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君心权臣,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权臣都有谁??和锦衣之下番外大婚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落笔映浮华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蝶梦是什么电视

君心权臣
《君心权臣》电视剧在线观看,讲述了秦蝶梦被诬陷叛国通敌,唐赐将她贬为侍女贴身伺候,秦思萱百般作妖给秦蝶梦使计。

索额图被赐死,奸臣明珠的结局为何比索额图要好?

索额图一生经历了康熙四十二年以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多为关键人物,其人生大起大落,由“辅弼重臣”划变为“本朝(清朝)第一罪人”,而影响所及虽身后仍波涛汹涌,因而有皇位继承制度之巨变。

——思治评价索额图

01.总述

索额图被赐死,奸臣明珠的结局为何比索额图要好?据清史稿记载,公元1703年,索额图被赐死,享年67岁,至于明珠,1688年时就被罢黜了,后来虽然又恢复了议政内大臣等身份,但终归不被康熙所信任。1708年,他病死在了皂甲屯西的老宅里。

各位,一个是被赐死的,一个是病死的,两个人的结局迥异,原因无非下面几个:首先,从出身上看,明珠要低于索额图,换句话说,明珠对皇权的威胁更小;其次,两个人犯的罪不一样,一个是参与皇太子只争,一个只是因为朋党;第三,是康熙帝对于这两个人的感觉不一样。下面,咱就从这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下。

卿才能素著,持管丝纶重地,赞理机务,因卿夙稽典史,晓鬯古今责难陈善之理。以前议撤籓,惟明珠等能称旨。

——康熙帝评价明珠

02.明珠的结局比索额图要好的两个原因

《清史稿》记载,索额图是正黄旗人,其父亲是一等伯索尼。而且,他还是赫舍里氏的皇后。所以,从出生来看,索额图是妥妥的皇亲国戚。再说明珠,他的爷爷金台吉,是叶赫部的两首领之一,后来被努尔哈赤征服。所以他们算得上是新贵族。

至于明珠本人,人称万花筒,说是心眼特别多,而且记忆力很好,1666年时被封为弘文院学士。综上所述,从出生上看,明珠要比索额图差一点。换句话说,明珠的影响力不如索额图。所以,在康熙看来,明珠对皇权的威胁,远没有索额图那么大,所以他的结局也就相对较好了。

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清史稿》

03.还有哪些原因?

另外,从犯的罪行上看,明珠要轻于索额图。据《清史稿》记载,索额图是因为参与了皇太子的争夺,触及了康熙的底线,才被赐死的。要知道,皇太子的人选,直接关系到大清的国运,这是康熙心中最大的一桩事,也是必须康熙自己说了算的事。你索额图这么一插手,那就犯了忌讳,所以必须死。

但明珠不一样了,据《清史稿》记载,明珠的罪行,只不过的结党营私,还有贪污腐败,这些并非康熙底线,所以可以善终。第三,从康熙对这两人的感觉上看,明珠也要近于索额图。因为前者根基浅,只能依靠康熙。但索额图家世显贵,让康熙有所忌惮。所以,明珠下场比索额图好。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诸葛亮是当时蜀汉的丞相,可以说也是蜀汉的实权者,但是也是忠臣。

诸葛亮和刘备刘禅之间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只要实力足够,就可以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占领益州。

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死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以说集军权政权于一身。诸葛亮先后主持了南征孟获,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汉,到汉川县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下令军中士卒不得在诸葛亮墓附近牧马砍柴。

从西晋开始,历朝历代都对诸葛亮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而在成都、南阳等地也修建有武侯祠,供后人祭奠。

历史上,同时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也要等到盖棺定论才可以,不过在权力面前,即使起初是忠臣也往往难以自控,比如曹操。

历史上的忠臣对君主忠心无二,权臣在君主面前说一不二。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西汉的霍光算是一位,他历经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发迹要从武帝开始。 

霍光(?一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的权臣,政治家,和大司马霍去病是同父异母兄弟,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公元前121羊,霍去病任骠骑将军出击匈奴,凯旋归来把10多岁的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照顾,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在宫中任郎官,后又任侍中。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武帝任霍光为奉车都尉,后又升任光禄大夫,待奉武帝左右,先后出入宫禁20余年,从未犯过一次错误,得到武帝的信任。

权臣和忠臣有啥区别

这区别大了去了,就好比是老人和男人的区别,虽然说的都是人,但是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
1.权臣,是指掌握朝廷大权,权倾朝野,主理朝政的人。有可能是忠臣(诸葛亮、谢安、王安石等),也有可能是奸臣(董卓、曹操、武三思、秦桧、袁世凯等)
2.忠臣,与奸臣、贰臣相对,原指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现也用来泛指忠诚于特定的对象如球队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忠臣的作为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具体到特定的历史人物来言,不同的论断主体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所以有时并不能形成定论。
忠臣有可能是权臣,也有可能不是。
3.本质属于不同的定义标准。
希望你能满意!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权臣都有谁?

(一)曹操──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一位一代奸雄凭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狠辣本色,挟天子以令诸候,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可望一统天下。岂料赤壁之战一役,不敌孙权及刘备的联盟,粉碎了他的梦,这位领尽风骚的人物,就是汉末的权相──曹操。
(二)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後已
三国时代,有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初会蜀汉刘备时,已提出三国争雄的构想。他为刘备两父子运筹惟幄,鞠躬尽瘁,终於建立蜀汉政权,跟魏、吴两国鼎立,写下天下三分的传奇历史,他就是被後世誉为智慧化身的天才军事家兼治国奇才──诸葛亮。
· · · · · · (更多)
目录:

(一)曹操──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一位一代奸雄凭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狠辣本色,挟天子以令诸候,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可望一统天下。岂料赤壁之战一役,不敌孙权及刘备的联盟,粉碎了他的梦,这位领尽风骚的人物,就是汉末的权相──曹操。
(二)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後已
三国时代,有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初会蜀汉刘备时,已提出三国争雄的构想。他为刘备两父子运筹惟幄,鞠躬尽瘁,终於建立蜀汉政权,跟魏、吴两国鼎立,写下天下三分的传奇历史,他就是被後世誉为智慧化身的天才军事家兼治国奇才──诸葛亮。
(三)王导──融合族群 缔造东晋
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後,北方外族意图南侵中原。有一位出身政界名门的贵族,运用他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令跋扈的北方士族跟南方势力和平共处。他更拥立好友司马睿为新君,在南方建立东晋王朝,世人称当时为「王与马,共天下」,他就是造王者──王导。
(四)王安石──变法革新 不恤人言
北宋时代,有一位政治家当权後,眼见国家积弱,决定厉行变法,推行「熙宁变法」,掌管政权长达七年,为他带来位极人臣的权位,但因他的性格专横跋扈,为自己扶植新党势力,被迫跟天下人为敌。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就是铁面宰相──王安石。
(五)秦桧──丧心病狂 逢权所欲
北宋亡国後,宋室南渡,南宋偏安於临安,有一位大奸大恶的奸臣出现,他除了蒙蔽皇帝,作恶多端外,甘当金人间谍,卖国求荣,更陷害忠良,杀害民族英雄岳飞。他就是摆布南宋长达十八年的一代权奸──秦桧。
(六)张居正──强政励治 独裁良相
晚明时期,朝政腐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代。有一位政治家为了巩固权力,不惜勾结太监,打击异己。但他不择手段,不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是想改革腐政。他对幼主严厉管教,目的是为培训天子成才。这位千古争议的独裁良相,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帝师兼内阁首辅──张居正。
(七)魏忠贤──权阉之最 国之蟊贼
明末,有一位权倾一时的宦官,乘皇帝玩物丧志,荒废国事,有机可乘夺取统治大权。为了拉拢关系,不惜跟皇帝的奶妈相好,杀害忠臣,成为一个把持朝政的大权阉。在他长达七年的高压统治下,政局黑暗,摧毁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基业。这位被吹捧为「九千岁」的大权阉,就是明熹宗天启年间的太监头目,兼东厂管事人──魏忠贤。
(八 ) 鰲拜──一代权奸 揽政三朝
清初,有一位开国功臣,在拥立清太宗时,功不可没,是不折不扣的忠臣,为了扶助幼主,不惜押上人头,冒险挑战抢夺帝位的人。可惜权力令人腐化,由忠臣变为权奸,最终晚节不保。他就是满清开国的三朝元老,对小皇帝康熙恃老卖老的辅政大臣──鰲拜。
(九)和珅──奴才贪官 敛财误国
乾隆年间,清朝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天字第一号的贪官,他甚至连送给皇帝的礼物也贪,根据估计,他贪污得来的财富,足以应付当时政府十年的开支。他能贪得如此彻底、如此猖狂,只因皇帝对他宠信有加,他就是乾隆年间最得皇帝信任的权臣──和珅。
(十)袁世凯──出卖共和 丧权辱国
清末民初,满清积弱已久,中国已是强弩之末,有一位唯利是视的军事家出现,他不单成为民国第一任的大总统,在狼子野心的驱使下,当上总统後,他竟想披上龙袍。为了实现当皇帝的梦想,不惜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他就是中国最後一个王朝的军事强人──袁世凯。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既是忠臣又是权臣呢?

历史上的忠臣对君主忠心无二,权臣在君主面前说一不二。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西汉的霍光算是一位,他历经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发迹要从武帝开始。

霍光(?一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的权臣,政治家,和大司马霍去病是同父异母兄弟,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公元前121羊,霍去病任骠骑将军出击匈奴,凯旋归来把10多岁的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照顾,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在宫中任郎官,后又任侍中。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武帝任霍光为奉车都尉,后又升任光禄大夫,待奉武帝左右,先后出入宫禁20余年,从未犯过一次错误,得到武帝的信任。

公元前91年,卫太子刘剧受奸臣江充等人巫蛊之祸而逼死,武帝决定立8岁的刘弗陵为储君,并计划让霍光辅佐。公元前87年,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刘弗陵,以霍光为主。在辅佐期间,金日磾去世,霍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上官桀,桑弘羊两位辅佐大臣,二人联合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计划杀霍光废帝立燕王为帝,让霍光和昭帝发现后,及时平叛,燕王和长公主自杀而亡,上官桀和桑弘羊灭族,稳定了局面。从而霍光得到昭帝信任,一人独揽朝政大权,培育自己的亲信,发展霍氏人员。霍光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措施,大赦天下,鼓励发展农业,对外匈奴上也缓和了局面,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武帝穷兵黩武政策,在耗尽国力的情况下,逐步得到恢复。

公元前74年,21岁的汉昭帝崩逝,无子女。为了延续大汉的江山,霍光和众臣商议给昭帝续子,迎19岁的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为昭帝之子,并继帝位,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没想到刘贺一上台,不想当傀儡皇帝,就想扳倒霍光自己掌控天下,老谋深算的霍光哪能让他得逞,联合众臣上奏自己的外孙女上官皇太后,指责刘贺荒淫无道,犯下1000多件罪行,罢黜了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又打回了封地。

汉江山再次陷入无主的局面,权倾天下的霍光再次选主,与众臣商议,迎立流落民间的卫太子18岁孙子刘病已为帝,即汉宣帝。刘病已在民间早就听说霍光权倾天下,为了不在象刘贺哪样废掉,刘病已小心对付霍光,还加封尊重霍光,朝政大权还是霍光说了算。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谥号宣成,汉宣帝亲自和上官皇太后到府上吊唁,以皇家礼仪厚葬霍光,并且陪葬武帝茂陵旁。宣帝这才临朝执政,打压霍氏集团势力,两年后霍家以谋反罪灭族。

汉宣帝评价霍光,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余年,辅孝昭皇帝十余年,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功如萧相国,博陆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

结语,霍光侍奉武帝,辅佐昭帝,摄政宣帝,是忠心为国的忠臣,又是权倾天下的权臣。

大臣和权臣的区别

大臣是一个政权下面设立的各种高级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这些官员统称大臣,是一国之基础。

而权臣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的大臣 。权臣一般如 宰相、 首辅 、军机大臣、 财政大臣较有实权(兵权、财权、人脉等) 。他们在当时政权面前说话,不管对错,就连皇上(主席)都要考虑,并权衡利弊。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关系到当权者的安危。
还有一个叫:红人,他们没有什么权力,他们有可能是一个女人,也可能是个太监或一个小人物。但是他们能够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左右当权者的思想、行为。如李莲英、小顺子、小德子什么的,妲己、杨玉环等。

权臣和忠臣有啥区别

这就要看你对忠臣的懂得是怎么样了可所以对皇帝忠心也可所以对国度和庶平易近忠心。 而权臣的形成也有不合的情况一是受到皇帝的重用好交手则天时代的狄仁杰也有就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比如赵高和珅 这些人一般都是依附于皇帝的信赖于皇帝站于同一阵线然则对世界社稷来说就是毒瘤。 二是凭借手中力量功高盖主皇帝成为次等甚至是傀儡比如三国时代的曹操 权臣和忠臣并不完全对立甚至有些时刻有的人同时担负两者的角色。 其实一旦臣下有足够的权力。他的好处就会与国度政权合一为了保护亲信的好处也会同心专心保护国度和皇帝的权益。寺人除外 查看原帖>>

权臣和贤臣是不是一个意思?

权臣和贤臣不是一个意思,权臣通常是指权倾朝野玩弄权术的大臣,甚至将皇帝也玩弄于股掌之间,多含贬义;贤臣是指能尊重皇权,又能纠正皇帝错误的有能力的大臣,是褒义词。

中国古代有哪些权臣?权臣们的结局都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一些让人敬仰的历史名臣,同样也出现过一些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著名的权臣出现,下面观景就盘点一下封建社会王朝中的十大权臣。

一,霍光

《文简集·卷三十八》:“子孟忠实,顾命是承。光辅幼帝,赞治太平。屹然如山,不震不侧。废昏立明,功着汉室。”

霍光是西汉的大司马大将军,西汉的三朝元老,位列麒麟阁11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是西汉历史上最著名的权臣。霍光年少时就深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去世前认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佐汉昭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托孤,这个时候霍光就已经是权倾朝野了。

霍光剧照

汉昭帝在年仅二十一岁就去世了,因为他无子,霍光就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仅仅上台27天,就被霍光以荒淫无道为理由废除帝位,迎接汉武帝曾孙刘病已继承帝位,是为汉宣帝。后世人用“行伊霍之事”来特指权臣摄政行废立帝王之事。

二,曹操

《三国志》:“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剧照

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著名权臣。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各方诸侯。同时他还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他不仅对外降服了鲜卑、南匈奴等,同时还对内消灭了吕布、二袁、刘表、马超等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三,王导

《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王导画像插图

王导字茂弘,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东晋的三朝元老,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官拜司空、录尚书事,元帝驾崩后辅助晋明帝执政拜为太保,明帝驾崩后,继续辅助成帝。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了王敦废元帝而立幼主的要求。王导心功劳巨大被后世人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贤臣。

四,郭子仪

《全唐文》: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

郭子仪画像插图

郭子仪是唐代的军事家、政治家、著名将领。郭子仪做过将,拜过相,真可谓是显赫一生。官拜太尉、中书令、关内河东副元帅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临危受命率军收复河东和河北地区,随后收复两京。公元765年,郭子仪大破吐蕃。唐德宗登基后,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死后被追封为太师,谥号忠武,这是武将最高的封号。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五,秦桧

《戊午谠议序》: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遗君后亲,至于如此之极也。

秦桧夫妇跪像

秦桧是南宋的第一任丞相,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是当时主张和金国和谈的议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为相前后19年,深得宋高宗的宠信。南宋初期以宋高宗和秦桧为主的议和派,他们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对金议和政策,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从而使得秦桧之名遗臭万年。

六,严嵩

《新世说卷五》:“严嵩、魏忠贤相继而起,流毒善类,卒以亡国。”

严嵩蜡像

严嵩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专权把持朝政长达20年之久,被史书《明史》列为明朝6大奸臣之一。官拜吏部尚书、少傅、太子太师、少师、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严嵩迫害忠良、铲除异己、祸国殃民、败坏朝纲,正可谓是无恶不作,其大奸臣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七,张居正

《明神宗实录》: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

张居正雕像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还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他辅佐了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当时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来主持,张居正的独断专行让外邦不知道有皇帝朱翊钧,只知道有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抄查了张居正家,他也险些遭到开棺鞭尸。

八,魏忠贤

《酌中志》:“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

魏忠贤剧照

魏忠贤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宦官,在明熹宗时期深受皇帝宠信,出任司礼秉笔太监,人称“九千岁”。魏忠贤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专断国政,以至于有:“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思宗上台后,宣布了魏忠贤的十大罪证,把他抓起来,最终不可一世的九千岁被勒令自缢而亡。魏忠贤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只有在重用宦官的明朝才可能出现这种荒诞的现象。

九,鳌拜

《啸亭杂录》:“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鳌拜画像插图

鳌拜是清朝初期的著名权臣,清朝的三朝元老,他因勇猛无敌被誉为“南洲第一勇士”,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皇太极驾崩后,拥立福临登基称帝,成为了议政大臣。顺治帝驾崩后,鳌拜按照顺治遗诏成为了康熙帝的顾命辅政大臣。此后鳌拜独断专行,结党营私,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来康熙用计把鳌拜铲除。

十,和珅

《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乾隆帝评价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唯明切断。平萨拉尔,亦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干。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

和珅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权臣,他在清王朝中曾担任众多要职,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主要的职务有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和珅随着自己权力的成长,心里的欲望逐渐膨胀,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以权谋私、聚敛钱财、开设私人商铺成为了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和珅画像插图

在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和珅的权力达到了最顶点,连嘉庆帝都要对他礼让三分。嘉庆帝亲政后,马上就拿和珅开刀,抄查罚没了和珅的全部家产,和珅的家产竟然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15年总和,故有民谚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