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顺天府行政区划建置,清朝顺天府行政区划建置。,顺天府有多少兵马?,以及蜀国有多少兵马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九门提督位高权重,他若想造反,成功率有多大?

虽然九门提督位高权重,把守着京师重地,可是他想造反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知道天子脚下,不光是九门提督一人拥有兵权,其实还有更多部门拥兵“牵制”九门提督辖下的步兵衙门。这些部门的驻军与步兵衙门一起保卫京师安全的同时,也在相互间的监视,倘若一方有什么不轨,另外的几支部队就会联合起来进行围剿。再加上九门提督的兵是在皇城外围,皇宫内有着大量的高手侍卫,所以九门提督想造反,想要杀君篡位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九门提督一职,是康熙十三年设立的。它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京城守卫治安和门禁两项工作。康熙设立这个京师步兵统领衙门的目的很明显,虽然明说是为加强京师的安防,实际上是削弱顺天府、御史衙门的职权,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京师权力部门相互掣肘,谁也不敢乱来。

正是有这些部门的相互制约,在清宫历史中并没有出现一起九门提督叛乱的事件,倒是在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里面有一个名叫吴六一(汉人)的九门提督率兵救了驾。康熙在平定鳌拜时遭班布尔善的逼宫,这个吴六一率领其步兵衙门的救兵及时赶到,击垮了闯进皇城内的逼宫叛军。

其实这个吴六一是作家二月河虚构的一个人物。实际上,在清朝九门提督的任命上,爱新觉罗皇室为出于安全考虑,从来没有任命过汉人。担任九门提督要职的,通常也是帝王所信任的满族亲信大臣。

在清朝也有一位九门提督改变了清宫历史。在康熙晚年,康熙的九个皇子展开了皇位继承的明争暗斗,这个时候的九门提督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时的九门提督就是被的雍正称之为“舅舅”的隆科多。

对于隆科多,大家并不陌生,在史书里也有这个隆科多的真实记载。隆科多是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康熙五十年(1711),被康熙帝授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一职。隆科多在康熙年发生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利用自己九门提督的职权,为皇四子胤禛(雍正帝)谋得了先天条件。在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时,留守京师的隆科多宣布所谓的康熙遗嘱,对朝野上下宣布胤禛继承皇位。

通过“九子夺嫡”事件,我们看到了九门提督的权利,有人说,既然隆科多有那么大的权利,他为什么自己不造反?其实隆科多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在自己运作时,他周边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看似“皇子热闹,外臣平静”的时局里,只要自己稍微的有一点私念,城内的顺天府、御史衙门,还有此外安扎的八旗精锐会让他这个九门提督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在众目睽睽下,他只能是择主扶其上位,却不能自己坐位。

明朝顺天府行政区划建置,清朝顺天府行政区划建置。

我这是边想边写,没有查书,你自己再百度核对一下。

顺天府只辖两县:宛平县和大兴县。

北京城内治安机构,明朝分五城兵马司,并有分设御史巡视东西城。
清朝北京内城完全是八旗军户,外城才是汉人百姓。康熙时设立了九门提督,又叫步军统领,负责北京治安。管辖八旗步军营和绿营五个营共三万多兵力。

大内警卫。明朝有皇帝亲军26卫共20万人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锦衣卫。其中宿卫宫廷的是各亲军和京营中选拔的大汉将军、明甲将军、红盔将军、五府军带刀官等约八千人。
清朝内廷警卫有一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四等侍卫共七八百人,亲军营1770人,八旗护军营一万五千人,内务府包衣护军营六千多人。

京营。明朝三大营为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多时兵力四五十万,少时十几万,大约2/3驻扎在直隶省内。
清朝驻扎在北京的禁旅八旗12万人,有骁骑营、火器营、前锋营、键锐营、神机营等名目,其中主力是骁骑营,有骑兵近三万,此外还有步兵和炮兵。火器营有兵力八千七百多人,加上补充兵有一万二千多人。

此外就是直隶省内各处驻军。明朝在蓟镇、昌平、宣府、保定都驻有重兵,总兵力20多万人。
清朝直隶总督、提督、各镇总兵的绿营兵,外加察哈尔都统、密云副都统、各处驻防八旗等约有十万人。

顺天府是明朝的,还是清朝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BA%E5%A4%A9%E5%BA%9C

元朝时称大都路,直属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隶属于山东行省。洪武二年,改属北平。次年,建立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为顺天府[1]。清朝乾隆时期,顺天府该区划掌四路厅,含大兴县、宛平县和其他22个近京州县,设兼管府尹大臣,等级约为布政使。但是顺天府只管理汉族回族等民族事务,涉及旗人的事务由九门提督衙门管理。

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顺天府衙门旧址在今北京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内的东公街。

明清朝两代北京地区称为顺天府,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化,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固定了下来,共领五州十九县。即通、蓟、涿、霸、昌平五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十九县,又混称为顺天府二十四州县。顺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清代北京城区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满汉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内城和西郊三大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为五城十坊,故时人有“内八旗外五城”之说。

求明朝地方官职各代多少兵马?详细一点。

明朝地方官员并没有兵权,明朝实行“卫所制”,即在全国军事重镇设立军卫,编制为一个“卫”有5600人,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使司”正二品,1120人为一所设“千户所”正五品,120人设一个“百户所”正六品,50人设一“总旗”,10人设一“小旗”【“总旗”“小旗”为世袭,无品级】公元1390年全国共设有卫547个,所2563个。

兵员来自军户【现役军人】,而且军户世袭!士兵后代也必须当兵,除非皇帝特赦。到明朝后期卫所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大量逃户,一卫不足1000人,大多吃空响。
到嘉靖时期【朱厚熜】,边患严重,急需兵力,朝廷改采募兵制【直接招兵】。募兵不同于卫所军,不世袭,来去相对自由。但由於募兵制破坏了早期卫守制“兵帅分离”的构想,内阁必须将兵权下放於将领,明朝无法完全掌控兵权,尤以戚继光的“戚家军”更为有名,中央集权逐渐转变成为个别军官所拥有的势力。
明朝军衔制度【各武官名称】总兵、副将、参将、守备、千总、把总。【总兵就像现在军长,打仗是朝廷会派一个总指挥“督师”相当于总司令来指挥打仗、

朝廷封赐称号: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清朝九门提督、巡城御史、顺天府的问题

九门提督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就好比是住城部队,巡城御史负责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就好比是公法检机关,顺天府,负责京城治安与政务,同时也联着六部以及上书房,好比是现在的首都政府。如果老百姓有事肯定找的是顺天府。

明朝一镇有多少兵马?

明朝一镇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