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卡布奇诺的爱」消息,近日,孝感天地 跪求好心人分享孝感天地2020年上映的由 刘晓庆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记得收藏」引发热议,孝感天地下集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道教有孝感天地的说法吗

百善孝为先!孝感天地是道教所提倡的主要行为之一。

如何理解“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句话?

解答,
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于对明德发扬光大。
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方被推荐、被举用的。虞舜在三十岁之前,以孝闻名,“孝感天地”,在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已经闻名遐迩。三十岁后被尧举用,辅佐尧帝,从摄行天子事到做摄政帝到践帝位,其德行操守日臻完美。故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代的深远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大致可以分为黄帝肇始奠基、颛顼、帝喾添砖加瓦、尧帝竭力推进、舜帝全面完成四个阶段。
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之被称之为“德圣”。舜帝的明德内涵极为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1、孝感天地。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居 汭,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2、厚德载物。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3、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如《尚书》所说:“德自舜明”。4、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说:“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5、开创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所说:“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6、惩治奸佞。流共工,放讙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言:“……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7、重教化,少诛杀。一是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二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8、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扩大了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沙,颛顼时南疆也只到长江南沿,尧时洪水泛滥,南面三苗趁机在江淮、荆州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明三苗,使南疆直到交 ———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9、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10、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基本理论。如《尚书》所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1、禅让帝位,唯才是举。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传子传孙。

跪求好心人分享孝感天地2020年上映的由 刘晓庆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孝感天地》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wUsAOTzebWjzvOWHESrQQ

资源名称:孝感天地 2020.mp4(1279.12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wUsAOTzebWjzvOWHESrQQ
提取码:aedb

提取码:aedb

《孝感天地》

导演: 雷子

主演: 刘晓庆、王乙竹、计春华、于震、张旭、李明启、徐向东、李桃夭夭、霍艺峰、李明慧、于盛鑫

类型: 奇幻、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04-02(中国大陆)

片长: 79分钟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二千三百年左右,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降生于世,生于姚墟。舜帝面貌本就异于凡人,两眼是双瞳仁,故而其母为其取名重华。重华的母亲握登常年卧病在床,在诞生下重华后,本就对重华母亲漠不关心的姚父,更是对重华母子越发的冷漠,并一直认为重华是一个不祥的“四瞳怪”……

二十四孝之二十一《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此为《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三国时孝子孟宗的孝行。讲述了母亲生病想吃笋,寒冬有无笋,小孟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的故事。

【原文】

[吴]孟宗,字恭武,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

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就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

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担心忧愁中,

小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

听呼的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小心的摘取

了竹笋,欢欢喜喜的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之后,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孟宗后来大有作为,官至司空。

【释源】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裴注:《楚国先贤传》曰:"宗(按:孟仁本名宗,因避孙权之孙皓字元宗之讳,改为孟仁)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说郛》卷五八载《楚国先贤传》与此同。元郭居敬《二十四孝》辑入此事,故称"哭竹生笋"。

【同义】

哭笋、孝笋、孟宗泣笋、孟宗哭竹、孟宗之笋

【说解】

此事涉荒诞,意在宣扬孝道。北周庚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忠泉出井,孝笋生庭。"谢灵运《孝感赋》:"孟积雪而抽笋,王断冰以鲙鲤。"前句用其事。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哭竹生笋'就很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上帝。"

【故事】

孟宗幼年丧父,生活虽然困苦,但他的寡母尽力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

孟宗的母亲,不管生活如何困苦,一心要让孩子读书,让他与读书人结识,以便将来成为大学令,出人头地。到了县试的时候(在县内举行的考试),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无力住客栈(旅馆),孟妈妈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缝了一条特大的被子,能够覆盖很多考生。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仅就这点意思,表示他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妈妈的名声,传遍了各地。

孟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他感到欠母亲的地方太多了。因为他妈妈费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一年冬天,孟妈妈突然病倒,病了许多天,什么食物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真想喝点笋尖汤!"

孟宗听说妈妈想喝点汤,心中十分高兴,因为她几天没吃东西,身体已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又想,现在正是严冬时分,而竹子要到春天才发芽,我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

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妈妈见到了,就说:"哦,我大概是病得糊涂了,算了吧!"

孟宗立刻说:"别这么说,妈。"很久以前孟宗就对天发誓,无论妈妈跟他要什么,他都不能说"不"!现在他得实现他的诺言,所以接着说:"妈,您别着急,我会尽量设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可是他心中又想,我这么轻易就答应了,我怎能做到呢?最近这两天,天气冷得厉害,冷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茁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

可是妈妈要喝笋尖汤,他必须出去找寻竹笋。于是他扛着铲子、斧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风雪中辛苦挣扎,走了半天,才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令他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呀,老天可怜可怜吧!妈妈病得那么厉害,若是我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而她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呀!"

他一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这笋尖汤,就鼓足勇气,自己对自己说:"我为何不试试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土,到挖着笋尖为止。"土硬得像铁一般,他用力地一铲一铲挖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既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他越哭越伤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这样哭着哭着,哭了好一阵子。当他张开泪眼往地上一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啊!笋尖!笋尖!"

孟宗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嘿,可不真的是活笋尖么?是真的,哦,我知道妈可以活命了,我好高兴呐!"他简直不相信笋尖真的长出来了。可是那不可能长出的笋尖,竟能这么快发芽长出,莫非是上天的赏赐?"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哦!天神呐,谢谢你的万慈万恩。"

他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程回家去作笋汤。妈妈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惊讶不已,心中一高兴,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笋汤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朝中的大臣,替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评说】

孟宗(?~271年),字恭武,一字子恭,三国时吴国江夏人(今湖北阳新县阳辛村人)。曾为吴盐池司马、豫章太守、司空。

孟宗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年老且"病笃"。"病笃"就是病重的意思。冬月,其母想用竹笋来煮羹汤之饮食。今人也知道,竹笋煮羹汤之类,特别有鲜味,可以改善胃口。

孟宗无计可施,因为当时的季节得不到竹笋,于是前往竹林,抱竹而哭。哭泣的原因,就是一个孝子不能满足老母的心愿而难过。然而,"孝感天地",孝子的纯孝感动天地,不久地面裂开,长出数支竹笋。孟宗即捧持竹笋回家,做了羹汤奉献给老母。"孝心"又一次生效,其母亲吃完竹笋煮的羹汤,竟然重病得以痊愈了。

《三国志》于孟宗其人其事,也有记载:孟宗"事母至孝。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生,得以供母"。南朝宋裴松所注《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引《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

此故事的要旨:其一,就是树立一个孝子对年老且病重的母亲的尽孝的典型。俗话说:"长病无孝子。"孟宗却尽了孝,对老母哪怕是不太合理的要求也尽量去办妥。其二,再次强化了《孝经》"感应"之理念。当然这里面也含有了古谚所说的义理,"皇天不负苦心人"。

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想象丰富,当然在流传中也被不断加工了。今天在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还留有孟宗遗址、孟宗书屋、孟宗哭竹港、泣笋台及双峰山滴翠园等等。

当地的民间传说很生动。孟宗读书勤奋,夙夜不懈,奉母至孝。孟宗少时,母病思食竹笋,时值隆冬,竹不生笋。孟宗入竹林哭泣,得竹笋以奉母。今孝感"哭竹港"遂以得名。后来,孟宗在外做官时,凡有好吃的食物必先寄给其母,然后才自己吃。吴永安五年(262年),孟宗自光禄勋任右御史大夫,宝鼎三年(268年)拜司空。

丧事中二十四孝的歌词

开言我把列位叫,叫声列位听分明;以下是廿四孝经,字字行行记在心.

第一行孝是舜帝,南山耕田奉双亲;二十四孝在第一,因而得做帝王身.

第二行孝是木莲,木莲就母往西方;观音娘娘来点化,阴司救母还阳转.

第三行孝是匡胤,有忠有孝有德行;足行千裏送母亲,因孝得做帝王身.

第四行孝是王祥,母亲有病思鱼汤;将身卧在寒冰上,天赐金丝鱼一双.

第五行孝是孟宗,忏逆之人天不杳;孟宗哭竹声冬笋,父寿如今松柏同.

第六行孝是丁兰,丁兰刻木奉亲娘;每日焚香敬父母,至今孝名天下扬.

第七行孝是黄香,黄香扇枕赐温凉;冬天温被母亲睡,新物敬给母先堂.

第八行孝命不通,刘康救母孟一江;彦贵召暸黄氏女,我道容称天不容.

第九行孝是曹安,曹安杀子救亲娘;孝心感动天和地,至今孝名天下传.

第十行孝孟姜女,丈夫去到望裏城;哭倒长城八千裏,至今美名天下扬.

十一行孝蔡白皆,孝迂恩人张秀才;若暸穴位赵氏女,麻衣兜土堆坟生.

十二行孝姜秀才,姜氏弃妻好伤怀;古林相会万苦难,急著安安送米来.

十三行孝王母娘,朝思夕想炼金钢;侯世点选王氏女,不知错杀白家娘.

十四行孝是郭臣,郭臣埋儿奉双亲;孝心感动天和地,埋儿之人天赐金.

十五行孝董秀才,董永卖身买棺材;卖身安葬父母亲,后与仙女配成双.

十六行孝伍子郎,买个叫化做亲娘;他拜叫化为亲娘,后来伍子做好人.

十七行孝孟圣人,孟作子经多少文;孟母为儿三千教,后来儿孙个个贤.

十八行孝蠹燕山,燕山为人有义方;五子依然来敬奉,兄弟五人做好人.

十九行孝香九龄,寒冬温席奉娘亲;九龄本是行孝子,孝子亲来理当然.

二十行孝贺廷名,贺廷大孝敬双亲;母亲真心朝佛祖,正往灵山见世尊

廿一行孝开宗君,行孝九代家不分;上天赐下摇钱树,早落金子夜落银.

廿二行孝感天地,要求鹿乳补娘亲;身穿鹿皮射鹿死,求行鹿奶母病转.

廿三行孝田三郎,三兄弟人帐不分;三嫂错杀紫荆娘,臭名万古田三郎.

廿四行孝满堂红,九世同居是张公;家中挂暸百思字,后来儿孙各个贤.

左有二十四孝子,个个行孝为上人;哪有行孝无报答,举头三尺有神明.

劝君早把父母敬,后代儿孙跟路行;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

敬重父母十六两,后代儿孙还一斤;垫高枕头细思想,切莫忘暸父母恩.

小时不得爹娘养,怎能成为五尺人;生前不把父母敬,死后何须哭鬼婚.

千哭万哭一张纸,千拜万拜一炉香;肝肠哭断都是假,眼泪双流空自伤.

屋前溪水层层高,劝君早把孝心献;朝夕殷勤侍双亲,莫做世上不孝人.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收录三则鲤鱼自动破冰弹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时期的画家赵子固有“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一图。元代学者谢应芳在《龟巢集·二十四孝赞》序中说的:“常州王达善所赞《二十四孝》,以《孝经》一章冠于编首。”清代吴正修作《二十四孝鼓词》:“论起这二十四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二十四孝》之后,相继又出现《日记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劝孝书籍。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

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百里不息恐归迟,里路崎岖为亲食。负荣亲已归去日,米筵唯有寄哀思。

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啮指唤儿儿有感,指痛心焦焦炙还。痛心待客礼不慢,心连母子感万千。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芦花难御风霜寒,衣释失纼后母煎。顺情欲休闵损劝,母愧从亲一家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原文是什么??[急]

二十四孝 (原文)

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瞽搜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有诗为颂。
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崔南山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有诗为颂。
诗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诗曰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有诗为颂。
诗曰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十九、扇枕温衾汉朝黄香
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
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二十、涌泉跃鲤汉朝姜诗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舍侧甘泉出。朝朝双鲤鱼。子能恒孝母。妇亦孝其姑。
二十一、闻雷泣墓三国(魏)王裒
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
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有诗为颂。
诗曰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二、刻木事亲汉朝丁兰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有诗为颂。
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二十三、哭竹生笋三国孟宗
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有诗为颂。
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二十四、涤亲溺器宋朝黄庭坚
宋。黄庭坚。号山谷。元佑中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有诗为颂。
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事孝亲。不辞常涤溺。焉用婢生嗔。

孝感天地万物春下联是什么

上联:孝感天地万物春
下联:心怀日月千秋水

陈斌强孝感天地的故事

陈斌强孝感天地的故事

   幼时记忆

  母亲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心灵手巧,陈斌强兄妹小时候穿的衣裤、鞋子,都是她亲手缝制的。

  跟许多农村妇女一样,母亲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三兄妹中,对陈斌强最疼爱。姐常酸溜溜地说,“你是宝贝儿子哟!”

  夏天天热,陈斌强喜欢拿席子睡在阳台上。早上醒来,身上总多了一条毛毯,那是母亲半夜起来替陈斌强盖的。

  记得初二那年,去表哥家喝喜酒。一个鞭炮在陈斌强眼前炸响,陈斌强当即睁不开眼,泪流不止。母亲陪坐在身边大半夜,轻声安慰陈斌强,一遍又一遍擦拭陈斌强流下的泪水。临睡前,又剥了很多桔子,整整齐齐码放在陈斌强枕边。

  上了师范学校,在家的时间少了。暑假里,陈斌强想到同学家玩几天,母亲总是不情愿。她说,“平时都在学校,放假了,让妈多看你几眼!”

  母亲很要强,事事不甘人后。阿姨们这样评价她:“别人没有的她要有,别人有的她要最好。”所以,在学习方面,她对陈斌强要求极严。

  直到现在,陈斌强还记得读小学时的一些镜头:每天天刚亮,他妈妈就叫他起床读书。旁边放一支粉笔,每读完一遍,就在地上画一笔“正”。睡眼惺忪的陈斌强,常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然后耳朵就传来一阵疼痛:那是母亲在拧陈斌强。有时陈斌强也偷懒耍滑,偷偷在地上多画几笔(母亲要求陈斌强每篇课文读20遍),被小妹揭发后,免不了一顿责打。

  上学第一节课,照例是早读。因为在家已读的滚瓜烂熟,到校后常常翻开课本读一遍,便在同桌惊奇的目光中,到老师那里背书了。所以,同桌私下称陈斌强“神童”。

  小学的陈斌强,在母亲督促下,能把一本语文书从头背到尾。母亲为此很得意,常叫陈斌强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一番,每次都得到大家的赞赏。

  陈斌强很爱看书,那时家里穷,买不起,就到书摊上去租。每次向她要钱租书,母亲都满口答应。现在想来,陈斌强喜欢语文,最终当了语文老师,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母亲命运多舛,1983年父亲车祸去世,留下年幼的三个孩子,大姐13岁,陈斌强9岁,小妹7岁。母亲拉扯陈斌强兄妹不容易,不久带着陈斌强兄妹改嫁。她和继父起早摸黑,抚养共同的5个孩子。

  然而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几年,母亲又因家庭矛盾离异。陈斌强把母亲接回磐安,和年迈的奶奶同住。

  可是祸不单行,没过几年,母亲竟然因为生活的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听到医生的这个诊断,陈斌强总是不敢相信。母亲,陈斌强那聪明要强的母亲,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姐姐无意中对陈斌强提起,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跟陈斌强在一起。那一刻,陈斌强流泪了。陈斌强知道,这辈子,自己是不会丢下她了!

   绑着母亲去上课

  由于坐公交车不现实,母亲随时会大小便失禁。陈斌强有一辆电动车,可坐电动车又怕她摔下来。正在为难之际,陈斌强想起小时候,母亲背着他干活的情景,灵机一动,找来母亲曾经用来背他的“大带”(一种农家自制的又宽又长、干农活时可以背小孩的长带子),先把母亲绑住,然后把母亲捆在自己身上,就此开始了带母上课之路。

  陈斌强在墙上贴了一张日程表,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照顾母亲:凌晨1点,陈斌强叫醒母亲,上一次厕所;5点半,再次上厕所;6点,陪学生早读;7点左右,给妈妈喂早饭、梳头……每个课间,陈斌强都会赶回宿舍,看看老人。到了傍晚,他还要陪母亲散步,然后自己去晚自修,一直到晚上10点,服侍老人躺下睡觉。

  这些对于陈斌强来说不算什么,“照顾父母是份内的事情,比起其他人做的伟大事情我显得很平凡。”陈斌强表示,照顾痴呆的母亲并不难,最难是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和母亲病情的加重。

  早上起床陈斌强母亲经常大小便失禁,弄得满屋子臭烘烘。陈斌强妻子为此经常同他吵架,亲戚朋友也是不理解支持,要求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这是陈斌强最苦最难的时候。但他清楚的记得,母亲刚发病还清醒时说起“想和儿子一起生活”,这坚定了他照顾母亲的信念。

  实际上,坚持照顾母亲的陈斌强确实吃了很多苦头,除了日常料理的艰辛外,生活质量也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比如陈斌强出门不能超过半天,生活拮据经常捉襟见肘,一家人租住蜗居在县城,还要兼顾照顾92岁奶奶的责任。

   进城工作

  陈斌强的故事被多家媒体广为热传,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陈斌强的一家人的境遇也逐渐得到许多热心人的帮忙。浙江义乌同泰亨理疗中心的人员数百里赶来无偿为陈斌强母亲治疗,经过一个半月治疗,母亲便能自己小便。医生许利中告诉他,坚持治疗4个月将有质的改变。与此同时,磐安教育部门也给陈斌强特事特办,工作单位从乡下的冷水镇调到县城工作,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自从调回城里之后,陈斌强与儿子陈思尘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有空的时候,他会在小黑板上教儿子练字。对儿子的教育,陈斌强过去亏欠太多,他要补上。

  思尘活泼好动,相比母亲,他更喜欢跟父亲一起玩。陈斌强一直都是一个慈父的形象,思尘最喜欢跟爸爸一起玩飞行棋,棋子早就不知去向,只剩一个骰子。怎么办?父子俩就将就着玩,用手指充当棋子,也是不亦乐乎。

  房间里,他的母亲坐在窗边,看着外面道路上的车水马龙,不时朝着客人露出笑容。陈斌强经常给母亲去倒马桶,因为一不留神,一只鞋在母亲脚上,另一只鞋却可能被她塞进马桶。马桶保持清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好心人寄来的药,陈斌强一直坚持给母亲服用,效果不错。过去,母亲还不怎么会自己吃饭,吃一会儿,总要扔掉调羹,开始东张西望。6日的午餐,陈斌强把菜混进饭里,拿给母亲,“现在她自己会吃了”。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也会有所“表示”,有时会主动起身迎客。这些小小的变化,让一家人很是欣慰。

   亲友的评价

  妻子傅柳萍:“妈妈喂儿子,儿子喂妈妈。”

  一家人吃晚饭时,陈斌强7岁的儿子多多都会这么开玩笑。每次听到这句话,傅柳萍也会跟着儿子一起乐。说起儿子,这个30岁的女人脸上难掩幸福,可她也觉得自己和丈夫亏欠儿子太多。

  “婆婆刚生病那会儿,我儿子两周岁都不到,我们真的束手无策。”怎么照顾一个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夫妻俩毫无经验,“她拉了、失踪了,我难免会生气,可又很无奈。”

  傅柳萍不是没有劝过丈夫,把婆婆送到养老院去吧,可丈夫的回答也让她觉得有道理: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一个月上千块钱的养老费,以夫妻俩的收入,也很难负担。回想那几年,傅柳萍忍不住红起了眼睛。“难,真的'难。”因为没有人照顾,儿子刚23个月大,傅柳萍就狠下心,把他送到了幼儿园,“一般幼儿园都只接收满三周岁的孩子,园长体谅我们才接收了。”

  同事罗龙庆说:“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孝。在学校里,我和他们母子一直是邻居。我发现陈斌强经常骑着电动车载着妈妈来学校的,奇怪的是,两人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绑在了一起。后来才知道原因。父母背着儿女上班,听说过很多,儿子背着母亲上课,我真是闻所未闻。一开始我们很多同事都不解,也不止一次劝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天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得消?不如把她放到养老院里。’他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舍不得。我每天都看到他坐在小凳子上,帮妈妈喂饭、洗脚、剪脚趾甲……有时候下雨,晒衣杆上,挂满了陈妈妈的裤子,我就知道,那是她又把大便拉在了裤子上。这些,一重复就是5年啊。我觉得,他不只是一个语文老师,他还用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孝’。”

   感动中国

  在“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晚会现场,陈斌强从两位天使般的小朋友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晶奖杯。他说,在获得这个荣誉之后,压力更大了,以后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更加好地照顾母亲。他经常说,自己只不过是做了很平凡的事情,然而就在不经意之间,他的孝行感动了整个中国。

  在《感动中国》的人物专题片中,陈斌强这样说:“小时候妈妈用它来背着我,现在,我用它来背着妈妈。每个母亲都愿意给自己的子女最好的,现在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地去照顾她。”

  陈斌强的事迹感动许多人之后,20xx年10月,曾有好心人愿意出资帮他请一名护工照料他的母亲,但被他拒绝。“总没有自己服侍得那么贴心、细心。不然,5年前我就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去了。”母亲要是被送走,陈斌强一万个不放心。

  由于老年痴呆,陈斌强的母亲陈月光的智商只相当于一岁多的孩子。陈斌强照顾母亲,像是照顾一个孩子一般。“她也许不知道我是谁,但她一定知道,这个人对她好,我想只要这样就足够了。”

  关于照顾孩子一般的母亲,陈斌强在《感动中国》专题片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虽然,我这么尽心照顾她,但她还是一天比一天糊涂。照顾孩子相对开心一点,因为孩子一天比一天能干,一天比一天懂事,但是正因为如此,妈妈更需要我的照顾。”

  “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妈妈,却没有时间等了。”说这话时,母亲陈月光坐在一旁,像是听懂了似的,表情凝重。陈斌强把一块饼送到母亲嘴边时,她又开心地笑了。

  陈斌强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多陪伴父母才是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