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求 打扰伯格曼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打扰伯格曼「专家回答」,以及打扰伯格曼评价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看完他的电影,我仿佛被夺去了童贞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被誉为近代电影最伟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伯格曼的真爱粉们

英格玛·伯格曼一生导演过170多场的戏剧,62部电影,四次获得奥斯卡奖,其他国际奖项更是无数。他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他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着众多对他崇拜至极的真爱粉。在一部叫做《打扰伯格曼》的纪录片。介绍大师伯格曼对十几位顶级导演的作品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怀揣虔诚,毕恭毕敬。

18岁时,李安在第一次在台湾偶然看到伯格曼的《处女泉》,那是他第一次看艺术电影,整个人呆住,李安形容“那次经验就像是被夺走了童贞”。李安曾经说过:“它的画面和主题,深深震撼了我,《处女泉》成了把我点醒的启示录。自那以后,我觉得自己彻底改变了,我暗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电影。”

2006年,正在筹拍《色戒》,情绪处于低谷的李安经朋友引荐,得到伯格曼的允许去他避世的法罗岛与他会面。当看到自己儿时的偶像时,李安像孩子似的抱住了伯格曼,伏在他的肩上哭泣。

而除了李安,伯格曼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崇拜者就是伍迪·艾伦,他创作过大量模仿或致敬伯格曼的作品。

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70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2007年伯格曼去世,艾伦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我生命中最杰出的导演走了。

伯格曼的缪斯

伯格曼是个结了五次婚、有近十个孩子的人,他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家庭,他的多数孩子和他几乎没有接触,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的父亲,他到晚年的时候甚至承认,“以前会觉得很内疚,然后我发现,既然抛弃了他们,再感到内疚,这显得很做作,这些痛苦完全是你自找的。”没错,他就是这么渣男。伯格曼的所有婚姻和前任妻子们基本都是被忽略的,但是丽芙·乌曼——这个他交往时间最长的女人,却是必须要提的。

1966年,在法罗岛上拍摄《假面》时,伯格曼遇到了与他名字纠缠一生的女演员乌尔曼,那一年,伯格曼48岁,乌尔曼只有27岁。当时伯格曼已有过四次婚姻和七个子女,并且已经拍摄出《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经典作品。

两人迅速陷入热恋,伯格曼辞去了工作,并与妻子离婚。在法罗岛上,两人度过了短暂而又漫长的5年,并有了一个女儿,他们从未办理过法律或宗教上的婚姻手续。

然而,在外人无从猜测原因的情况下,20世纪70年代初,两人分手。分手后,两人还保持着独特的友谊,继续合作了《呼喊与细语》、《婚姻生活》、《面对面》、《秋日奏鸣曲》等影片,在电影史书上,人们称之为伯格曼与乌尔曼时代。

求 打扰伯格曼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打扰伯格曼》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7ZC2hqBWB_Qip25_OLaAdA

资源名称:打扰伯格曼2013(1KB)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ZC2hqBWB_Qip25_OLaAdA
提取码:7bbi

提取码: 7bbi     

《打扰伯格曼》,是在瑞典法罗岛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于2013年8月20日上映。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是什么梗

出自导演李安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2013)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话:我连续看了两次,看完动弹不得,仿佛被导演夺走了童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由于发言很令人震惊,后来被做成各种表情包。

现多用于表示自己对某件迷惑事情的不解、震惊。

李安表情包

李安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描述自己第一次观看《处女泉》时的经历,他坦言,“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有一种童贞被夺去的感觉。”正是这部电影,促使李安走上了导演之路。

而这位伯格曼的“硬核迷弟”终于在2006年如愿以偿,有幸在伯格曼健在之时,在其晚年住所——法罗群岛见面。

而这种机会不是所有导演都能享受到的,例如“臭名昭著”的拉斯·冯·提尔就没有得到如此“宠幸”,尽管多次要求与伯格曼见面,却都被拒绝,在《打扰伯格曼》中,作为“报复”,他开始在伯格曼的房间里大讲特讲这位导演的“冷知识”来。

跪求打扰伯格曼2013年百度云资源,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主演的

《打扰伯格曼》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_hg9E3vY1n59_1YfU8TnQ

资源名称:打扰伯格曼 Trespassing Bergman 2013.mkv(1260.21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_hg9E3vY1n59_1YfU8TnQ
提取码:4q5d

提取码: 4q5d      

作品相关介绍:

他是大师中的大师,经典中的经典。 镜头跟随麦可汉内克、阿利安卓、克莱尔德尼等当代名导的脚步,深入法罗岛探访柏格曼故居,解开大师创作之谜。为何如此多名导深受柏格曼启发?他的作品有何独特魅力?本片空前集结世界影坛之光分享柏格曼初体验,佐以经典片花与珍贵花絮,为观众层层剥开这位以通俗剧起家的影像工作者,如何蜕变成光影思想家的心灵秘境。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出处都是什么?

2021还有不到一个月就结束了,又到总结的时候了,而我们每年总结的一个话题肯定有”十大网络用语“,笔者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2021十大网络用语以及他们的出处。

1、社交牛逼症

指一个人在和陌生人社交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完全放飞自我。来源于网红“双喜哥”,他经常在自己的视频中称自己为马牛逼、张牛逼之类的,然后做出一些让看着屏幕的网友都觉得尴尬!就像他这样,不要面子,不在乎别人眼光的社交行为,大家称之为社交牛逼症,和社交恐惧症是相对的,而到了2021年,又在网上火了一把。

2、YYDS

这是“永远的神”汉语的拼音缩写,就是夸某人很厉害,出自游戏主播@腾阳天下,在一次‌‌‌‌‌‌‌‌‌‌直播中夸电竞选手Uzi(乌兹)时说到:“乌兹!永远滴神。而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杨倩获得首金,全红婵决赛跳出三个满分,“苏神”再破百米决赛记录,他们出场大家都齐喊“YYDS”,瞬间刷屏。

3、双减

出自有关部门在7月24日颁布的文件,主要是为了防止校内减负的同时而校外增负的这种现象,以便能更好地让学校发挥教育的主要作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4、破防

这个词出自格斗游戏,为了防止某玩家一直防御,就设置了一个破防值(guard gauge),在防御的时候如果连续被攻击,这个值不断积累,‌‌‌达到某个极限之后就会“防御崩坏(guard crush)”,就是大家听到的“破防”。而放在现在的网络用语中,主要是指某人因为某件突然的事情而情绪崩溃。

5、元宇宙

出自美国科幻小说《雪崩》,后来延伸到现实,就成了在数字孪生、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形成的虚实集合的互联网应用形态。而在现阶段,元宇宙还是一个新概念,并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6、绝绝子

起源于2018年,是某吧主的口头禅,曾借吧主身份行骗,受骗者用“无语子”进行反讽,后来“绝绝子”传入饭圈,2020年,在某些综艺节目中广泛传播。2021年,某点评上开始火了。随后在某视频网站让绝绝子这个词达到高潮。

7、躺平

躺平来源于“躺平‌‌‌‌‌‌‌‌‌‌‌‌即正义”这个帖子,在这个帖子中,“好心的旅客”这个用户把自身的经历和希腊哲学家故事结合起来,讲述了一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每天两顿饭,两年没工作的经历。而现在主要是指青年们在996、消费和房价面前,选择了放弃拼搏。

8、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出自一段网络视频,视频中两个男人互相夹菜,而同桌另外一个女子看着非常孤单。视频火了之后,大量网友调侃“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后来主要用来调侃某件事没有实质性危害,但让人很难堪。

9、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此网络用语出自李安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20‌‌‌‌‌‌‌13) 里的影评:我连续看了两次,看完动弹不得,仿佛被导演夺走了童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因为言论让人非常震惊,后来成为了各种表情包,就算没图,也能用“但我大受震撼.jpg ”来表示。现在多用来表示自己对某件事情非常迷惑不解并感到震惊。

10、蚌埠住了

蚌埠住了就是绷不住了的谐音。这个词发源于贴吧,一开始形容笑得绷不住了,有一种嘲讽的意思。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现在主要是指内心因为某件事而受到巨大冲击绷不住了、撑不住了的意思。

伯格曼的一生有什么成就?

毫无疑问,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足够的资格能够被称为电影导演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名字一定叫做英格玛·伯格曼。至于我所取得的成就,也多半与这位大师级的人物有关,这里面总是有着太多属于英格玛·伯格曼的影子。我只能这样说。

——丹麦著名导演比尔·奥古斯特

在1997年戛纳电影节50周年之际,英格玛·伯格曼被授予最杰出导演奖。这个被电影人看作是最高荣誉的奖项,却没有引起伯格曼的任何反应。这位能够毫不犹豫地将世界瞩目程度仅次于奥斯卡的戛纳大奖拒之门外的著名导演,不知是真的已然淡泊了所有的名利诱惑,还是真的要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醉心于写作而不愿被世人所打扰。尽管他一再强调:“我会一直写到死。”可惜在那个人迹罕至的费罗岛上,他的写作已经只能属于他一个人,他再也无法同世界一起来分享他的才华了。

1918年7月14日,英格玛·伯格曼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对儿子的管束严厉到近于残忍的程度,不仅使得伯格曼的童年生活始终处在一种严峻、压抑的氛围当中,而这一切更对他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伯格曼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这终于使那种自他童年时期就开始的痛苦感暂时得以告一段落。在学校里,他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也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和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他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0年,伯格曼开始进入电影界。1944年的时候,他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并在其中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而在1945年,伯格曼终于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只有简单的几个人物,而且人物往往都痛苦而敏感,并苦苦地追求着生活的意义。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在1956年的《第七封印》中,伯格曼通过男主角参加的十字军东征的游历过程,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咄咄逼人的主题。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接下来他大声质问生与死的问题,大声质问人与上帝的问题。而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这部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片顿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他在1957年创作的《野草莓》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大奖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电影世界中的一位引人注目的大师级人物了。

一直对人性有着最深刻的怀疑的伯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相继推出了他的所谓“神之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冬日之光》和《沉默》。在这三部曲的创作过程中,伯格曼也遇到了来自自身的困惑。“我与整个宗教上层建筑一刀两断了。上帝不见了,我同地球上所有人一样成了茫茫苍穹下独立的一个人。”这时,是巴赫的音乐拯救了他。从《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到《哥德堡变奏曲》,伯格曼哲学电影中的冷酷和压抑在音乐的流淌中,终于被赋予了一种柔和而感人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的伯格曼,依然面对着困境,只不过这一次却是因为他的身体。他患上了一种可能会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当然最终他还是得以侥幸逃过了这一劫。此后的伯格曼似乎对生死问题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至于体现在电影中,就是他的影片中也开始融入了一些温情和美好的情感,而不像以前那般凛冽和突兀。

尽管如此,伯格曼依旧还是伯格曼。在20世纪70年代的那些创作中,他仍然较多地延续了他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风格。比如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呼喊与细语》、《面对面》、《傀儡生命》等等影片,还是一如既往地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伯格曼多是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随着他在自己后期的作品中开始融入的一些温情美好的东西,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曾经激烈张扬的伯格曼正在慢慢地平和与安静下来。

可就在这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1976年,伯格曼的创作被突然打断。这是因为关于他漏税的新闻铺天盖地占据了瑞典各种报纸的重要版面。伯格曼也因此被迫离开了瑞典。毫无疑问,这是伯格曼生命中颇为尴尬的一段,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电影大师却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5年之后,伯格曼终于回到祖国来完成他的告别之作,这就是《芬尼与亚历山大》。而该片也为这位电影巨人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重大奖项,并创下外语片得奖的最高纪录。此后,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的人正式宣布他将退出影坛。但全世界热爱电影的人们注定无法忘记这位巨人——是他破坏了电影最原始的含义,是他放弃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带给大众的那种娱乐功能,也是他让电影进入了一个枯燥而又充满玄机的世界。

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自20世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始终以绝无仅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影响世界电影风潮的思想者,这位开辟了现代主义电影先河并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家,他所做到的一切和已经取得的一切,都使他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真正地达到了顶点,更无愧于“大师”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称谓。

《大建筑师》中索尔尼斯的精神困境理论意义

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建筑师》解读
2017-08-04夏双姗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0期收藏
关键词:伦理困境伦理学建筑师
夏双姗
摘要:镜像理论是拉康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分析法概念,它强调的是主体在精神界中自我和本我的构建、发展以及走向。拉康把人的发展分为现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在伦理学中,想象界就相当于伦理秩序,象征界是伦理环境。《建筑师》是易卜生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试图从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解读《建筑师》,探讨主人公索尔尼斯的精神发展。
关键词:镜像理论;伦理学;伦理困境;主体
拉康是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了“镜像理论”。其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建筑师》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国外生活二十多年后重返挪威的第一个剧本,具有自传性质。与前期创作中猛烈抨击宗教不同,《建筑师》反映了他本人晚年对艺术的一些持怀疑的态度及对宗教的向往,主要讲述了建筑师索尔尼斯在生活与事业、理想与现实的各种矛盾纠葛。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建筑师》中的主人公索尔尼斯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其心理、精神的发展历程。1974年,拉康提出了现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正常人的发展是由这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构成的一个理性主体。如果这三者的顺序颠倒了,那么主体就从理性进入了非理性,甚至无理性,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主体精神分裂的过程(胡朝霞,蒋天平 2015)。根据镜像理论,可以把这部剧的叙事结构分为:第一幕主体的象征界;第二幕现实界;第三幕想象界。
一、象征界:对“父亲法则”的接受与拒绝
象征界,即符号的世界,是支配着个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秩序,个体在期间通过语言同现有的文化体系相联系,同他人建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客体化,即作为主体出现。这个主体绝非自我封闭的主体而是一种语言关系中的互主性。象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所说的能指者。象征的结构决定了主体的是非善恶原则与行为准则。
主体进入象征界即是对“父亲法则”的遵守。索尔尼斯是自学成才的,没有进过专业的学校,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建筑学。但他很有天赋和毅力,刻苦钻研,终成一代建筑大师。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老建筑师布罗维克的指导。布罗维克是他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布罗维克这一他者形象也是社会的要求,是“父亲法则”的代表。同时,索尔尼斯坚信,建筑师就该建筑带有高大塔楼的教堂,因为这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这代表着他对宗教的绝对信念。索尔尼斯成功后,本身成了“父亲法则”的代表。他掌控着自己的建筑公司,高高在上,以前的老板布罗维克和他的儿子都成了他的属下,听令于他。他的妻子虽不再爱他,但也一直默默承担着他给她的责任。
索尔尼斯有很多不为人知违背伦理的秘密。他曾对医生表明自己与妻子之外的几个女人有过关系,这是“父亲法则”所不能容忍的。索尔尼斯与希尔达初见时,希尔达才十二三岁,而他已是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他当时亲了希尔达,并对她许下了诺言。他们之间的恋爱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这是对“父亲之名”的否定。
二、现实界:主体的伦理困境
现实界是一种原始的无序和无知,主体无以接近和支配的领域,不是指客观现实界,而是指主观现实界,是欲望之源,类似于本我,是一种“已在此地”而又在思维和语言之外的东西,一旦可以被想象、被言说,就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现实的东西是由想象的东西与象征的东西结合而成。在象征的东西限制之下所实现出来的想象中的要求就是现实的东西,这就是人的个性中能够实在存在的东西。镜像理论中的现实界,是个体混沌状态中的原初需要,是一个脱离语言符号秩序的“缺场的在场”,黑暗无序、处于任何思维和语言之外而又永远“已在此地”的混沌状态,是欲望之源,很难表达和言说(Mary Klages & Jemej Pisk 2005)。镜像理论中的现实界就是无理性的世界。
索尔尼斯看似很成功、幸运,实际上他正经历着种种伦理危机,深陷三重伦理困境,混乱不堪。
事业上,索尔尼斯是在布罗维克的指导和瑞格纳的帮助下成为一代建筑大师的。他把布罗维克和他的儿子收到自己的工作室,这既展示了他的仁慈,又把他们父子置于监控下,使他能安心。但索尔尼斯也意识到,人都无法逃避的年老体弱的一天,布罗维克的命运正像一面镜子,将是他未来年老之后的真实写照。戏剧一开始就由布罗维克出场,“突然站起来,好像很痛苦,喘吁吁地...”(易卜生文集第7卷 6),并感慨自己“一天不如一天了”。瑞格纳是年轻一代才华横溢的杰出代表,他的才华与努力让索尔尼斯深深担忧自己被取代。他想逃避这样的命运,所以一直压制瑞格纳,丝毫不给他展示的机会。他以为只要不给瑞格纳独当一面的机会,他就不会被超越与取代。所以不管布罗维克怎样求他,他都不答应。事业上面临被瑞格纳所代表的年轻一代取代的危机,体现了在面对新陈代谢这条人类发展规律时,老一代人既无能为力又极其恐惧的伦理困惑以及新一代人跃跃欲试、另立门户的伦理要求。
感情上,索尔尼斯与三个女人有情感纠葛。妻子艾琳在父母老宅被烧毁以及亲生双生子死后深陷于悲伤而无法自拔,两人的婚姻生活早已名不副实,感情没了,家也不再完整幸福,只剩下空洞与凄凉。当艾琳怀疑索尔尼斯与开雅有不正当关系时,他并不解释,任由艾琳“冤屈”他,觉得这是“一种有功德的苦修行”。他不愿与妻子交流,任她经受折磨。对于开雅,索尔尼斯并没有真的动情,平常各种亲昵暧昧只是想利用她把瑞格纳留下。希尔达与索尔尼斯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希尔达心中索尔尼斯是英雄,是梦中情人;而索尔尼斯心目中,希尔达是黎明的曙光,年轻、充满活力,给他希望和力量。他俩无话不说,她就好像是索尔尼斯的另一个自我,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好像是自我之间的对话。索尔尼斯与艾琳是夫妻关系,开雅、希尔达分别与索尔尼斯是情人关系,开雅、希尔达、艾琳又是情敌关系。索尔尼斯陷于复杂的感情纠葛之中无法自拔。
信仰上,信仰危机。希尔达的两次出现,都是在索尔尼斯出现信仰危机时。刚开始索尔尼斯很信奉上帝,一直都只建筑供奉上帝的教堂。但自从那场大火他的孩子死后,他便不再盖教堂了。如果上帝存在的话,他那么虔诚,上帝怎么忍心把他可爱的双生子给带走。后来他想,上帝这么做是为了能使他专心于建筑事业,不被其他事物所打扰。上帝在他心中不再高尚,而成了自私的存在。他不再做他曾以为的最崇高的事业,转而开始给平常人建筑住宅。但十年过去了,索尔尼斯又开始觉得,“给世间凡人盖住宅——简直毫无意义” “我并没有真正盖过房子,也没为盖房子费过心血! 完全是一场空!”(91)他已经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容身之处,他并不能为他们建筑一个名副其实的家,他连自己的家都不完整,深陷严重的信仰危机当中。endprint
三、想象界:对他者伦理身份渴望
想象界,是一个欲望、想象与幻想的世界,是在主体的个体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个体无意识往往在期间显露。想象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所知觉的和想象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像。想象秩序和想象身份对主体既是诱惑又是陷阱,主体会沉浸在想象的秩序中无法自拔,造成主体伦理身份的混乱从而陷入伦理困境。伦理困境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伦理困境往往是由伦理悖论导致的,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聂珍钊 2014)。”
索尔尼斯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成就是以自己和别人的幸福为代价的。他深深自责,觉得自己背负着一笔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债务,特别是对于艾琳。艾琳本应成为孩子们的灵魂建筑师,但那场大火使她无法成为那个她“应该做、可以做、并且非常想做的女人”,她成了一副空壳,整天活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索尔尼斯把这一切罪过都归在自己身上,生活困苦不堪。这时希尔达出现了,他重焕生机。回想起自己曾经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以及勇敢地爬上高处追求广阔和自由的心情,那些压在他身上的社会伦理困境、婚姻与爱情伦理困境都迎刃而解,即使是信仰坍塌的宗教伦理困境也烟消云散了。“伟大的主宰!听我告诉你。从今以后,我要当一个自由的建筑师——我干我的,你干你的”,“我不再给你盖教堂了”(92)。同时,他也不再给世间凡人盖住宅,而是要建起世上最可爱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源于希尔达最初的想法,这“抹上了一层虚幻甚至虚无的色彩,并最终伴随建筑师索尔尼斯从塔楼坠地而戛然而止,却透漏了主人公索尔尼斯,包括易卜生本人的精神顿悟和不懈努力”(孟湘 2011)。本质上是在拨开世俗杂务之后面对人生终极问题的生命伦理选择,换句话说,就是希尔达所谓的“抓住自己的幸福,抓住自己的生命”,只有清楚并按照自己的内心行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快乐和自由。索尔尼斯最终视死如归般地爬上新房塔楼,把花圈再次挂在高高的风向标上,可以从中感受到他被压抑的灵魂得到了解放,人生理想得以实现。
四、结语
处在多重危机中的索尔尼斯变得有些疯狂。他说他是一个有特殊能力,有山精气质的人,易卜生有一句座右铭: “生活就是与内心的山精较量,写作就是对自我的审判。”所谓山精其实就是灵魂、精神、欲望一类的东西。有山精气质的人就是为灵魂自由、欲望实现不惜一切代价、奋不顾身的人(杨华轲 2016)。索尔尼斯最终以死亡告终,摆脱了社会对他的种种束缚。主体是一个徘徊在想象界和现实界中分裂、破碎的主体,又是一个丧失了伦理意识、非理性直至无理性的他者。
参考文献:
[1]胡朝霞,蒋天平.镜像理论和伦理学双重视阈下的《海尔格伦的海盗》[J].求索,2015.
[2]Mary Klages and Jemej Pisk: Jacque Lacon[M]. Tretjidan, Letn,2005.
[3]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集[M].潘家洵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孟湘.建筑师 生命超越之祭[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杨华轲.论《建筑师》索尔尼斯的三重危机[J].芒种,总第431期,2016.endprint

跪求打扰伯格曼2013年上映的由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打扰伯格曼 Trespassing Bergman》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

链接:

资源名称:打扰伯格曼 Trespassing Bergman 2013.mkv(1260.21M)
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ksMCODcLhhLUd4TD2qc7A
提取码:qtka

  提取码:qtka    

导演: 简·马格努森、哈内克·帕拉斯

主演: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伍迪·艾伦、韦斯·安德森、哈里特·安德森、潘妮拉·奥古斯特、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韦斯·克雷文、罗伯特·德尼罗、克莱尔·德尼、劳拉·邓恩、丹尼尔·伊斯皮诺萨、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迈克尔·哈内克、霍利·亨特、北野武、约翰·兰迪斯、李安、亚历山大·佩恩、伊莎贝拉·罗西里尼、马丁·斯科塞斯、雷德利·斯科特、托马斯·温特伯格、拉斯·冯·提尔、张艺谋、莫娜·马姆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语言: 英语、德语、瑞典语、丹麦语

上映日期: 2013-08-28(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柏格曼:光影封印(台)

他是大师中的大师,经典中的经典。 镜头跟随麦可汉内克、阿利安卓、克莱尔德尼等当代名导的脚步,深入法罗岛探访柏格曼故居,解开大师创作之谜。为何如此多名导深受柏格曼启发?他的作品有何独特魅力?本片空前集结世界影坛之光分享柏格曼初体验,佐以经典片花与珍贵花絮,为观众层层剥开这位以通俗剧起家的影像工作者,如何蜕变成光影思想家的心灵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