及地长袍的花衣魔笛手,自称他能铲除老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镇长许诺以丰厚的报酬,请他出手。于是魔笛手吹起笛子,全镇的老鼠都被引导河里,全部铲除了。但是,镇长却违背约定拒绝给他报酬。愤怒的魔笛手再次吹起笛子将全镇130位小孩引走,最终在丘陵的行刑场失去了踪迹。
可以看《问题儿童来自异界》,其中提到了。
具体出自哪里我记不太清了


补充嗯,这个我倒是知道,如果能给个书名就好了
补充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补充好像是

“老鼠城老鼠国的故事"!谁听说过,请解释解释。这个故事源于8月31日生日密码里面的一句话。

  • 据说,中世纪时,哈默尔恩鼠患猖獗。当时,出现了专门捕捉老鼠的行业,捕鼠人多是能演奏乐器的流浪艺人。

  • 1284年,哈默尔恩镇鼠多成患,居民不胜其烦,镇长也束手无策。一天,镇上来了一位身穿五彩长袍的神秘吹笛人,他说如果能给他一笔酬金就可帮助镇上的人驱除老鼠。人们欣然答应。于是,他拿出笛子吹奏起来,老鼠受笛声魔力的吸引,纷纷从房屋里跑到街上,跟着他来到威悉河,结果老鼠全部溺死在河中。

  • 事后,他返回镇子领取酬金,谁知镇上的居民却食言拒绝付款。吹笛人大怒,决意报复。他再次吹起笛子,这一次,笛声引来的是镇上的130名儿童。孩子们都跑到街上,跟着吹笛人走出城门,然后消失在森林中。

谁知道德国童话里面那个吹笛子的人叫什么?

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大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 ,他为一个名叫威利的男孩生病时消遣而写的。其他的没查到哦
格林童话里也没有他的名字哦 好神秘

“彩衣笛手”的真相是怎样的?

“1284年6月26日约翰和保罗节,哈默尔恩城的130个孩子,被身穿斑斓彩衣的笛手带走,从此杳无踪影……”

上段文字是在德国哈默尔恩城的“无鼓街”的一个木牌上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出,1284年6月26日,在哈默尔恩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件。孩子们为什么出走?走向哪里?谁带走了他们?至今仍是一个谜。

根据传说,哈墨尔恩在1284年遭过鼠疫袭击。那一年,来了一个身穿五颜六色衣服的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他答应以商定的款项为酬劳,将城里的老鼠赶走。他吹起笛子,老鼠便都跟着他到威悉河里淹死了。但忘恩负义的市民不遵守诺言,拒不付钱。那彩衣人的报复十分可怕。他又吹笛子,130个孩子便跟在他身后。经该城的东门朝着哥本山而去,那里大地开裂,将孩子们吞没殆尽。

这便是“彩衣笛手”的传说,如今它已传遍全球,为各民族所传诵,成为许多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作曲家灵感的源泉。

在文史界,有人主张“彩衣笛手”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类似神话的传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之所以盛传不衰,是因为“彩衣笛手”的传说中包含了一个道德哲理,因而它又是一个政治讽喻寓言。研究专家们指出:“彩衣笛手”的故事神乎其神,这个不幸的结局更使民间传说增加了感染力,这个传说故事的目的是要求后人牢记讲究信用,不可忘恩负义的道德规范,并且讽刺了那些只会夸夸其谈则不信守诺言的虚伪君子,它并没有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做为依据。如同欧美许多文学作品的古老传说一样,“彩衣笛手”的故事成为后代许多人创作的素材。

然而在哈默尔恩城的博物馆里,却布满了与该城奇异传说有关的纪念文物,其中有一个15世纪的手稿记载了“彩衣笛手”的事情。手稿把他描述为一个约摸30岁的漂亮男子,他吹奏银笛令人倾倒,孩子们听到笛声便跟在他身后出城去了。一个名叫路德的妇人和一个10岁的少年目睹他们离去。悲痛的父母四处寻觅,再也没有找到他们。

另外一篇手稿说,在1300年,哈默尔恩市民在教堂内装了一面纪念之窗,在这面已毁于17世纪的窗上记载着:“所有的孩子们历尽艰险,到达哥本山,然后音讯杳然。”

一些学者专家用尽多年心血考究后也认为:“彩衣笛手”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故事,它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1284年6月26日,这位“彩衣笛手”名叫施皮格尔伯格,带领了130位少年向东迁移,到波罗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亚一带去了。他是一位蓄有胡须、和蔼可亲的老者,曾任德国的一名地方移民官,在1284年前后经常往来于哈默尔恩城和波美拉尼亚之间,他的两个弟弟也是当地负责转运移民的行政官员,曾经在哈默尔恩城附近定居过。

很显然,也许当时确实发生过130名少年失踪的事件,那么,他们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为何杳无音讯?

据史料记载:当130位孩子失踪时,施皮格尔伯格也一时不知去向。1284年7月8日,在孩子们失踪后的第11天,有人亲眼看见施皮格尔伯格在德国的什切青港(今属波兰),什切青港是当时移民的必经之地,距哈默尔恩城大约250英里,10天左右的行程。13世纪时,当时人口稠密的许多德国城镇有不少移民,地域广袤的东部被称为“福地乐土”,那里盛产小麦、蜂蜜、肉类,因而人们迫切希望向东迁移。当地居住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也欢迎来自德国的移民,因为他们的到来可以增强防卫力量,用于阻挡来自俄罗斯的侵扰与掠夺。于是,受王公贵族的支持和怂恿,当时德国东迁的移民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施皮格尔伯格带领130个孩子向东迁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不足为怪。不幸的是在东迁途中,他们所乘坐的航船在波罗的海岸附近沉没了,施皮格尔伯格与130位少年一同遇难,无一人生还。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探究这一历史悬案的谢博尔特为了解开“彩衣笛手之谜”,翻阅了哈默尔恩博物馆的大量历史史籍和纪念文物,他认为,要了解事实真相,还必须弄清楚笛音捕鼠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科学实验证明,“彩衣笛手”用笛子诱捕老鼠的作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利用高频率的笛声使老鼠的神经紧张而产生紊乱,从而诱使它们纷纷拥入河中自杀。历史上,英国就有人使用过一种锡笛,捕鼠人利用锡笛发出的高频率的抖颤声将成千上万只老鼠驱入陷阱内。在中世纪时代,欧洲大陆鼠害横行,因此,出现了一个巡游捕鼠的人,利用高频率的笛声把老鼠引向河中淹死,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奇。

直到现在,每逢一年一度夏季6月26日的宗教节日,哈默尔恩城还上演有关“彩衣笛手”的戏剧。

“彩衣笛手”的真相究竟如何?当年那些孩子到底走向了哪里?现今,这个未解之谜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在哈默尔恩观光旅行,其中不乏有研究“彩衣笛手”谜底的有心人。

日本传说吹笛男孩叫什么

这个日本少年名叫平敦盛,他是个吹笛高手,随身携带一支心爱的名笛。笛子叫“小枝”,是他祖父传下来的宝贝。作为一名武士,他参加了一场战斗。大战之前,众人无眠,他取出“小枝”,吹奏了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