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后还有什么成就,中心法则为什么没有沃森?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中心法则沃森参与了吗。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碎一地阳光。」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心法则的简介

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包含在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分子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核苷酸顺序称为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转移包括核酸分子间的转移、核酸和蛋白质分子间的转移。
1957年F.H.C.克里克最初提出的中心法则是:DNA→RNA→蛋白质。它说明遗传信息在不同的大分子之间的转移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只能从DNA到RNA(转录),从RNA到蛋白质(翻译)。这两种形式的信息转移在所有生物的细胞中都得到了证实。1970年H.M.特明和D.巴尔的摩在一些RNA致癌病毒中发现它们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过程是先以病毒的R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一个DNA分子,再以DNA分子为模板合成新的病毒RNA。前一个步骤被称为反向转录,是上述中心法则提出后的新的发现。因此克里克在1970年重申了中心法则的重要性,提出了更为完整的图解形式。
这里遗传信息的转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用实线箭头表示,包括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即①DNA→DNA(复制);②DNA→RNA(转录);③RNA→蛋白质(翻译)。这三种遗传信息的转移方向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中。第二类用虚线箭头表示,是特殊情况下的遗传信息转移,包括RNA的复制,RNA反向转录为DNA和从DNA直接翻译为蛋白质。即①RNA→RNA(复制);②RNA→DNA(反向转录);③DNA→蛋白质。RNA复制只在RNA病毒中存在。反向转录最初在RNA致癌病毒中发现,后来在人的白细胞和胎盘滋养层中也测出了与反向转录有关的反向转录酶的活性。至于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直接转移仅在理论上具可能性,在活细胞中尚未发现。
克里克认为在图解中没有箭头指向的信息转移是不可能存在的,即①蛋白质→蛋白质;②蛋白质→RNA;③蛋白质→DNA。中心法则的中心论点是:遗传信息一旦转移到蛋白质分子之后,既不能从蛋白质分子转移到蛋白质分子,也不能从蛋白质分子逆转到核酸分子。克里克认为这是因为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在核酸分子之间的信息转移通过沃森-克里克式的碱基配对而实现。但从核酸到蛋白质的信息转移则在现存生物细胞中都需要通过一个极为复杂的翻译机构,这个机构是不能进行反向翻译的。因此如果需要使遗传信息从蛋白质向核酸转移,那么细胞中应有另一套反向翻译机构,而这套机构在现存的细胞中是不存在的。中心法则合理地说明了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两类大分子的联系和分工:核酸的功能是储存和转移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和作为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RNA的自我复制和逆转录过程,在病毒单独存在时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寄生到寄主细胞中后才发生。逆转录酶在基因工程中是一种很重要的酶,它能以已知的mRNA为模板合成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中是获得目的基因的重要手段。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是生物界RNA合成的主要方式,但有些生物像某些病毒及噬菌体,它们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当它们进入宿细胞后,靠复制而传代,它们在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分子,当以RNA模板时,在RNA复制酶作用下,按5'→3'方向合成互补的RNA分子,但RNA复制酶中缺乏校正功能,因此RNA复制时错误率很高,这与反转录酶的特点相似。

什么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

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

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

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

注:其中前两条是中心法则的主要体现,后两条是中心法则的完善和补充。

中心法则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之一, 其在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及普遍规律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并为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

扩展资料

1916年6月8日,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生于英国北安普敦。1958年,继与沃森合作发现DNA 的双螺旋结构之后,克里克提出有了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此法则表明,信息可由核酸传至核酸,或核酸传至蛋白质,但不能从蛋白质传至核酸。DNA、RNA 与蛋白质的相互关系,克里克概括如下:

1、DNA 链上的核苷酸有一定顺序,此顺序即是遗传信息。

2、DNA 双链打开,以每条单链为模板,按照核苷酸的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而进行 DNA 复制。

3、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互补地合成 mRNA(信使 RNA),使遗传信息从 DNA 上转移到 RNA 上,即进行转录。

4、根据 mRNA 的核苷酸顺序,以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遗传密码决定一个氨基酸的方式合成多肽。(所谓肽是指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氨基酸的羧基缩合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化合物。

最简单的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称为“二肽”;由三个及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称为“多肽”。蛋白质即是具有一定立体构型的较大的多肽。)这个过程称为转译。由此便合成了各种生命组织的基础——蛋白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心法则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什么方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富兰克林提供给他们DNA衍射图谱,以此为依据推算出DNA分子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后还有什么成就

中心法则 1957年,克里克提出,在DNA与蛋白质之间,RNA 可能是中间体。1958年,他又提出,在作为模板的RNA 同把氨基酸携带到蛋白质肽链的合成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中间受体。根据这些推论,他发表了《论蛋白质的合成》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连接物假说,讨论了核酸中碱基顺序同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并详细地阐述了中心法则〔1〕。克里克所设想的受体很快被证明为tRNA。 1961年,雅可布(F.Jacob)和莫诺(J.Monod)证明在DNA同蛋白质之间的中间体是mRNA。随着遗传密码的破译,到60年代基本上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这样,就得到了中心法则的最初的基本形式。 克里克在提出中心法则时,根据当时有限的资料,把中心法则的公式表述为“DNA→RNA→蛋白质”,并且认为中心法则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遗传信息流是从核酸到蛋白质的单向信息传递,而且这种单向信息流是永远不可逆的。然而,通过1960到1970这10年的研究,坦明(H. Temin)和巴梯摩尔(D.Baltimore)等发现并证实了反转录酶的存在,使反转录现象得到了公认。这样,中心法则就得到了修正。 反转录酶的发现,曾使科学界震动不小。但克里克马上解释说,他并没有说过信息不能从核酸转移到核酸上,反转录同中心法则没有矛盾,只不过是把信息从一种形式的核酸转移到另一种形式的核酸上而已,而在这两种形式的核酸中,碱基配对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然而,以后的发现愈来愈表明信息转移方式可能有其多样性,以致连克里克本人后来也承认,他最初表达遗传信息传递观念时,误解了“法则(Dogma )”一词,如果现在重新表达这一概念,应称之为“中心假说( Central Hypothesis)”,以清楚表明这一概念并非是确定不变的事实, 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设。 科学的发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中心法则更是如此。有人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与核糖体相互作用的某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和新霉素,能打乱核糖体对信使的选择,而接受单链DNA分子代替mRNA 。 然后由单链DNA指导,把它的核苷酸顺序译成多肽的氨基酸顺序。此外,还有人发现,细胞核里的DNA还可以直接转移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不需要通过RNA即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样,中心法则就得到新的修正。

麻烦采纳,谢谢!

克里克中心法则适用于所有生物吗?

答:不是。解析:克里克中心法则适用有细胞细胞结构的生物。对于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就只能用中心法则的补充形式解释。

沃森还是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

他们两是发现了DNA结构吧

dna双螺旋发明人watson还活着吗

是发现不是发明DNA双螺旋结构,watson还在世!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Watson),美国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_(包括中心法则),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

1928年4月6日生于芝加哥。

194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后进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

1951~195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修。

1953年回国,1953~1955年在加州理工大学工作。

1955年去哈佛大学执教,先后任助教和副教授。

1961年升为教授,在哈佛期间,主要从事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1968年起任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方面的研究。

2007年10月16日开始抵达英国进行巡回演讲的沃森表示,黑人不如白人聪明;此后因发表涉种族言论,遭业界排挤,事业每况愈下。

2014年12月4日,美国佳士得拍卖行当地时间拍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的诺贝尔奖牌,不出数分钟即以475万美元成交。这是第一位在世诺贝尔奖得奖者拍卖奖牌,成交价较估计的250万至350万美元高出很多。

中心法则和dna结构的提出者是同一个人吗

是一个人。提出者是:佛朗西斯·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奖或医学奖,这枚奖章现保存于百慕迪再生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