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医古文《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简化字 至真要大论原文及翻译「热点」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上古天真论原文及翻译。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梦醉江湖」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固在不文言文句中不同的翻译


最常用的是坚固,本来,固执这三个意思

〈形〉

1. (形声。从囗( 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2. 同本义 [solid;firm]
固,四塞也。——《说文
亦孔之固。——《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
脩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
弱颜固植。——《楚辞·招魂
筋骨欲其固也。——《吕氏春秋·达郁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汉· 贾谊《过秦论》
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荀子·王霸》
良马固车。——《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固项(牛皮制的护领);固阴(隆冬时阴气固结);固植(根基巩固。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4. 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strategically located and difficult of access]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5. 又如:固塞(坚固的要塞)
6. 久 [of long time]
固,久也。——《小尔雅·广诂》
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
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战国策·魏策二》
7. 疾病经久难治的。后作“痼” [chronic]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礼记·月令》
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 商言有固疾。——《汉书·王商传》
8. 安定,稳固 [stable]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可以固。——《国语·晋语二》
9. 又如:固色(安定的情绪和神色)
10. 固执,专一 [single-minde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 杜牧《阿房宫赋》
11. 又如:固护(精神专一,意志坚定)
12. 鄙陋 [superficial;sallow]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
13. 又如:固陋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
14. 坚定 [firm]
上无固植,下有疑心。——《管子·洁法》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5. 又如:固植(固志。坚定的意志);固色(坚定的志节);固宠(宠幸眷爱,坚定不移)

〈动〉

1. 安定 [stabilize]。如:固圉(使边境安静无事)
2. 巩固;使坚固;加固 [solidify;strengthen]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固堤;固垒(加固营垒);固壁清野(固壁,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转移人口、物质,使敌无所获取);固位(巩固保持权位)
4. 安守;坚守 [abide by]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晋· 陶渊明《饮酒》诗十六
5. 又如:固穷(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
6. 禁锢;闭塞 [close up;stop up]。如:固扃(牢牢关闭);固塞(闭塞,不开朗)

〈副〉

1. 执意;坚决地 [firmly;resolutely]
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少年固强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固守阵地;固却(坚决拒绝);固获(坚持据为己有);固谢(执意推辞;谢绝);固让(再三辞让)
3. 必,一定 [surely]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4. 又如:固必(引申义:一定;必然);固当如此
5. 原来;本来 [originally]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6. 当然;仍然 [of course]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宋· 苏轼《教战守》
余固笑而不信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确实 [certainly]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8. 已经 [already]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固众(固然很多)
10. 通“胡”( hú)。何,何故 [why]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节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节,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幼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regulate]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速度单位。1 海里/小时 称为1节。通常用于航海度量。
  (3) 另见 jiē
   〈形〉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1] 转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448.htm?fr=ala0_1_1

孙叔敖戒子翻译

1、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

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2、原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选自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孙叔敖临死之前告诫儿子不要贪慕荣利,是至真至诚之言。“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戒:告诫。

2、为:假如。

3、利地:好的土地,即下文所说的“美地”。

4、寝之丘:即寝丘,含有陵墓之意。

5、恶:凶险,难听。

6、荆:楚国的别称。

7、禨:(j 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8、寝:本义是睡觉,这里指以睡觉的地方借指被封赏的地方。

二、《吕氏春秋》艺术特征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 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 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如《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 “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 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

如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该书的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三、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氏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叔敖戒子

医古文《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简化字

  《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简体版:
  夫释缚脱艰,全眞导气,拯黎元於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卽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眞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敎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眞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前後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旣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幷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欬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敎》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幷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於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於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幷,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後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後,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郑板桥知潍县 译文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揪住他们头发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去。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原文:

郑板桥,乾隆间知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

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有何陈乞?”或命皂卒脱其帽足踏之或捽头黥面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扩展资料: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后人多知他为文人,然而他还曾是一位开明的官吏。

他五十岁时,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他历经宦海浮沉,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所以更加愤世嫉俗,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知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