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东京物语的介绍,东京物语电影解说「专家回答」和东京物语的导演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咫尺天涯间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你怎么理解《东京物语》中的情节?

导演让人物和故事自然的流淌。故事没有显著的线索或情节,完全以生活中的小事组成:整理行李,吃饭,谈话,电话。电影中的每个人每一段情节基本都是“完整”的。导演会让爸爸和妈妈安静的坐着慢条斯理的整理行李,讨论行程,小儿子会不会去车站接他们;让邻居大妈出现在窗口,叫他们完完整整地邻居大妈完成一段关于儿女东京天气的对话;在镜头结束之际,爸爸终于找到了开始找不到的air cushion。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虽然没有显著的情节,故事本身建立一个一个小小的悬念,留待观众自己发掘答案,而答案就在细节里。当镜头离开整理行装的爸爸妈妈,来到东京某处房屋的时候,观众需要自己发掘这是谁,谁的家;当大儿媳回答儿子说“爷爷奶奶马上就要到了。”的时候,观众就知道老两口儿已经离开家乡,完成到东京的旅程了。而当那位美丽端庄的女性到达大儿子家看望爸爸妈妈的时候,观众始终不大明白她究竟是女儿还是儿媳;若是儿媳,那么儿子为何不来?直到观众看到爸爸妈妈在她家看到黑色镜框中儿子的相片,才会明白原来二儿媳守寡多年。这样小小的悬念导引着观众。
虽然爸爸和妈妈没有受到在东京的儿女们好好的照顾以及招待,影片始终没有将任何冲突表面化,也就是说,生活的潜流,人物内心的不满基本始终藏在笑容,“你好”“多谢”“是吗”等彬彬有礼的言语和行为之下。这似乎更偏向于东方人的习惯,一切“以和为贵”;尤其是在家人之间,有些不满和怨言更是不能明说的。不能明说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和睦,而另一方面似乎也不能不说是为了自己。
爸爸妈妈初到东京,发现儿子只是郊区的一名社区医生,而且要随时听候病人的召唤,小小的诊所开在家里,妻子就是护士(也许)。爸爸妈妈发现原来儿子和女儿的生活并不那么如意,原来至少不像他们想象的好。他们的失望是不大能够说出口的,甚至是老两口之间。因为一旦说出来,无异于自扇耳光;而强迫自己面对现实。只有在爸爸喝高了的时候,才在醉中切实的流露出来。

当老两口在大阪小儿子家回顾东京的行程的时候,老两口也在竭力说服自己(并对方):儿女们比一般的人还是要过得好一些的。虽然他们没有受到合适的照顾和招待,以父母的心理,他们能够用“只要他们过得好”来安慰自己并原谅儿女。从葬礼后大家讨论母亲突然中风的原因来看,老两口显然没有将他们在东京的遭遇(来了之后一个星期一直呆在楼上小房间里,儿子女儿都未曾带他们出去玩过一处地方, 在一处温泉旅馆被吵得整晚失眠。)告诉小女儿。这正是典型的父母,他们不但要自己消化这些失望和悲伤,他们绝不会将这些“家丑”与人言说,甚至是自己的儿女,因为这会影响兄弟姊妹的关系。不仅仅是他们,还我的,你的,我们各自的父母。所以,即使是一部日本影片,一位中国观众也会常常“心有戚戚”焉。

爸爸妈妈刚到东京,在大儿子的楼上榻榻米坐下来,老两口能够在到达东京后第一次单独在一起交流各自的感受,妈妈轻轻的说了一句“你说,这是在东京哪儿呢?”,爸爸说“郊区吧。” 听到妈妈这句慢条斯理的话,心中一动,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刚到的第一天晚上,妈妈恐怕也是这么说的吧“这是到了地球的哪个角落啊?” 虽然之后有其他令观众泪下的镜头,都不如妈妈的这句话叫我怦然心动。

东京物语的介绍

《东京物语》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原节子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描述的是住在海滨小城尾道的七十岁老夫妻离开故乡去探望他们住在东京的子女,在品尝了各自成家的儿女们冷淡的招待后,老夫妇决定回归老家,结果年迈的老伴得病,死在了旅程的终点的故事。影片于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正式上映。

《东京物语》折射出怎样的生活哲学?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他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大家族在时代的动荡之下,如何的分崩离析,从而各自去讨生活的心酸故事。他为我们揭示出了非常多的现实哲学,有着很强的启迪意义,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在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生命显得尤为脆弱。

我们这个家庭是一个非常幸福美满而又和睦的大家庭,在外人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因为战争,将这一切的平静都打破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得了社会的影响。本是完美的家庭,富裕的人家却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一切都荡然无存,仿佛一场梦幻般的泡影。因为战争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活命而东躲西藏,原本幸福的一家,在大难临头也各自去奔逃自己的生活。不由得让我们感叹生命在和平年代非常的珍贵,但是在战乱年代,它却贱如蝼蚁。

二、孩子永远都是天真无邪,而成年人的世界则是伤痕累累。

在家族当中,成年人有着自己的技巧以及默默的盘算,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永远都不是,坦诚相待,都是戴着面具在生活。而在孩子的世界里就会更加的干净,纯粹而又明亮。孩子并不知道大人世界里的勾心斗角有多么的可怕,他们也不知道在战争年代有着怎样可怕而又不安的人生。他们会因为当下一点点的快乐而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伤害而永久的留在心中,永远善良,永远热泪盈眶。

三、孝顺是一种道德压力,而爱是内心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都认为应该要孝敬自己的长辈,尊老爱幼,这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对于我们道德上的要求。但是在我看来,将对长辈的好定义为孝顺,认为应该如此去做,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压力,当你真心的对一个人好的时候,是不需要外界去强加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自己最为真挚的情感。

《东京物语》:一个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

​《东京物语》这部电影着重塑造了已经在大城市成家立业的儿女们与父母之间疏离的关系。  

平山周吉和登美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他们的生活略感单调孤寂,于是决定去东京走一趟,探望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女。邻居看到他们收拾行李,很羡慕,他们内心也是欢喜无比。

来到东京后,夫妻二人先入住了长子幸一的家中。大孙子小勇因为妈妈把自己的书桌搬到走廊给爷爷奶奶腾地方而不满,小孙子也没怎么跟爷爷奶奶说过话,跟他们只有血缘关系,但情感上并不亲近。

有一天,本来计划一家人出行,却因为突然拜访的病人而破坏了。夫妻俩只好在楼上的小屋里呆了一个星期。

之后,两夫妻又来到了大女儿繁的家里。繁和丈夫都以工作繁忙为由,抽不出时间带他们游玩。于是,把他们拜托给了二儿媳纪子。纪子一个人守寡了八年,但是,对公婆依然像对自己亲人一样。她热情接待了他们,还请假陪两人在东京游玩了一天。这一天,是他们在东京最愉快的一天。

怕父母影响他们的生活,大女儿和大儿子商量,出钱将老两口送到热海,并且给他们订了廉价的宾馆。到了晚上,外面嘈杂的声音,吵得夫妻俩根本没法入眠。

老人住了一晚就回去了。一进大女儿家的门,就被女儿指责,一脸的嫌弃,还说自己晚上有课。

两位老人知趣地离开了,行走在街头。两夫妻准备分开行动,爸爸去拜访以前的老朋友服部,妈妈则去二儿媳纪子家投宿。爸爸得知服部家也没有地方睡觉,便和另外一位好友一起三人在小酒馆彻夜长谈。醉的不省人事的爸爸和好友一起被派出所的警察深夜送回繁的家,再次遭到了繁的质问和抱怨。

他们的东京之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压而相当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陪他们游玩。

为了避免再打扰孩子们,他们决定回家。就在两老返回老家不久,儿女们便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他们遂回乡探望病重的母亲,母亲已经昏迷数天。

葬礼之后,子女们纷纷离去,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轨道,留下孤独的老父亲,在家乡继续生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人没空感伤,大家都变得冰冷而理智。但是,当亲人的死亡都不能让子女有所触动,都能漠然以对,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还剩下什么呢?只有彼此的利益吗?

东京物语的影片评价

这是伟大的家庭电影。它非常的东方。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没有什么戏剧性,但是结尾却给你重重一击,让你感到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它展示了生活中非常细微的变化,敏锐的呈现了生活的本质正是“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却是事物都会变化这个规律。这部影片通过舒缓的方式将这个概念传达给观众(导演李安评)
电影延续了原作中对日本传统家庭关系重构的深情关注,借故事原有的叙事框架,用山田独特的笔触,为日本的当代社会做了一幅深入浅出的家庭速写,画面清新婉约,明丽动人(光明日报评)。

东京物语这部电影反应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小津安二郎的这部影片如同他一贯的风格,依然取材于日本寻常家庭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日本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或明或暗细腻地贯串渗透于整部作品中。人物的日常起居、言行举止皆充满了日式风味。在小津的安排下,甚至连老夫妇在各处逗留的顺序都是严格按照长幼之序来定的。而影片同时又展现出战后日本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所逐渐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子女们工作繁忙无暇陪伴老人,便出钱安排他们去热海旅游。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在这里得到展现,社会老龄化问题也初露端倪。孙子们与慈祥的祖父母之间的隔阂则暴露出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正逐渐被两代人的小家庭所取代。在淡淡的日常中,小津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和传统交织而出的矛盾。
另一方面,小津也在本片中反映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一更为普遍的主题。小津对于这一主题的处理并没有什么离奇玄妙或激动人心之处,而只是用老夫妇的离乡访亲之旅将一家三代人串了起来,并以此引发了一个人物的突然过世。这些都生活中人人可能碰到的事情。而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引发出感慨并让人有所感悟。
片中的人物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一些人物说话是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是稍显冷漠的长子以及心直口快并有点小气的长女对年迈的父母亦不失真诚的关爱,他们的态度和表现也是可以体谅和理解的。在这部平淡而寓意深远的影片中,小津并不想批判什么,抨击什么,而只是以其独特的手法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平静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这种以小切入点把握时代特征挖掘生活内涵的做法,正是小津大师的独到之处。
补充嗯嗯。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