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萤火虫的缺点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萤火虫外形特点,萤火虫的样子和特点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萤火虫外形特点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火虫属于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一蛹成虫4个阶段,水生萤火虫通常4个月便可以完成1个世代,1年有2个世代。而陆生萤火虫则1年才能完成1个世代,幼虫从卵孵化到蛹要经过6次蜕皮,蛹历期因种类而不同,最长的可达40多d。成虫野外寿命一般为3-7d,但也有长达20-30d者。

萤火虫的外形是什么?

萤火虫的外形特征如下:

1、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

2、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

3、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

4、雄虫大多有翅。

萤火虫的生活习性: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成虫则以雄虫及雌虫分为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岸边。

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点至清晨3点、4点都有。一般说来,多数种类是在日落后开始活动,而且大多在晚上20点、21点停止活动。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出现的时间大抵和成虫相仿,但它们却可以整夜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萤火虫

萤火虫的外形是什么?

萤火虫的头几乎都被复眼所占据,复眼由许多个小眼组成,一般雄萤的复眼比雌萤发达。萤火虫的触角生长在两只复眼中间,一般11节。萤火虫的触角形状相差较大,有丝状、锯齿状、栉齿状等形状之分。成虫头部有一对尖锐的弯曲上颚,下面还着生有一对下颚须和下唇须。

和触角一样,下颚须和下唇须都是萤火虫的感觉器官。 

前胸背板发达,一些萤火虫的前胸背板可以完全遮挡住头部,如窗萤属、短角窗萤属和扁萤属等,而另一些萤火虫的前胸背板则无法全部遮挡住头部,如熠萤亚科的大部分种类。雄萤一般生长有发达的鞘翅和膜翅。

有些萤火虫的雌萤因为鞘翅或膜翅退化而无法飞行,如窗萤属的一些种类雌萤仅有一对小的翅牙,三叶虫萤雌萤鞘翅完好但膜翅退化,短角窗萤属的一些种类的雌萤完全无鞘翅和膜翅。  

萤火虫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腹部特化的发光器。不同萤火虫之间发光器区别很大,这也是萤火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雄萤发光器一般为2节,雌萤发光器为1-3节,差异较大,如水栖萤火虫Luciola substriata 雄萤发光器为2节,第1节发光器位于第5腹节,呈带状,第2节发光器位于第6腹节,呈“V”字形,雌萤仅有1节发光器,带状,位于第5腹节。   

也有一些萤火虫种类的雌萤生长有4点发光器。 

发光原理

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萤光素(Firefly luciferin)),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

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萤火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到目前为止现有的科技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在萤火虫的腹部下部有着很多白色斑块。其实是它的甲壳中对光透明的部分。在内部有一块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以在日间这个部位呈现白色。

昆虫记中萤火虫的特点是什么,萤火虫的特点是什么?

1.萤火虫的特点是头比较狭小,呈半圆球形,而且还会发光。

2.萤火虫属肉食性,常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再吸入体内。

3.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

4.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

5.蛹期在水旁边度过。

萤火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水栖萤火虫的幼虫吃螺类、贝类和水中的小动物,萤火虫成虫多数种类只喝水或吃花粉和花蜜。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水栖萤火虫的幼虫吃螺类、贝类和水中的小动物,萤火虫成虫多数种类只喝水或吃花粉和花蜜。

萤火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萤火虫的特点是身子长而扁平,头部小,两眼的上方长有一对触角,触角呈锯齿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腹部特化的发光器。

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有所差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点至清晨3点、4点都有

一般说来,多数种类是在日落后开始活动,而且大多在晚上20点、21点停止活动。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出现的时间大抵和成虫相仿,但它们却可以整夜活动。

萤火虫成虫多数种类只喝水或吃花粉和花蜜,或者利用幼虫期贮藏的脂肪,而Photuris属的雌成虫也可以捕食,它们捕捉的主要是别的属或同属别的种类的萤火虫雄成虫,它是所发现的唯一一个成虫具有捕食习性的属。

萤火虫的发光原因

萤火虫的发光,简单来说,是萤光素在催化下,发生的一连串复杂的生化反应,而光,即是这个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不同类型的萤火虫,发光的形式不同。

萤火虫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等所组成。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 

萤火虫发光的效率非常高,几乎能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可见光,为现代电光源效率的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光源来自体内的化学物质,因此,萤火虫发出来的光虽亮但没有热量,人们称这种光为“冷光”。

昆虫记中萤火虫的特点介绍

      
      1、萤火虫有六只短短的脚,还有斑斓的色彩,身体栗棕色,胸部呈红色,环形服饰i边缘上还点缀着一些红艳的斑点。
      2、萤火虫是以允吸动物的肉为生,萤火虫最喜欢允吸的是蜗牛的肉,萤火虫把蜗牛的肉允吸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空壳在里面。
      3、萤火虫的最后一个体节点着的小灯笼是我们所说的尾灯,而雄性萤火虫是只有尾灯的;雌萤荧光带在交尾期即使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强烈的惊吓也不会产生影响。

萤火虫有两个特点是什么?

萤火虫两个的特点是:

1、尾部发光 它表皮下面能够发光的细胞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成分,荧光素和含有能量的物质结合,有氧气时,受到荧光酶的催化作用,就产生光亮。

2、能随意把光放大收小,或者熄灭,这说明它能够控制对发光细胞的氧气供应。

萤火虫会发光是因为它们特殊的生理结构,萤火虫身体的腹部末端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因此,这些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会在萤火虫腹部发出一闪一闪的微弱亮光,让萤火虫看起来像一只小灯泡。萤火虫发出的亮光,不单只是为了照明,主要是为了发信号。

萤火虫属昆虫纲(六足总纲)鞘翅目萤科(Coleoptera:Lampyridae)。萤火虫最独特的特征是腹部具有特化的发光器。萤火虫成虫个体一般较小,大多数体长1厘米,少数种类可以达到3厘米。雌性个体要略微大于雄性个体。萤火虫和其他昆虫一样,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

萤火虫的生活习性特征:

萤火虫属肉食性,常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然后再吸入体内。通常一只蜗牛会有许多只萤火虫来分享。卵、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

萤火虫的特点

萤火虫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外形

身子长而扁平,头部小,两眼的上方长有一对触角,触角呈锯齿状。营火虫通常是雄性有翅,雌性无翅。腹部有发光器,所发光为黄绿色。

二,栖息环境

喜欢生活在水边或湿润的环境。

三,食物

以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为食。

四,生长习性

营火虫通常在四月出来活动,五月化蛹,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变成成虫,成虫则在六月产卵。荧火虫在卵、幼虫,成虫和蛹各阶段都会发光。成熟的营火虫不进食,进入繁殖期,主要任务就是交配产下后代。

五,分布区域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广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