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不肯去观音真实来历,“不肯去观音院”有什么传说?为什么叫它是“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的来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千里清秋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不肯去观音是什么意思

“不肯去观音”的来由:

原本是由一位日本僧人慧锷,来中国九华山请观世音入住日本的,因为日本人从未见过观音法相,所以前去九华山请佛。在请动佛之后,还差几海里就到日本的时候狂风大作,海浪涌起便歇下船,住在一个小岛上。

但之后只要一航行船,就波涛汹涌,天昏地黑后来他觉得是观世音不肯入住日本。便在那个岛上建了一座观音庙,将九华山请来的观世音,放在了现在的普陀山,也就是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

扩展资料:

唐朝对日交流极为繁盛,来五台山交流学习的日本僧人不计其数。慧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来过大唐三次,分别为公元841年,845年和854年。最后一次就促成了“不肯去观音”这件事。公元854年是唐宣宗大中八年,他归国的时间是大中十二年(858年)。

这一段是最早的有关慧锷开山的记载:慧锷从五台山得到了观音像,取道宁波回国至普陀山海域时,船触礁。慧锷祷告之后,船才脱险,于是建立寺院。宁波人后来把观音像请到了城里,而普陀山上供奉的,是一个奇异的僧人之后的复刻版。

“不肯去观音院”有什么传说?为什么叫它是“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及名字由来:

相传五代后梁明贞二年,很多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访道寻师。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至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游遍五台圣地,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慧谔和尚本想向寺庙当家师傅商讨恭请回日本供养,但又怕师傅不允所求,最后只得不与而取。

慧谔和尚既获宝象,马上束装就道,乘舟东渡,欲恭请观音菩萨回日本。这条船行至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三日三夜挡舟不能前进,只有远远的在普陀山四周打转。如向东开,即有铁莲华从海生出,阻道不前。

慧谔和尚惊恐万分,心中忐忑不定,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跪下去向菩萨祷告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

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谔和尚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

扩展资料: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观音院。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可乘坐1号线到“紫竹林”下车。不肯去观音院于1980年得以重建。

普陀山岛内可乘1路、2路、3路旅游专线至紫竹林(南海观音)站下车后步行可至。票价依乘车里程5-10元不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不肯去观音院

求不肯去观音的由来

日本和尚从五台山请观音回国,途经舟山群岛遇大风浪。和尚认为是观音不肯去日本,便请求在此地供奉,风浪顿息。于是当地渔民贡献几间房子,成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那就成了普陀山。

南海普陀山不敢来观音是什么故事

不是不肯来,是不肯去观音。据历代山志记载,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不肯去观音什么意思 何谓不肯去观音

1、《不肯去观音》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故事电影,源自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故事,由张鑫执导,李纯、中泉英雄、中野良子、斯琴高娃、聂远联袂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2、影片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间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为线索,讲述了普陀山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故事。

谁知道南海观音的来历?

南海乘龙观音相传南海一带瘟神作怪,疫疾虐行,民不聊生且民风愚劣,观音菩萨决心到南海弘扬佛法,发下“常居南海愿”。海龙王第五子狻猊主动化为鳌龙驮乘观音赴南海救苦救难,并随行护法,为一方百姓讲经说法、大化天下,使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太平、幸福的生活。

从此,许多百姓都在家里塑了立于波涛之上的乘龙观音菩萨像供奉,既感激观音菩萨和龙五爷的法力庇护,又祈求无灾无难,吉祥平安。

南海找观音菩萨中这个“南海”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因此,有时候观音菩萨,也被称为“南海观世音菩萨”。这里所说的“南海”,就是现在的,浙江普陀山。

扩展资料:

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始建于1996年,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观音立像工程浩大,实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九月二十九日举行开光大典。

立像台座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莲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

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众的信仰核心。“南海观音慈悲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1995年刘大为先生受普陀山重兴之祖、普陀山佛教史上第一位全山方丈——妙善长老委托,主创了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手稿,并得到了妙善长老的指点修正。

从此不敢看观音出处是什么?

从此不敢看观音出自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对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起疑,于是有了下面的对白:“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故事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之一,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与梁山伯同窗数载,两人彼此钟情,后为马文才从中作乱,梁山伯病死,祝英台出嫁之时扑进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化蝶而飞。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