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新平花腰傣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平花腰傣歌曲大全,新平县花腰傣在云南印象表演节目叫什么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一台来自高原的生命颂歌

《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的舞台新作,是一场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并由此刮起了“原生态”歌舞的热潮。 这部民族舞剧既体现了云南各个地区的传统舞蹈,也代表了我国现代民族舞的发展方向 。它使我们从“原生态”文化中看到了民族记忆,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重新恢复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云南映象》的创作理念

01.原生态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经过大量走村串寨的采风后,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重新融合、编导而成的大型歌舞剧,杨丽萍在这部舞剧中出任总编导和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了这部大型舞剧。《云南映象》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来自民间的舞剧, 它体现了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歌舞之美,也是杨丽萍舞蹈思想的完美体现。

杨丽萍谈《云南映象》的创作:

是将流失在偏远地区,分散在民间的音乐和舞蹈挖掘出来,搜集整合,建构出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具有本土风情的艺术,然后把其成品搬到舞台上来。它记录了最古老的那种激动生命的舞蹈方式。

“原生态”是舞剧《云南映象》的美学主张之一 ,台上的村民用肢体和歌声,热烈地表现着对故土的热爱。那种来自高原的力量、质朴和单纯,它似一株山涧的幽兰,让台下的人闻到了泥土的清香、山气的芬芳和野生的幽香。

0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云南映象》中的另一创作思想 。舞剧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并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融入其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生灵,敬一方水土。不是自己的神祖,不会保佑自己;不是自己的家园,不会抬举自己。

这句话是杨丽萍对《云南映象》创作理念的讲述,也表明了作为一名从云南走出来的白族舞蹈家的心声。原生态、天人合一的理念,无不体现在舞剧的一人一物、角角落落中。

二、《云南映象》的艺术欣赏

《云南映象》由序: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第二场:土地,第三场:家园,第四场:火祭,第五场:朝圣,尾声:雀之灵,七部分构成。

融合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太阳鼓、象脚鼓、芒鼓、铜芒、神鼓、铜镲舞、烟盒舞、花腰歌舞、伞舞、月光独舞、甩发舞、新平花腰傣、打歌、牛头舞、面具舞蹈、葫芦笙舞、纹身、东巴舞、涅磐、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孔雀等民族歌舞、图腾信仰、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等原形态,展现着天人合一的舞蹈思想。

第一场“太阳”

展现了人类久未蒙面的原始土著时期,鼓声敲开了民族起源,也敲开了整个舞蹈的序幕。

“太阳和月亮,

从东到西追不停,开天的时候就走成一路了;

男人和女人,

从生到死离不得,

辟地的时候就连在一起了。”

这一场几乎囊括和展现了云南各民族的所有鼓器,对当地人而言,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图腾崇拜,它象征着本民族的起源。伴随着图腾崇拜孕育而生的是鼓器的传说,云南关于鼓器的传说堪称中国之最,最有名的便是基诺族的传说:

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从此成为了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并由此衍生了太阳鼓舞,每到除夕夜太阳鼓敲响就会被敲响,而这也成为了基诺族美好生活的福音。

“太阳”里的鼓声有着和基诺族的太阳鼓异曲同工之妙, 鼓点贯穿着生命的孕育、成长、茁壮到最终的消逝,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表达 。

第二场“土地”

“土地”由“月光”(杨丽萍独舞)、“彝人伞”(黑彝)、“烟盒舞”(彝族尼苏支系)、“女儿国”(新平县花腰傣)、“打歌”(南涧彝族),“石屏花腰彝歌舞”组成。

“月光”是杨丽萍的首次独舞,运用“剪影”的舞台艺术,营造出一种明月当空、月色朦胧的氛围。舒缓的音乐、柔美的舞姿,给

新平县花腰傣在云南印象表演节目叫什么啊?

新平县花腰傣(傣族的一个支系)表演的是《女儿国》,音乐响起,杨丽萍略带沙哑的声音,民族方言的口音,吟诵着朴素深情的歌词,和着淡得仿佛不存在的旋律,流淌出女性的美。心沉醉其中,有泪好像要下来。

对面的阿妹走过来是什么歌

歌曲《对面看见阿妹来》。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族称: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

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



花腰傣的介绍

“花腰傣”,是汉族文人给红河中上游的傣族取的绰号,一般指新平县、元江县、元阳县等地的傣族。傣族民众都拒绝“花腰傣”这样的称呼,更喜欢外族称他们为“傣族”或“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