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伊哈布·哈桑,写好科幻小说需要那些要素??和伊哈布·哈桑一杯雨水中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温存记忆﹌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伊哈布•哈桑的《走向一种后现代概念》的原文名字是什么?

【英文书名】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英文版出版社】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译版书名】后现代的转向(后现代文化与理论论文集)

译者:刘象愚

出版社:时报文化

----------------------------------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全名是伊哈布·哈比·哈桑Ihab Habib Hassan,埃及裔美国人,是后现代主义最早的评论学者之一。

他出生於埃及开罗,毕业自开罗大学,随后到美国宾州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在1948年取得硕士学位。研究所毕业之后对文学产生兴趣,因此又修读了文学硕士学位,於1950年毕业,并接著在1950年取得英文博士的学位。他曾短期任教於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后转到Wesleyan University教了16年(1954年到1970年)。

伊哈布哈桑的著作丰富,至今已出版约15本书籍,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於后现代主义的评论,他的书籍目前已翻译成 16种国际语言。

伊哈布·哈桑经典语录

伊哈布·哈桑经典语录
很多人不知道

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
随风四处飘散
而在一杯雨水中
我们饮下了宇宙
——伊哈布·哈桑

我们的一切,不是星尘,就是创世的余烬。那么从现在起,不止是在你的眼中才能看见星辰大海,就连靠近你都是在感受世界的起源,星宿的轮回。所以遇到你是踏过无数星空的骨架。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随风四处飘散;而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伊哈布·哈桑

1925年的出生

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钟肇政(1925-),台湾作家。
陈之藩(1925-),作家,字范生,河北省霸州市人。
黄宗英(1925-),著名电影女演员,作家,浙江瑞安人。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2013,)英国政治家,英国首相,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也是20世纪最优秀的首相之一。
江兆申(1925-1996),台湾书画家、篆刻家,中国书画研究学者。
黄丕谟,1925年7月生于上海崇明。是中国现代版画江苏水印版画创始人之一 ,当代中国杰出版画家。
金大中(1924-2009),韩国政治家,前韩国总统,韩国民主斗士的强征,被誉为“亚洲的曼德拉”。并在2000年因促成朝韩两国首脑的首次会谈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美国文学评论学者,埃及裔美国人。
罗伯特·肯尼迪,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

1925年历史上哪位名人出生?

1925年1月14日——三岛由纪夫,日本小说家、思想家,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金阁寺》。(1970年逝世)

1925年1月18日——德勒兹,法国后现代哲学家。(1995年逝世)
1925年1月20日——钟肇政,台湾小说家。
1925年3月4日——保罗·莫里哀,法国音乐家。(2006年逝世)
1925年5月19日——麦尔坎·X,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物之一,后遇刺身亡。(1965年逝世)

1925年5月23日——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分子生物学家,195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8年逝世)
1925年6月19日——陈之藩,作家。(2012年逝世)
1925年7月28日——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科学家、乙肝病毒发现者。197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逝世)
1925年9月20日——拉玛八世,泰国却克里王朝第八位国王。(1946年逝世)
192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英国政治人物,曾任英国首相。
1925年10月24日——英沙里,赤柬高层人物之一。他曾出任赤柬政权副总理及外长,被指控种族灭绝。
1925年10月26日——江兆申,台湾书画、篆刻家,中国书画研究学者。(1996年逝世)
1925年11月1日——叶石涛,台湾小说家,文学评论家。(2008年逝世)
1925年11月20日——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前美国司法部长,1968年总统选举民主党内总统初选时被暗杀。(1968年逝世)
1925年12月3日——金大中,韩国政客(2009年逝世)

写好科幻小说需要那些要素?

科学、幻想、小说
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情节的四部分组成是: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根据篇幅长短分为几种类型?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什么是科幻小说?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什么叫做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直译应为科学虚构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

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各大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的所谓的科幻分类下的小说很少完全具备以上三要素,其细分类型与受众跟本词条所定义科幻小说均有极大差别,也不受中国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协会的认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据此本词条将不对该类型进行介绍。

扩展资料:

在大陆,郑文光、童恩正这些作家是最早能 写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当年为什么 轰动一时,还被改编过广播剧和电影?因为那是 戏剧冲突很饱满的故事。

叶永烈最早写《小灵通 漫游未来》,1.0阶段科幻的经典。后来他写《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进化到2.0阶段科幻。那是侦 探加科幻的类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案子,有时 甚至是案中案,叶永烈把情节梳理得很顺畅。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科幻基本都 发展到2.0阶段科幻,不叙述完整的故事,编剧 都不会给发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这个转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幻小说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16. 就像每一天,地平线都要和落日亲吻一样。每一天都有温暖的人,陪在身边或心里面。

——《妈妈是超人》

17.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8. 你能砍掉所有的鲜花,但你不能阻止春天的到来。

——聂鲁达

19. 但愿淤泥埋夏花,秋树早红叶,清茶当月饮,凉风扫旧凋,冬又逢故人。

20.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随风四处飘散。而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伊哈布·哈桑

21. 突然很喜欢惊鸿一瞥这个词,一见钟情太肤浅,日久生情太苍白,别人眉来眼去,我只偷看你那么一眼 。

——《一介书生》

22. 天气快快变好呀,我想清洗掉整个冬日的阴郁。把暖暖的阳光塞进枕套棉絮里,在深夜的时候,做一整个关于春天的梦。

23.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张潮《幽梦影》

24.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汪国真《感谢》

25. 这个世界是唯一的,人都要回家,都要用布把星星盖好,然后把灯碰亮。

——顾城

后现代的不可表现性是指什么

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伊哈布·哈桑是最早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界定、研究的学者,他 为“后现代主义”总结出十一点特征,分别是不确定性、零乱性、解经典化、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 性/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表演性/参与性、构成主义、内在性。以此来审视娱乐式配 音文本,不难发现其特征与以上诸方面基本吻合。

‘后现代主义’我们该怎样去理解?

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是在欧洲大陆产生的,福科(M.Foucault)出版《词与物》(1966年)、得里达(J.Derrida)出版《言语与现象》(1967年)、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发表《S/Z》(1970年)、利奥塔尔(j.F.Lyotard)发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年),标志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利奥塔尔与哈贝马斯(J,Habermas)关于“现代性”与“后现 代性”的论争加速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伴随着德里达和罗兰·巴尔特的访美,后现代主义思想很快被美国学者接受;并有后来者居上的明显事实:伊哈布·哈桑(1habHassan)、弗·杰姆逊(F.Jameson)、丹尼尔·贝尔(D。Bell)、大卫·格里芬(D.Griffin)、里查·罗蒂(R.Rorty)等均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是不一致的,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中将后现代主义分为解构性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我国学者王文治的三分法比较有代表性,即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这实质上是对格里芬的划分方法的补充。理论立场之不同决定各自的特征也大不一样。激进的(也即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以“否定性”为其特征,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唯一中心”、“绝对基础”、“纯粹理性”、“大写的人”、“等级结构”、“单一视觉”、“唯一正确解释”、“一元论方法”以及“连续性历史”,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主要代表人物有福科、利奥塔尔、德里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建设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反对建立新的哲学中心(如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D.霍伊教授认为,说“现代哲学”已经死了就不合适,因为还有人要继续研究现代哲学问题);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反对二元论,信奉有机论,提倡对世界采取家园式态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蒂、格里芬等人。庸俗的后现代主义是对否定的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理解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其对立面——现代主义的绝对否定,抽调了或者说没有把握好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仅抓住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个或某些表面特征,以偏概全,视后现代主义的策略(如强调“复制”、“解构”、“模仿”等做法)为目的,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杰姆逊。后现代状况是复杂的与多元的,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划分为激进的、建设的和庸俗的三类,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它有助于更清晰地分析和把握错综复杂的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特征。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3]是“不确定内在性”、“反对实质化”和“去中心”和“反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