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国医有方,5位国医大师的治失眠妙方「知识普及」和国医有方短兵相接心得体会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执笔画素颜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5位国医大师的治失眠妙方

我导读

失眠是让很多人头疼不已的事情,无数个失眠的夜,失眠之人或者在床上不知道翻了多少遍,或者迫于无奈数绵羊,或者愤而起身看书、看电视……失眠之人听过夜晚小虫低吟之声,看过凌晨清冷的街道……总之,失眠不好受,没有人想要失眠。如何摆脱失眠?今天是世界睡眠日,我带来了5位国医大师治疗失眠的妙方,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安眠夜。

王琦:血府逐瘀汤加味

【组成】 柴胡12g,当归12g,川芎10g,干地黄10g,赤芍10g,枳壳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鸡血藤15g,葛根15g,郁金10g,桔梗10g,牛膝15g。

【功效】健脾益胃,升阳化湿。

【主治】血脉瘀滞不畅之失眠。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瘀阻血脉,心神失养则失眠。方中血府逐瘀汤方取四逆散理气疏肝,桃红四物活血化瘀,以桔梗引气上升,牛膝导血下降,一升一降以通阴阳。

刘祖贻:枣仁安神饮

【组成】 炒酸枣仁30g(打碎),夜交藤30g,三七10g,延胡索15g,龙齿15g。

【功效】养心安神。

【主治】心神失养之不寐。 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神疲乏力,触事易惊或反复思虑;舌暗、苔薄,脉细或兼弦。常见于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脑疲劳等所致多种睡眠障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方中酸枣仁宁心安神之效颇佳,为治不寐要药,重用为君;夜交藤配酸枣仁,滋心阴、宁心神为臣药;予三七、延胡索疏肝活血,以不寐患者常有肝气郁、肝血瘀证,魂舍不净,则心烦难寐、多梦寐浅,且药理研究表明两药有镇静作用,可助枣仁入静定志之效,为佐药;龙齿引药入心、肝经,且有潜阳镇静、清热除烦之功,为使药。诸药协同,养心阴、行肝血、潜浮阳,达宁心安神、镇静定志之用,使阴阳平和,则寤寐有度。本方为刘老治疗不寐的基本方,加味后运用于虚证、实证之不寐均有良好疗效,且能缓解焦虑、抑郁症状,确为安神定志之良方。

李士懋: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

【组成】 茯苓15g,白术12g,桂枝15g,附子15g(先煎),干姜7g,炙甘草7g,泽泻15g,黄芪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

【功效】温阳健脾。

【主治】阳虚水停中焦,阻遏清阳之失眠。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李老认为,胸为清旷之野,清阳所居,头为神明之府,阳气载清阳达于头目,神明安则可安眠。阳气虚衰,神无所依而不寐。方中以附子为君药,用苓桂术甘汤可健脾祛湿,使清阳上达,真武汤既可温化水饮,又可温补肾中阳气,加黄芪补气益气之源。

段富津:仁熟散加减

【组成】 熟地黄20g,炒酸枣仁20g,柏子仁20g,枸杞20g,五味子15g,茯苓2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黑芝麻25g,炙甘草15g,白参15g,陈皮15g。

【功效】清热化痰,镇心安神。

【主治】痰热内扰之失眠。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肝血不足,魂无所居,故见寐差多梦。胆虚气怯,故见恐畏不能独自处,故失眠。方中熟地黄甘温,养血补肝。白参大补元气,宁神益智,与熟地黄配伍则有气血双补之用,故两药共为君。柏子仁补心气,养心血,安心神;酸枣仁养心血,益肝血,宁心安神,二者为臣药,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佐以枸杞之甘润,助熟地黄以滋补肝肾;陈皮能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煅龙骨、煅牡蛎镇惊安神。茯苓、五味子能宁心安神,收敛欲散之神。黑芝麻补益精血并能乌发。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徐经世:交通心肾经验方

【组成】 北沙参20g,淮小麦50g,熟女贞15g,墨旱莲15g,炙龟甲15g,杭白芍30g,酸枣仁30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石斛20g,桂枝5g,甘草5g。

【功效】调养肝肾,交通心肾。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所致失眠。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及消失的过渡时期,由于生理及心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心烦易怒,眩晕,疲乏,睡眠障碍,月经紊乱等症候,是卵巢萎缩及自身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徐老认为本病是因肾气衰竭,冲任亏虚,精血不足,天癸渐绝而致。肾精衰少,肾水不足,阴不制阳,阳失潜藏,虚热内生,则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等;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心火独亢,热扰心神,以致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潮热盗汗等。基于以上认识,徐老认为,调养肝肾、交通心肾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方中北沙参、石斛、熟女贞、墨旱莲、炙龟甲等以滋养肝肾之阴,以固下元;以煅龙牡潜其虚阳,以杭白芍、桂枝调其营卫;以淮小麦、酸枣仁、甘草解郁以安眠。

国医大师经验丛书

本书是继第1辑之后,全面系统收集整理 第二批国医大师 治疗心、肺、脑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方,将他们各具特色的验方的组成、功效、主治病证、用法总结出来,并通过方药分析、使用要点及加减方法等阐述及部分典型病案,分析其组方思路,希望读者在了解这些方剂之外,能进一步掌握国医大师们对病机的独特认识以及对方药的运用心得,从而更为全面地领悟其学术经验。

国医大师唐祖宣的6则食疗方,助“呼吸道慢性病患者”顺利过冬

余大夫的老师 国医大师唐祖宣先生 在60余年的行医生涯和为各级领导的保健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 养生 食疗经验,搜集了大量民间 养生 食疗验方,余大夫有幸参与唐老的 养生 食疗经验汇编工作,鉴于寒冬来临,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很多有呼吸道慢性病的患者迎来了“咳、痰、喘”三部曲,特从中采撷一二,以助读者在享用美味的同时安然度过寒冬。

【用料】苦杏仁600克,核桃仁300克,生山药900克,面粉1800克,食盐150克,陈醋1500克。

【制法】取苦杏仁置于瓷罐中,倒入陈醋,加盖泥封,埋入地下1米深处,49天后取出,清水洗净苦杏仁,去皮阴干后,与核桃仁、生山药共研细末;将面粉炒熟,加入上药及食盐调匀即成。

【功效】 补肾纳气,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肾气不足的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

【食法】夏至后第4天开始,每日早晨取药末30克冲开水250ml,调成糊状服食。

每料服4个月,每年1料。

【按语】方中杏仁止咳平喘;核桃仁有补肾助阳、补肺敛肺之效;生山药补脾益胃,养肺固肾;面粉味甘、性凉,无毒,补中,益气;醋有滋养阴液,消食健胃之效,食盐有固肾之作用。合用则益肾纳气,平喘止咳。

【用料】大蒜头10个,嫩牛肉150克。

【制作】将大蒜切成薄片,牛肉切片,按炒菜常规,炒熟即成。

【功效】 解毒杀菌,祛痰止咳。

【主治】虚寒型慢性气管炎咳嗽。

【食法】佐餐吃用,每日1 2次。

【按语】大蒜炒牛肉的功效主要是由大蒜的作用来完成。大蒜味辛可开宣肺气,牛肉五行属土补脾胃,有健运脾气化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蒜油可减轻高脂动物冠状动脉内斑块及病变程度;对高脂血症有明显降低作用,同时还有消炎、抗菌、抗肿瘤作用等。本方可用于虚寒型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通过改善心肌功能,从而达到平喘镇咳作用。

【用料】黑木耳5克,铁棍山药50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

【制法]将黑木耳放入温水中泡发,洗净撕成瓣状,把铁棍山药去皮切段,和粳米、大枣洗净,同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开,转文火炖熟。至黑木耳熟烂、粳米成粥即可。

【功效】 滋阴润肺。

【主治】肺阴虚之咳嗽、咳血、气喘等症。

【食法】随餐服食。

【按语】木耳性平,味甘,为益气强壮 养生 之品;大枣甘温,补益脾胃,养血安神;

粳米有益气补中之功。合用冰糖,则益气补中,养阴润肺。

【禁忌】脾虚肠滑者不宜食用。

【用料】海蜇皮120克,白萝卜60克,冰糖少许。

【制作】先将海蜇洗去盐味,白萝卜切成细丝;两者混合,加水600毫升,煎至300

毫升取汁,余下之海蜇、萝卜丝,拌入冰糖。

【功效】 祛痰止咳。

【主治】痰热型慢性支气管炎。

【食法】佐餐日饮汁2次。

【按语】海蜇咸寒,能清热化痰、软坚散郁。现代医学研究海蜇能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有扩张血管作用;白萝卜能消食宽中,行气通便。二者一方面通过改善心脏而止咳,另一方面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而改善肺的功能而止咳,从而达到使肺气宣肃功能正常。

【禁忌】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用料】苏子10克,粳米50~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将苏子捣成泥,与洗净的粳米、红糖同入砂锅内,加水煮至粥稠即成。

【功效】 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养胃润肠。

【主治】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所致的痰多气逆而咳喘,胸闷诸症。

还可用于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等症。

【食法】每日早晚温热服,3~5日为一疗程。

【按语】苏子能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通便,善治气郁不舒,及风寒客犯肺经,粳米甘平,可补益肺胃脾经之气津。

【用料】鲜百合50克,杏仁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杏仁去皮、尖,打碎,同鲜百合、粳米共煮为稀粥,加白糖适量温服。

【功效】 滋阴润肺,止咳平喘。

【主治】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痨嗽,肺炎、慢性气管炎。

【食法】每日早晚服用。

【按语】百合为甘寒滑利之品,清热泄降。杏仁降气平喘,润肺止咳,两药合用对肺热壅盛之喘咳效验。

【禁忌】风寒咳嗽及脾胃虚者不宜食用。


作者:余森豪,医学硕士,主治中医师,农工党员,出身中医世家,师承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80后实力经方专家,河南省中医药科普人才,京豫宛仲景国医百人专家团成员。擅长经方治疗多种内、妇、儿科疾病,膏方调理亚 健康 及多种疑难杂病。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大家 健康

101岁国医名师的独家养生秘方:蒸干枣、醋泡姜、饮三茶

在北京中医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101岁仍坚持出诊治病救人,是目前北京最年长的出诊大夫,也是首届 “国医大师” ,他就是路志正。

路志正出生于1920年,2008年被评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被评为 首届“国医大师”

从十几岁从医后,坚持出诊几十年,年过百岁仍眼不花、耳不背、行动自如。随诊的人都知道,路老看病思维缜密,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谈及 养生 之道,路老常说要养好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说法。人从出生后成长需要大量能量,几乎都要从饮食获得,而饮食必须由脾胃运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脾胃为 “气血生化之源” ,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

路老在 养生 时不离脾胃,他有几个坚持多年的习惯,非常简单、人人都能做,今天分享给大家。

一、三蒸大枣养脾胃

路老每天坚持吃三颗蒸枣,已经吃了好几十年。

关于吃大枣补不补血,有许多争论,但在中医看来大枣确实有补气血的功效。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健全时,才能把摄入的食物转化成人体所需的气、血、津、精等精微物质。

大枣是食物的一种,《神农本草经》记载大枣 “安中养脾,助十二经.. . 和百药” ,是指枣可和解百药毒,能通行全身十二经,有为补脾益气(重在补脾)功效。

对比其他的食物,大枣不仅可以提供营养物质,还能从不同角度促进气血生化,帮助脾胃解决“开源”问题,效果自然显著。

大枣有很多种吃法,单从补气血来说,生吃、煮粥、煲汤都不如干蒸着吃。这也是路老的独家秘方,他发现利用中医“炮制学”原理蒸出的枣,不仅绵软甘甜,而且养护脾胃效果最好。

干蒸大枣首先选肉厚、质实、色泽鲜艳的干枣,无需浸泡,洗去杂质后隔水蒸。

蒸枣讲究火候,三蒸最好。先用中强火蒸20分钟,放阴凉处3-4小时;再蒸20分钟,水沸腾后转小火;每次吃时,用小火再蒸一次,剥去外皮和内核即可食用。

这样加工后的大枣有健脾养血、补血的功效,每天吃三颗,可以促进胃肠吸收,帮助脾胃功能慢慢恢复,气血不足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大枣,如果脾胃虚弱且湿气重,有腹胀、舌苔腻、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都要少吃。

那这类人该怎么办呢?可以看看路老的其他 养生 法。

二、 不撤 姜食护 健康

路老的另一 养生 之道是“吃姜”,每天进食都会吃两三片生姜,已经坚持吃了40多年。

你可别小瞧了这几片生姜,路老90多岁体检时发现心脏功能和40多岁的人差不多,血管弹性跟四五十岁 健康 男性一样,其他数值也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其实最先提出 “不撤姜食” 的人是孔子。在那个物质水平落后、战乱频繁的年代,孔子活了73岁,这与他食用生姜离不开关系。路老十分推崇这一观点,认为生姜是调养脾胃、 养生 防病的必备佳品。

民间也有许多关于吃姜的好处,比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 ,夏天那么热,为什么还要吃姜呢?

我们都知道,春夏养阳,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免疫力机制。阳气就好比太阳,人体每遇到不适时,就像是碰到阴冷潮湿的天气,太阳一出来,各种疾病细菌就不易滋生了。因此有“ 阳气越充足人就越强壮” 的说法。

阳气在春天生发,在夏季达到最旺,每年春夏最重要的事就是储备和养护阳气,是一年的 健康 之本。而养阳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吃姜。

现代研究发现,生姜含有的姜辣素,有健胃、助消化作用。姜还能加快人体代谢、通经络,在气候变冷时可预防感冒、通阳御寒。对于虚寒性胃炎、肠炎,经常吃姜还能改善恶心、呕吐等不适。

对于受不了生姜辛辣味道的,可以试试 醋泡姜 ,又名 还魂汤 ,有养胃、防慢性病、提升阳气的功效,路老每天吃的就是醋泡姜。

醋泡姜的做法很简单,把生姜洗净晾干切片,注意不要切得太厚,尽量均匀;然后放到瓶子里,加入米醋或香醋,瓶子一定要干净,醋要没过姜片;密封后放入冰箱冷藏室,一周后可食用。

用醋泡过的生姜,借助醋的收敛功效,能把生姜的发散发挥到极致。另外生姜与醋融合,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的人也可以食用。

醋泡姜最好早上食用,有 “早上吃姜似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 的俗语。这是因为早上正是阳气回升时,此时食用生姜,可以帮助人体阳气生发。

生姜也不要吃太多,每天早晨吃两三片即可,吃太多则可能导致胃热。老年人如果有咳泡沫的白痰,可以吃生姜,但是痰黄或干咳无痰的,就不要吃了。

三、日饮三茶调脾胃

路老每天都要喝三杯茶,但根据时间不同,选的茶也不同。

早上路老选的是绿茶,一日之计在于晨,上午阳气上升,是人体功能最旺盛的时候。绿茶又被称为未发酵茶,其中茶多酚、叶绿素、咖啡因含量高,属茶中之阳。

早上喝绿茶,有助于阳气升发,使心神俱旺。还能养护心气,运化水谷精微于全身,保持精力旺盛,即所谓提神醒脑。

下午路老会喝乌龙茶。午后阳气渐弱阴气渐升,脾胃功能较上午有所减弱,如果人们在午餐吃了油腻食物,还会妨碍脾胃的运作。乌龙茶正有健脾消食、助消化的功效。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属于半发酵茶,《本草拾遗》记载 “去人脂,久食令人瘦” 。现代研究发现,乌龙茶的主要成分是单宁酸,能够刺激胰脏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减少糖类和脂肪的吸收。因此下午喝乌龙茶,有健脾消食、促进运化、减脂降糖的作用。

路老晚上喝茶会选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的普洱茶,普洱茶甘滑醇厚,进入人体后附着在胃表层形成保护膜,有护胃、养胃、助眠的作用。

中医认为夜晚阴强阳弱,阳气趋于里,气机下降,饮食更要注意。普洱茶的咖啡因多年陈放发酵后作用渐弱,喝后不会兴奋,还有补气固精作用,可改善“胃不和则卧不安”。

路老还特别提醒,不爱喝茶的人可以喝白水,喝茶一定不要浓(浓茶中有大量的鞣酸,对大便有收敛作用,尤其不适合老年人喝),等泡了几次没有香味就要换。

大道至简,看了很多名中医的 养生 之道,会发现他们的方式都很简单,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的,关键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也许, 养生 之道并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是我们所思所想,从现在开始动起来吧。

国医大师养生保健方:常喝二黄参杞养生茶,更年期综合症将远离你

很多女性四五十岁开始进入更年期,更年期特别难熬,常有失眠、汗多、脾气暴躁、不明原因的发热、胸闷、心慌、头痛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女性更年期问题比较严重,却不肯好好调理,对这样的人,想把她治好,真不容易。

比如说浙江一所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更年期的反应非常严重,说自己看了很多名医,效果一直不是太好,而且在我这调理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虽然我不能保证把所有的病人都能治好,但以我的医术,治疗她按说不会完全没有功效。

后来追访时我才知道,她是非常热衷科研的人,而且经常四处开会。对于大夫开的药,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也不存在主观故意,只是她工作忙起来,饭都会忘了吃,更别提吃药了,所以一直以来治疗效果都不大好。

对于这样的病人,我尽量苦口婆心地劝,并且尽量给病人找最适合的办法,于是给她开了一些中成药,自己也配了一些药丸给她。不过偶尔通电话,问她现在情况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她都实诚地回答,说自己忘了。后来我也无可奈何了。

谁知有一次我去浙江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由于一些巧合,在饭桌上和她遇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向我问好。

当时的她看起来红光满面,气色非常好,一点病容或者疲劳的迹象都没有。走近了我给她把了脉,脉相平和,显然身体状态非常好。

我很好奇,像她这样从来不按时吃药的人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好转,让她赶紧告诉我原因。

她告诉我,她这个人只对科研专注,别的事都往后放,对吃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过,她由于经常口干,所以水壶不离手。后来她的爱人就给她天天泡一种茶,每天用小保温壶带1500毫升都能喝完,喝了大半年,现在所有更年期的问题都没有了,而且觉得身体好多了。

问过丈夫后,她把方子发给我:黄芪8克,黄精10克,枸杞5克,西洋参8克。

这个方子我很熟悉,是国医大师李济仁的 养生 保健方,当时我们还谈论过,这个方子气血双补,脾肾同调,配伍得非常好,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它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的效果这么好。

这个方子里黄芪是补气的药,而剩下的黄精、枸杞子、西洋参都是补肾养气的药,枸杞子、西洋参,我都介绍过了,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黄精。

黄精味甘,性平,又名老虎姜,它的样子有点像姜,黄白色、半透明,味道微甜且粘牙,归脾、肺、肾经,可补中益气,滋肾润肺,除风湿,安五脏,常用于身体虚弱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

黄精非常适合身体虚脱、倦怠还有食欲不振和肾虚的人服用,比如说气虚的人经常有乏力感,用黄精、枸杞子和冰糖熬成膏,泡水喝就能改善。患糖尿病的人,常喝黄精泡的水有预防并发症的作用。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用三七粉加等量黄精,每日空腹服用5克,可以起到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气郁非常厉害的人不要用黄精,黄精有封藏的作用,可能会加重气郁。

滋补药容易阴气瘀滞,而黄精补气养阴而且基本不会造成壅滞。黄精比熟地清透,不滋腻,比麦冬柔和,不会太凉,所以,在身体没有明显淤结的时候,用黄精补气滋阴再好不过了。黄精比较滋补,不过发挥作用的过程比较缓慢,适合长期服用,由于其滋补性较重,不太适合咳嗽痰多和手脚冰凉、常拉肚子的人长期服用,避免加重病情。

二黄参杞 养生 茶

原料:

黄精10克,黄芪8克,枸杞5克,西洋参8克。

做法:

上述药物加入2000毫升的水中煮30分钟,

然后盛入保温杯里,

1日内喝完,每日1次,

最后将药材嚼食。

原理:

本草从新》中记载黄精“平补气血而润”,《四川中药志》中记载黄精“补肾润肺,益气滋阴,治产后气血衰弱。”这个茶中除了黄精补肾气、养肾阴,黄芪补气、养阴,枸杞子滋阴、养肝明目,西洋参滋阴润燥,此茶非常适合有更年期综合征、体虚乏力、产后气虚衰弱的人饮用,不适合严重气郁和咳嗽痰多的人饮用。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胸痹经验

胸痹系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纵观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的论述,认识不一,病机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可归纳为“本虚标实”四字。

本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四者。《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汉代张仲景则认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至宋代,《圣济总录》首次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后世医家亦有从“虚”“实”分论者。

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指出,胸痹的治法可概括为“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云:“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又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此指血府逐瘀汤)一副,病立止。”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颜正华教授临证治疗胸痹善用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瓜蒌薤白白酒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原方组成:瓜蒌实1枚(捣),薤白半升,白酒7升。方中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白酒通阳,可助药势,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诸症可解。

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若痰涎壅盛者加半夏,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出现痞满胸闷,喘息咳唾者,加枳实、厚朴、桂枝,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现代研究表明,瓜蒌薤白白酒汤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治疗胸痹心痛病证时,瓜蒌和薤白的药理作用有差异,两药合用主要表现为瓜蒌的作用;但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等方面,两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颜正华教授用之是考虑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若纳呆、腹满者,则佐以陈皮、枳壳等行气和胃之品;若痛如针刺,舌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者,可酌情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降香等;若痰浊痹阻心络而致痞满胸闷者,可配伍开窍宽胸化痰之品,如郁金、石菖蒲、半夏等;若心痛夹虚者,则在活血化痰通络的基础上,加入补益心神、振奋心阳药,如生黄芪、甘草、桂枝等。

分型论治

在此基础上,颜正华教授亦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胸痹。

瘀血阻滞证

瘀血阻滞证以心胸刺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青紫,苔薄,脉弦涩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气机阻滞证

气机阻滞证以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善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为主症。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赤芍、香附、苏梗、陈皮、川芎等。

痰湿阻络证

痰湿阻络证以胸闷重而痛缓,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白滑,脉滑为主症。治以豁痰除痹。常用方剂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阻心脉证

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气阴双亏证

气阴双亏证以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痛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主症。治以益气养阴。常用方剂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等。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痛甚,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为主症。治以温阳补肾,振奋心阳。常用方剂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炙甘草等。

医案举隅

葛某,男,58岁。初诊:2009年12月6日。诉胸闷痛憋气1年。

现病史: 胸闷痛憋气1年,半个月前因心悸、头晕入院治疗,治疗后出院。刻下胸闷痛,乏力,汗出,颈项不适,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腻,脉弦滑。心电图、血脂均正常。

辨证: 脾气不足,痰瘀阻络。

治法: 补脾益气,活血化痰。

处方: 生黄芪1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 2009年12月21日。患者诉,胸憋闷减轻。刻下症见心慌乏力,口干咽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少津,脉弦滑。

处方: 生黄芪25g,全瓜蒌15g,薤白10g,党参12g,五味子5g,丹参30g,红花10g,降香5g,茯苓30g,生葛根30g,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三七粉(冲)2g。7剂,水煎服。服7剂,诸症尽释。

按语: 本案患者乏力汗出,系气虚不固,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凝血瘀,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化痰治其标。方中生黄芪、党参、茯苓补气健脾,并固表止汗;全瓜蒌、薤白化痰散结,行气宽胸,为治胸闷憋气之要药;红花、丹参、降香行气活血化瘀,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五味子收敛止汗,以增强黄芪固表止汗之力;生葛根解肌,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缓解颈项不适。诸药合用,标本兼顾,证症结合,收效良好。二诊胸憋闷减轻、口干咽干、苔薄少津,为津伤之象,前方加南北沙参、麦冬滋阴润燥;另加三七活血止痛,改善血瘀,继服7剂,诸症尽释。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11月13日第五版,摘自《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

治“心”病,国医大师周仲瑛总结11法

我导读

中医理论有“心藏神,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一说。在临床上,心的病变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为心不藏神,表现为精神神志的病变;一是不能主持血脉的正常运行,发生气血循环障碍的病变。由于心是五脏六腑之主,所以一旦产生了心病,一定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故此,心病治法较为复杂。中医临床大家周仲瑛在六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中,为学生总结了治心病的11法,清晰明了,一起来学习吧——

01 益气养血法

用于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血不养心,气血交亏,病在心脾。心慌,气短,怔忡,失眠,多梦,胸部憋闷,自汗,面色白,舌质淡,脉细弱。适用于一般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
常用方:养心汤、归脾汤。常用药:黄芪、党参、人参、炙甘草、白术、茯苓、莲子、当归、丹参、熟地黄、龙眼肉、鸡血藤等。气血运行不畅,胸闷心痛,舌质有紫瘀者,酌加川芎、红花,活血通脉;动则微喘,心肾气虚者,加紫石英、五味子,兼纳肾气。

02 温补心阳法

用于心阳虚证。气虚及阳,心阳衰弱,甚则心阳欲脱。除心气不足的证候外,常具有形寒、怕冷,面、足轻度浮肿,舌质淡紫而润。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舌质发绀,喘息,甚则神志不清,脉微细欲绝,此为心阳欲脱之危重证候。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者。

常用方:参附汤、四逆汤。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党参、黄芪、炙甘草等。若见心阳欲脱,急用大剂量人参、附子回阳救逆,并配伍龙骨、牡蛎、山萸肉固脱;兼有舌红、烦躁等阴伤现象,酌配麦冬、五味子救阴扶阳。

03 养血宁心法

用于心血虚证。血液亏虚,心失濡养。表现为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可见于某些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

常用方:黑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玉竹、制黄精、麦冬、丹参、龙眼肉等。心悸、失眠甚者,配伍酸枣仁、柏子仁、朱茯神养心宁神。

04 滋养心阴法

用于心阴虚证。心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扰。心悸虚烦,失眠,面赤升火,颧红,口干,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心脏病等。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常用药: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玉竹等。阴虚火旺,配黄连、山栀清心泻火;兼肾阴亏虚,酌加制首乌、枸杞、龟甲、鳖甲之类。

05 活血通脉法

用于心脉痹阻证。心血瘀阻,心脉不通。惊悸,怔忡,心痛,面、唇发绀,舌有紫斑、紫点。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郁金、鬼箭羽、丹参、枳壳、沉香、檀香、香附等。夹有痰浊者,配合通阳泄浊法。

06 清心泻火法

用于心火亢盛证。心火炽盛,上扰心神。心悸,躁烦,失眠,口舌糜烂,舌红绛,苔黄,脉数等症。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舌炎等。

常用方: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常用药:黄连、山栀、莲子心、竹叶心、木通等。心悸甚,加珍珠母、生龙齿镇心安神;火郁伤阴,配伍滋养心阴法;火盛灼津成痰,配以化痰宁心之品。

07 豁痰开窍法

用于痰蒙心神证。神呆,乱言,昏厥,神志不清。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血管意外等。

常用方:温胆汤。常用药:竹沥半夏、陈胆星、茯苓、陈皮、天竺黄、远志、菖蒲、矾郁金等。痰热内盛,便秘,加青礞石、大黄清下痰火;痰迷窍闭,加服苏合香丸。

08 通阳泄浊法

用于痰浊痹阻证。痰浊痹阻胸阳,心脉失畅。胸痹,心痛,当胸闷痛,舌苔浊腻。可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常用方: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常用药:瓜蒌、薤白、制半夏、石菖蒲、远志、广郁金等。兼有气滞,加厚朴、枳壳、沉香;兼有血瘀,配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寒邪内盛,加细辛、附子、桂枝。

09 化饮(利水)宁心法

用于水饮凌心证。惊悸,怔忡,水饮泛溢肌肤,形成水肿。可见于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常用方:苓桂术甘汤。常用药:桂枝、茯苓、白术、甘草、半夏、干姜等。水肿尿少,配附子、黄芪、党参、防己、泽泻、川椒目,温阳益气利水。水饮祛除后,当用温补心阳、健脾益肾、活血通脉法,从本调治。

010 清心开窍法

用于多种温热病邪入心包阶段之神识昏迷。多见于急性发热病、急性化脓性疾病、败血症等有严重中毒症状者。

常用方:万氏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常用药:黄连、栀子、连翘心、玄参、丹参、朱莲心、大青叶等。

011

镇心宁神法

用于心神不宁证。惊悸、失眠等症。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心律不齐、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常用方: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常用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磁石、龙齿、牡蛎、珍珠母、紫石英等。另取朱砂、琥珀研成粉剂调服。同时还当根据证候的虚实和具体情况,参用以上各法。

中医泰斗周仲瑛的教学心得

《中医内科汇讲》以五脏病证概要为纲,汇多学科理论及临床实用知识,撰写而成,分肺系病证概要、心系病证概要、脾系病证概要、肝系病证概要、肾系病证概要五章。每章之中只对常见中医病证进行举例,而不必面面俱到。本书既试图把前期课程所学理论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又避免既往教材各章节许多共性知识点的多次重复;而对一些重要的个性知识点则需要在教材、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如强调整体观、审证求机、活化辨证等特色思维在教材编写中充分体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国医方舟治疗癌症怎么样

国医方舟治疗癌症有一定效果。山东国医方舟研究中心在治疗各种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

国医睡方效果真的那么好吗?我失眠很严重,想买来试试。希望大家给给建议。

我失眠的时候也是用的这个,效果不错,最主要的是我没有发现副作用,它不是速效的,听销售员说,速效的含安定对身体有负作用,使用时间长了会伤身体,还会有依赖性,我就买了一疗程的,他起到一个五脏通调,辅助睡眠的功效,我失眠有半年的时间了,用后明显有好转,后来我又买了一个疗程的,现在我不用靠任何药物来维持睡眠了,它果然没有依赖性,我建议你快试试吧,效果真的很好,我就是一个活例子!

国医大师肖少卿:常用配穴主治方49类,涵盖100多种病症经验配穴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相信很多灸友日常艾灸中最困惑的就是关于配穴的问题, 什么病灸什么穴位? 当然,最好还是需要专业中医师详细辩证以后,方能给予有效合理的配穴方案。

前几日,朋友赠我一本国医大师肖少卿的绝版针灸医书,其中有一些关于关于证候常用配穴记载,整理分享给各位灸友参考,国医大师之经验配穴,效果毋庸置疑,不妨一试。

1、发汗

穴位:合谷、复溜、大杼。

主治:外感发热无汗。

2、止汗

穴位:阴郄、后溪、合谷。

主治:盗汗、自汗。

3、止呕

穴位: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中魁、膻中、劳宫。

主治:呕吐、噎膈、反胃。

4、催吐

穴位:内关、中脘。

主治:食积、恶心欲吐。

凡伤食等症引起恶心欲吐者,针刺内关,强泻中脘穴,可以因势利导,促其呕吐。

5、通便

穴位: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大敦。
主治:便秘、大便不通。

6、止泻

穴位: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四隅(梁门、大巨)、十字灸(即水分、神阙、气海、天枢)。

主治:大便泄泻、包括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7、消食

穴位: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

主治:消化不良、食滞。

8、消散

穴位:天井、少海、肘尖、百劳、阿是穴。

主治:瘰疬。

穴位:合谷、少商、阙上。照海。

主治:乳蛾。

9、和解

穴位:陶道、间使、外关、后溪。

主治:疟疾、寒热往来。

10、清热

穴位:大椎、合谷、曲池、陶道、陷谷、内庭。

主治一切热病,包括外感、疟疾。

11、温中回阳

穴位:灸气海、关元、神阙(隔盐灸)、针灸足三里、内关、百会。

主治: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如中风脱症等。

12、补气

穴位: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

主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症,如胃下垂等。

13、补血

穴位: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

主治:血虚、失血、崩漏等症。

14、壮阳

穴位:命门、肾俞、精宫、关元、气海、关元俞。

主治:阳痿、遗精、滑精。

15、止咳

穴位:列缺、太渊、尺泽、肺俞。

主治:咳嗽、胸闷。

16、定喘

穴位:列缺、四缝、定喘、喘息、膻中。

主治:哮喘。

17、袪痰

穴位: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

主治:胸脘胀闷、痰多。

18、理气

穴位:膻中、内关、气海、膈俞。

主治:胸闷气逆、肠鸣、气滞等症。

19、醒脑

穴位:人中、百会、十宣、十二井。

主治:高热昏迷。

20、镇静

穴位:百会、定神、四神聪、腰奇、间使、后溪、丰隆、涌
泉。

主治:癫、狂症。

21、安神

穴位: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

主治:失眠、健忘、心悸、,梦纭。

22、镇痉

穴位:百会、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阳陵泉、承山、太冲、昆仑、筋缩。

主治: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23、开窍发音

穴位:哑门、廉泉、颊车、通里、天突。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

24、通脉

穴位: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足三里。

主治脉象微弱、无脉症、心力衰竭之症。

25、祛风

穴位:风池、风府、百会、曲池、昆仑。

主治:肝风、伤风、头痛等症。

26、利尿

穴位:中极、膀胱俞、三焦俞、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肾
俞。

主治:尿潴留,并治遗尿、小便失禁等。

27、止血

穴位:上星、血见愁(穴在上星与囟会之间)。

主治:鼻衄。

穴位:鱼际、尺泽。

主治:咳嗽唾血。

穴位:三阴交、太冲、隐白。

主治:崩漏。

穴位:承山、孔最、二白。

主治:痔疮出血。

一切出血之症须加膈俞。

28、散瘀

穴位:委中(刺血)。

主治急性腰扭伤。

穴位:足三里。

主治:胸中瘀血、乳痈。

穴位:大包、阳陵泉。

主治:胁肋扭伤。

穴位:中泉、大陵,

主治:腕关节扭伤。

穴位:肩井、曲池。

主治:肩臂扭伤。

穴位:膝眼、髋骨、阳陵泉。

主治:膝关节扭伤。

穴位:丘虚、昆仑。

主治:踝关节扭伤。

29、解毒

穴位:灵台、合谷、委中、百劳、患门。

主治一切疔疮初起。

30、生津止渴

穴位:金津玉液、海泉、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胃管下俞。

主治:消渴、口渴、咽干。

31、祛风舒筋

穴位: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颈臂;下肢取环跳、阳陵泉(或足三里)、绝骨。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症等。

32、升压

穴位:内关、患门。

主治:低血压、心力衰竭等症。

33、降压

穴位:血海、足三里,曲池透少海或太冲透涌泉。

主治:高血压。

34、通经

穴位: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

35、催产

穴位: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昆仑。

主治:滞产、胎盘滞留。

36、止痛

穴位:太阳、风池、印堂、合谷。

主治:头痛。

穴位:颊车、下关,合谷、内庭、

主治:牙痛。

穴位:少商、合谷、阙止、天突、照海。

主治:喉痛。

穴位:列缺、后溪、天柱、大椎、落枕、昆仑。

主治:项痛、落枕。

穴位:内关、郄门、膻中、丰隆。

主治:胸痛。

穴位:大陵、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主治心绞痛。

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庭、里内庭、公孙。

主治:胃痛。

穴位: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腹痛,伴有呕吐者加内关,泄泻者加天枢,阑尾炎者加阑尾穴、天枢,痛经者加地机、血海。

穴位:支沟、期门、日月、太冲、阳陵泉、丘虚。

主治:肋胁疼痛(肝胆诸疾)。

穴位:后溪、膈俞、命门、肾俞、委中、昆仑。

主治:腰背疼痛。

穴位:十七椎下、次髎、秩边。

主治:腰尻痛(骶髂关节痛)、腿痛、下肢瘫痪。

穴位:合谷、后溪、八邪。

主治:手指肿痛、麻木。

穴位: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

主治:肘关节痛。

穴位:阳溪、中泉、阳谷。

主治:腕关节痛。

穴位:肩髃、肩髎、臑俞、肩内陵、巨骨。

主治:肩关节痛。

穴位:膝眼、鹤顶、膝中、髋骨、阳陵泉、膝上土穴。

主治:膝关节痛。

穴位:环跳、承扶、环中、秩边、居髎。

主治: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

穴位:髀关、伏兔、四强、足三里、绝骨。

主治:下肢痿痹、瘫痪。

穴位:解溪、昆仑、商丘、丘虚。

主治:踝关节痛。

穴位:太冲、足临泣、八风、气端。

主治:足趾肿痛、麻木。

37、通乳

穴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主治:产后乳汁少。

38、抗痨

穴位:中府、肺俞、膏肓、魄户、百劳、结核穴、足三里、四
花、患门、大椎。

主治:痨病(肺结核)。

39、消炎

穴位:少商、合谷、天突。

主治:扁桃体炎、咽炎、喉炎。

穴位: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丘虚。

主治:急性中耳炎。
穴位:上巨虚、足三里、阑尾穴、天枢、曲池。

主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风市、足三里、膝眼、肾俞、腰阳关、腰眼诸穴。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40、抗疟

穴位:大椎、陶道、崇骨、至阳、间使、后溪、肝俞、胆俞、复溜、合谷、足三里。

主治:疟疾。

41、祛黄

穴位:至阳、腕骨、阳纲、胆俞、日月、阳陵泉、后溪、阴陵泉、脾俞、劳宫、涌泉、中脘、三阴交。

主治:黄疸。

42、提宫

穴位:提托穴、子宫穴、会阴(均用针法)、气海、百会(均用灸法)。

主治:子宫脱垂。

43、熄风

穴位:百会、风池、三阴交、,太冲、印堂、

主治:头晕目眩(肝风上扰)、小儿惊风。

44、复聪

穴位:听会、翳风、听宫、中渚、金门、聋中、肾俞。

主治:耳鸣、耳聋。

45、提睑

穴位:上明、攒竹、鱼腰、阳白、合谷、陷谷。

主治:眼睑下垂。

46、通窍

穴位:迎香、上星、通天、合谷、鼻通。

主治:鼻塞不通、鼻渊。

47、提胃

穴位:提胃三点(水突、滑肉门透梁门)、气海、足三里。

主治:胃下垂。

48、提肛

穴位:百会、长强、承山、气海。

主治:脱肛。

49、固脱

穴位:素髎、内关、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足三里。
主治:脱证(虚脱、休克)。
以上 49 种针灸治法处方,根据临床辨证施治。

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相互配合运用,可起相辅相成的效果。

国医大师董建华脾胃病治疗经验

董建华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在论治脾胃病、温热病、妇儿等专科疾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颇高的学术造诣,为医界同道所推崇。学习和继承董老论治脾胃病经验,有利于后学者感悟其在辩证和处方方面灵活精妙的大医风采、启发中医临床思维和提高学术水平等。

1通降论

董老认为东垣论脾胃成病,多由内伤所致;内伤不足而偏用补益之法,故创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董老论治脾胃病,则善从胃之和降的生理特点入手。阳腑胃病以通降治法为主,久病及脾或素体脾虚,则脾胃同调而复中焦升降之职。

胃气之所以表现出“和降”的生理特点,与胃腑阳气阴液相互调和密切相关,即胃腑阳气的温煦、推动与阴液的濡润配合得当,饮食入胃才得以腐熟、润降。叶天士亦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然而胃之和降,与脾之运化升清、肝之疏泄升发、胆汁胆火之通降、肺之宣发肃降、大小肠之传化下行等其他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通降之性,饮食水谷才能下传至小肠以分清别浊。胃喜通降而恶壅滞,病则胃失和降,出入废则气机郁滞,故治疗上董老强调以通降为要。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散其郁滞,以承胃腑通降下行之性,使气机调畅。胃腑实者,宜祛邪导滞,和胃通降;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和胃通降。

董老临床运用通降法治疗脾胃病时,将其概括为十法: 即理气通降、化瘀通降、通腑泄热、散寒通降、平肝降逆、导滞降胃、升清降浊、辛开苦降、辛甘通阳、滋阴通降 。由此可见董老论治脾胃病时,着重于“通”,补法亦常寓于“通”中。

2气血论

董老总结脾胃生理特点,认为中焦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与人体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焦脾胃的络脉系统较其他脏腑更为丰富,除所属同名经脉分支的络脉外,尚有“脾之大络”与“胃之大络”;脾胃络脉除了营养脾胃本身,又输注气血津液于经脉以灌四旁。因此,脾胃功能直接影响气血和其他脏腑功能的盛衰。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若胃腑受邪,胃气壅滞,肝胆疏泄受阻,土壅木郁而出现肝胃气滞,甚则肝胃气逆。气滞日久,血行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血瘀为患。

胃中气滞血瘀何以为辨,从疼痛性质看,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者属气滞,痛如刺如割者属瘀血;从疼痛部位而言,若痛处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包块者为血瘀;从病程分析,初病在经属气滞,久病不愈属血瘀。胃病日久,气滞血瘀互为因果。

董老治疗胃腑气分之病,常采用理气通降、泄热通腑、疏肝和胃、通降胆胃等调气之法;而治疗久病入络者,大致归纳以下六法:即 和胃理气化瘀、温经散寒化瘀、清热凉血化瘀、疏肝理脾化瘀、健脾益气化瘀、养阴益胃化瘀。

董老论治脾胃病中瘀血证的常用药对有: 金铃子、元胡;刺猬皮、九香虫;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丹参、沙参等。

3湿热论

董老指出早在《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致病因素,历代医家对湿热病因病机学说均有发挥,论述最详的则为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湿热致病之邪多与时令气候密切相关,长夏初秋,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中生热,人处于气交之中,体弱者易着而成病。董老认为湿热外邪虽是重要的发病外因,但非决定因素,发病与否关键在于脾胃功能的强弱。若脾胃内伤,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虽未发病,却已潜藏发病之机,一旦与外界湿热之邪相感,便会“同气相求”“内外相引”而发病。薛生白明确提出湿热主伤脾胃的理论,即脾胃为湿热病变的中心。

湿热中阻主要表现为胃脘痞闷甚疼痛,恶心欲吐,嘈杂吞酸,胸闷纳呆,口黏而腻,心烦口苦,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化湿热,调中和胃,方用董老连朴苓草汤加减: 黄连、厚朴、藿香、佩兰、茯苓、通草、陈皮等。

若湿重于热,用药应侧重苦温燥湿;若热重于湿,用药宜侧重清胃泄热;若湿热久羁,必耗气伤阴。故气虚者酌加扁豆、山药等健脾利湿,阴伤者可选芦根、石斛等益阴和胃。

董老指出热为阳邪,非苦寒不能清泄其热;湿为阴邪,非辛温不能宣通芳化其湿。故该方旨在苦寒与辛温并用、芳香与燥湿并施,辛开湿滞而苦泄热壅。前贤有欲清其热,应化其湿,欲化其湿,当宣通气机之说。临床应用此法,务必掌握清与化之分寸,只有清化合度,方能湿去热孤、热除湿化,病得速痊。

4标本论

董老论治脾胃病,多强调权衡标本缓急轻重的重要性,或先祛邪后补虚、或补泻兼施。胃病日久,由腑传脏,损及脾土,可有虚象表现;但不能只见其虚,忽略其实,或只重其本,不顾其标。

因此,对脾胃病虚证的论治不仅要针对病因,还要通过审察病证的标本,以定治法之先后逆从,这是辨治的重要环节。例如脾 虚气滞证,先用苏梗、香附、陈皮、香徐皮、佛手等理气通降,虚证明显加用党参、白术、炙甘草等顾本。

董老认为“久病必虚”只 是前贤总结的一 般 经验,而临床实践中“久病未必全虚”也不少见。如久病由气入络,可为瘀血实证;久病及脾,运化失司,水湿不化或复加情志、饮食所伤,往往又兼气滞、痰湿、食滞等,形成虚实夹杂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