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受害者理论,在超市排队买东西时,为什么旁边的队伍永远比较快??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什么是完美受害者理论。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夏花依旧※」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受害者理论

她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摘《82年生的金智英

受害者理论一直在周围人盛行,都以为是女孩子的错。

那些人最喜欢用的词语: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无风不起浪。

不去追责约束惩罚施暴者,反而要谴责规劝告诫受害者,多么畸形!

受害者有罪论是什么理论?

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
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此前济南空姐搭顺风车遇害案中,也不乏“女孩子不应该在半夜一个人出门”等声音。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
“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

在超市排队买东西时,为什么旁边的队伍永远比较快?

在超市排队买东西时,之所以会出现旁边的队伍永远比较快,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可以把这种原因归纳为普遍受害者理论。其次,从概率上来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总是那么走运的挑到一个快的队伍。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难免会出现排队的情况,比如在超市排队买东西,排队做核酸,有的人会发现,你自己旁边的队伍永远会比较快,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上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把这种原因归纳为普遍受害者理论。当你所在的队伍走得很快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前方,根本不会对排队这件事留下太多的感觉,你不会关注自己的队伍时快还是慢。如果你正好排在了一个慢的队伍当中,那么你觉得自己队伍慢的这种念头就出现了,如果你很心急的话,这个念头就会不断被强化,结果你就会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倒霉蛋。事实上,你只是强化了自己受害者的样子,所以才会这么觉得。
其次,从概率上来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总是那么走运的挑到一个快的队伍。按照理论来说,比如有三个队伍,你排在其中一个队伍当中,剩下两个队伍一般总有一个是比你快的,所以你总是会觉得自己的队伍是比较慢的。因此,我们也并不是总感觉旁边的队伍比我们快,而是当我们正好排在了那个慢的队伍当中,这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是绝对的。

另外,提醒大家,在排队的时候,尽量不要心急,因为越心急你就会感觉越慢。我们不如放松心情,有时候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以上就是我了解的一些原因。

在超市排队结账时,人们总觉得自己排的队伍最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喜欢等待的,等待的这种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要经历的,所以大家在超市排队结账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自己排的队伍最慢。这个主要是受一种心理的影响,有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普遍受害者理论”。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超市排队结账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排队,我似乎是最慢的,别的队伍都比自己快,自己无论是排到哪一个队伍,都会认为自己排着最慢的。这个可能就是因为在等待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觉得时间过的是非常慢的。而实际上别的队伍不一定比我们排的快,但是当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去看别的队伍的时候,会觉得其他队伍似乎速度是比较快的,因为自己在等待,自己是感觉很慢的。主要是受一种心理的影响,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排队,不喜欢等待,等待的时间总是会过的,异常的漫长。

而这个时间之所以过的漫长,其实也是受一种心理的影响,就是因为大家对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会显得那么的积极,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自己好像很倒霉,排了一条最慢的队伍,但实际上这个只是自己心里的一种感觉和想象而已,并不一定是事实,就是因为大家总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和衡量一切事物,甚至有的时候,感觉自己是最吃亏的那一个,这个可能就是受人的本性和心理所影响的吧。按照科心理学家的说法,这个就叫做”普遍受害者理论”。

当我们在排队的时候,或许可以做一些我们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刷手机,看小说之类的,不要过分的去关注别的队伍,这样可能就不会认为别的队伍速度那么快了。

如何解读“受害者有罪论”这一问题呢?

近些年,每次出现受害事件,都会出现受害者有害论。而在关于女性侵害的事件,他们指责女性穿搭不规范,露骨,活该被侵犯。而关于孩子被老师或者家长殴打的时候,他们指责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这种理论就是在遇到受害事件,不去指责施暴者,而是去指责受害人。

产生这种思想的人大多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的这种观点只是想突出自己的优越感。也就是我比你穿的多,我比你听话,所以我就不会遭遇这种事儿。而他们对网络也没有敬畏感,通过网络肆意的宣泄自己的情绪,用最恶劣的想法去揣摩每一件事情。但对于受害者有害论。这种理论我是不能赞同的。

这种理论就是强词夺理,它无疑是错误的。将本来属于施暴者的责任推给受害者,而受害者本来是无辜的。却因为这种言论被人鄙视。甚至这种观点没有教育其他人如何我会保护自己。而产生受害者有害论的人,往往都是跟小时候的教育有关。

自己在受到欺负的时候,父母总是让孩子反省。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肯定是你做的哪里不对。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坚持受害者有罪论。也就是有人受侵害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什么为什么他侵害你不侵害别人。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悲哀的现象。不管怎么说,受害者都是无辜的。总觉得别人的不幸就是活该的人,可能只是以为自己只要不招惹事,就不会不幸。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因为施暴者在挑选目标的时候,大概率只是偶然,轮到了某个人。而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可能会是他挑选的下一个目标。而每一件案件的背后,该被学习的是如何保护自己。

受害者有罪论是什么?为何会引发全网热议?

受害者有罪论就是指事件发生之后,有些人并不指责犯错者,而是把犯错者的犯错原因归结到受害者身上,声称是受害者有错在先才导致犯错者对其进行犯罪事件。受害者有罪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这样的言论几乎出现在各个犯罪事件下面的评论中。


新闻上经常出现一些事件的报道,有一些行为不端的男子对女孩进行猥亵或者侵犯,三观正常的人会批评犯罪行为,然而一些毁三观的评论就会说受害者穿着不检点才让罪犯有了可乘之机,他们认为是受害者自身有问题,认为受害者是活该受到侵犯,这是她们自找的后果,所以这些人不顾事实大肆的批评辱骂受害者。

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受害者有罪论,受到家暴的女人会被批评没有让丈夫舒心所以活该挨打,丈夫出轨反过来责备妻子没有照顾好家庭失去了丈夫的心,丈夫每天就知道玩游戏没有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反而责怪妻子太过强势。最终这些暴力行为或者冷暴力行为都造成了家庭的破坏或者发生情节恶劣的刑事案件,施暴者不仅是犯罪的罪犯,还有这些对受害者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冷漠旁观者。他们毫不理会受害者的求助,冷眼旁观还要落井下石,最终把受害者推向死亡。

种种的受害者有罪论无一不在伤害着受害者的心理,这些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或者嚼着舌根的言论不仅不同情受害者的遭遇,还要引以为乐大肆讨论,而且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而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这些言论的发起者往往同样都是女性,或者都有着同样的遭遇。她们把受害者的不幸遭遇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造成了很多不幸的结果。

受害者有罪论怎么反驳?

受害者有罪论可以这样反驳:

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

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因此“受害者有罪论”其实是不合理的理论。

首先应该明确,受害者有罪论是不合理并且不人道的,可以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去用这种理论刻薄极端的警醒自己,但不该陷入相关罪论逻辑。

受害者有罪论的性质

“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

什么是“受害者有害论”?

受害者有罪论就是在道德绑架,凭什么说一个遇难者遭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别人认为遇难者身上的某些过错。

通俗举例就是:

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子夜晚走路回家被醉汉玷污了,那就是因为她走夜路所以才遇到这样的事情。

一个漂亮时尚的女孩下班回家的路上被醉汉玷污了,那就是因为她穿着不保守勾引了醉汉所以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一个妇人去银行取钱之后在菜市场买菜,结果被小偷割了手提袋偷走了钱,那就是因为她取了太多钱炫富被人盯上了。

一名女学生遭遇来自老师/教授的性骚扰,那就是因为她不懂得和老师/教授之间保持分寸勾引了老师/教授,这是她罪有应得。

并不是受害者就一定有错,走大街上和朋友逛街的漂亮女生被素未谋面陌生人杀死难道是她的错吗?这年头长得漂亮的都有错那恕我直言,知乎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都可以去判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