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首都博物馆班簋介绍 班簋为何能惊艳世界??,以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天师说奇闻┃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竟是80元捡漏而来?

捡漏历来是古玩人的梦想,但捡漏需要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眼力,专业知识。

下面就来看看这宗捡漏奇闻吧。

这是一件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洒蓝釉钵,明宣德 (公元1426-1435年),高11.5厘米,口径25.3厘米。洒蓝釉又称青金蓝釉,宣德时创烧。上釉方法是以竹管蘸蓝釉汁,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匀、深浅不同的斑片,片片留白,如雪花飞舞。

在这件“洒蓝釉钵”背后,还有一段古玩收藏奇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穿着简朴的老太太,肩上挎着一个布包,走进了北京的文物商店,话还没说,就先从布包中拿出一个瓷碗,说是拿来卖的。工作人员看着瓷碗看了一番,上边满是污泥,还有磨痕,问老人想要卖多少钱,老人也没准确的数目,只是说,碗是祖上流传下来的,看着有些年代,随便给点钱就可以。工作人员就给了老人80元,老太太拿着80块钱,也没留下什么联系方式,高高兴兴地走了。 

可当工作人员将瓷碗上的污泥洗干净之后,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简简单单的破碗,碗内的“大明宣德年制”,以及浅蓝色底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处处显示碗的不平凡。工作人员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便请了文物商店内有资历的专家来看,“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为青花写款,笔画规整,少说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紧接着,不少北京的专家都慕名而来,想要看一看这件瓷碗,经过一番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大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制造的上好瓷器,也就是洒蓝釉瓷器,最后专家命名为洒蓝釉钵。

这样的瓷器,世界上仅有三件,私人收藏的那件,1980年的时候,收藏家转手卖出了370万港币的价格。而首都博物馆这一件,仅仅花了80元就买下了,好在老人不识货,80元就卖掉了自家祖传的古董。不过当时专家也认为,80元亏待了人家,于是想要多补偿一些,但始终找不到那个买碗的老太太,所以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而今,首都博物馆中的这件洒蓝釉钵,已经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

首都博物馆部分馆藏:

预告:

你所不知道的陶瓷器釉色(三)——红釉、绿釉、蓝釉

釉下彩和釉下彩 斗彩 珐琅彩

更多精彩,请订阅关注老天师!

首都博物馆班簋介绍 班簋为何能惊艳世界?

班簋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腹饰阳线构成兽面纹,四耳饰兽首十分精致。班簋早年一直被藏在清宫,何时出土已无从考究,此后经过八国联军时散出。直到197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在处理文物时,才重新将班簋修复完成,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班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千年的文化传承,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曾经验世界的铜器,究竟有何来历。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珍稀的文物,因为某些原因,它们或者已经损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销声匿迹,下落不明。然而,还有一些国宝,曾经就赫赫有名,却差点被毁。因为机缘巧合才留在人间,比如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班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为特殊的条件,全国的文物部门都派人守在当地的垃圾回收站,就是为了尽可能挽回损失。北京市文物局就是派出呼玉衡、华以武两人守在一家废品店。这两位专家是师徒,其中呼玉衡年纪较大,挑拣工作主要是三十来岁的华以武来做。

据他回忆,当天他发现了一面唐镜,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后来他竟然又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的碎片,关键是在这些青铜器上面,他找到了饕餮纹,而且还是单线条的。根据他掌握的青铜器鉴赏知识,他认为是西周的,于是赶紧喊来师父呼玉衡。两人翻箱倒柜寻找类似碎片,还发现有很多铭文的一块,折腾了一下午后,他们清理打包带回文物局。

根据铭文上的文字、器型,专家们断定这是大名鼎鼎的班簋,顿时震惊了文物界。因为班簋实在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它传承有序,来路清晰,很早就进入清廷皇宫了,据说乾隆一直很喜欢它,而且它的图录及铭文还被清皇家编纂的图录《西清图鉴》收录在第十三卷中。

直到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时,在混乱之中,它下落不明,很多人都以为流失海外了。没想到,它竟然还是在几十年后的北京出现,只不过伤痕累累,碎成几十片的它,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样的厄运。

为了让国宝能够重新焕发生命力,北京文物局将它送到故宫博物院,请当时著名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和徒弟霍海峻修复。当时的班簋确实惨不忍睹,器身缺了三分之一,四只鼎足只剩下了两只半,底部破了一个洞,其余的就是一堆破碎片,十分凄惨。

如果是一件陌生的青铜器,修复难度将会极大,但班簋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在我们刚刚说到的《西清图鉴》中可以查到它的图片。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是凭借一本图鉴以及扎实的功底,赵先生带着徒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终于修复好了这件国宝。它面世之后,立即惊艳了世界。

班簋高为高27.7厘米,口径为26厘米,四足,并且配有兽首,在它的腹面,不仅有饕餮纹和兽面纹。整个器皿,不仅显得异常精美,而且古朴稳重。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簋是什么,其实它最开始是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一种礼器,一般与青铜鼎共同使用。周礼就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班簋最有价值的,还是在于它的内底之下刻着的20行、197字的铭文。一般来说,青铜器上的铭文越多,价值越大。班簋上面刻着将近两百字的铭文,这比很多重器都要多得多。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命毛伯伐东国狷戎的历史。它不仅对于研究西周初年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时贵族的礼仪制度也有参考价值。

班簋的出现,最兴奋的人当属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他在早年时,就曾经寻找过班簋,缺一无所得。没想到在晚年竟然能够看到国宝重见人间,因此他在1972年第九期的《文物》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班簋的再生》,并感叹道:

1935年我曾经把它收录在《两周金文辞大系》里面。铭词与图像均系出于刊刻,在当时未能见到原器与原拓,转瞬也就经过了三十七年了。

一件如此珍贵的国宝,曾经是皇宫的御用收藏,也曾经流落民间,还曾经饱尝厄运,差点就毁于一旦,但最终保存下来。这么多国宝,谁有它那么不幸,然而谁又有它那么幸运?

北京首都博物馆怎样?

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首都博物馆内设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
1. 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成为创建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品牌陈列。
2.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书房珍玩精品展》。这七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
以上展览共展出馆藏文物5622件。
3. 临时展览,根据当前最前沿的艺术趋势,提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关系的舞台。
定时讲解时间:9:15、10:00、10:45、13:30、14:00、15:00
更多关于北京首都博物馆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96e02161573156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堇鼎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西周堇鼎的出土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而自己留在宗周辅弼王室的记载,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西周堇鼎因此成为北京城历史之源的见证。

文物价值

西周堇鼎其器形、风格、铭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说明了三千多年前,北京地区已具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中原地区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如此巨大精美的青铜器,也反映出西周时期北京地区冶矿与铸造行业规模之大和生产技术的高度发展。

西周堇鼎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自1974年出土后,西周堇鼎便一直珍藏在首都博物馆。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文化寓意

西周时期在青铜鼎上进行作器铸铭,本质上也是礼的体现。他们利用大量的青铜礼器,铸以长篇铭文,来颂扬祖德,刻纪功烈,记述周王锡命,传遗子孙后代。

西周堇鼎铭文也能看出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比商代晚期有了显著发展。这一时期的铭文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的 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仪情况的重要资料,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这些铭文资料,可以证信古史,补苴史书的缺佚,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历史、上古语言文字和古代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堇鼎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呢?有什么历史?

纵观历史古今,诞生了无数的艺术文化瑰宝,他们承载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不论是整个文明的诞生、科技的进步、自然的认知,我们都能通过这些作品获取。

如果说古人创造了文明,那么博物馆就是记录这些文明发展史的载体。正是由于博物馆对这些艺术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我们才能在今天与历史对话,俯瞰人类文明的繁星璀璨。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只能存在于回忆中的样子”最能展现的也就是博物馆了,而它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然而,任何一家博物馆来说,都不能缺少“镇馆之宝”,那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

1.中国国家博物馆

镇馆之宝:万历孝敬皇后九龙九凤嵌珠宝点翠凤冠

这顶帽子是孝靖皇后王氏的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

2.首都博物馆
镇馆之宝: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天津博物馆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

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珍稀的水月观音
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首都博物馆最棒的文物?

首都博物馆有十件镇馆之宝。它们是: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西周班簋,白玉子刚款杯,西周伯矩鬲,乾隆御制碑,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天球瓶,北宋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清缂丝十二章龙袍,清翡翠扳指。这是件文物都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