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幅僮锦评价(一幅僮锦的基本资料),以及一幅僮锦的主要内容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幅壮锦》:美,值得追寻

《一幅壮锦》是我小时候听过的一则民间故事。昨晚给孩子洗澡时,他缠着让我讲故事,不知怎的想起了这个故事。

隔了很多年竟还记得大致情节,于是依着回忆中的样子给他讲了一遍。

故事大致情节这样的:

一位以织锦为生的妈妈,靠着一双手养育了三个儿子。一天,妈妈去市场卖锦,看到一幅画,画上有高大的房屋,好看的花园,大片的田地;又有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成群的牛羊鸡鸭。

妈妈太喜欢这幅画了,就用卖锦的钱买了这幅画。

在小儿子的鼓励下,妈妈开始照着这幅画织壮锦,织了三年终于织成了这幅壮锦。

妈妈带孩子到屋外去欣赏这幅壮锦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大风把壮锦刮走了。

为了找回壮锦,大儿子二儿子先后出发向东去。他们分别来到一个大山隘口,守候在这里的白发老奶奶告诉他们此行所有的艰难险阻。大儿子二儿子听到后都知难而退,拿着老奶奶送的一盒金子离开了。

只有小儿子不怕艰难险阻,经受了火山的炙烤,冰洋的酷寒,来到了太阳山。

原来是一群仙女把壮锦拿来,她们正在照着妈妈的壮锦学织锦。其中一个红衣仙女太喜欢这幅壮锦,于是悄悄把自己绣到到了壮锦里(这真是一个调皮聪慧的小仙女)。

夜里,小儿子趁仙女们休息把壮锦带了回来。妈妈见到壮锦,快瞎掉的眼睛一下子好了。

当他们把壮锦拿到屋外看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壮锦越变越大,美丽的村庄,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青青的池塘出现在眼前——壮锦里的一切都变成了真的。

而且还有一个意外地惊喜——池塘边站立着一位美丽的红衣仙女(穿红衣的仙女果然好运)。

当我讲到壮锦变成真的时候,孩子的眼睛瞪大了,眼神里充满惊喜。讲完了他又缠着我再讲一遍,“就从那幅壮锦变成真的开始讲”。

不但孩子,我也被故事吸引了。这么多年没看了,讲故事又一次勾起我对故事的兴趣。

于是又把完整故事找来读了两遍,越读越喜欢。

真美!

这是读完后最大的感受!

就像李白诗歌之美,上至百岁翁媪,下至学语稚童,高至知名学府,低到田间地头,谁都能感知一二。

豪情万丈时可以高歌一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愁肠百结时可以低吟两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客居他乡时可以望月叹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孤独寂寞时可以临山慨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才是真正的美!跨越一切的美!

《一幅壮锦》中那位妈妈不过是位普通的村妇,应该没多高的学养,而且为生活所累,要通过不停织锦来支撑家里生活,因为她是有三个儿子要养育的寡母。

但这些并不妨碍她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当她在店铺里看到那幅美丽的画时,她立即被深深吸引了,宁可少买点米,也要买下那幅画。

回家的路上,几次停下来看画,边看边喃喃自语:“我能生活在这么一个村庄里就好了。”

她两个大儿子代表了俗世里的庸人,他们嘲笑妈妈的不切实际,否定梦想实现的可能性。

只有小儿子和妈妈心意相通,支持妈妈追求自己的梦想,鼓励妈妈把那幅画织成壮锦,并用实际行动担负起养家的重担。

为了早日完成梦想,妈妈开始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不分日夜地织锦,把所有心血都织进了壮锦里。

壮锦被风刮走后,在面临帮妈妈找寻壮锦的问题上,三个儿子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人生空间有多大。

最大的两个儿子像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遇到困难首先就想到了退缩,甚至不敢试一试。

小儿子不同于两个哥哥,他一旦决定了美的追寻之路,就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结果他成为了人生的赢家,不但得到了壮锦里的一切,还得到了醇厚的母爱和甜蜜的爱情。

那个小仙女也是一个美的追寻者,她梦想着在这幅壮锦上生活,于是把自己绣在壮锦上,结果真的实现了梦想。

多年前读过的这则民间故事,朴实无华,却处处蕴含着美的色彩,闪耀着梦想

《一幅壮锦》的故事。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住在山间,一家人靠织锦和砍柴为生。母亲花费三年织好的一幅长锦被风吹走,三个儿子在寻锦的路上,经历的各种传奇故事。

其动画故事改编自萧甘牛于1955年发表在《民间艺术》杂志上的民间故事《一副壮锦》。故事的原型是在壮族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传说,例如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刘三姐。旨在发扬人心中的光明,教人向善。

《一幅壮锦》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被创作出来。动画片上映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产业最为精彩的十年中。动画的工艺上当然无法跟今天,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成品媲美。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画背景的勾勒,不仅符合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不千篇一律,各有各的特征展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动画产业的先驱者们的匠心精神。

民间创造的传说,大都给予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有旦夕祸福,事有阴晴圆缺,困境咬牙坚持,顺境不得意忘形。将这些正能量的内核放在故事里,这其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

就像《一幅壮锦》这个故事中,母亲妲布,为了一幅长锦,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一家四口,本就靠着织锦和砍柴过活,母亲织锦的收入因为长锦,不得不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难免抱怨,老三最为孝顺,一直鼎力支持母亲的愿望。

这些人物性格的设计,都很符合逻辑。老大憨厚愚笨,老二偷奸耍滑,老三孝顺勇敢。虽然老大老二都有缺点,但是,老大砍柴并不偷懒,老二还是遵从长父为兄。动画片的结尾也做了修改,老大老二因为胆怯,没有替母亲将壮锦找回来,沿街乞讨,最后还是选择归家,一家人得以团圆。

一幅僮锦的介绍

《一幅僮锦》是一则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由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最初发表于1955年《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后萧甘牛又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该剧本曾获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获1965年卡罗兹。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之作,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

一幅壮锦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幅壮锦》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传说开始进入艺术工作者的视野。

193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的壮族青年肖钟棠,回到家乡桂林任教,致力于搜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素材。在上海读书期间,鲁迅常到该院讲课,肖钟棠深受其影响,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并给自己取笔名“萧甘牛”。新中国成立后,萧甘牛深入山区乡村教学,整理出众多民间传说,1955年发表了关于“歌仙刘三姐”的第一篇民间文学史料,为后来风靡全国的彩调剧、电影《刘三姐》提供了创作基础。

1956年,痴迷民间文艺的萧甘牛辞去教师职务,举家迁入有壮、苗、瑶、侗、汉等民族杂居的大苗山区当农民,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素材,从此成果甚丰,出版发表了一批著作。1958年,《一幅壮锦》发表于《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使这一民间传说首次见诸文字,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同年,萧甘牛与李寅、周民震合作将《一幅壮锦》改编成桂剧;1959年,萧甘牛撰写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一幅壮锦》获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由上海美术电影厂拍摄的动画影片获1965年卡罗兹·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上世纪80年代,《一幅壮锦》被选入小学课本,为国人所熟知。

谈起《一幅壮锦》的民间故事,剧作家常剑钧是这样评价的:“这个产生、流传在民间的故事脉络比较简单,仅停留在表现肤浅的道德评判、善恶对立的层次上,一方面肯定了勤劳、勇敢、善良这些美好品德,一方面鞭挞了懒惰、怯懦、邪恶。这是民间传说中常见的朴素道德观,人物性泾渭分明,非此即彼,非善即恶。”

一幅僮锦的基本资料

更多中文片名:
一幅壮锦
编剧:
萧甘牛Ganniu Xiao
影片类型:
动画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上 映:1959年
制作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一幅僮锦》高清资源谁有,求分享

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oNAuJcaPB-KDr4wHFPZbQ

资源名称:【1959】一幅僮锦.mp4(133.60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oNAuJcaPB-KDr4wHFPZbQ
提取码:a2a6

?pwd=a2a6 提取码: a2a6    

一幅壮锦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一幅壮锦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建议美好家园的情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