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云上红河花腰恋歌,有没有民俗风情的电影?和云上恋歌的作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不可磨灭的爱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花腰傣的历史渊源

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一样,都源于古哀牢人。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达光王国。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昆明、嶲等部族层层转述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征服达光王国东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国家,占领达光王国东部领土,并在此范围内设置益州郡。之后,嶲、昆明、滇等民族接连反汉。公元14年,滇王若豆率部起兵反汉,杀死益州大尹陈隆遣。王莽先后派遣“平蛮将军”冯茂以及宁始将军廉丹和史熊率兵前来平叛。公元25年,在廉丹的血腥镇压下,若豆为首起义军受到重创,被迫从滇池地区转移至汉朝势力相对薄弱的洱海地区,大量滇人也随之转移。公元42年,滇人后裔栋蚕在洱海地区率嶲、昆明、滇等民族再次揭竿而起。公元43年,汉朝派将军刘尚率汉军3000余人进行平叛,栋蚕主力被刘尚追至哀牢王城附近(保山坝子),哀牢、嶲、昆明、滇等族百姓为躲避汉军开始沿红河水南迁,陆续定居到红河沿岸的平缓地带、并逐步融合成同一个民族,成为最早定居于红河流域的傣泰先民。
公元八世纪开始,傣泰民族在云贵高原崛起并建立了称雄云贵高原的南诏政权,聚居在苍山以西、以南地区的傣泰子民被南诏王派到各地驻防,红河流域地区的傣泰人口逐渐增多。公元902年,南诏政权被汉族权臣郑买嗣篡夺,居住在洱海坝子、巍山坝子的傣泰被迫迁离,很多傣泰沿着红河水南迁,有一部分人因携带太多物件且穿着光鲜,落在了这支南迁队伍的后面,最终定居在红河中上游地区。
公元十四世纪初,傣泰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崛起创立麓川王国,麓川王思汗法东征西讨,麓川王国东界直抵红河河谷,红河河谷成为傣泰与中原王朝的分界线,今德宏、临沧、保山一带的大量傣泰子民被麓川王思汗法迁到红河西岸驻防,扼守红河天险保卫麓川政权。
历史上,红河流域有三次大规模迁入傣泰民族。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时期逃亡南迁的傣泰先民(古哀牢人、古嶲人、古昆明人、古滇人);第二次是是公元十世纪时期逃亡南迁的南诏贵族及其随从(大理傣族);第三次是公元十四世纪时期东迁的麓川军民(德宏、临沧傣族)。

有没有民俗风情的电影

边寨烽火》(景颇族)、
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
刘三姐》(壮族)、
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
《阿诗玛》(彝族
《青春祭》(傣族)、
《盗马贼》(藏族)、
《鼓楼情话》(侗族)、
《黑骏马》(蒙古族)、
《红河谷》(藏族)、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族)、
《益西卓玛》(藏族),
〈天上的草原〉(蒙古族)
《草原上的人们》(蒙古族)、
《金银滩》(藏族)、
《猛河的黎明》(藏族)、
《哈森与加米拉》(哈萨克)、
苗家儿女》(苗族)、
《患难之交》(朝鲜族)、
《神秘的伴侣》(瑶族彝族)、
蒙古族(《祖国啊母亲》),
土家族(《连心坝》),
布依族(《山寨火种》),
瑶族(《瑶山春》),
苗族(《火娃》),
回族(《六盘山》),
佤族(《孔雀飞来阿佤山》),
壮族(《拔哥的故事》),
独龙族基诺族(《绿海天涯》),
达翰尔族(《傲蕾•一兰》), 冰山上的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