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求《我们仨》pdf电子书免费百度云网盘下载地址 杨绛我们仨全文阅读「热点」,以及杨绛十大爱情名言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们仨》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们仨》(杨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IvhHS3Znk2LRTTpWUd-uQ

资源名称:杨绛-我们仨-9787108018809.epub(0.24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IvhHS3Znk2LRTTpWUd-uQ
提取码:iwgp

提取码: iwgp

书名:我们仨

作者:杨绛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3-7

页数:165

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作者简介:

杨绛(1911-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们仨》( 杨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RMK47GFXhtvQ4TzArGHSA

资源名称:我们仨 - 杨绛.epub(0.13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RMK47GFXhtvQ4TzArGHSA
提取码:MZJN

提取码:MZJN    

书名:我们仨

豆瓣评分:8.7

作者:  杨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3-7
页数: 165

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作者简介

杨绛(1911-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的精彩段落和赏析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作者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经典段落摘抄(一)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4、“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5、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求《我们仨》pdf电子书免费百度云网盘下载地址

《我们仨》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Iq5VLKoAOj9B0xmEm7-HQ

资源名称:我们仨.6寸版.pdf(1.08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Iq5VLKoAOj9B0xmEm7-HQ
提取码:n291

提取码:n291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你们仨

       昏黄迷蒙的古驿道上,永远的垂着排排杨柳。他看着,看着你在那条陈旧的311船上不停地来往。从出芽到凋敝,你靠着它,头靠着手臂,昏沉。

      记忆里的是那些看似奇怪的警告和规则。“顺着古驿道走,没有路的地方,别走。"怎么可以走呢,你的牵挂,一个在船上,在波涛中忍受,沉浮,一个在远方的家里,在俗事中奋勇,劳形。你们总是在一起的,无论是在求学路上,还是归国途中。无论条件是否优厚,无论生活是否繁杂。快乐时,一起快乐,不顺时,想办法快乐。生活给予你们波折,你们总是用内心的淡然,坦然来面对。不争名,不逐利,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过着自己的小生活,在大江大海的波涛里 顺其自然而又保存真我。你们永远是彼此的依靠,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依偎。你们不会分离的,你没有别的路,看着他们,看着这两个不太让人省心的人,看着,你们仨。

      “每个客栈都可以休息·方便·进餐·勿错过。”不会错过的,小船顺着流水漂着,向那明知而又不想知道的地方漂着。一天一天,没有停留。牵挂着眼前不住疲倦的钟书,又想念着远处的女儿,执念化作魂,将两处地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于是,你承担了超出你的身体可以承担的内容,你牵挂着更广的天空。偶尔的相聚,总是兴奋的。圆圆拉着爸爸,陪着你,简单的也可以快乐,在这里,没有生活的物质,却有着令人动容的力量。就这样吧,跟随者你的钟书,陪伴着他的发热,困倦,陪伴着不时到来的你们的圆圆,陪伴着,你们仨。

      道边的杨柳还是那样,顺着时间,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满地的落叶,一棵棵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他总是用他的方式在表达着时间,表达着四季。常来的女儿因病住院了,健硕的钟书陷入了衰竭,他们上了古驿道,都在这条河上顺水漂流。你更焦急了,圆圆的身体越来越差,而你常常分身乏力,终于,钟书说:“回家吧”,三河屯不是家,西石槽也不是家,哪儿才是家呢?或许,来处来的才是家吧。到了今天,终于是要往来处去了吗。

       前往死亡的道路没有回头路,无论多么不舍,你所能做的,只是陪伴着,送他走。当古驿道旁的这条河终究要汇入远方时,放手吧,望着他远去,将悲伤留给自己。想一想,圆圆去世时,也是像这样,在死亡的道路上,走到了终点。好了,钟书和圆圆都回家了,而你,还得在尘世中挣扎一段日子,像从前一样,处理好各种琐事,打点好远行的行囊,准备出发。

       2016年5月25日,你终于也背上了行囊,踏上了那条古驿道,只是没有人再陪着你了,前行路上只有,你们仨。

附:白岩松对杨绛先生去世的一段话(很喜欢)

她走了,带着这个时代略显珍贵的文化一起走了。她是杨绛,我们该叫她先生。

去年读书时读到一句话,让自己很有感慨,“用自己去克服这个时代”。今天,我很想把这句话送给杨绛先生。他们一家三口近三四十年或许只是安静地做自己认为该做的读书人的事,但恰恰是这份安静与窗外喧闹的世界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差,所以,一切都还不算太差,至少我们依然有这样的读书人。

本周三,杨绛先生离世。两天后,她的遗体在北京火化,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家中所藏存的文物字画,已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105载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离这个世界最近的,只有她的书。杨绛在《我们仨》的扉页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我们仨》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谢谢了,杨先生一家,你们仨。

      

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

  《我们仨》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 1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起,一直到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 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 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在“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 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 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 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 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 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 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 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 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 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 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 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 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 细碎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就读一读《我们仨》吧。

   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 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载的时光。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杨绛《我们仨》散文摘抄400字

梦境中钱钟书去世的时候:

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一个人在昏黑的乱山里攀登,时间是漫长的。我是否在山石坳处坐过,是否靠着大树背后歇过,我都模糊了。我只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钟书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梦境中女儿钱瑷去世的时候:

女的说:“她自己说,她得的是一种很特殊的结核病,潜伏了几十年又再发,就很厉害,得用重药。她很坚强。真坚强。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我想到她梦中醒来,看到自己孤零零躺在医院病房里,连梦里的妈妈都没有了。而我的梦是十足无能的,只像个影子。我依偎着她,抚摸着她,她一点不觉得。
我知道梦是富有想像力的。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我连夜做噩梦。阿圆渐渐不进饮食。她头顶上吊着一袋紫红色的血,一袋白色的什么蛋白,大夫在她身上打通了什么管子,输送到她身上。刘阿姨不停地用小勺舀着杯里的水,一勺一勺润她的嘴。我心上连连地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就在这一瞬间,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四下里观看,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的祝福回去。”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杨绛的《我们仨》,写的是哪三个人的故事?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钱媛,也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经历。这本书感人至深的地方在于对“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苦难,杨绛先生并没有抱怨,而是以平静的口吻娓娓道来。

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独生女。他们原本是一家四口——钱媛的第一任丈夫在特殊时期自杀,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有过轻描淡写的记录,他只是对杨绛先生说了句:“妈,我有些受不了。”当是指心灵上的那一份煎熬,也包括肉体上的折磨。

在以杨绛先生为视角来看,“我们仨”中,最先离开的是钱媛(1997年),那年钱媛六十岁,虽然不能用白发人送黑发人来形容,但对于当年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来说,丧女之痛丝毫不亚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第二年,钱钟书先生逝世。那个曾经的家就只剩下杨绛先生独自一人。2016年,杨绛先生以一百零五岁高龄辞世,算来她独自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我们仨》成书于2003年,那时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都已经辞世,杨绛先生以九十二岁高龄撰写那些生命里不可磨灭的温暖和苦难时,我们作为外人,作为晚辈,恐怕很难想象那一份超然。

《我们仨》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先生写作本书时的一个梦境为开端,这部分和先生的另一部著作《走到人生边上》的内容遥相呼应,是以(年近)百岁之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则是讲述了钱钟书和钱媛在人生最后阶段,她与他们之间的深刻情感。第三部分是从生活的小事入手,记录了他们家庭亦是他们各自人生的悲欢经历。

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是在该书出版当年,正巧在山东曲阜出差,就买了一本。在孔子故里购书也是和《我们仨》的特殊缘分。

杨绛先生是名门之后,书香世家。她的妹妹杨必是《名利场》的译者,笔名心一,是将“必”字拆开而得。杨绛先生还有长篇小说《洗澡》和系列散文《干校六记》。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文字。鲁迅先生所著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是杨绛先生的姑姑,是我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绛有《回忆我的姑母》一文回忆这位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