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共多少次登月?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 风险管理。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慕烟庭风」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什么是“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24日,美国“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绕月飞行一周,并发回现场电视画面。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你可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吗?

  “阿波罗”登月计划也称“阿波罗”工程,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组织和实施的一项载人登月工程。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他和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是双胞胎,所以,美国人用“阿波罗”作为登月计划的名字。“阿波罗”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并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

  “阿波罗”工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把人类的足迹移上了另外一个星球。工程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结束,共组织了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研究机构约30多万人参加,历时11年,共耗资255亿美元。

  “阿波罗”工程包括运载火箭——“土星5号”和载人飞船——“阿波罗号”飞船两大部分。飞船总重45吨,由指挥船、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从1966年起,“阿波罗号”飞船共发射了17艘:“1号”至“3号”为试验用的模拟飞船;“4号”至“6号”为无人飞船;“7号”至“10号”为绕地球或月球轨道的载人飞船;“11号”至“17号”为载人登月飞船。

  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静海西南角着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下登月舱踏上月面,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阿波罗”工程总共把6艘飞船送到月球,12位航天员在月面上停留,使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大大前进了一步。

  在这成功的六次登月中,航天员总计在月面上停留了约300小时,其中“阿波罗17号”飞船在月面上停留的时间最长,达到75小时。他们总共采集了385千克的岩石和土壤标本,这些标本分别采自月海和月球环形山。“阿波罗12号”从环月轨道上将登月舱上升段射向月面,进行了人工“陨星”撞击试验,引起月震达55分钟之久。“阿波罗15号”和“河波罗16号”在环月轨道上各发射出1颗月球卫星。“阿波罗15号”、“16号”和“17号”的航天员,还驾驶月球车在月面活动和采集岩石。这些情景都适时通过电视传回地球,让亿万地球上的人同享新奇与欢乐。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什么?

在人类对宇宙不懈探索的历史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无疑是其中壮丽的一笔。这次登月活动从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实施开始,一直持续到1972年12月底“阿波罗”计划结束,历时11年,总投资250亿美元,共实施了7次登月飞行,

除“阿波罗13”号飞船出现故障而失败外,其余6次都成功地实现了登月飞行,共有12名航天员实现了登月,他们在月面总共停留302小时20分钟,在月面活动共80小时32分钟,航天员在月面上累计活动行程逾90千米,共收集和带回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381千克。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首次实现了登月活动。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自登月舱扶梯走下来,踏上月球表面时,虽然只是一小步,却代表了人类在太空探险的领域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前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其实不比美国晚,可是其运载火箭不可靠,接连发生了几次灾难性的失败。美国率先登上了月球后,结局已定,前苏联最终放弃了登月,转而研发空间站技术。

运载“阿波罗”飞船的火箭

航天活动一向是运载先行,在登月方案酝酿前,从1957年起,美国就在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的领导之下,开始了大型火箭的研制。“阿波罗”工程共研制了3种运载火箭:“土星1”号、“土星1”号B和“土星5”号。“土星1”号是初级火箭,仅用于试验,以便为巨型火箭的研制提供经验。这种火箭共制造了10枚,分为2组。第一组4枚,仪试验第一级,上面加配重;第二组6枚,试验第一、二级。它总共进行了10次飞行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其中第6次和第7次试验了“阿波罗”号飞船的样件,最后3次用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土星1”号火箭的第一级S—1由8个圆柱形贮箱段捆绑而成,长24.4米,用8台推力为833.5千牛的H—1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在尾段外面装有8个稳定尾翼。第二级S—4用6台RL—10液氧液氢发动机,每台推力为66.7千牛。第二级上面是过渡段,内装制导和控制系统。火箭全长38.5米(不包括有效载荷),直径6.55米,起飞质量约508吨,起飞推力6668千牛。

“土星1”号B也是两级火箭。第一级S—1B与“土星1”号火箭的第一级相同,但改进了制造方法,质量明显减轻,H—1发动机的性能也得到改善,总推力提高到7297千牛。第二级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土星5”号火箭S—4B改用一台大推力的J—2液氧液氢发动机,推力高达1000千牛,工作时间约450秒。第二级上面

是仪器舱,高1米,直径6.55米,内装自主式制导系统、控制系统和各种仪表。火箭全长44米,直径6.55米,起飞质量约587吨。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达18吨。“土星1”号B火箭曾用于“阿波罗”号飞船某些分系统的试验,如指挥舱再人防热试验、登月舱推进系统试验、指挥舱和服务舱的载人飞行试验等。

承担把“阿波罗”号飞船送上月球这一光荣而艰巨使命的是“土星5”号巨型运载火箭。它全长110.6米,约相当于40层楼那么高,起飞质量2930吨,是迄今为止飞离地球的最重的物体。这种火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神力无敌”,它能把重127吨的有效载荷送上地球低轨道,或是把48.8吨重的飞船送上奔赴月球的逃逸轨道。“土星5”号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由S—1C第一级、S—2第二级、S—4B第三级、仪器舱和有效载荷组成。第一级长42米,直径10米,到尾段底部直径增大到13米。尾段上装有4个稳定尾翼,翼展约18米。采用5台F—1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总推力达33350千牛。第二级长25米,直径10米,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共用5台J—2发动机,真空总推力达5109千牛。第三级采用“土星1”号B火箭的第二级,仪器舱也和“土星1”号B的相同。

在完成登月任务后,“土星5”号火箭退役了,如今它的模型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享受着世界第一的殊荣。

智慧的结晶——“阿波罗”号飞船美国的载人登月工程被称为“阿波罗”工程。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的名字,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月亮女神的哥哥,哥哥去探望妹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飞船拥有太阳神的智慧更是美国人最美好的愿望。而此后“阿波罗”号飞船的表现也证明了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阿波罗”号飞船身形高大,总高25米,直径10米,重约45吨,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部分组成,最多能乘坐3名航天员。

指挥舱是航天员在飞行途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该舱为圆锥体,高3.2米,重约6吨。指挥舱壳体结构分为3层:内层为铝合金蜂窝夹层结构,中层为不锈钢蜂窝夹层隔热层,外层为环氧一酚醛树脂烧蚀防热层。舱内充以34.3千帕压强的纯氧,温度保持在21摄氏度~24摄氏度。整个指挥舱分前舱、乘员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乘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航天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及各种仪器和燃料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

服务舱的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舱体为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服务舱采用轻金属蜂窝结构,周围分为6个隔舱,容纳主发动机、推进剂贮箱和增压、姿态控制、电气等系统。主发动机推力达95.6千牛,由计算机控制,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除用于姿态控制外,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从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4.3米,最大高度约7米。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4个仪器舱组成。着陆发动机推力可在4.67~46.7千牛内调节,发动机摆动范围为6度。着陆腿末端有底盘,上面装有触地传感器。下降级内还装有着陆交会雷达和4组容量为400安时的银锌蓄电池。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航天员完成月面活动后即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上升级由航天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座舱可容纳2名航天员,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座舱前方有舱门,门口小平台外接登月小梯。返回发动机推力为15.6千牛(不可调),可重复启动35次。姿态控制系统包括16台小推力发动机。仪器舱装有两组容量为296安时、互为备份的银锌蓄电池。

登月飞行包括4个步骤:①第一和第二级火箭将飞船送入环绕地球的中间轨道;②发动第三级火箭,进入向月球飞行的轨道,在第三级飞行末段。指挥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分离,指挥舱和服务舱调转180°后与仍和第三级连在一起的登月舱对接,再与第三级分离;③服务舱的发动机启动,使飞船进入绕月飞行的轨道;④登月舱分离并转入下降轨道,最后在月球表面着陆。

返回时的第一步是登月舱的上升级分离并起飞;第二步是登月舱的上升级与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的指挥舱对接;第三步是登月航天员返回指挥舱并与登月舱上升级分离后进入向地球返回的轨道;第四步是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并再入大气层。

登陆月球1966年底,在3次不载人飞船连续发射成功之后,美国决定在1967年2月21日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首次载人试验飞行。这次发射代号为AS—204,即“阿波罗1”号。

将要在“阿波罗1”号飞行中出征的是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3人。其中指令长格里索姆曾在“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中两度飞临太空,怀特曾乘“双子星座4”号飞船升空,并进行了美国的首次太空行走,查菲还从未进入过太空,此次他跃跃欲试,要一展身手。在地面准备和测试阶段,“阿波罗1”号总是出问题,迈向月球的这第一步充满了艰难与险阻。

1967年1月27日,星期五,下午1时,“阿波罗1”号的3名乘员进入指挥舱进行例行的地面试验。进入飞船后,格里索姆把他的航天服与舱内供氧系统相连时,闻到了一股“酸味”。于是航天员们停下手头的工作,抽取了空气样品。试验继续进行。紧接着,氧气流动异常主警报器发出了警告。飞船环境控制系统技术人员当时认为是舱内乘员的运动引发了警报器。不久,格里索姆又与地面控制部门失去了通信联系。通信恢复后格里索姆说:“如果现在就联系不上,等我们到了月球又怎么办?”

试验仍在进行。突然,舱内的查菲像是不经意地说:“火,我闻到了火的气味。”2秒后,怀特更加肯定地说:“舱里着火了!”然而,由于“阿波罗1”号采用了新的机械式舱门,在舱内不可能很快将门打开,3名航天员失去了逃生的机会。待技术人员赶到时,大火已横扫座舱,烈火和浓烟吞噬了舱内的一切。

美国失去了3名最优秀的航天员。事后调查表明,大火始于座舱左侧一束导线或其附近出现的一个小火花。因为当时飞船已做完了加压试验,舱内充满了纯氧,火花的出现无异于把3名航天员置于一颗炸弹的中心。

这次大火使“阿波罗”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试验推迟了一年半,但载人航天事业并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这正如格里索姆曾经说过的话:“如果我们牺牲了,希望人们能够接受。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危险的工作,我们希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影响登月计划的实施。征服太空值得我们冒生命危险。”在这段时间内,美国对“阿波罗”飞船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对航天员的安全问题给予了更多的考虑,包括使舱门能在2~3秒内自动打开,对防火、生命保障系统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航空航天局还决定再发射几次无人飞船,以对飞船各系统进行更广泛和细致的试验。1967年11月9日,“阿波罗4”号飞船升空,它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火箭和指挥舱发动机。1968年1月22日发射的“阿波罗5”号飞船试验了登月舱下降和上升推进系统。同年4月4日,“阿波罗6”号飞船又对整个飞行器的所有功能进行了全面试验。

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飞船由“土星1”号B二级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阿波罗”计划中的首次载人飞行。3名航天员是指令长沃尔特—希拉、指挥舱驾驶员唐·艾西尔和登月舱驾驶员沃尔特·坎宁安。希拉曾在“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中两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而另两人则是第一次进太空的新人。

与“阿波罗1”号相比,“阿波罗7”号的指挥舱与服务舱做了重大修改,采用了新的结构和试验方法,安装了新的测试设备。它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地球轨道上验证上述系统的功能,检验飞船的数据系统,演练交会对接,同时要在多种飞行方式的转换过程中测试辅助推进系统。

当飞船按预定程序与火箭第二级分离并拉开一定距离后,航天员通过手动操作,将飞船调过头来,这样航天员们就可以通过指挥舱的窗口看到已分离的火箭第二级。“阿波罗7”号飞船没有装登月舱,但在二级火箭顶端安装了一个与未来登月舱的接口一模一样的装置,航天员们用它来试验接口的各种性能。航天员们还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试验,其中第一次试验由对接雷达提供了距离和方位。

按计划,“阿波罗7”号还需要在飞行的第3天进行首次太空电视直播。到了这一天,航天员们先仔细检查了电视转播要用的设备,在确认一切无误后,通知地面人员开始直播。希拉对着镜头举起了几张卡片,上面写着“欢迎到‘阿波罗’号来做客”和“给大家问个好”等字样。他们还在镜头前演示了起居活动、飞船操纵、吃饭和在失重状态下飘浮等情景。说起这次直播,还有一段插曲。飞船升空的次日,地面人员提出把直播提前到这一天进行,但航天员们没有同意。为此双方发生了火药味颇浓的争吵。希拉后来解释说,他们之所以不同意提前直播是想仔细检查所用设备。他说:“我对因线路故障引起的那场大火记忆犹新。另外,我需要时间对首次电视直播进行完整构思,不能敷衍了事。”

飞行中,3名航天员制定了作息时间表,轮流值班,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但糟糕的是,起飞15小时后,希拉就患了重感冒,并传染给了另外2人。由于没有重力,感冒者要不断地用力擤鼻涕,震得耳鼓生疼。由于身体不舒服,3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怎样的?

前苏联在航天领域捷报频传,多次捷足先登,使一向自诩为超一流强国的美国十分难堪。1961年,美国第35位总统肯尼迪入主白宫后,立即制订了新的航天计划。他宣布:“要把前苏联人击败在月球上!”他制订的目标是:“要在这十年完毕以前,把美国人送到月球上去。”

于是轰轰烈烈的“阿波罗”工程开始运转起来。它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因为,美国企业向来各自为政,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约束”它们的办法。在八年中能动员如此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在是一大奇迹。在世界航天史上,它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几乎使前苏联以前的一切领先项目黯然失色!

据统计,在工程进行的八年中,共耗资225亿美元。在工程最高峰期间,同时有2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及80多个科研机构共42万人在努力工作,其中有43000多名是科学家及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员。值得骄傲的是,里面约1/3是华裔科学家。

整个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类千古以来美好的理想——登月。工程首先确定了登月方案,采取“月球轨道会合”办法,用“土星5号”火箭,把载有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送离地球,并通过轨道转换而变成绕月球运行。然后在“阿波罗”飞船上发出一个小巧玲珑的“登月舱”,缓缓下降,送两个宇航员安全抵达月面。飞船本身则由另一名宇航员驾驶,一直作绕月球运动。等到探月任务胜利完成,再发动登月舱上的火箭(抛弃外壳),重新与母船会合,最后一起回到地球上。

接着又顺利完成了“土星5号”火箭的研制和四项辅助计划,即:(1)1961—1965年“徘徊者”计划(研究月面着陆的可能性);(2)1966~1968年的“勘测者”计划(试验软着陆);(3)1966~1967年的“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绕月飞行,选择理想登月点);(4)1965~1966年的“双子”计划(模拟驾驶飞船及各种必要训练)。

“阿波罗”计划的主体从1965年开始到1972年结束,历时八年。原计划发射19次,后减为17次,其中1、2、3号是模拟飞船(分别于1965年2月16日、3月25日、7月30日发射上天),4~6号是不载人的试飞,7号是载人绕地飞行。8号飞船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统月飞行(1968年12月21日),飞船上的三个宇航员,成了人类最早飞临月球的先锋。他们绕着月球飞行了10圈,向地球上播放了两次电视实况,带回了许多宝贵资料,还得到了月球天空中地球的彩色照片。9号(1969年3月3日上天)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测试了登月舱的各种性能,10号(发射于1969年5月18日)则把各种严格的试验搬到了月面上,这是最后一次模拟练习。10号上面三个宇航员绕月球飞了31圈,最低时离月面仅15千米。在克服了许多困难后,终于使一个登月舱在月面上实现了软着陆,为11号的人类登月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阿波罗”计划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挑选及培养登月人员。宇航员是很光荣的,尤其是当代表人类去拜访“嫦娥仙子”的宇航员,更可名载史册。然而你可知道,他们为得到这项殊荣付出了多少代价。比挑选空军飞行员更严得多的全面体检首先淘汰了一大批人,入选后繁重的学习也会使部分人知难而退。他们首先要学习深奥的天文学,了解星星、月亮和宇宙空间;要学习地质学、地理学,以便到月面后懂得如何收集各种月岩和月壤;要学习航天理论,了解飞船制造工艺,各种仪表的维修、保养和使用;还得学会无线电通信技能,以便随时与地面指挥中心保持联系;更得学会各种应急措施,在绝境中求得生存的办法……

除了艰巨的学习任务外,平时的严格训练更是“苦不堪言”——只有少数练习是诱人的,如事先遍“游”美国各地,以识别各种土壤、岩石和地貌特征。或许模拟穿越太空也很神秘有趣,从不时变幻着的荧光屏上让你识别星座,并“操纵”飞船来改正自己的航向。但更多的是难以忍受的锻炼项目:他们要在模拟器中从165千米的高度上“掉”下来,一直“掉”到离月面65米的“地方”;他们每天要在一张狭窄的桌子上迅速地跃上跳下,连续做几百次、几千次,累得气喘吁吁、瘫倒在地;他们要赤身裸体,站在一个几乎要结冰的冷水澡盆内,冻得嘴唇发紫,全身发抖;他们要在不透风的闷热房间内“烘烤”2小时;他们要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万籁无声的隔音暗室内呆呆地、寂寞地坐上好几个小时,还要在振动台上接受快速转动的试验……这种极其严格的训练,要连续进行一年半的时间。只有经过了这样“千锤百炼”的宇航员,才有资格去进行月球探险!

再说,即使你经过了刻苦的磨炼,跨进了登月舱,也会随时遇到各种艰险。例如“阿波罗13号”飞船在飞往月球途中,服务舱内部的液氧箱发生了一次爆炸,损失了一半氧气和大部电源。在与地面联络时断时续的九死一生险境中,三名宇航员就是依靠了平时严格训练中学得的技能,同心协力,在地面指挥中心帮助下,终于先后三次修正航线,绕过了月球,最后艰难地重返大气层,用降落伞在太平洋降落,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史上唯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

“阿波罗”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并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阿波罗”工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把人类的足迹移上了另外一个星球。

“阿波罗”工程包括运载火箭——“土星5号”和载人飞船——“阿波罗号”飞船两大部分。他们总共采集了385千克的岩石和土壤标本,这些标本分别采自月海和月球环形山。

阿波罗12号”从环月轨道上将登月舱上升段射向月面,进行了人工“陨星”撞击试验,引起月震达55分钟之久。

阿波罗15号”和“河波罗16号”在环月轨道上各发射出1颗月球卫星。“阿波罗15号”、“16号”和“17号”的航天员,还驾驶月球车在月面活动和采集岩石。这些情景都适时通过电视传回地球,让亿万地球上的人们同享新奇与欢乐。

阿波罗计划共多少次登月

成功六次,共运载12人登月
相关信息: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尼尔·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计划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了一个“宁静”期。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标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测新时代的开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例如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已于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测之旅。

“阿波罗”有哪些登月方案?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登月工程曾经有过三个登月方案,美国宇航局专家对它们进行了反复论证。第一种是用大型火箭直接把飞船发射至月球轨道的“直接登月法”;第二种是飞船分段送入地球轨道,再逐一对接后飞向月球的“地球轨道交会法”;第三种是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并推向月球的“月球轨道交会法”。

第一种方案,所需技术简单方便,容易控制,但需昂贵复杂的特大功率火箭。

第二种方案,虽分段发射不需大型火箭,但总发射费用并不低,而且交会次数过多,不易控制。

第三种方案为宇航局工程师约翰•霍博特所提出。霍博特的设想为,用大型火箭把载有3名宇航员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当火箭脱离后,让飞船依靠惯性飞入月球轨道。进入月轨后,2名宇航员进入登月舱,然后登月舱脱离飞船指令舱。登月舱用制动火箭减速在月面降落。返回时,启动登月舱的上升发动机,飞上月球轨道,与飞船指令舱会合,宇航员返入指令舱后,便抛弃登月舱,开动指令舱火箭,脱离月球轨道而进入地球轨道。再入大气层时,将指令舱后的服务舱抛弃,仅剩指令舱溅落在太平洋上。

10年255亿美元,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什么能成功?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几年之后,第一个成功步入太空的人类——尤里加加林,同样来自苏联。

而同时期美国所取得的成就,仅仅是在太空打了几次水漂而已,和苏联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于是为了一次性彻底超越苏联。

1961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在70年代到来之前,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并返回。

在国家意志的贯彻下,NASA获得了225亿美元的天量资金,和近40万相关研究人员的调配使用权。

1969年7月16日,经历了之前牺牲和数次环绕后,阿波罗11号飞船正式奔向月球,并于20日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这次成功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言,是个人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先后六次,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并安全返回,载人登月的耀眼光芒,瞬间压过了在太空竞赛初期,处于领先地位的苏联。

但事实上,苏联也有过自己的登月计划。

始于1962年的苏联登月计划,曾立下目标,要在1967年实现载人绕月,1968年实现载人登月。

而正如美国登月,需要冯.布劳恩设计土星五号运载火箭一样,苏联登月,也需要科罗廖夫设计完成N-1运载火箭。

可惜的是科罗廖夫在1966年初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承者米申,才华也远不如科罗廖夫本人,所以早在1967就送上发射台的N-1火箭,直到1969年才真正点火起飞,而且升空55秒后就爆炸了。

1969年到1972年,在美国先后六次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同时,N-1火箭也达成了四飞四炸的成就,在N-1无望,手里的联盟7-K推力又有限的情况下,苏联只能放弃登月。

根据公开资料,N1火箭为五级运载火箭,总推力达到了4700吨,而土星5号为三级火箭,总推力只有3930吨,但颇具讽刺意义的是,N1火箭的月球轨道运载能力只有23.5吨,而土星五号却达到了45吨。

五级的N1还比不上三级的土星五号!这背后反应出的,除了苏联在发动机技术上和美国的差距外,还有苏联在技术整合方面的技不如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并没有太多超前于时代的突破性技术,它的成功更多是建立在土星五号的卓越设计,和高效可靠的技术整合上的。

将当时各方面的前沿技术,做大做强后整合到同一个系统里,使它们在不发生冲突的同时,发挥最大效能,这便是阿波罗计划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苏联登月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

只不过令人唏嘘的是,美国在载人登月领域战胜苏联后,便结束了阿波罗计划,转而开始研究航天飞机,但今天的主流运载手段依然是火箭,最多就是可回收火箭。

而苏联在登月无望后,转头去研究了只能容纳几个人的空间站技术。

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它们都没有再向地球以外看过一眼。

要知道在当时人们的设想中,人类文明应该在80年代常驻月球,21世纪到来之前登陆火星才对。

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别说火星,就连月球也再没人去过。

不过好在这一局面即将得到改变。

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对地外天体的深入了解,近未来的各国和各机构,将有能力开采月球,甚至是小行星上的资源,到时候以资源为动力,在月球扎根。

在经营月球补贴家用的同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很可能就是未来太空探索的基本模式。

阿波罗登月计划一共几次?

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阿波罗计划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分为几步?

1969年7月24日,随着阿波罗飞船指令舱在太平洋上安全降落,耗资巨大、历时数年的美国“阿波罗计划”顺利结束。

早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向全世界宣布:“美国要在十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将使他重新回到地面。”从此,美国雄心勃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实施。

阿波罗登月计划共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水星计划”,将宇航员送上太空,测试人在太空中的活动能力;第二步叫“双子星座计划”,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测试人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问题,二是测试航天器在太空中进行对接,从而奠定登月技术的基础;第三步是“土星计划”,即制造能将载人飞船送出地球进入月球轨道的大动力火箭,最终完成登月计划。

阿波罗计划虽然有雄厚的技术做后盾,但整个实施过程还是极为大胆和高度冒险的。1967年1月27日,第一艘阿波罗飞船在做模拟实验时,因太空舱起火导致三名宇航员丧生。为实施这一计划,政府动员了40多万人、约2万家公司和研究机构、120所大学,共耗资达250亿美元。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在1969年7月20日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此次阿波罗计划完成后,美国又相继进行了5次登月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成功登上了月球。

阿波罗登月计划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将人类文明带进了地外空间,显示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从此,人类的地外空间时代开始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阿波罗”计划是如何进行的?

迄今为止,“阿波罗”登月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最富传奇性的人类对太空的探险行动。美国早在1957年就开始设想“阿波罗”登月计划,经过若干年科学技术和财政支持的多方面综合论证,1961年5月25日,美国正式宣布实施该项计划。历时10年多时间,1972年12月底,“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除美国航空空间局宇航中心外,先后有120所高等学校、2万家工厂、400多万人,耗去250亿美元资金。

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10年时间里,共进行了17次飞行试验,包括6次无人亚轨道和地球轨道飞行、1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3次载人月球轨道飞行、7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6次成功,1次失败)。

“阿波罗”重50吨,高25米,装在高85米的“土星5”运载火箭上,合成高度达110米,相当于一座36层现代化大楼的高度。飞船由三部分组成:指挥舱高3.6米,最宽处近4米,约有一辆旅行车大小;服务舱长7.3米,内装飞船主要发动机、电源、水、氧以及仪器设备;登月舱高6.9米,直径9.2米,重约16吨,分上升和下降舱段两部分。“土星5”火箭由三级组成。第一级火箭工作2.5分钟,可使飞船速度达每秒2.7千米。飞船飞到离地60千米高度时,第一级火箭脱落后坠入海洋中。接着第二级点火,第二级火箭点火后工作约6分钟,飞船速度可达每秒6.8千米,当飞行高度达180千米时,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接着点火,工作约2分钟,即起飞后12分钟,飞船速度达到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地球轨道后,第三级火箭再启动工作约5分钟,使飞船达每秒10.9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这时飞船逸出地球飞往月球。

若干小时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脱离,靠惯性飞行约3天进入月球轨道。当飞船飞至距地球约32万千米时,它受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正好抵消,速度降到最低。在这之后月球的引力影响逐渐增加,当飞船速度增至每秒2.2千米时,开动火箭降低速度,进入月球轨道。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原因,月球从飞船发射时的位置转过约30多度。飞船进入月球轨道,2名准备登月的航天员从指挥舱进入登月舱。登月舱与指挥舱脱离并开动下降发动机。离月面20.4千米时,用自动控制降落器控制降落;离月面2千米时,进行盘旋,选择登月位置;在降落点上空150米时,以每秒0.9米的速度下降。

在月球的探险活动结束后,航天员再爬上登月舱准备返航。航天员控制推力1.6吨的上升发动机点火,使上升舱段以下降舱段作发射台发射起飞,飞行4分钟后进入16~83千米的月球轨道,逐步接近指挥舱并最后完成和它的对接。航天员进入指挥舱后,抛掉登月舱,并开动服务舱发动机,使飞船获每秒2.4千米的速度,脱离月球轨道,开始返回地球。离地球约640千米时,开动发动机,离开轨道,飞向溅落区,抛掉服务舱,进入稀薄大气层,在南太平洋上溅落,由航空母舰上的直升机进行搜索打捞工作。

1969年7月16日,载着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史无前例地启程飞往月球,开始执行人类首次对月球的冒险探测行动。经过长途跋涉,飞行约38万千米的距离,5天后的7月21日,“阿波罗11”号终于飞抵月球轨道。人类的2位使者,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进入登月舱,开始驾驶登月舱进行登月下降。另一名航天员则驾驶指挥舱继续绕月球轨道飞行,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和登月舱的同事保持通讯联系,一旦登月活动发生意外或危险,负责救援。好在一切顺利,登月舱在月球的静海着陆。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舱门,站在5米高的小平台上,面对陌生、荒凉和神秘的月球,举目四望片刻。不知他此时此刻怀着怎样的心情。他先伸出左脚,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这时全世界数亿人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了这一轰动全球的登月创举。只见阿姆斯特朗的左脚小心翼翼地首先触及月面,而右脚还停留在登月舱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后,才鼓起勇气将右脚也踩上月面。就这样,阿姆斯特朗作为地球人类的使者,首先登上了月球表面。随后同伴奥德林也踏上了月球。

为纪念这伟大的有意义的探险行动,两位使者在月球上安放了一块金属纪念牌,上刻“1969年7月,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处,我们为人类和平来到这里。”他们在月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进行一系列实地月球考察,然后带上采集的月球土壤和月岩标本启程返航。他们搬动登月舱的控制器,炸开爆炸螺栓,使上升发动机点火,起飞升入月空。登月舱进入月球轨道,航天员从登月舱顶端的光学观察窗可以在对接时观察指挥舱,用调节高度和方向的小型变轨发动机调节飞行轨道,使其逐渐接近指挥舱。然后通过仪器使登月舱对准指挥舱,以每秒7.6厘米的速度实施并完成对接。两航天员带着月球样品及其他物件,费力地爬过连结通道,回到指挥舱和指挥舱驾驶员会合。然后抛掉登月舱,使它撞击在月球上并进行一次月震试验。启动服务舱发动机,飞船获得每秒2.4千米速度后,逸出月球轨道,正式进入返回地球的航程。1969年7月24日,飞船安全溅落在南太平洋上,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月探险任务。

“阿波罗”登月飞行共进行了7次,参加的航天员共21人,其中有12人登上月球。登月航天员的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其他几次登月飞行的时间是:“阿波罗12”号的飞行是从1969年11月14日~24日,在月球的风暴海降落;“阿波罗13”号的飞行从1970年4月11日~17日,因故障中途返航,未能登月;“阿波罗14”号的飞行从1971年1月31日~2月9日,在月球的薄拉莫勒地区降落;“阿波罗15”号的飞行从1971年7月26日~8月7日,在月球的亚平宁山哈得利峡谷降落;“阿波罗16”号的飞行从1972年4月16日~27日,在月球的迪卡尔高地降落;“阿波罗17”号的飞行从1972年12月6日~19日,在月球的曹拉斯利特罗山脉降落,它历时12天又14小时,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阿波罗”登月,除考察外,还在月球上建立了核动力科学站,驾驶月球车进行活动,采集的月岩月土标本达400千克,都带回地球作进一步科学分析。

“阿波罗”登月探险的成功,无疑具有伟大的科学技术意义,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而到达别的天体,是人类向太空渗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飞跃。在人类向太空继续渗透、探索宇宙的奥秘时,月球还将成为桥头堡。登月的成功,也为人类开拓新的疆域,开发利用月球创造了条件。

“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之后,美国决定在以后的几十年内不再进行。这样,为登月飞行研制的精良技术设备,其中包括土星运载工具、飞船和许多实验设备就不再需要了,这一事件曾引起各种议论。至于美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