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我走在雾里」消息,近日,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辛弃疾,如何评价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中辛弃疾身着日式甲胄的问题??引发热议,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观后感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如何评价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中辛弃疾身着日式甲胄的问题?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和军事家,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形象经常被使用在各种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因此在呈现他的形象时需要非常谨慎和准确。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中辛弃疾身着日式甲胄的问题,如果情况属实,那么这是一种历史和文化上的失误,可能会引起观众的不满和批评。

在文化传承和历史呈现方面,尊重历史事实和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电视节目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呈现,应该严格按照历史资料和文化传统进行塑造,以尊重历史和文化,也给观众传递正确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和苏轼米芾一起走进“2022清明奇妙游”感受宋代文人的雅集风会

4月4日晚,河南卫视“风起清明画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如期而至。该节目以“西园雅集”为基础,再现宋代文人雅集风会,描绘春和景明山川画卷,全新诠释清明节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与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两大内涵。

清明奇妙游

奇妙游中,有“范仲淹”与“欧阳修”开怀大笑,也有“李清照”与“秦观”海棠花下对词,还有“苏轼”和“苏辙”对坐饮酒闲谈,以及“苏轼”与“米芾”深夜共饮、“陆游”与“辛弃疾”的暮年相逢、“欧阳春”与“包拯”江湖相交等场景。节目借鉴《西园雅集图》中分场景画面描述方法,又打破原画中的时空界限,通过宋代名人演绎一个个情景故事,串联起这一场奇妙游。

清明奇妙游

《清明奇妙游》总导演陈佳直言:“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既有节日的祭拜、思念,也有节气的踏青的活动,比如踏青、放纸鸢、插柳、拔河、蹴鞠。要把两者融合,我们就选择了用中国文人的雅集传统跟清明节气的自然特征相互碰撞、共同融合,用中国古典文学作为纽带,把节目和剧情串联起来。”

清明奇妙游

在节目的视觉呈现上,“2022清明奇妙游”也回归自然,以清新、淡雅、文艺为整体基调,以宋代极简美学为主要风格,淬炼出东方诗画的古雅明净。为此,在实景拍摄时,摄制组除了基于河南本土景致外,还到广西、云南、江西、四川等地取景,让观众既能看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玄灰,也能看到“燕子来时新社”的洁白,还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娇艳、“杨柳散和风”的雅翠等。

清明奇妙游

同时,在节目编排上,主创团队也非常注重人与景的交融。如李玉刚演绎的歌曲《清明客》中,歌词以《庄子·齐物论》的“镜像”视角来诠释了一份思怀,融合为山水乡村的实景拍摄,充分彰显清明思乡的诗意和韵味,也延伸出传承家风、传承文明的另一层维度含义;戏曲《清茗酬知音》,以园林为载体,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营造出淡淡乡愁和浓厚情思;融合舞蹈《陇上踏歌行》,展现清明时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也呈现出日月山川近在眼前、大开大阖的美好景象。

最后的特别互动节目《云烟成雨》,以“那年今日”为主题征集照片与故事,借清明光景将万人万物的寄思纪念进行延伸,将怀念的意义无限扩大。陈佳表示:“我觉得清明节其实是天地人三者的合一,也代表着中国人内心对待生死的一种看法。”怀念过往,也为珍惜当下。

(本文图据河南卫视)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诗词:《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遣兴》、《满江红·暮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1.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4.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