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兰迪·波许的评价 兰迪波许的最后一课观后感「一定记住」和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观后感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一齐坐拥美梦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观后感

      兰迪·波许教授,2007年8月被查出胰腺癌,那是一种基本无救的癌症,医生宣布他只有3-6个月的生命(事实上,12个月之后他才去世)。他那个时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时年46岁,是一个学术从业者最好的年龄。

      他是虚拟科技的先驱者之一,我们在迪士尼乐园体验的虚拟实景的快乐,很大程度来自于他的研究和参与。他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授,该大学所有系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他的课,极其热门,他的课甚至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招牌课程,并由此输出到其它大学开设。

      2007年9月,他登上大学的讲台,为所有学生讲述“最后一课”,这是美国很多大学的传统,他假设一个教授如果将不久于人世,他会告诉学生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智慧和经验。但对兰迪教授来说,这种假设不存在,他确实就是不久于人世,他确实把一生中最重要的智慧和经验告诉了所有的学生,和,更多更多的人。

      那个演讲带给我都第一个最重要的启发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对世界保持热情和乐观的精神。

      那个演讲带给我另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如何面对困难。 兰迪教授有一个“墙”的概念,他说,每一个困难都是挡在你面前的一堵高墙。但墙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阻拦你的,而是为了激励你的。墙的存在,是想要检验你到底有多么想要墙背后的那些东西,是为了阻拦那些没有那么渴望的人的。 所以,只要你有足够的渴望,一切的墙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推荐每一个面对生活迷茫的人,去看看这个值得每一年都重温的人生一课。  祝你我面对艰难,也能过好这一生。

       

兰迪.波许最后一课》观后感中文

看完了兰迪·波许(Randy Pausch)的最后一课,终于忍不住想要写点什么。
兰迪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在去年9月被确诊为胰腺癌后在卡耐基·梅隆向做了最后一次讲演,分享他人生的快乐、经验和体悟。“最后一课”在网上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流传极广。因为这次演讲,他被ABC评为年度人物,被《时代》周刊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所在的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波许”日,布什来信称赞他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看兰迪的“最后一课”,首先是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所打动。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却有着和平时一样饱满的热情。谈起儿时的梦想,谈起成长的经历,谈起父母、同事、学生,谈起他的妻子,我能听到的只有真诚和爱。把兰迪的“最后一课”放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来考量其实并不一定恰当。这次演讲哪怕还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也丝毫不能减弱它的光芒和力度。这是一次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人生的一次回顾。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少数,善于讲演的人也是少数,兰迪正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更何况他所讲的又是人生这一个重要的话题!看兰迪的演讲,我不禁想到了那本《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是加州理工的物理系教授,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以爱闹、爱玩、特立独行著称。也许他们两个人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他们留下的演讲和书籍,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他们的存在,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两个head fake,在兰迪没有说出来之前,我都想到了。这不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讲演,而是一次关于如何去过人生的讲演。生活在这个时代,会突然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技巧、教程、howto、guide。。。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节心情。。。有时候不由生出些许反感,仿佛没了这些书人们就不会工作学习与人相处了一样。但不得不说,这些书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当然,我的经验仅局限于中国),人们一方面需要面对传统社会架构的瓦解,另一方面又得应付过去所没有的新环境、新问题。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也许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或者根本还顾不上人生的重要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今天的中国谈论终极关怀也许还太奢侈,但相对于它的重要性而言,这个问题绝对是谈的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在纯粹的宗教和世俗之间,我们需要更多坦诚的、积极的、热情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箴言。毫无疑问,兰迪的最后一课正是这样的内容。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坦诚和爱心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地留下“最后一课”的印象,这份遗留下的珍贵礼物,毫无疑问,只能属于他的孩子。然而我们又何其幸运,能亲耳听到、亲眼见到这最后一课!
关于死亡,我们经历的太多,“最后一课”也绝非先例。之前也曾读过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还有黎家明《最后的宣战》。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然而面对死亡这一共同的事实,他们又是何其相似!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神秘,然而又是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神秘。当这一天或快或慢来到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真的都准备好了么?“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生死无非是人生一体之两面,没有透彻的人生,又何来坦荡的死亡。“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这一种人生境界,兰迪无疑是做到了。兰迪的家人和朋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伤痛。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更多突如其来或是渺小的死亡面前,不得不说,对于兰迪,除了惋惜,也还有些许羡慕。
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姿态,是曾经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从最初的浑浑噩噩到后来的立志发奋,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的我,爱读刘墉的励志书籍,爱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尼采的“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然而很快我就面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怎么办?或者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面对“平凡”这一件事?全世界有几个梦想体验零重力的孩子可以真正实现梦想呢?全世界又有几个人可以进入CMU学习甚至成为终身教授呢?如果不能——怎么办?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通往其自身的解放之路,是一条自我完成的道路。这一条道路自内而外,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没有尽头。。。唯一重要的是:“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the karma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The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大学最后一堂课的人生感悟

其实网上盛传电影排行第一的就是那个视频,百度视频就有。
08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教授兰迪·布施被胰腺癌夺走了生命,年仅47岁。
 2006年,布施被查出胰腺癌。1年后,癌细胞转移到了肝脏和脾脏。医生说,布施的生命顶多再延续6个月。而这一年的9月18日,布施教授向全校师生宣讲了题为《真正实现你儿时梦想》的“最后一课”。在此次讲演中,布施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以幽默、睿智的态度迎接死神的到来。这段视频也被称为是励志电影排行榜上最短、最震撼的影片。
励志电影推荐理由:
现实社会总是试图迫使你拥有这么一个消极的想法:你的梦想是遥不可及的。在前进道路上有那么的挫折和困难阻挡你去实现梦想,有些人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人则选择了前进。想想你选择了什么?
兰迪·波许教授说:如果用一堵墙来形容人生中那些较难克服的困难,那么这面墙让我们知道,为它后面的梦想而努力是值得的。这面墙迫使我们向自己证明,我们是多么渴望墙后面的宝藏——我们的梦想!
在一个生命行将结束的人的演讲里面,我看不到悲戚和苦愁,是对生命满腔感恩和热爱,对他的事业,他的生活,他的朋友,他最重要的家庭,满怀感激和赞美,他用他的黑色幽默化解了死神的咒语,人类最大的害怕——死亡的阴影。

兰迪·波许的评价

以下摘引李开复在《引领你的一生》中对《最后的演讲》的一段评价:
“前不久,我的同学兰迪·波许教授在我们的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做了一场风靡全美的讲座,题目是《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该讲座的视频在不同视频网站上被点播了上千万次。《华尔街日报》把这次讲座称为‘一生难觅的最后的讲座’。在美国一些高校里,‘最后的讲座’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兰迪教授并没有准备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这次讲座对他来说,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讲座’了。
他演讲时,你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已经知道生命结束将至的人,他乐观地把自己的反思和大家分享,他不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说自己如何做的,然后情况是怎样的,判断在于自己。
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特别特别健康的人,他让你感动的不只是他的幽默,不只是再次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你会突然严肃地问自己,现在我所努力的一切是不是自己最初的目标?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对一个人的纪念不是从他死亡之后开始,不是盖棺定论的悼词,不是虚无缥缈的赞美,而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期间,给他一个表述的机会,也让他知道人们是多么怀念他,为他的理想成立了基金会,在学校的规划中,确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跨接艺术和科学的桥梁,强过任何死后的赞美。
整个讲座历时70多分钟,从头到尾笑声不断,兰迪·波许以他的魅力感染了大家,也感染了全球观看过这个视频的人们。讲座开始,他就给大家展示了他的癌症切片,告诉大家他活不了很久,但紧接着做了双臂和单臂俯卧撑,告诉大家他身体惊人的健康,谁想可怜他先比试俯卧撑。这样的幽默,这样的坦然,吸引我下载和看完了所有的视频。
整个讲座,他都在感恩与赞美别人,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他的导师、同事和上级,他的合作伙伴和学生,让人感到这个世界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