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诸葛亮用人不当的故事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耐人寻味故事「记得收藏」和诸葛亮不善用人的例子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落花酿酒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看诸葛亮因用人失查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后,力请下罪己诏贬官?

只是首先要修正一点——诸葛亮是上表朝廷,请求给自己降级三等,而不是什么罪己诏,罪己诏作为皇帝的诏书,是皇帝自我批评的一种方式,诸如汉武帝晚年的轮台罪己诏,而诸葛亮身为辅臣,虽然掌握实权,但罪己诏是无法下达的,那叫僭越,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君臣问题,不能搞混。

现在来说说贬官的事情。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这段文言文还是挺好看懂的,大意就是老臣才能不足,打了败仗,请求降级处罚。

这个处罚是必须处罚的,虽然他并没有直接的责任,但是用人失当,这个领导责任,是必须承担的,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如果赏罚不分明,不按原则办事,军队就没有威信,国家就没有威信,诸葛亮要北伐,要战时集权主义,失了公正和威信还得了?他不惜挥泪斩马谡,也正是为此。

不过这也给刘禅出了个难题:什么?相父不当丞相了?那丞相的事情谁来管啊?可怎么办才好啊?

但聪明人从来就不少,咱们可以变通嘛,丞相是不当了,但是可以以别的官职,代理丞相的事务嘛,于是诸葛亮就以降三级后右将军的职务,代理了丞相,名分暂时是虚的无妨,权力是实的就行,要保证蜀汉上下的正常运转,这个方法不知道是谁给刘禅出的,也有可能是刘禅自己想的,总之处理地还不错,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至于说对当今的启示,我觉得主要在于,如果我们是领导,要学习诸葛亮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赢得上下的信服,不要觉得自己承认错误,会毁坏自己的领导形象,那是独裁者才会有的想法,相反的,坦诚一些,该负的责任就要负,下属才不会跟你离心离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承认这一点,不能出了事情让下属背锅了事,如果都是下属的错,那领导究竟在领导什么呢?

很多事情,乍看起来做与不做,没什么变化,就像诸葛亮降级后,还是拥有丞相的权力,等打完下一仗,很快又恢复了丞相的身份,但这个降级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降级代表一个态度,代表一个立场,是个人责任心的体现,也是国家律法公信力的一个体现,这个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人心的准绳。

诸葛亮为了推卸责任更是为了活命,挥泪斩了谁?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中家喻户晓的故事,但诸葛亮斩马谡并不是为了推卸责任保住性命,相反,在街亭之战后诸葛亮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级,斩马谡只是为了严明军纪,令出必行,如果不杀马谡,就等于法令制度可以有特权和特例,就在无形中破坏了法令的公正与权威。

公元228年,为了完成刘备遗愿,诸葛亮首次发兵伐魏,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响应诸葛亮,反叛魏国,声势振动曹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命令大将张郃带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赵云邓芝占据箕谷,马谡为先锋镇守军事要地街亭,自己率军突袭岐山,由于马谡自仗熟读兵书,骄傲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和副将王平的劝谏,将军队驻扎在远离水源的山顶,张郃断绝水源和粮道,将马谡困在山上,然后趁蜀军缺水断粮军心大乱时放火烧山,导致街亭落入魏军手中,战争形势顿时扭转,不利于蜀军,诸葛亮被迫退军,首次伐魏宣告失败。

这次战争的关键转折点就在街亭失守,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导致蜀军劳而无功,按照法令诸葛亮斩了马谡,诸葛亮和马谡私交很深,马谡对待诸葛亮如同父辈一样敬重,街亭失守后马谡自己也知罪在必死,临死把家人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看到遗书流泪不已。

街亭失守虽然直接责任在马谡,但是也与诸葛亮用人不当有关,刘备临死时就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因为马谡多次献策有功,诸葛亮对刘备的话不以为然,所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自我追责,上书自贬三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法家思想的遵循者,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虽然战争频发,但人心安定,秩序井然,被诸葛亮惩治的人也无不心服口服,诸葛亮死后,百姓自发建庙祭祀他,被诸葛亮惩治过的官员也为他流泪,可见其执法公正,受人敬仰,诸葛亮死后一千七百多年,武侯祠世代香火鼎盛,前往祭奠的人络绎不绝,也足见其人格魅力。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耐人寻味故事

1、二人故事
  空城计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2、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司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手。诸葛亮一直打胜仗,很热闹,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得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兵,以此引诱魏军。
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这时魏军将领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让他率兵打头阵去进攻,自己带兵在后面支援。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扩展资料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三国演义空城计的故事,详细点,谢谢!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记精彩内容是什么?

【古兵法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原文今译】
  兵力空虚时,愿意显示防备虚空的样子,就会使人疑心之中再产生疑心。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强刚的敌人,这是用奇法中的奇法。
  【出处译文】语源不可考。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以“空城计”智退楚军的历史记载,但其影响远远不如孔明的空城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是最为典型的。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间盛传,民间艺人多用“空城计”之名来演绎此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一些故事?

1.三顾茅庐,雇的就是这个没人性的小瘪三(居然让人来了三趟,好歹刘备也是皇族血统)
2.赤壁之战,赤壁大战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最后和周瑜一起教唆孙权打这一仗的,如果没有这一仗,孙权投降了,也就没有了后来那么多年的三国对立的局面,中国早就统一了~可以说诸葛亮就是一个教唆犯!
3.华容道,华容道让关羽埋伏曹操,关羽可是有不杀之恩于关羽的,让关羽杀曹操,这招也够损的!
4.七擒孟获,抓了孟获七次放了七次,简直是奇耻大辱!这样羞辱一个领导人,这么损的招,也只有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才做得出来啊!
5.失街亭,诸葛亮的没人性,再一次完美的体现,明明是自己的用人不当,马谡他是什么人?不就是调拨了司马懿和曹氏的关系,刘备都说这个人不堪大任,居然派他当驻地?拉不出屎怪茅坑,马谡失了街亭就把马谡杀了~电视里说什么眼睛哭出血,那都是虚的~马谡被那个没人性的诸葛亮杀了,才是真的(人家还是实习生。。)
6.魏延之乱,魏延?不就是传说中叛乱的魏延?我老实告诉你!魏延没有叛乱,相反他还是主战派,要和魏国抗争到底!可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处理好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一会儿利用这个,一会儿利用那个,最后死了,魏延没有吃到一点好处,被杨仪摆了一道,留了个叛乱的罪名,好处反而让给了那个书生蒋琬,杨仪也一点好处没捞着,下了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