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河南最好听的坠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南坠子名家介绍,河南的坠子名家,经典河南坠子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河南坠子名家胡中花个人简介,主要作品

  胡中花, 河南坠子 名家,号称“坠子皇后”,是河南坠子艺术的一朵奇葩。那么,胡中花在河南坠子中有什么样的表演呢?她的代表作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位“坠子皇后”的戏曲之路。

   胡中花个人简介:
  胡中花,河南开封兰考张君墓镇人,是我国近年来最出色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是河南坠子艺术的一朵奇葩,号称“坠子皇后”,其作品多以光碟形式发行,目前在河南,安徽等十分流行。

  2011年马街书会书状元胡中花,评委被她的表演感动得落泪。

  2012年大年初一到兰考举办专场迎春书会。书会现场,胡中花姐妹分别表演了河南坠子的经典曲目《拉荆笆》和《打婆子》,表演全情投入,生动自然,情节体现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观众时而被逗得忍俊不禁,时而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胡中花主要作品:
  胡中花说唱俱佳,舞台形象清新自然,优秀作品颇丰,代表作:
  1、长篇:安景龙降香,仁宋宗私访,皇爷私访陈州城,三打雄州,马踏洛阳,西九成投亲,寇公案;

  2、中篇:打婆子,拉荆耙,三打四劝,后妈无情妹有情,借书厢,王生遇女妖,龙抓不孝子,旱蛤蟆求雨等;

  3、短篇:赵钱孙李,大姑娘方女婿,大瞎话,口媳妇变驴,蓝老抠,傻子认匾等。

河南坠子有哪些名家-河南坠子的各地名家

河南坠子有哪些名家-关于河南坠子的各地名家

  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河南坠子的各地名家知识,快来看看吧!

   天津

  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在天津曲艺史上,以“坠子皇后”乔清秀为代表的河南坠子,是由外地来津经改革后成为津门流传的曲种之一。

  1929年,乔清秀、乔利元夫妇应邀入天津北海楼等演出。乔清秀在演出中看到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与以往演唱地区的观众有很大区别,就与乔利元、琴师康元林等人一起对河南坠子的内容、音乐、语言进行改革。为了吸引天津观众,他们不仅移植了大量在天津流行的曲目,还对已有曲目进行改词,增加天津地方色彩。在演唱中灵活运用京音、津音与河南乡音,加强与观众的交流。唱片公司还为她发行了近20张唱片,使乔派坠子风行大江南北。

  1935年,乔清秀在电台演播,被誉为坠子皇后、坠子女王、坠子大王,曲艺观众“满城争说乔清秀”。乔清秀的成功吸引了大批河南坠子艺人纷纷到津,其中不乏已在河南、河北享有名气者。

  在天津,继承乔派艺术,独具特色,大胆创新,设计出富有新意的坠子唱腔的是天津曲校的教师曹元珠。

  1931年8月,曹元珠出生于河北大名县,河南坠子名家,她全面继承了三大流派董、乔、程的腔体特点,并掌握借鉴其他流派的特点,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表演、创腔、教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经常演出的曲目有《三堂会审》、《王二姐思夫》、《苏三起解》、《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蓝桥会》、《吕蒙正赶斋》、《宝钗扑蝶》、《独占花魁》、《韩湘子上寿》、《白猿偷桃》、《游湖借伞》等唱段。

   河南

  河南坠子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河南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河南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艾宝莲等。民国初年,又有孙民德、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林、高治安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

  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者中,河南本土的名家很多,其中赵铮和刘宗琴同为大师级人物,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革命”结束后,她办起了曲艺班。1982年,第一届曲艺班收了39人,这也是“大革命”之后全国第一个曲艺班。之后又办了两届。

  1932年,在老坟岗的西一街、西二街、西太康路附近出现了聚仙茶馆、一品香茶馆、老贾茶馆等3个最早的茶馆,茶馆卖茶,艺人卖唱,各挣各的钱。1934年,形成了老坟岗下崖市场,先后出现了5个说书棚,在这儿卖唱的艺人有2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李元春、于忠霞、汪国宝、王连堂、马素芳、范明显和赵发林。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三人中,刘明枝细腻,刘桂枝妩媚,刘宗琴豪放,她们常搭伙同棚献艺,被人称为“郑州三刘”。

  刘宗琴是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

  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东

  河南坠子流入山东很早,但它在山东迅速发展并扩大影响,与乔清秀关联很大。乔清秀于1926年和1937年,两次到山东济南演出,十分轰动,受其影响,山东大鼓演员纷纷改唱坠子书。如济宁著名的山东梨花大鼓徐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徐玉兰、徐玉霞等名家;郭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郭文秋、郭文玉等名家;巨野谭教壮的谭家班改唱坠子书后出现了谭金芳、谭金秋等名家;嘉祥申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申永印、申桂凤等知名艺人。

  在山东的河南坠子演员中,佼佼者当数徐玉兰。徐是山东济宁人,七八岁学唱河南坠子,13岁登台演出,她以坠子的旋律为母体,又广泛吸纳了越剧、黄梅戏、京剧、豫剧、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创造了徐派坠子。她的代表曲目是《宝玉哭黛玉》、《林冲发配》、《晴雯补裘》等,她既能演唱极为抒情的曲目,又能演唱气势恢弘的唱段,显示出她卓越的艺术才能。特别是经过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亲手指点的《林冲发配》,动作干净,气势恢弘,堪称一绝。

  郭文秋是和徐玉兰齐名的坠子演员,1958年郭文秋在北京参加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新曲目《送梳子》,以其清脆的嗓音,流畅的曲调,充满激情地歌唱商业战线送货上门的新风貌,发展了“乔派”坠子唱法,她不断创新,成为河南坠子在山东的代表人物。

  山东的河南坠子实际上大多数是以“乔派”坠子的音乐结构为框架,不用中州音韵,仍然保持着鲁西北方言(山东官话),演出乐器也有不同,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为河南坠子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流派。

  1952年以后,国家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外地许多河南坠子艺人先后来到甘肃,使甘肃成为河南坠子另一个比较活跃的地方。

   北京

  河南坠子在天津扬名立万的同时,有一部分坠子演员进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字儿、河南味儿”的河南坠子。20世纪30年代成书的《江湖丛谈》记载:“天桥的坠子,开荒的不是坤角,是个男角,这人满脸的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社会人士瞧他又拉又唱,可是听不出他唱什么,那时正是民国十二三年,社会上还没嚷穷哪,做艺的人挣钱亦容易,这个唱坠子的每天能挣两三元。”

  这个满脸麻子的人姓车,人称“车大x子”。他演唱用的是纯正的河南话,北京人听不懂,觉得有点土,但他有滋有味的自拉自唱,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于是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到北京,当时较早在北京出名的坠子演员是卢永爱、大老黑(名叫任永泰)两口子,两人对唱,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专会抓哏,善滑稽。

  随之成名的是姚俊英,她的演唱被称为“是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她当时演唱的曲目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等。

  1932年前后,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枝、程玉兰姑嫂以及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琴师王永安等先后进京献艺谋生,与姚俊英一起开创了河南坠子在北京的繁荣,演出场所也逐渐从天桥转向城内各处的杂耍园子,这是河南坠子演出总体水平在北京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结果。董、程二位在天津成名已久,北京的听众最喜欢听她们姑嫂两人的对唱,她们对唱的曲目有《蓝桥会》、《相府借粮》、《玉堂春》等。1936年到1938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两度进京,在西单游艺社短期演出。

  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李雪芳、马忠翠、李玉玲等坠子演员活跃在北京曲坛。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是姚俊英、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姚俊英当时的演出主要是与马玉萍唱对口坠子,深受北京听众喜爱。出生于河北大名的马玉萍嗓音甜美圆润,她因在唱腔上大胆出新、勇于改革而享名。

;

坠子戏有哪些

坠子戏源于河南坠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以曲艺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于1950年形成。坠子戏,由曲艺河南坠子演变而成,始称“化妆坠子”。

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 坠子戏的传统音乐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扎等。主奏乐器为坠琴(也叫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面板改皮为木(也有蒙铜板的)。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其他伴奏乐器有二胡、二弦、笛、签、唢呐、大提琴等。

坠子戏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 、 《刘公案》 、 《回龙传》 、 《大宋金鸠计》 、 《丝绒计》 、 《双金线》 、 《双合印》 、 《王清明投亲》 、 《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它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 、 《杨金花夺印》 、 《花木兰》 、 《秦香莲》 、 《蝴蝶杯》 、 《杨门女将》等。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 、 《血泪仇》 、 《党的女儿》 、 《夺印》 、 《会计姑娘》 、 《风尘遗恨》 、 《大路朝阳》 、 《红旗谱》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 《新芽吐秀》等。

河南坠子名家介绍,河南的坠子名家

   河南坠子 的发展与艺人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正是由于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员,才让坠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在河南坠子的发展中,都出现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呢?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到下文中了解吧。

   赵铮
  赵铮(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赵淑君。祖籍今项城市范集乡小王庄,出生于开封,是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赵派坠子宗师,享受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赵铮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因《摘棉花》一炮走红,成了赵铮的成名之作。自此,赵铮开始了自己创作、演唱河南坠子的全盛期,一直到“文革”开始。

  如果从1951年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创作并演唱豫剧《朝鲜儿女》开始算起,赵铮的艺术生涯足足进行了55年。这55年里,不算其他剧种,赵铮创作、演出的河南坠子就有50余部。

  她的唱片大部分都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只剩下《双枪老太婆劫狱车》、《一片丹心焦裕禄》和《岳母刺字》。除了这3部作品,能见到的只有赵铮创作的曲谱。这些曲谱是赵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和后人创作的,她自己已无法演唱。

  在河南提出“办曲艺教育”,赵铮是第一人。她认为,曲艺要发展,首先要抓文化。不少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偏低,不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唱了一辈子糊涂戏,说了一辈子糊涂书。年轻的曲艺演员要从基础学习,文史、乐理、声乐、器乐都要学,要扩大知识面。

   郭永章
  郭永章,1945年生。民间称呼:“郭瞎子”山东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人、民间坠子大师。郭永章双目几近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善于在坠子书中融入山东梆子、山东枣梆等特色唱腔。

  郭永章对坠子戏有着执着追求,他唱坠子戏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他的坠子戏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

  如今在四省交界地区提起郭永章更是妇孺皆知。赢得了百姓的喜爱。他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举埋儿》等曲目风靡鲁、豫等地,人们百听不厌,郭永章逐渐成为了菏泽民间坠子戏大师。

  郭永章说,他也有一些遗憾,在心里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唱不了几年了,因为现几乎没人愿意学唱坠子戏,他如今没有一个徒弟,担心坠子戏会失传。

郭永章坠子经典唱段是什么?

河南坠子武松闹店。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罗成算卦》讲述的,正是作恶多端的罗成,瞒过世人却终遭天谴的故事,与片中展现出的人性丑恶相得益彰,形成极其明显的黑色幽默。另一首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歌当属《吹牛》,对热病风行、充满绝望的村里人来说,这似乎是他们的得意之歌。

只要到开心时,就会放声《吹牛》。以至微博上有人提议,将这首《吹牛》选为影片主题曲。片中倒卖黑血、伐树售棺的大恶人濮存昕起身搬家去县城,为去世的儿子办完冥婚后,骑在摩托车上唱的正是这一首歌。

而身染疾病,并习惯用放肆掩盖对死亡和被孤立恐惧的郭富城,甚至把这首歌当成了口头禅,时不时哼唱起那句“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你说我体面不体面”,而这也是对他“得意一天是一天”性格的最佳诠释。

河南坠子戏有哪些 把名字说出来

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小寡妇上坟,回龙传,英台拜墓,郭举埋儿,刘云打母,拳打镇关西,傻姑娘,罗成算卦等等

河南戏曲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还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剧种?

河南戏曲除了豫剧、曲剧、越调外还有三十余种少数剧种。比较有名的、传唱人数较多的有大平调、四平调、二夹弦、太康道情、河南坠子、宛梆等。

大平调,该剧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一带,河南的浚县、内黄、淇县、延津、鹤壁都有专业的大平调剧团,代表剧目有《反徐州》《下高平》《困河东》《收姜维》《百花厅》等。

四平调,该剧流行于皖、苏北部、豫南、豫东及鲁西、鲁南一带,河南的商丘、范县有专业的四平调剧团,代表剧目有《小包公》《陈三两爬堂》等。

二夹弦,该剧主要流行于河南东部及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代表剧目有《梁祝》《莫愁女》《崔风英搬兵》等。

太康道情,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剧流行于河南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河南省太康县有专业的太康道情剧团,该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代表剧目有《王金豆借粮》《王金豆还粮》《双拜寿》《白玉楼》《前进路上》等。

河南坠子,起源于河南,约有一百多年 历史 。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演唱者多为民间艺人,代表剧目有《借髢髢》《偷石榴》《罗成算卦》等。

宛梆,流行于南阳及其周边地区,宛梆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谢邀,河南现有的剧种共计二十个,除去豫剧、曲剧和越调这三大剧种,以及其他省份剧种(如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汉剧、蒲剧等)之外,设有剧团的还有以下剧种:

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大弦戏、柳子戏、柳琴戏、二夹弦、五调腔(四股弦)、四平调、落子腔、坠剧、道情戏、清音戏(唱扬琴)等十三个剧种。

但是这些剧种,实际上都算是名存实亡,只有豫剧、越调和曲剧发展相对好点,其余的一些剧种,可能有不少河南人都没有听过。

相对于这些剧种,河南人最喜欢的还是上述的三大剧种,其中最喜爱的,还是河南豫剧,在河南,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豫剧的唱词。

根据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起,在河南境内流传、产生过的各类剧种有近80个,戏曲剧种约65个。

而且剧团众多,可谓是遍地都是剧种,走到哪都能听到唱戏的,直到清末民初,河南各类舞楼、戏台,尚保存了10000余座。

即便是经过战争、文革等特殊时期的破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有六百多座。

再加上新成立的七百多座,现在河南省固定的剧院、戏台等有一千多座。

但是这一千多座剧院、戏台,大多数都是为了豫剧、越调、曲剧服务,全国范围内,共计国营民营豫剧团1600多个,其中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基本上都在河南演出。

所以,河南虽然也有不少剧种,但是大部分都名不副实的,还是豫剧、越调、曲剧发展的最好!

越调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特点是以字带音,以音传情,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中原民间音乐特色。流派不同,特点不一,申派苍劲豪放、稳健端庄,唱中加说带笑,毛派似说似唱、清新优雅,字巧腔润,鼻腔共鸣。伴奏乐器以象鼻四弦为主,坠胡、月琴、三弦等为辅。 ​

1、河南知名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越调。

2、河南地方较大剧种:大平调、怀梆、怀调、宛梆、大弦戏、落腔、道情、坠剧、四平调、二夹弦等。

3、较小剧种:大调曲子、蟆嗡锣、罗戏、卷戏、罗卷戏、柳子戏、目连戏、豫南花鼓戏、丝弦道、乐腔、五调腔等。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我主页,有很多地方小剧种,恁都可以看看听听,转发转发,真心不希望这些宝贵的艺术都失传了

河南坠子,太康道情,商丘四平调,开封二夹弦,南阳宛梆,滑县大平调,二平调等等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影响较大,我记得有滑县大平调剧团。二夹弦,比较有名的延津县二夹弦剧团,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康县道情也是河南名剧之一

河南戏剧天下闻,豫人都爱哼几腔。

粗旷豪放曲子调,唱腔优美韵味强。

几大流派不逊色,异彩纷呈舞台上。

越调最是周口好,一代大师凤梅腔。

总理赞誉不绝口,唱活古人诸葛亮。

豫剧豫东豫西调,腔腔变化不一样。

豫东几位红脸王,舞台风格稳准强。

生娃豫西唱最好,男不下地女懒汤。

太康道情亦不错,金豆借粮传四方。

南阳宛梆内乡好,唱着唱着用花腔。

稀有剧种已申遗,邓州桑庄罗卷扬。

太平调子二夹弦,河洛鼓书拉魂腔。

手执钢板敲战鼓,鼓儿哼唱杨家枪。

诸多剧种已濒传,无有后起之接上。

还有一些记不起,自行补脑你最强。

说着说着开饭了,边吃边听黑头腔。

南戏曲天下闻,豫人都爱哼几腔。

河南地方戏很多,但按受众人数对比由高到低排名为豫剧、曲剧、大平调、越调,河南坠子等,其它还有道情、落腔、四平调等几十种非遗文化剧种,但河南除极个别区知道,大多河南也不晓得仅几县流行的稀有剧种,大平调在豫北非常流行,甚至可排在豫剧之第二,特别安阳滑县鹤壁浚县淇县等多县,新乡廷津内黄等多县,濮阳等地过去流行甚广,但和中国各戏剧被现代网络 娱乐 形式代替,包括京剧豫剧也在走下坡。大平调以滑县最为闻名,上世纪全国巡演,在北京国家剧院曾为领导首长演出四十多场,受到一致好评,我们淇浚两地都有民间大平调剧团,但都己解散改行包括豫曲剧团一样,

大平调大弦戏!

河南坠子谁唱的最好?

乔清秀。

乔清秀的唱腔基础来自于乔利元,以梨花大鼓的腔调为骨干,吸收融会河南坠子中最具特色的乐句和音型,又对坠子中的独特腔调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运用,并大胆引进京韵、京口等音乐成分,逐渐形成了“梨花为骨,坠子为肉” ,欢快、俊俏而又圆润的乔派坠子。

乔清秀也广泛学习其他曲种的音乐,但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她和琴师康元林商定,在对唱腔进行规整时,既要使观众听着是自己的调,又要使他们百听不厌。所以,她在学习时更注意融化,更注意化为己有,不论是学习何种音乐,都要求能为她所需,能为她所用。

每逢清秀出场,舞台上也如戏台一样,立即换上绣有乔清秀大名的华丽桌帏。乔清秀身穿白色大褂(有时穿青色或灰色大褂),上绣展翅欲飞的红凤凰,头上梳一条大辫儿,出台几步,对观众弯身一躬,辫子由身后搭至身前,然后一甩辫子一昂头,二目闪烁,气度非凡,未开唱先赢得个满堂好。

乔清秀因他大胆而又略带叛逆的改革而招致了同行的不少非议,一度被人指作“叛徒”坠子,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天津观众山呼般的赞赏与喝彩。洒脱宛润,抑扬吐吞。中州大鼓享佳名,不只神清貌亦清。

从此,乔清秀便以“坠子皇后”的美明,享誉天津卫。

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有哪些?

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河南坠子的起源: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安徽。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

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位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