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视钱如命」消息,近日,沂蒙红嫂祖秀莲,红色基地有哪些??引发热议,沂蒙红嫂祖秀莲在线观看完整版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明德英祖秀莲为代表的沂蒙什么

您好,是以明德英、祖秀莲为代表的“沂蒙红嫂”。

明德英的红嫂事迹:

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并掩藏。庄新民昏迷不醒,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挤出自己的乳汁,一勺一勺喂到他嘴里,当日军再搜村时,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拉着庄新民的手,小声告诉他:"孩子,不要怕,日军要问,就说是我的儿子。"当时瘦弱矮小的庄新民穿一件破棉袄,日军看他不大像是八路,上下打量了许久只好作罢。庄新民在明德英家看到有点好吃的都给他吃了,弟妹们只能吃糠咽菜,数次提出要去找部队,明德英夫妇给他缝补好衣服和鞋子,准备了几块熟地瓜,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将他送到村头。

祖秀莲的红嫂事迹:

1941年农历九月,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实行扫荡。一天下午,八路军郭伍士执行侦察任务时,在桃棵子村南挡阳山下被日军5颗子弹打中,倒下后又挨了几刺刀。有一颗子弹从两腮穿过,牙被打碎好几颗;肚子被刺穿,肠子露在外面。他用军上衣扎紧肚子上的伤口,朝桃棵子村爬,爬到祖秀莲家门口时晕倒了。

那时,谁掩护八路军、救护八路军伤病员,叫日军发现后都得杀头。祖秀莲不怕。她把郭伍士架进屋里,抠出他嘴里沾着的碎牙、血污,一盅一盅地喂水。

沂蒙红嫂的祖秀莲

(1891.81977.7)原名祖玉兰。沂蒙山区著名“红嫂”之一。山东省沂南县杏墩子村人。汉族。女。出身贫农。后与沂水县桃棵子村张志新结婚。1939年初,年近50岁的祖秀莲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她和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11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途中,突与一队日军遭遇,被敌击中数弹倒地,后日军又趋前连击两枪,并用刺刀乱刺其腹部,认定郭已死后离去。郭伍士苏醒后,被祖秀莲发现,立即扶回家中抢救。先用温水擦净郭全身血迹,又对其身上7处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又将郭伍士转移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加之山洞潮湿、闷热,数天后,郭伍士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祖秀莲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郭擦洗伤口。为了使郭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郭吃。
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郭伍士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2年10月,日伪军1.2万余人再次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并同妇救会其他人员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
1947年,郭伍士复员,没回原籍山西省辉同县,而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1958年,他正式认祖透莲为母亲,并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至桃棵子村,同祖秀莲住在一起,以照顾老人。1970年底,祖秀莲不顾80岁高龄,仍到南墙峪水库工地劳动。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下乡感悟: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薪火

蒙山向日鲁衿喉,翠黛长连紫气浮。铁锁万年悬鸟道,石梁千仞惹猿愁。沂蒙山作为红色革命的故土,不仅风光旎丽,而且诞生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事迹。为追寻前辈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7月16日开始,“学思享”社会实践团走进沂水县院东头镇,开始了属于新时代新青年的征程。

暑期三下乡是为了更好的让当代大学生去了解当今社会、适应社会,进而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真正的投身其中,我们才能够真真切切地领略到其中的道理。同时,希望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展现出了我们薪火青年实践队里的每一位队员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喜悦的心情。在实践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以平常心来对待。

抗日堡垒村——西墙裕。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村头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英雄纪念墙,里面讲述了抗战年间村民们救助伤员,帮助八路军战士重返战场的故事。虽然地处山区,当地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把西墙裕村建设成为赫赫有名的红色教育模范村。通过对村主任的采访,村庄下一步将继续加快红色景区环境建设,把保护环境和美丽乡村向融合,将西墙裕村打造成为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沂蒙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

通过参观走访,除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令人印象深刻,我也深刻的感悟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原本贫瘠的村庄,在政策的扶持下,一批批大学生走入基层,带领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姜业,果树业,不仅当地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居民的生活也变的蒸蒸日上。未来,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又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扎根祖国大江南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沂蒙颂曲英雄谱——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1926年的时候沂蒙就开始建立了党的组织,并且八路军115师挺近沂蒙山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战争时期的无数英雄儿女的动人篇章,人们吧这些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概括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沂蒙山素有“两战圣地、红色沂蒙”之称。通过参观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革命根据地广场等红色旧址,我们感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画面,在一件件珍贵的史实资料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沂蒙人民积极投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画面。

这里有太多让我们动容的抗战事迹,没一件都深深的扎在心里,感动在心里。走进沂蒙,参观红色景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顾革命历史,了解革命历史,牢记先烈们当年为了国家与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才能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才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荣辱感和使命感。

浓浓军民鱼水情——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

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祖秀莲与抗日英雄郭伍士之间感人故事,在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珍贵的资料和文物,实践团成员通过观看电影,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深情。走出展厅,大家满含泪水,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藏人、杀鸡救人的行为和郭伍士感恩回报的事迹是令人动容的。

通过参观红嫂纪念馆,成员们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重新领悟了新时代青年应该担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革命的胜利,祖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老百姓的支持,正是千千万万个红嫂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忆往昔,峥嵘岁月,革命先辈精神永垂不朽;看今朝,改革变迁,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促发展;展未来,民族复兴,吾辈青年应当励精图治。社会实践结束后,我们会将所学、所思、所想通过新媒体技术分享给更多的人,传承红色薪火,讲好红色故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高举红色文化大旗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绽放时代光芒。

红色基地有哪些?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处所在地、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历史侧面。

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原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旧居陈列馆”。196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提议在韶山建立陈列馆,陈列、宣传毛泽东的生平事迹。经中共中央同意后,中共湖南省委即择定距毛泽东故居0.5公里的引凤山下为馆址,着手筹建。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三、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纪念馆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党性教育基地,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政权建设”为主题的纪念馆。

展室由“抵御外侵 奋起抗战;联合各界 民主建政;施政为民 团结抗战 ;艰苦奋斗 公仆风范;夺取胜利 走向辉煌”五个部分组成。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战略价值,展现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施政、巩固和发展的辉煌历程。

四、红嫂祖秀莲纪念馆

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秀外慧中而又个性鲜明的女性——红嫂,卓然闪耀于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 国家群体文化记忆的珍贵底片。

当人们向红嫂故乡蒙山沂水投去深情一瞥时,会欣喜地发现,时隔半个多世纪,红嫂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核心,正在继往开来中成风化人,升华为哺养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瑰宝。

祖秀莲,原名祖玉兰,是沂蒙山区著名“红嫂”之一,“沂蒙颂”,“红云岗”中张大娘的原型。祖秀莲勇救八路军郭伍士的故事广泛流传,她的事迹更是感染了几代人,被誉为“战争时期的红嫂,建设时期的英模”。

为发扬沂蒙红嫂精神,更好的发挥党员教育活动和沂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祖秀莲的家乡--院东头镇桃棵子村筹建“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2015年8月28日上午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落成开馆 。

五、红安革命历史教育馆

大别山,红色的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里爆发了黄麻起义和商南、六霍等武装起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

大别山,英雄的山。从黄麻起义到三年游击战争,历时十年。十年浴血苦斗,大别山孕育了多少感天动地的英烈;十年红旗不倒,大别山造就了多少横刀立马的将军。巍巍大别山,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治党治国治军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将军摇篮。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长征沂蒙红嫂是谁

长征的没听说过,只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
“沂蒙红嫂”是享誉海内外的光辉妇女形象,是千万沂蒙妇女翻身求解放,追求光明,追求博爱的典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在中国*的领导下,她们焕发激情,冲破束缚,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动人乐章。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她们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她们用家里仅剩的一把小米,一只母鸡熬汤给伤员养伤,甚至用自己的乳汁疗救伤员;她们在敌人的刺刀面前宁死也不暴露我军伤员的藏身之处;她们毅然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搭起“人桥”让部队通过;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抚养革命后代。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张志桂、张秀菊、“沂蒙六姐妹”等等,都是千万名“红嫂”的杰出代表,是“沂蒙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沂蒙精神光照千古,沂蒙红嫂日月光华。红嫂故事激励代代沂蒙妇女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红嫂们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不断弘扬、丰富并发展着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林老七,也就是林九兰,他抡起铡刀连砍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大刀、长茅、雁枪、镢头成了杀敌的武器,林九乾牺牲后,妻子含泪挥起镢头劈向鬼子。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鬼。
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听着老人那悲壮的讲述,闪光灯不停的闪烁,记者们在幽暗的灯光下快速地记录着,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们,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自卫战显示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沂蒙精神”。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
祖秀莲(1891-1977),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扫荡沂蒙山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祖秀莲不畏艰险把他救回藏在一个石洞里,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月余,终于使郭重返部队。1947年,郭复员后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莲身边生活,去世后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驻进王换于家,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200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她修建了纪念馆,雕塑了铜像,许多革命后代都前来瞻仰。 沂蒙六姐妹,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士们过桥,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顺利地过了河。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九间棚座落在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过去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全村仅70 户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还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悬崖,山高涧陡,自然环境恶劣,在悬崖上居住的70户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无电、无路,过的几乎还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1984 年,以刘加坤为支书的党支部开始了架电、修路、整地、栽树的五年规划。架电自筹资金1.5万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电线杆硬是被九间棚人用20 天时间一根根抬到山上;筑路平常用5年的时间,九间棚人只用5个月就干完了;在治水上,实现高山水利化;有水后,九间棚人治理了2100亩山滩,整治450亩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
进入1990 年代,九间棚人抓住机遇二次创业,到县城开拓发展空间,建立了自己的工业项目,从此,九间棚人才开始慢慢走出大山,在县城等地办厂兴业,开始了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破浪远航。
到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税240万元。如今,这里已是森林茂盛、桃红梨白、花果满山,成为著名的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村里在山上有果品基地,在县城办了企业,建了 4 栋“九间棚公寓”,在北京办了生态园,培育出了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成立了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 进入21世纪,九间棚人跨省进京,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中国金银花第一园。
2007 年,九间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800万元。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学习九间棚精神,用务实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奋进的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围感染人心,进而形成人人讲科学发展,人人谋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九间棚的意义不在于二百多人的小村办了许多事,而在于树起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对我们所有的山区开发来说是个榜样。许多地区以九间棚为榜样,激发出了开发山区的强大动力。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很多,他们是来学习九间棚经验的,学习后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他们那里的面貌。
九间棚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宋平同志亲自批示了你们这个典型,给你们很高的评价后,九间棚所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可以说九间棚精神是全省的,已在沂蒙山区、齐鲁大地发扬光大,而且已越出了我们的省界。
全国除台湾外的省区都来人参观学习,看后都会受启发、受感动、受教育。他们带回九间棚精神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九间棚“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个字提得好。八个字主要是对支部对干部讲的。当干部、做党员第一要能吃苦。创社会主义大业就要吃苦,怕吃苦当不好干部、做不好党员。第二要学会吃亏。应该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是集体,不能一事当前,先替自已考虑。做到“两吃”不简单,吃苦吃亏是个党性觉悟的问题,干部素质的问题,有了“两吃”以后,还要实干,有开拓精神。“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就是九间棚精神的集中表现。作为个人来讲,也不要怕吃亏,光赚便宜不行,先吃亏才能得便宜,吃苦吃亏才能创大业,发大财。“吃苦、吃亏、实干、开拓”八个字,全省都要学习,所有的干部、党员都要学习。如果落实好了这八个字,党群、干群关系就改善了,密切了,我们的面貌变化就快了,事业就会大大发展了,实现党中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也就有希望了。
九间棚精神永放光芒!
在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仍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越来越耀眼夺目的伟大光辉,令无数后人敬仰。
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也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