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虞国,春秋时期,虢国,虞国在哪??,以及虞朝为什么没并入历史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虞囯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虞国(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也称北虞,公爵,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
周康王时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从而建立虞国。[1]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荀息“假道伐虢”的计策,灭亡了虞国。
中文名
虞国
简称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虞(今山西平陆县北)

春秋时期,虢国,虞国在哪?

春秋时期,虢国在在今三门峡市区、陕县一带;虞国,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左传·僖公二年》)

古代虞国分为现在哪些地方,懂得请进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
一在南方,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
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
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春秋时期,虢国,虞国在哪?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地跨黄河两岸,河北称为北虢,河南称为南虢,实为一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虞国北城墙遗址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  一是在南方,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  另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

请问虞国是现在的哪里?现在德平陆县(山西省运城市)和虞城(河南省商丘市)?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两个虞国?

山西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历史故事就是假道灭虢,也是唇亡齿寒的典故来源。
商丘虞城也称为虞国也是有历史根据的,是尧舜禹中的舜把儿子商均封于此,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氏,后来史书也称为古虞国,但到了周朝已经不存在了。

古代有没有皇帝傅说这个人

  古代没有皇帝傅说这个人,但傅说做过丞相官职。
  傅说(fù yuè),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生卒不详,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典籍记载傅说本为胥靡(囚犯),本无姓,名说,在傅岩(一作傅险)筑城。武丁求贤臣良佐,梦得圣人,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形,派人寻找,最终在傅岩找到傅说,举以为相,国乃大治,遂以傅岩为姓。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广韵》等书认为傅说是傅氏的始祖。

假虞灭虢是什么意思?

假虞灭虢意思: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假虞灭虢,是东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典故。

虢国和虞国,是姬姓诸侯,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周武王的叔父,都是周武王最倚重的诸侯。

虢国初封在关中西部,负责看守西周关中西大门,而虞国在关中东部,负责看守关中东大门,西周初期这两国位置极为重要。

扩展资料:

虞国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四周,据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记载:该城为春秋时晋献公所灭的古虞国都城。

晋献公

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

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献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虞灭虢

利民镇的乡镇历史

据史料记载,舜之子商均封于此,建立古虞国,建都纶城(今利民镇)。后到夏禹第六代,奸臣篡位,少康避难到有虞氏(即虞国),隐姓埋名改称杜康。他先后做了牧正(管畜牧的小官)、庖正(官膳食的小官),并发明了簸箕、扫帚和秫酒,被后人尊称为“造酒的鼻祖”。后来,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带领兵马杀了篡臣,恢复了夏朝统治,成为“中兴”的明主。秦统一六国后,这里被编为虞县,归属砀郡。虞县之名,由此开始。此后,这里为历代县府所在地。西临空桐、梦渚两泽,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虞国故城被黄河水淹没。  现在的利民镇老城是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的县城,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面积约2平方公里。初筑土城,墙高5米,设4门,东曰“宾阳”,南曰“薰风”,北曰“拱辰”,西曰“望汴”,4门都建有高大的城门楼。嘉靖十年(1531年),县治迁于此。崇祯八年(1635年),范良彦、杨春育捐资将土墙改筑砖墙;明清两代,又对城墙多次修缮。  护城河外有护城堤,周长5公里,堤高约7米,堤上原有鲁班庙、火神庙、玉皇庙、三教堂、山西会馆等建筑。4关堤口有土城门,门外有石牌坛。城东南隅有总排水沟,名水门阁。老城环城有护城河,面积1.2平方公里,深4米左右。河内高处原有地藏庵、观音阁、泰山庙、歇马亭等建筑。城内中间为大隅首,有4条大街及书院胡同、道院胡同、陈胡同等小巷。城内有旧式楼房70多座,还有9阁10牌坊。新中国成立后,城墙、城门逐渐被拆除,邮编:47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