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玛格丽特记忆 《鸳梦重温》:以我长情,换回你的记忆「经验」,以及玛格丽特记忆的永恒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玛德莱克丝的剧情简介

故事围绕着两位表面上看来没有共同点也互不了解对方存在的年轻女性展开。玛德拉丝是在陷入内战的卡萨索尼卡王国里一位对自己过去没有印象的传奇的雇佣兵和暗杀特务。另一位女主角是玛格丽特・巴顿,她是宁静的欧洲国家那芙列斯一个富裕贵族家庭的唯一继承人。在故事开篇的12年前,玛格丽特和她的母亲乘坐的飞机在卡萨索尼卡坠毁。那次事件之后,飞机上的乘客以及担任救援人员指挥工作的玛格丽特的父亲一直行踪不明。但是,玛格丽特独自一人回到了那芙列斯,可是已失去了记忆,她唯一能回想起的只有“玛德拉丝”这一个词,然而这条线索将两位少女联系在了一起。自从强大的犯罪集团安纺的神秘的幕后主使人显示出对她们两人的兴趣,她们开始对安纺展开独立的调查。
故事前半部分的情节在两位女主角中交替展开。玛德拉丝是在战火连绵的卡萨索尼卡中最出色的雇佣特工之一。玛格丽特则是住在那芙列斯(虚构的国家,在风格上显然是参照了法国)的一位疲态的,不甚灵便而且健忘的人。
玛格丽特持有的一本据推测是由她的父亲留下的绘本,引起了国际犯罪集团安纺的注意。玛格丽特开始寻找绘本的起源并发现它们在卡萨索尼卡。安纺的高级特务卡洛沙・多尔负责追踪玛格丽特,但他在给安纺头目弗莱迪・曼迪的汇报中却特意把目标导向给安纺造成麻烦的玛德拉丝。另一方面,双亲死于卡萨索尼卡战火,曾经担任过玛格丽特辅导教师的潘尼莎・雷尼发现她的雇主向卡萨索尼卡交战的双方秘密提供军火。为了调查事件的真相,潘尼莎来到卡萨索尼卡,在那里被指派为她的保镖的人正是玛德拉丝。在玛德拉丝的帮助下,潘尼莎获取了证实安纺是卡萨索尼卡内战幕后策划者的数据。玛格丽特也决定前往卡萨索尼卡,由卡洛沙和她的女仆爱诺雅・贝克陪同。
其后玛德拉丝见到了玛格丽特,并动身找寻一位可能了解玛格丽特的绘本,安纺的介入以及安纺自身情况的卡萨索尼卡神秘主义者姬塔。姬塔告诉她们关于安纺之事和安纺准备将世界推入全面战争的计划。她同时揭露了安纺的首领具有与三本绘本有关的超能力,其中一本绘本正由玛格丽特所拥有。玛格丽特利用她自己的超能力和自己持有的绘本找回了她失去的记忆。一直帮助玛格丽特的卡洛沙,也要求恢复自己的记忆,尽管先前他已被警告别这么做。卡洛沙发现他实际上已在12年前死去,他仅靠他自己为了保护玛格丽特的这一单纯意愿的驱使来维持生命。随后卡洛沙失踪了,玛格丽特也落入了曼迪之手,曼迪想利用她的能力进一步落实他的计划。
正当玛格丽特和卡洛沙举行仪式时,玛德拉丝遭到卡萨索尼卡狙击手丽美黛的袭击。丽美黛瞄准玛德拉丝射击,却杀死了潘尼莎,潘尼莎之死使玛德拉丝极度消沉。爱诺雅和姬塔神官的侍从娜哈尔让玛德拉丝重新燃起生存的动力并说服她营救玛格丽特,之后三人一起席卷了安纺总部。爱诺雅也在这次行动中丧生。另外玛格丽特由于受到了曼迪的控制,对着玛德拉丝连开数枪,玛德拉丝也倒下了。曼迪相信玛德拉丝已死,举行了一场仪式,使得人人丧失自我,从而引发世界进入无秩序状态。但是玛格丽特恢复了记忆并摆脱了曼迪的精神控制。直至此刻观众方能了解到故事的背景:时间回到了1999年,曼迪利用他的能力使玛格丽特的父亲失去本性,然后玛格丽特被迫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为了脱离这一可怕的事实,玛格丽特把自己分成了三个分身体:一个“记忆的载体”蕾迪西雅,一个承担罪责的玛德拉丝和一个无辜的玛格丽特自己(就如同《魔域幽灵》的莫妮卡和莉莉丝也是被分成两三个分身)。玛格丽特无法在自卫中开枪打她的父亲,为了生存下去而制造了玛德拉丝,玛德拉丝为玛格丽特扣下了扳机;而制造出蕾迪西雅的目的则是为了封存这段记忆以及防止玛德拉丝和玛格丽特两位合体。 真相揭露之后玛德拉丝又一次现身,开枪打倒了曼迪。接着玛格丽特把她的三位分身体融合在一起,撤消了她之前和曼迪举行的仪式,把世界从疯狂中拯救了出来。随后,她再次一分为三,认定她在十二年以后不再拥有对她的其他分身体作决定的权利。

玛格丽特的生平

玛格丽特同她的姐姐们以及玛丽·斯图亚特一起在她的家庭教师夏洛特·德·维也纳以及巴隆妮·德·科峒的照顾下于圣日耳曼昂莱的皇家城堡度过了她的幼年时光。巴隆妮在玛格丽特结婚后更成为她的第一贴身女官。在伊丽莎白和玛丽分别因为结婚而离开圣日耳曼昂莱后,玛格丽特也于1559年离开出生地移居到卢浮宫,在那儿她进入了她的两位兄弟亨利和弗朗索-赫尔克的社交圈,由此建立了她自己的广泛的,充满经典人性化的社交圈,这也是为什么她精通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以及西班牙语的原因。

作为欧洲重要掌权皇室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从童年时期开始就被作为各大皇室联姻的候补者。 1560年,她的父母曾想让她和腓力二世的王子唐·卡洛斯结婚。当15岁的唐·卡洛斯在众多新娘候选人的肖像画中见到玛格丽特时,他评价她道“这位年幼的公主是最美的”。但这个计划和之后的玛格丽特与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儿子鲁道夫于1563年的联姻都不幸告吹。
在法国宗教分歧爆发的初期,凯瑟琳·德·美第奇于1562年将她的女儿们以及幼子弗朗索-赫尔克送往昂布瓦斯,而亨利和卡尔则留在卢浮宫同他们的母亲一起生活。 1564年1月到1566年5月,玛格丽特和她的王兄查理一起完成了对王国的巡视之旅。
当玛格丽特回到巴黎的时候,她和年轻的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产生了爱情,他们甚至考虑到了婚姻。但他们之间的婚姻是无法为当时的法国皇室所接受,因为吉斯家族是坚定的天主教成员,同时也是反对法国雨格诺派的中坚势力,而当时的统治家族则看重天主教和雨格诺派的政治平衡。亨利·德·洛林的宫廷职位被暂时取消,不久之后便被迫和皇太后的教女卡特琳·德·克莱夫结婚。
1565年玛格丽特和葡萄牙王储塞巴斯蒂昂的联姻计划告吹;而在她姐姐伊丽莎白去世后,让她嫁给成为鳏夫的腓力二世的企图也最终以失败告终。 完全出于维持王朝稳定的目的,国王查理九世和他的母亲从1570年开始策划天主教徒玛格丽特和新教徒纳瓦拉王储亨利的联姻。其目的是调和法国新教徒雨格诺派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以实现于第三次雨格诺战争结束时签订的圣日耳曼昂莱和平协定。这个计划非常的特殊,因为两个不同教派的信徒的政治婚姻在当时的欧洲统治阶层是基本上不予考虑的。
之后就开始了漫长而困难的联姻谈判,由亨利的母亲让娜·达布雷特和玛格丽特的母亲凯瑟琳分别在图尔和布卢瓦城堡进行。双方开始谈判的时候,都抱着让对方改变自己的教派而投入自己教派之下的希望,但这种希望明显是无法实现的。在1572年4月双方在布卢瓦城堡签订的草约中即明确规定这次联姻无需双方改变自己的宗教。
虽然玛格丽特对她未来的丈夫完全不了解,甚至对其产生了怨恨的感情,并对其下流的名声充满抱怨,但在母亲的重压下不得不同意结婚;或者至少在之后的几年里她保持赞成这个提议,虽然在她的回忆录中完全没有提到这些,但一副较早的油画为其提供证明。
最终的婚书于1572年8月17日在巴黎签订,按照协定玛格丽特应该获得非常高昂的嫁妆:查理九世为其支付300.000金埃居,凯瑟琳则提供200.000里弗尔。另外还有25.000里弗尔是由她的兄弟亨利三世以及弗朗索-赫尔克支付。同时玛格丽特宣誓放弃其对瓦卢瓦家族的继承权。而实际上,这些嫁妆只是部分或是完全未被支付。婚书签订仪式后在卢浮宫举行了由鲁昂大主教查理·德·波本和新郎方父辈主持的官方订婚典礼。
根据玛格丽特的回忆录重现圣巴托洛缪之夜她的卧室的场景的油画,亚历山大·弗拉贡纳尔,19世纪,卢浮宫
第二天(1572年8月18日),他们即举行了结婚典礼,甚至连必需的教皇大赦都没有等待。婚礼是在主教座堂巴黎圣母院的前厅举行的,因为纳瓦拉国王亨利拒绝进入任何天主教教堂的弥撒厅。之后即产生流言:当玛格丽特被问道是否愿意嫁给纳瓦拉国王亨利时,她没有回答,最后是她的兄弟亨利按住她的头,强迫她点头同意。这个流言更为历史学家皮埃尔·马修所记载,并闻名于世。婚礼之后的狂欢以及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572年8月21日。
作为纳瓦拉国王亨利的随行人员,很多雨格诺派教徒也来到巴黎参加他的婚礼。一场对加尔文主义者加斯帕尔·德·科利尼不成功的暗杀成为了圣巴托洛缪之夜的导火索,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雨格诺派教徒被杀,因此玛格丽特的婚礼在编年史中也被记录为“巴黎的血腥婚礼”。纳瓦拉国王亨利被逮捕,并被迫改信天主教。凯瑟琳·德·美第奇提议她的女儿,以血腥屠杀为借口取消此次婚姻,但玛格丽特拒绝了,并忠诚地支持她的新婚丈夫,因此虽然纳瓦拉国王亨利已经该信了天主教,他和玛格丽特以及弗朗索-赫尔克仍然被软禁在卢浮宫。
玛格丽特的回忆录是除去红衣主教拉罗什富科的秘书让·德·梅根对卢浮宫大事记录外唯一的同时期的对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进行记录的可考描述。根据玛格丽特的描述,加布里·德·列维斯,德·莱朗子爵,一位跟随她丈夫的雨格诺派教徒,因为被她的兄弟查理的卫兵追踪而躲进她的卧室。玛格丽特为他说情,最终保住了他的性命。大仲马在他的小说《玛戈王后》中再现这一场景。 1573年法国王子亨利在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推动下被选举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并离开巴黎向克拉科夫出发。同一时期法国贵族们成立了由比较温和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组成的政治同盟:Les Malcontents(法语:不满分子)。他们致力于稳固两种宗教在法国的和解并为新教方面争取更多的权力。虽然纳瓦拉王储亨利,玛格丽特以及弗朗索-赫尔克仍然被软禁于卢浮宫,但他们仍竭力参与这个同盟的活动。到1574年5月查理九世去世的时候,不满分子同盟被认为是忏悔星期二阴谋(又称为:万塞讷阴谋)的最大推动者。他们的目的在于,让弗朗索-赫尔克而非仍逗留在波兰的法国王子亨利成为下一届的法国国王,因为弗朗索在宗教问题上比他的兄长更加宽容。这个阴谋于1574年的2月被揭穿;讽刺的是这是玛格丽特自己向其母亲凯瑟琳高密的结果,而她的动机到现在仍然不为人知。弗朗索-赫尔克和纳瓦拉王储亨利因此被关押于文森城堡。这两位阴谋家的第一次出逃以失败告终,他们的两位支持者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以及汉尼拔·德·科克劳斯伯爵被判处死刑。第二次由玛格丽特策划的出逃仍然落空,而这次并没有产生太糟的后果。最后在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推动下成立了一个由议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目的为调查阴谋的真实情况。为此,玛格丽特于1574年4月写下了为其丈夫分辩的文件:支持亨利·德·波旁的记忆证据,这份文件在调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委员会相信弗朗索-赫尔克和纳瓦拉王储亨利并没有参与阴谋叛变。因此两人被送回巴黎,但仍然处于如同圣巴托洛缪之夜之后的严密的监视之下。
尽管处于非常不利处境,弗朗索-赫尔克最终在玛格丽特的帮助下于1575年9月15日从卢浮宫逃往德勒。虽然无法证明玛格丽特是否参与了这个事件,亨利三世仍怀疑她是帮凶,而将她软禁并严密监视。
纳瓦拉王储亨利在1576年2月跟随弗朗索-赫尔克的脚步从巴黎出逃,玛格丽特并没有参与其逃跑计划,尽管如此,她的怀疑仍被加重了。亨利的出逃同时让这对夫妻分居长达两年,也让二人开始变的疏远。
其间弗朗索-赫尔克开始公开的站在新教的一方,他为了自己以及纳瓦拉王储亨利重新聚集了不满的新教徒并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玛格丽特一直被软禁于卢浮宫,直到弗朗索-赫尔克以她是皇室的囚犯为理由拒绝和平谈判,亨利三世才下令将她释放。和平谈判后玛格丽特和她的母亲一起住在皇宫和雨格诺派代表处(1576年由波瓦第尔敕令成立)之间。
最终她还是得到允许投奔到丈夫那里,在以后的三年半,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过着受人非议的生活。他们都有公开的情人,并且经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场病后,玛格丽特返回法国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对她的声誉产生了反感,强迫她离开王室。经过很长的商谈,她被允许返回她丈夫的国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为了度过难关,她在她的封地Agen发动了一场政变并夺取了政权。在几个月的防御后,Agen的市民奋起反抗,并把她关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关押在奥弗涅的城堡, 在那里她度过了18年。 在1592年,开始了长达7年的关于解除她和亨利婚约的谈判,1599年,谈判以保留她王后的称号结束。而在不久的将来她的前夫会成为法国而最受喜爱的国王之一。
在这些年间,玛格丽特写了她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在她去世后的1658年发表。回忆录中以故事的形式记述了她的哥哥们和前夫的生活。美丽而坚强的玛格丽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鲁瓦。
然而后来她的美丽渐渐褪色,她陷入了贫困,债务人上门催讨。无奈中,她变卖了所有珠宝。她和她的前夫,及前夫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巴黎,成为贫穷的艺术家和赞助人的顾问。她经常帮助策划宫廷活动和养育亨利四世和玛丽的子女。她于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被埋葬在瓦卢瓦的教堂。数以千计热爱她的人哀悼着她的离去,同时也哀悼着瓦卢瓦王朝的消亡。

鸳梦重温》:以我长情,换回你的记忆

没有人是注定在一起的。在一起,是自由选择和不断选择的结果。如果幸运的话,你会一次又一次坠入爱河,不过,是与同一个人。——杨澜

比如电影《鸳梦重温》中失忆之前的史密斯和波拉,失忆之后的查尔斯和玛格丽特。

故事发生在1918年一战之后的秋天,男主角被收容在英格兰内陆偏远而戒备森严的疯人院里。

他并没有疯,只是有一点特别。

战中的爆炸声冲击了他的神经,战后的昏迷让他失去了记忆。他说话不利索,过去变成了一片白纸。

他常常因为没有过去而迷惘,因为不善言辞而感到自卑。别人给他什么,他都逆来顺受的接受。他忘记了父母,就有夫妇错认他。他忘记了名字,就被称为“史密斯”。

迷糊中的一天,他走出了疯人院。浓雾之中,他邂逅了演员波拉。

波拉爱逗他聊天,她开朗地说,他在一旁卑微地听。她说,波拉不是她原来的名字。他说,史密斯也不是他原来的名字。她微微一笑,他那紧闭的心门便一点点地打开了。

也许是因为她那闪闪发亮的卷发,抑或是因为她的自信与善良,斯密斯对波拉很是依赖。也许是因为他一身正气的军装,抑或是因为那份特有的孤独与迷离,波拉对斯密斯动了心。

他们走到了一起,远离了是非之地,来到了偏远的乡下。在她的陪伴之下,他渐渐恢复了说话能力,重拾写作成为了出版社的作家。

“永远别让我离开你的视线”,他送给她一条与她眼睛一样颜色的项链,他用微薄的稿费收入向她求婚,他们结婚生子,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但是,他对过去的记忆依然是一片空白。所以,波拉常反问他,以此来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

但有时候命运弄人,越不希望发生的事儿,它越会发生。

一份利物浦的编辑工作机会,让他们的第一次分开。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分开便一直持续了十年以上。

史密斯在利物浦的街道经历了一场意外的车祸。车祸之后,他记起了曾经的战壕,记起了原来的名字查尔斯,记起了战前的家乡北兰登道,但他忘记了乡下的小屋,忘记了“史密斯”,忘记了与波拉的三年快乐时光。

查尔斯带着疑惑回到家乡继承了庞大的家产,波拉却带着心碎在乡下的小屋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记忆让他们分开,却没有让他们错过。

几年之后,波拉在杂志上看到英格兰工业巨子查尔斯的照片,原来就是她心心念念的史密斯。于是,她学会了速记法,化名玛格丽特,来到查尔斯的办公室,应聘成为了他的秘书。

玛格丽特知道查尔斯就是斯密斯,可查尔斯并不知道玛格丽特就是波拉。他们时时见面,却不能相认。她在工作的细枝末节里引导他去回忆,可结果却徒劳。

他把结婚的喜讯第一个告诉了她,她只得去申请史密斯的死亡报告。

玛格丽特恢复了单身,但查尔斯的婚礼也未曾继续。强烈的失落感让他再次回到了利物浦。他尝试去寻找那个人,那段遥远而模糊的记忆。

玛格丽特暗暗备好了旧物:梅桥、旧衣衫、贴满标签的行李箱,“史密斯”的名字。她期待他能找回曾经丢失的记忆,可他的记忆之门却频频将她拒之门外。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查尔斯竞选议员成功之后。也许是因为她那闪闪发亮的卷发让他有着似曾相似的异样感情,也许是因为彼此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无法表达的感受。他再一次爱上了她,向她求婚,再一次娶了她。她成为了内阁夫人,接待了首相,戴上了王后的绿宝石,但她并不高兴。

那个记忆深处的史密斯,那段过去的快乐时光,常常让她觉得疼痛。

“有时你不感到害怕吗?一年年过去,也许你已经到了她身边,甚至曾与她擦肩而过,也许你已经见到她了,也许见到了又不认识,也许这个人就是我……”她拿着那串和她眼睛颜色一样的项链对着他的眼睛,她怀着一线希望向他如此坦白,他虽能感同身受却无力找到记忆的源头。

她因为心力憔悴而兜兜转转回到了原来的乡村。他因为工作而来到了曾经的梅桥。熟悉的浓雾,熟悉的酒吧,熟悉的小店,慢慢刺激着查尔斯的记忆深处。

他带着微弱的希望,寻着模糊的梦境,在曾经走过的小道和乡村,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回了曾经的三年记忆,记起了那个曾经和史密斯在一起的卷发姑娘波拉。

影片最后,查尔斯拨开庭院里下垂的花朵,用兜里那把旧钥匙打开了旧家的锁,深埋彼此心灵深处的那段美好回忆终于浮出了水面。

她的一声“史密斯”,他的一声“波拉”,放佛带我们回到了他们的相遇最初时刻。

一个电影里最常见的“失忆”桥段,一段真实而朴素的爱情体验,遇见一个人,陷入两段爱情,鸳梦重温,长情和记忆让他们找回了彼此最好的自己。

玛格丽特鸡尾酒的暗语

不是。玛格丽特是最伤感的鸡尾酒,它虽然来自于一段深深的爱情,却因为抹盐的伤口,变成永远无法康复的记忆。

这是一个洛杉矶酒保为了纪念他死去的恋人而调制的酒。

那一天,正当这个热恋中的酒保要去迎娶他的恋人,那个漂亮的名叫玛格丽特的墨西哥女子却意外身亡,这是爱情故事里最令人感伤的结局。

酒保后来开了个酒吧,终日在自己的店里喝这杯名叫玛格丽特的酒。

烈性的龙舌兰代表墨西哥,柠檬和柑橘甜酒散发出来的回余代表年轻甜美的恋情,杯底一只青橄榄像他的恋人绿色的眼睛,玛格丽特最特别之处是在杯口抹了盐,那是一个永远疼痛的伤口,代表酒保的心

伊丽莎白二世妹妹玛格丽特 在《亲爱的,你要更美好》这本书里面提到过玛格丽特。她有什么故事

玛格丽特 -- 最近去世的英国公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在英国伦敦爱德华七世国王医院,因中风导致的心脏病及其他并发症在睡梦中安然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爱情不如意 姐妹命不同

对于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轻一代来说,人们似乎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四年前因车祸不幸去世的戴安娜公主;他们对于年长的一代,对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唯一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可能都不甚了解。

然而,如果谈论个人感情生活上的磨难的话,英国王室当今那些年轻成员大概都不能和玛格丽特公主相比。至少年轻的一代还能爱能恨;可是,玛格丽特公主当年却迫于王室的清规戒律,不得不放弃与意中人结婚的念头,从此开始了她很不幸福的个人情感历程。许多英国王室观察人士都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玛格丽特公主当年被允许和汤森先生结婚的话,她也许不至于经历后来的婚变,也许不至于因为与其他男士的相处而引起广泛的争议,而她的姐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不至于因为对当年阻止妹妹与汤森先生结婚而懊悔,从而对自己子女们的婚姻过于放任。

玛格丽特公主出生于1930年8月21号,她比姐姐伊丽莎白小四年零四个月。年龄的差别决定了姐妹两个不同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们成年以后将要为大英帝国履行的不同职责。伊丽莎白是第一王位继承人,因此她的教育侧重于政治、历史、王室职责和个人修养;而玛格丽特公主的教育则侧重于歌唱、舞蹈、钢琴等轻松愉快的内容。

二次大战时 爱国不输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以后,两位年少的公主也履行起了她们作为王室成员维系大英帝国安全、稳定的神圣职责。她们去电台演讲,去学校访问,去探访孤儿,哪里需要她们去激发人们抵抗纳粹德国的斗志,她们就出现在哪里。的确,在那不堪回首的战争年代,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的声音和图像被传送到了世界各地。面对纳粹德国入侵的危险,她们也随父母--英国国王和王后勇敢地留在了英国。

在伊丽莎白继承父亲乔治六世的王位,成为英国女王以前多年的时间里,玛格丽特在继承王位的次序上一直名列第二。但是1949年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一年,伊丽莎白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出生,在继承王位的次序上排在了玛格丽特的前面。随后,伊丽莎白又生下两儿一女,玛格丽特的排名就更往后了。在以后的年代里,查尔斯王子也娶妻生子,玛格丽特与王位的距离就更加遥远了,到她于上星期六去世时,玛格丽特在继承英国王位的序列上名列第十一。

空战大英雄 赢得公主心

对玛格丽特公主以后的感情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那初次没有结果的爱情开始于1947年。

那时,玛格丽特刚刚十七岁。赢得玛格丽特公主芳心的,是英国皇家空军上校彼德.汤森。

汤森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空军英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击落过十一架德国战机。也正因为如此,汤森才光荣地成为乔治六世的王室侍从,有机会和玛格丽特公主相识,开始了他们长达十多年的恋情。

女王阻挠下 放弃意中人

然而,汤森的身份,个人经历等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与玛格丽特公主爱情的不幸。首先,汤森是平民,而玛格丽特则是贵为国王之女的公主。更严重的还不止于此,汤森离过两次婚;这对当时的英国王室来说,就完全排除了他迎娶王室公主的可能。另外,1947年时,汤森三十二岁,而玛格丽特公主才十七岁,汤森的年纪几乎是玛格丽特的两倍。这些,对英国王室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乔治六世于1952年因病去世,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伊丽莎白二世对妹妹玛格丽特与汤森先生的恋情也坚决反对。对此,玛格丽特也无可奈何。

根据英国王室婚姻法,王室成员到二十五岁时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婚姻。1955年,玛格丽特公主与以姐姐伊丽莎白二世为代表的英国王室就自己的婚姻大事进行最后较量的时刻来到了。玛格丽特表示了要与汤森结婚的愿望;到那时,他们的恋情已经持续了八年。而伊丽莎白女王也对妹妹下了不许与汤森结婚的命令。她说:如果玛格丽特不从命的话,她将失去她拥有的一切,她将失去她的公主头衔,失去她作为公主的年俸。这意味着玛格丽特将成为一个普通的平民,而且失去生活来源。面对这样强大的压力,玛格丽特公主和汤森在进行长谈之后做出了他们一生中最痛苦的决定,他们都表示放弃与对方结婚的想法。多年以后,汤森在自传中写道,“我知道,以我生命之轻不足以补偿玛格丽特公主将会丧失的一切。”

玛格丽特公主天生丽质,行为端庄,举止优雅,年少时更是幽默睿智,天真烂漫,极受英国人民喜爱。我们不知道与汤森情感上的磨难给玛格丽特公主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不过,后来的玛格丽特却常常以情绪多变,行为粗暴,大量饮酒,感情生活中先后出现多位伴侣而有名,也招致了英国社会的批评。

下嫁摄影师 仳离首未白

1960年的一天,汤森告知玛格丽特公主:他将与一个比利时女子结婚;同日,玛格丽特公主也接受了摄影师阿姆斯特朗-琼斯的求婚。婚后,玛格丽特生下了一儿一女,现在他们都已长大成人。上星期六玛格丽特公主在睡梦中去世时,她的一儿一女都守候在她的病塌旁。

1978年,玛格丽特公主四十八岁,那时,她和阿姆斯特朗-琼斯已经结婚十八年了。也许当年婚姻上的不如意注定要使玛格丽特公主打破英国王室多年来的传统和清规戒律。英国王室上一次发生离婚的事还是在1533年,到1978年已经有四百四十五年了。1978年,玛格丽特公主和阿姆斯特朗-琼斯正式离婚,开了英国王室四百四十五年来的先例。

时过境迁,进入八、九十年代,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英国王室年轻一代的身上。玛格丽特公主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公众生活中。

1992年的一天,已经六十二岁的玛格丽特公主在她居住的肯辛顿宫设午宴款待她的初恋情人、已经七十七岁的汤森。午宴上,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追忆往事,缅怀过去。三年以后的1995年,汤森在巴黎去世了。

梦中离尘世 情史留芳名

玛格丽特公主晚年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长年的吸烟和大量的饮酒损害了她的健康。最近几年,她有时更是不得不以轮椅代步。不过,她却是在睡梦中去世的。

玛格丽特公主去世后,她的姐姐伊丽莎白二世发讣告,为妹妹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英国王室将在星期五为玛格丽特公主举行隆重的葬礼。

《茶花女》的大概情节是什么?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可以精缩到如下(即大概情节):

  有一天,青年亚芒爱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她就是经常佩戴着茶花,而有“茶花女”之称的社交界名女人玛格丽特。

  亚芒经由朋友介绍得以接近玛格丽特,但是,却受到玛格丽特的冷落,使得他只好撒手作罢。之后,玛格丽特也为了养病,而作了一趟长途旅行。过了二年,重返巴黎的玛格丽特,再次与亚芒晤面,尽管玛格丽特对亚芒毫无记忆,但是,亚芒却深感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有增无减。

  某夜,当玛格丽特尽情地享受朋友们的热情招待时,突然旧病复发,此时,追求玛格丽特的亚芒始对她表示由衷的关心,同时倾吐了沉淀已久的恋慕之情。此举使得原以为将在人情淡薄的世界中自生自灭的她深受感动。

  于是,初尝真情的玛格丽特绞尽脑汁来回避世人的眼光,同时兴奋为爱情生活作为各项安排。

  不久,他们便迁移到巴黎市郊的杜基巴尔,过着互敬互爱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常,当亚芒严厉的父亲获悉此事后,便气极败坏地赶往巴黎。尽管他承认了他俩之间根深蒂固的爱情,却仍然恳求玛格丽特顾及其子的前途离开亚芒。玛格丽特在伤心之余,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同时,伪装已经变心而忍受着亚芒的侮蔑和愤恨。

  而后,亚芒前往中东旅行,而玛格丽特也成了某一贵族的情妇。但是,在旅途中,亚芒于书信往返中化解了误会,使得忍受着爱情折磨的玛格丽特得到慰藉,然而不幸的是,她在肺病摧残下与世长辞了!

  • 《茶花女)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小仲马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任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出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

  

  • 《茶花女》创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变,他的父亲大仲马越来越瞧不起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他混迹于巴黎的上流社会,整日与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在一起,把小仲马母子俩忘得一千二净。可怜的缝衣女工只好一个人起早贪黑辛苦劳动,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小仲马七岁的时候,父亲大仲马通过打官司从卡特琳娜·拉贝手中夺取了对儿子的监护权,而那位勤劳善良的缝衣女工则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重新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这使小仲马从小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马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和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同时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

好片|玛格丽特与爱的另一个定义——《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观感

Marguerite(玛格丽特)是什么?是一杯鸡尾酒?一种花?一只白鸽?抑或是一个人?对于大个子法国老男孩Germain而言,Margueritte是一个优雅文艺而孱弱的老太太,也象征着他一天中最渴望的午后时光。在他们偶遇之前,她与他不过是陌生人,而在偶遇之后,她成为了他凉薄生命的温暖寄托。正如片尾的旁白:“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里,我们看到了关于爱的另一种定义。

两个陌生人通过有关公园鸽子的名字的聊天能迅速升华到精神陪伴(原谅我想不到更贴切的词来形容)不是没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的。一方面,在影片中的Germain眼中,Margueritte是如此特别的存在,她的名字有两个T,她经历的95年的漫长岁月似乎只是为了沉淀她的优雅睿智,她说话永远柔声柔声细气,她的穿着总是合体美好,她即使在困苦到来的时候,依然沉静得如同沐浴在天使的光环中(譬如眼睛逐渐失明,譬如后来被侄子送到阴冷逼厄的老人院)。她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富足,而与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的内心交流是一种无比畅快的高层次享受。她是不同于他的以往的生活圈的脱俗存在。在描述她的时候,Germain用完了所有他知道的关于美好的形容词。

相反,在现实中,他的母亲暴躁,抑郁,当他没有做错事的时候无视他,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在公共场所羞辱他,即使在他成年后,母亲依然不遗余力地表达着对他的漠视和折磨。纵使曾经母亲在他被别人打时挺身而出保护他,用草叉彪悍地赶走了她的情人,但那些伤害却更深的盘踞在他的心底。如同每一个长大过程中缺少爱的孩子,他是那样的渴望被爱,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笨拙地在纪念碑上加上自己的名字。看着镜头前憨憨胖胖的Germain的幼稚行径,我们笑得苦涩。因此,在Germain心里,Margueritte才是他理想中的母亲形象。于是,他情不自禁的喜欢她,爱她,送她瓜果,送花给她,为她雕手杖,甚至为了让她能够继续停留在书籍的世界里,他艰难地克服了童年学校的阴影,重新学习阅读。而这种程度的付出,他对于他的生母和亲密女友都没有做到过。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Margueritte是一个学识渊博、没有子女的独身老妇人。在遇到Germain之前,她已经与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显少来往,她温柔、善良、乐观,每天最大的乐趣却不过是与鸽子聊天和书中人交流。所以,当她遇到同样善良质朴的Germain时,她在很快就在简单不设防的交谈中也找到了真实世界中属于她的精神寄托。她耐心的读书给他听,听他讲与童年苦楚,宽慰他“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等着被他发现。”,体谅他“漠不关心是最糟糕的了,尤其作为母亲。”,她送他字典,告诉他“你会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对于Germain,她有一个好母亲的包容、好老师的耐性和好朋友的尊重。这一切,都是Germain的生命中最缺少的。

自然而然的,两个彼此需要的人都在现实中找到了理想中的亲子关系的投射,也都在这段闲适的午后时光中找到生命中最单纯美好的快乐。Margueritte享受着人生最后阶段的真实陪伴和关怀,而Germain在Margueritte的带领下,用聆听的方式进入了曼妙的书籍的世界,那个以前让他备受侮辱、望而却步的优雅世界,从此,他所学到的知识慢慢帮他建立起自童年就缺失的自信,帮助他在朋友中赢得了尊重,他渴望已久的对知识、对生命的尊重。

就在Germain慢慢开始变得快乐的时候,生活发生了改变,他的母亲在阁楼中独自死去。影片的最后,当Germain坐在律师事务所,抱着折磨了自己一辈子的妈妈死去后留给自己的小铁皮盒子,看着里面每一个小物件,才发现母亲是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的爱着自己,母亲也曾经悉心的收藏着关于他父亲、以及他成长的记忆,尽她自己最大努力工作着,为他安稳的后半世的生活攒出了一套房子。我想那一刻,Germain应该明白,由始至终,母亲都是爱他的,只是她不知道如何表达。更可悲的是,等到他知道她的付出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镜头一转,Germain抱着铁皮盒子出来,向女友宣布了这个消息,然后立刻就去找Margueritte,甚至不远万里的找,并不惜把她从那个阴冷的老人院“绑架”出来,和她分享一个三明治,带她回他母亲留下的房子去安享晚年。这些欢乐的小时光,他从来没有和他母亲一起经历过吧。在镜头里Margueritte和他都是那么快乐,快乐到我几乎不忍心想起Germain刚刚逝去的母亲。

在所有人都看到人性光辉的时候,我不合时宜的感受到了一点点生命的讽刺。如果Germain的母亲没有死去,他应该没有能力给让他快乐的Margueritte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吧。亦舒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反过来,天下太平。”也许,我们都太容易对至亲有过多要求和期望,一旦不能达到,种种委屈、失落、愤慨,产生许多难以排解的因爱生恨、因恨生怖的情感,Germain的母亲对他是如此,Germain对他的母亲也是如此。这种积压了太多负面影响的情绪,让他们无法在现实的相处中善待对方,不管心中是否还有对爱的渴望。

所以,当Germain面对陌生人Margueritte时,他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他能够很轻松地感受到爱,并表达爱、回馈爱,甚至,把所有他对理想中的母亲的依赖转移到温柔的Margueritte身上,把现实中他没有给生母的关怀都尽其所能的提供给Margueritte。

原来,爱是温柔,爱也是残忍。

其实,Marguerite还有一个意思是“河流”(虽然这个是只有一个T的)。我们的人生会遇到许多的改变,有你期许的,也有你不情愿的。人生就如同游历在奔腾的河流中,不管你愿意与否,它都会带给你若干改变。如年迈的Margueritte最后离开了养老院和Germain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如Germain终于开启了晚到几十年的阅读之旅,如Germain的女友告诉他他们拥有了一个新的小生命,如Germain的母亲用自己孤独的逝去带走了儿子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和阴冷……不管你的意愿如何,生命这条不可逆的河流就这样流淌着,带走逝去的爱与恨,带来未来与希望。

原来,爱是温柔,爱也是残忍。

但也许,爱在爱中才能得到救赎。希望每一个Germain都会遇上生命中的Margueritte。

以下是我其他影评的部分链接,希望你会喜欢!

愿你成为这样的女子|有感于《走出非洲》

快乐,不快乐——《朱莉与朱莉娅/Julie & Julia 》观感

青蛇 ——徐克电影《青蛇》观感

女神,请收藏你的电影榜单(一)

不是天才的我们,如何闪耀|《21》观感

由谁知道茶花女中的各个人物分析,故事梗概??

——《茶花女》人物分析

玛格丽特·戈蒂耶,这个痴情的、可怜的姑娘神圣而高尚地死了。
花三天时间——准确地说不过十来个小时,我抽出一切可以压缩的时间看到了这幕人间悲剧。甚至维特的死也没有引起我如此深沉的震动。轻易不掉眼泪的我抢在上帝之前流下了诚挚的泪。纵使明白这不过是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可在作者笔下,这个人可怜的玛格丽特,她已获得了灵魂与肉体,正如我们历史中记载到的曾生存过的人一样,我们也确信她无疑在十九世纪的巴黎活生生地生活过,轰轰烈烈、凄凄惨惨地爱过。然而,确确实实,我到今天才知她死去,并带着如此绝望的痛楚。弥留之际,她留下了厚厚一沓信,信的内容使“我”——一个记述故事的陌生人都说“我的朋友,如果我读过的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我就明白您为什么这么痛苦了。”

的确,对于妓女,“人们总是不理解她们就谴责她们,不正确评判她们就蔑视她们。”可对于阿尔芒(小说的男主人公,同情妓女玛格丽特并与她产生了爱情)的父亲来说,即使理解了又怎样?他先是“傲慢无礼,甚至带有威胁性”地来到玛格丽特的家里,听了他已相信的解释之后仍是,“那么,小姐,我就不用指责和威胁,而是请求试图从您的那儿得到一种比您已经为我儿子做出的所有牺牲更伟大的牺牲。”

玛格丽特是无助的,更是善良的,“听到这段开场白,我浑身直打哆嗦。”可见,她明白了他情人的父亲的——这一个“身材高大,神态庄重,待人和气的”“人们所能够遇见的最正直的人”所要讲的是什么了,软硬兼施的他像是一个专制的君王,披着仁主的衣冠,来捧打鸳鸯了。为了成全他“年轻美丽,纯洁得像一个天使”的女儿走入“一个体面的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有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而庄重、正直、堂而皇之地说,“小姐,你爱阿尔芒,请用你能用的惟一方式向他表明你对他的爱,为他的前途牺牲你的爱情。”什么方式不能用呢?什么又是惟一的方式呢?不言而喻,那就是:小姐,请你走开吧,一个妓女的到来只会玷污我们家族高贵的姓氏。

因为善良,注定了玛格丽特的悲剧性结局。她说,“我既然不能活得比别人长久,那么就要让自己活得更快活些。”可惜,上帝连这个愿望也因也的善良而惩罚了她。阿尔芒呢?爱得愈深,伤得愈深,恨得也越切,在他所挚爱的人垂危之前,还不明真相地投放足以使她致命的如毒药般的讽刺与污辱。连玛格丽特带着重病“面色苍白,泪水涟涟”最后一次与他见面,为了不使他们父子反目或感情受到一丝伤害,又不得不缄默其口,一夜温存,他竟然“甚至在(我)做爱的亢奋中,还问自己是否马上把她杀死,以便她永远不能再属于别人”。过后,还“拿出一张五百法郎的钞票并写了下面这些话,派人一起送给她:今天早上您急匆匆地走了,我忘了付钱给您。这是付给您一夜的价钱。”这与他初会玛格丽特时的关怀与好心,真的有天壤之别:玛格丽特笑得太厉害吐血时,普律当斯等人都认为习以为常,“她就会回来的,让她单独待会儿,她喜欢这样。”可阿尔芒不顾众人惊讶的目光,跟着跑了去,劝说她不要摧残自己,“您刚才的情况使我痛苦极了”“如果您愿意的话,我会像一个兄弟那样照料您。”

从辉煌的开始到暗晦的结束,倒宁愿从未有过什么辉煌,这晦暗也就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可是偏偏,在玛格丽特已熟悉了四轮马车、开司米披肩、钻石、狂欢、暴饮时,阿尔芒用爱情这根绳索救起了她,同样,又在她舍弃了马车、披肩、钻石、狂欢、暴饮之后又拿溃决的理智和失控的感情将她打入了巴黎的夜空。这样,更使得玛格丽特在富丽堂皇的贫穷中受着精神与身体双重的折磨而死去的死更揪动人心。

作者小仲马说,当一个妓女萌发爱情的时候,这种爱情起初像是一种宽恕,然后几乎是变成对她的一种惩罚,因为“理想的生活是依赖着物质的,最纯洁的决定也被一些可笑的绳索拴住”,这一切,似乎都变成了冥冥的人生陷阱,就等着阿尔芒父子齐心协力将我们可怜的茶花女玛格丽特引入其中——纵使阿尔芒也付出了纯真的爱情,可他不是用心去爱,而是用情去爱,爱得深沉,爱得真挚,但却注定了爱不出结果。

而假使要找大的原因,那么,当时的社会便是最大的主犯,其余的人与事,皆是替它行凶的刽子手而已——包括玛格丽特本身性格的弱点:过分的善良,不必要的怯弱和自以为割舍不了的过去。请看吧:阿尔芒的妹妹要结婚了,“她要嫁给她所爱的男人,她要进入一个体面的家庭,这个家庭要求我的家庭也要我的家庭里的一切都是体面的。要成为我女婿的那个人的家庭已经得知阿尔芒在巴黎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呢?不言而喻,就是与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并向我声明,如果阿尔芒继续这样生活,他们就要取消婚约”,“这种牺牲(指阿尔芒准备给玛格丽特六万法郎他母亲的遗产)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人们并不了解你,他们会认为他为你作出的牺牲是出一种不正当的原因。而这种不明了的原因有可能玷污我们家族的姓氏。别人才不看阿尔芒是不是爱你,你是不是爱他,这种爱是不是对于他是一促幸福对于你是受尊重。人们只看到一件事,那就是阿尔芒-杜瓦尔容忍一个妓女。”正因为如此,阿尔芒“正直、善良、忠厚”的父亲才不得不费尽心思使玛格丽特做出“伟大的牺牲”。

都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这等悲剧之泪早已汇成了爱情之海。玛格丽特·戈蒂耶死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无情的城市,就像所有美丽善良的人倍受煎熬、贫病交加一样令人怜惜。而更甚的是她心中的爱至死不渝,这对“精神与肉体均被摧残”的妓女来说,像是荷花出自污泥。可笑的是,出得不是时候,开得不是地方,注定了悲剧一场。

网名中有玛格丽特

oヾ玛格丽特丶有你的温柔
删滁式╮玛格丽特
゛伤感的玛格丽特
为你唱摇篮曲 ぃ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记忆丶零落散碎
玛格丽特﹌伤痛丶无处安放
吾闻、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丶smiel
╰绪╮ 玛格丽特
厚脸皮的玛格丽特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