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梅州客家文化的围屋,梅县区的围屋在哪里?和梅州大埔客家围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癫贤娃娃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梅县围屋的介绍

梅州围屋是指梅州市梅县区的“围屋”,位于广东省,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建筑和设计艺术独特,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梅州客家文化的围屋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梅州地区的梅江区、梅县区、兴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梅州客家围龙屋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建筑,最出名的当数梅州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大东镇花萼楼。
这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全圆土楼,高三层,二百多户人家住在一起(为避当地人的骚扰,朝外不开窗,
只有一个大门,晚上紧闭,遇到攻击,几百户人家一起自卫),至今还有几户人家住在里面。
身临其境,你就可以体会到当年客家人从中原来到这不毛之地的困难和艰辛,从中也可以理解
全世界客家人的奋斗精神。创办金利来公司的曾宪梓先生就是客家人的代表。

梅州客家围龙屋在什么地方

梅州各地典型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客都梅城周边方圆100里内,包括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等县市的乡村和城区。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申遗”候选项目初步确定,专家们根据客家围龙屋的集群性、人文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从梅州各县(市)区上报的71个围龙屋中挑选了5个围龙屋集中的村落和30个单体建筑为候选项目。
5村包括:梅县侨乡村、西阳镇白宫新联村、梅江区泮坑村、蕉岭县赤前村和大埔西河村。
30个单体建筑包括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兴宁叶塘磐安围等。

梅州客家围屋在哪里

客家围屋,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梅县围屋的围屋会集

梅州市梅江区三角承德楼
承德楼位于梅州市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号星楼,是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承德楼
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力村的承德楼,它就是与中国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承德楼。房屋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它于1908年动工建造,经过10年的建筑时间,于1918年建成。承德楼是一座三堂四横一杂屋连成一体的两层楼屋,内有48厅、18个天井、108个房间,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是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的客家建筑。
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儿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附近,离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1.5千米的铜琶村下店。该屋建于1645年,总面积约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相传是李士淳携太子返乡避难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宫”。
梅州市梅县区丙村温公祠
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四角楼
四角楼位于广东东源县蓝口镇,依山傍水、建筑规模宏大的大宅威严耸立着。青山、绿水、小桥与老宅炊烟,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画卷。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德馨堂
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南口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潘立斋在高田村东端与与寺前排村邻接处建了一座两层的围龙屋,名为德馨堂。相传其匾额为清末状元所书。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南华又庐
建于1904年,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2年被列入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围龙屋的分布地区

梅州围龙屋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州市梅县区、兴宁、大埔、蕉岭、丰顺、福建龙岩等地。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兴宁,近5000多座占了近梅州6县2区总数量的一半,是梅州的围龙王国,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等地也分布较多。还随着梅州客家人的播迁而衍布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香港等地。

梅县哪里有围龙屋??

围龙屋在梅州最正宗的就是兴宁的了。梅县主要是四角楼,大埔又变成福建土楼了。

如果要见识最正宗的半围围龙屋,去锭子桥花10几块钱坐车去径心那边看看吧。

或者到东山那边的客家博物馆参观一下,有三围的大围龙屋模型。

我家才两围...........

客家围屋的围龙式围楼

也称半圆形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的兴宁、梅江区、梅县区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都可以见到。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围龙式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想知道: 梅州市梅州客家围龙屋在哪?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梅州(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共2区1市5县)全市8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