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元璋杀功臣顺序一览表,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以及朱元璋杀功臣一览表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明朝开国功臣34人中朱元璋杀了30个。

明朝的开国元勋一共有三十四位,他们分别是:徐达、常茂、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郑愈、汤和、傅友德、蓝玉、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朱亮祖、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而最终朱元璋没有杀的,只有信国公汤和、黔宁王沐英、武定侯郭英和长兴候耿炳文。

朱元璋为政举措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于是,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

朱元璋杀的第一个功臣是廖永忠,然后是胡惟庸,接着是李善长、蓝玉。期间还有他们的党羽和相关联的人,也被朱元璋一并除掉。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1、廖永忠(1323-1375年),无为州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明初名将,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坐罪赐死,终年五十三岁。崇祯十七年,追封庆国公。
2、胡惟庸(?-1380年),男,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3、李善长(1314年-1390年),男,汉族,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4、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

朱元璋杀的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刘基、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李文忠、邓愈、宋濂、朱文正、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蓝玉等。朱元璋一共杀了30位开国功臣,唯独留下了汤和、郭英、沐英、耿炳文四位。

朱元璋没有杀的开国功臣

第一位信国公汤和。他是所有功臣里面最懂得明哲保身的,在朱元璋称帝坐稳江山之后,不贪恋权力富贵,提出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朱元璋赐给他大批金银,田地,豪宅,虽然没有高位权势,但是却保全了性命。

第二位长兴候耿炳文。耿炳文处事低调,无时无刻不彰显对朱元璋的忠心耿耿。战场上勇猛无比,屡建奇功。在自家祖先的碑文上雕刻称自己是朱元璋的狗,朱元璋对此大为满意,自然对他也是放下了心来。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由朱元璋抚养成人,情感上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恻隐之心的,沐英自己也表现的十分忠心,所以最后没有杀他。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郭英的姐姐是朱元璋的宠妃,功勋满满。但他从来不居功自傲,朴实平顺,让朱元璋对他极其信任。朱元璋更是称赞他,忠诚朴实,最后留下了他的命。

明朝开国功臣34位,朱元璋杀了30个,朱元璋的杀戮原则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杀千人,也不使一人落网。像谋士如: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而武将则有蓝玉,周德兴这些,他们都是开国的大功臣,却都因朱元璋的猜忌,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他们杀害。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顺序:

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数都惨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刚开始是杀了廖永忠、刘基(他太聪明怕他谋反不是贪污)、周亮祖和胡惟庸和李善长,然后怕武将造孙子的反杀了冯胜、蓝玉(太骄横),和蓝玉的副将王弼,后又杀了傅友德,徐达的死因不明应该是善终。

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

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朱元璋杀了开国功臣像谋士如: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而武将则有蓝玉,周德兴这些,他们都是开国的大功臣,却都因朱元璋的猜忌,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他们杀害。朱元璋的杀戮原则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杀千人,也不使一人落网。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因为他多疑的性格,对身边的大臣们多加猜忌,甚至对一些出生入死的开国功勋们进行了灭门灭族式的屠杀。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

朱元璋杀功臣的顺序是按关系的远近来进行的,关系远的先杀,关系近的后杀。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决定先拿一些人开刀。当时后投降过来的人,人心不稳,如果贸然拿他们开刀,容易引起反叛。而自己的红巾军老属下也不行,刚上位就拿亲近的人动手,难免让人寒心。

这时正好廖永忠撞上门来,朱元璋便以“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将他赐死。从此,朱元璋便开始大杀功臣之路。接下来朱元璋杀的便是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最后杀的才是最早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属下。

明朝的三股势力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手下南征北战,越战越强,最后还成为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军事集团。可就在渡江之战时他遇到了难题。当时元军将朱元璋的军队包围在了江边,粮食供应出了问题。恰逢这时,有个叫廖永忠的起义军首领来投,一下解决了他的船只问题。

而廖永忠的水军系也成为日后大明王朝重要的一派。再加上朱元璋渡江之后,各路投降过来的降将,明朝一共形成了三派势力。

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到底都有哪些

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开国功臣一共34人,其中有14位被朱元璋杀掉,具体死因如下:

1、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2、冯胜:因秘密朱元璋女婿后被朱元璋疏远,后因被蓝玉案赐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3、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4、朱亮祖:建国后朱亮祖被召回京师被鞭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5、傅友德:因被猜忌赐死被朱元璋赐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6、胡美:借其长女为贵妃之便与女婿秽乱宫禁之罪被赐自尽,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7、蓝玉:建国后犯法而死,为著名的蓝玉案,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扩展资料

胡惟庸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关键

胡案的症结在于胡惟庸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诛杀功臣蓝玉案件始末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被拜为大将军、凉国公。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玉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惟庸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庆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