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本色张富清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与内涵表达讲座 新闻稿「记得收藏」,以及张富清事迹简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纪录片创作与内涵表达讲座 新闻稿

11月28日下午,由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主办的“纪录片创作与内涵表达——以纪录片《本色》创作为例”的讲座在文波楼208教室开展。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张昌旭博士担任此次主讲嘉宾,新闻学院新闻系教师石永军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带领新闻学子了解纪录片《本色》创作的方方面面。

讲座伊始,石永军教授简要介绍张昌旭博士的经历与成就,并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张昌旭博士用创作《本色》纪录片的亲身经历切入,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两大板块:纪录片的创作与纪录片的内涵表达。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张昌旭博士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沿革开场,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视野中传播中国价值,就要深刻把握故事讲述和国际表达之间的关系,要兼顾主观表达与客观表现的和谐统一。紧接着,张昌旭博士谈到题材和故事对于纪录片基础的建构。如何鉴别题材是否可以进行拍摄,要考虑到其关系到的圈层有多大,意义层面是不是重大题材,经历是否新奇绝特,发掘和提炼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主流。判断故事是否过硬,要看故事过程是否曲折,结局是否有足够信息量以解惑,人物在人生关键处的选择与决定等。

张昌旭博士还讲述了在《本色》实际拍摄时遇到的困难。在正式拍摄时,九十五岁高龄的张富清老人因病入院,上级规定不得采访拍摄。在这种情况下,张昌旭博士带领拍摄团队选择蹲守,扩宽外围拍摄空间,获得了张富清老人原部队政委的珍贵材料。用真诚打动了张富清老人的家人,最终获得了其家人安排的30分钟独家采访。张昌旭博士借此经历阐释了纪录片创作的目的,一是要用真实的故事还原人物原貌,二是在原貌基础上适度再造,达到精神的升华与流淌。

关于纪录片的内涵表达,张昌旭博士借用“气”的概念,指出纪录片要达到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气场强大、大气流畅的境界,要从镜头拍摄的构图、故事设计的起承转合、引导观众的情绪、音乐旋律、全片节奏等角度全面考量。

随后,石永军教授对张昌旭博士的讲座进行简评。他再次提醒同学们,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暖心人、耐心人,不要忘记真诚的力量。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张昌旭博士提出问题:“如何取得采访对象信任与重视”、“前期准备的经验和技巧”等。张昌旭博士一一耐心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1

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 家庭 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 说说 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 故事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 方法 :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2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 反思 、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3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

如何评价康洪雷执导的《功勋》之「张富清」单元?

康洪雷执导的《功勋》之张富清单元,将重点突出在“默默无闻”这四个字上,更反映了其拍摄价值所在。但默默无闻也是拍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最困难的地方,用看似零零碎碎的生活,烘托出了张富清金子般的心。

淡泊名利的张富清

张富清和名满天下的袁隆平,屠呦呦等人不一样,很少有人曾经听过张富清的名字。他扎根于边疆之中,为祖国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儿,却几乎无人知道他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难以演绎和创作的单元,但却是一个最值得被歌颂和写实的单元。

张富清一生曾经历过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拿到战斗英雄的称号。不出意外的话,张富清可以享受功勋,过剩荣耀的一生。但是张富清却选择将自己的军功章封存,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家人来到条件最为艰苦的农村,成为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

张富清的贡献

张富清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和村民一起修路,什么脏活累活危险的工作,张富清总是冲在最前面,表现出了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工作上,他和乡亲们一起同吃同住,饭都吃不上,只能喝水充饥。在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乡亲们都能吃上一碗饱饭。

把平淡的故事讲的不平淡

把平淡的故事讲的不平淡

在张富清一生中有过很多华彩篇章,枪林弹雨的战场,更能给人们带来冲击力。但是主创团队却把目光集中在了张富清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准备将这么一位基层共产党员所做出的丰功伟绩,让更多的人看到。整个故事里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只有平平淡淡的叙事,看起来一地鸡毛,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职业从来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一颗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决心,就已经够了。通过张富清这个单元,我们看到了更多默默无闻的人,扎根于自己的事业之中,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只是为了服从组织需要。他们是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基石,看似不起眼,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这样的无名英雄才是更值得我们敬佩的。

战斗英雄张富清怎么发现的?

战斗英雄张富清在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被发现的。2018年底,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张富清才不得不出示了尘封60多年的军功证明:一张立功登记表、一张报功书、几枚勋章。

这些清晰地记录着:他曾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还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工作人员看着老人的赫赫战功愣住了,老人也没有想到自己因此而成为“网红”。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张富清出生在陕西汉中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很小就饱尝艰辛:父亲早逝,大哥夭折,母亲拉扯着兄弟姊妹4个孩子艰难度日。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张富清十五六岁就当了长工。

1945年,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因为羸弱,他被关在乡联保处近两年,饱受欺凌,后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当杂役——做饭、喂马、洗衣、打扫等,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皮带抽打,目睹了种种劣行。

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中,西北野战军把国民党部队“包了饺子”,张富清随着四散的人群遇到了人民解放军。“我早已受够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我在老家时就听地下工作者讲,共产党领导的是穷苦老百姓的军队。”

被“解放”的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我要为穷苦人去打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老兵本色——隐功埋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