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绾青丝」消息,近日,河南坠子演唱,河南坠子八子英雄传共几集?引发热议,河南坠子唱段大全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河南坠子大全

1、《偷石榴(河南坠子)》是一首由谱曲杨庆林(整理),传统曲目填词,徐寅哲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老家河南》中,2018-05-26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1首歌曲。

2、《胡中花(河南坠子)》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群星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热门华语41》中,2013-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29首歌曲。

3、《河南坠子:穆桂英指路(河南坠子器乐演奏)》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瑞鸣唱片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小曲儿》中,由瑞鸣音乐公司发行于2009-09-08,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4、《老来难 (河南坠子版)》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郭永章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老来难 (河南坠子版)》中,发行于2018-05-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5、《十大劝 (河南坠子版)》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郭永章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大劝 (河南坠子版)》中,发行于2018-05-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6、《河南坠子-王三姐拜寿全集》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填词,胡中花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王三姐拜寿全集》中,发行于2018-10-02,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河南坠子有哪些名家-河南坠子的各地名家

河南坠子有哪些名家-关于河南坠子的各地名家

  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河南坠子的各地名家知识,快来看看吧!

   天津

  天津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在天津曲艺史上,以“坠子皇后”乔清秀为代表的河南坠子,是由外地来津经改革后成为津门流传的曲种之一。

  1929年,乔清秀、乔利元夫妇应邀入天津北海楼等演出。乔清秀在演出中看到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与以往演唱地区的观众有很大区别,就与乔利元、琴师康元林等人一起对河南坠子的内容、音乐、语言进行改革。为了吸引天津观众,他们不仅移植了大量在天津流行的曲目,还对已有曲目进行改词,增加天津地方色彩。在演唱中灵活运用京音、津音与河南乡音,加强与观众的交流。唱片公司还为她发行了近20张唱片,使乔派坠子风行大江南北。

  1935年,乔清秀在电台演播,被誉为坠子皇后、坠子女王、坠子大王,曲艺观众“满城争说乔清秀”。乔清秀的成功吸引了大批河南坠子艺人纷纷到津,其中不乏已在河南、河北享有名气者。

  在天津,继承乔派艺术,独具特色,大胆创新,设计出富有新意的坠子唱腔的是天津曲校的教师曹元珠。

  1931年8月,曹元珠出生于河北大名县,河南坠子名家,她全面继承了三大流派董、乔、程的腔体特点,并掌握借鉴其他流派的特点,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表演、创腔、教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经常演出的曲目有《三堂会审》、《王二姐思夫》、《苏三起解》、《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蓝桥会》、《吕蒙正赶斋》、《宝钗扑蝶》、《独占花魁》、《韩湘子上寿》、《白猿偷桃》、《游湖借伞》等唱段。

   河南

  河南坠子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河南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河南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艾宝莲等。民国初年,又有孙民德、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林、高治安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

  在河南坠子的演唱者中,河南本土的名家很多,其中赵铮和刘宗琴同为大师级人物,但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赵铮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革命”结束后,她办起了曲艺班。1982年,第一届曲艺班收了39人,这也是“大革命”之后全国第一个曲艺班。之后又办了两届。

  1932年,在老坟岗的西一街、西二街、西太康路附近出现了聚仙茶馆、一品香茶馆、老贾茶馆等3个最早的茶馆,茶馆卖茶,艺人卖唱,各挣各的钱。1934年,形成了老坟岗下崖市场,先后出现了5个说书棚,在这儿卖唱的艺人有2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李元春、于忠霞、汪国宝、王连堂、马素芳、范明显和赵发林。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三人中,刘明枝细腻,刘桂枝妩媚,刘宗琴豪放,她们常搭伙同棚献艺,被人称为“郑州三刘”。

  刘宗琴是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

  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东

  河南坠子流入山东很早,但它在山东迅速发展并扩大影响,与乔清秀关联很大。乔清秀于1926年和1937年,两次到山东济南演出,十分轰动,受其影响,山东大鼓演员纷纷改唱坠子书。如济宁著名的山东梨花大鼓徐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徐玉兰、徐玉霞等名家;郭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郭文秋、郭文玉等名家;巨野谭教壮的谭家班改唱坠子书后出现了谭金芳、谭金秋等名家;嘉祥申家班改唱坠子书,出现了申永印、申桂凤等知名艺人。

  在山东的河南坠子演员中,佼佼者当数徐玉兰。徐是山东济宁人,七八岁学唱河南坠子,13岁登台演出,她以坠子的旋律为母体,又广泛吸纳了越剧、黄梅戏、京剧、豫剧、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创造了徐派坠子。她的代表曲目是《宝玉哭黛玉》、《林冲发配》、《晴雯补裘》等,她既能演唱极为抒情的曲目,又能演唱气势恢弘的唱段,显示出她卓越的艺术才能。特别是经过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亲手指点的《林冲发配》,动作干净,气势恢弘,堪称一绝。

  郭文秋是和徐玉兰齐名的坠子演员,1958年郭文秋在北京参加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新曲目《送梳子》,以其清脆的嗓音,流畅的曲调,充满激情地歌唱商业战线送货上门的新风貌,发展了“乔派”坠子唱法,她不断创新,成为河南坠子在山东的代表人物。

  山东的河南坠子实际上大多数是以“乔派”坠子的音乐结构为框架,不用中州音韵,仍然保持着鲁西北方言(山东官话),演出乐器也有不同,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为河南坠子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流派。

  1952年以后,国家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外地许多河南坠子艺人先后来到甘肃,使甘肃成为河南坠子另一个比较活跃的地方。

   北京

  河南坠子在天津扬名立万的同时,有一部分坠子演员进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字儿、河南味儿”的河南坠子。20世纪30年代成书的《江湖丛谈》记载:“天桥的坠子,开荒的不是坤角,是个男角,这人满脸的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社会人士瞧他又拉又唱,可是听不出他唱什么,那时正是民国十二三年,社会上还没嚷穷哪,做艺的人挣钱亦容易,这个唱坠子的每天能挣两三元。”

  这个满脸麻子的人姓车,人称“车大x子”。他演唱用的是纯正的河南话,北京人听不懂,觉得有点土,但他有滋有味的自拉自唱,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于是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到北京,当时较早在北京出名的坠子演员是卢永爱、大老黑(名叫任永泰)两口子,两人对唱,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专会抓哏,善滑稽。

  随之成名的是姚俊英,她的演唱被称为“是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她当时演唱的曲目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等。

  1932年前后,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枝、程玉兰姑嫂以及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琴师王永安等先后进京献艺谋生,与姚俊英一起开创了河南坠子在北京的繁荣,演出场所也逐渐从天桥转向城内各处的杂耍园子,这是河南坠子演出总体水平在北京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结果。董、程二位在天津成名已久,北京的听众最喜欢听她们姑嫂两人的对唱,她们对唱的曲目有《蓝桥会》、《相府借粮》、《玉堂春》等。1936年到1938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两度进京,在西单游艺社短期演出。

  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李雪芳、马忠翠、李玉玲等坠子演员活跃在北京曲坛。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是姚俊英、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姚俊英当时的演出主要是与马玉萍唱对口坠子,深受北京听众喜爱。出生于河北大名的马玉萍嗓音甜美圆润,她因在唱腔上大胆出新、勇于改革而享名。

;

河南坠子八子英雄传共几集

共110集。根据查询河南坠子八子英雄传资料信息得知,河南坠子八子英雄传共110集。河南坠子《八子英雄传》演唱:袁瑞英。河南坠子书《八子英雄传》,要说还是大部书过瘾,小时候的回忆。

河南坠子大富大贵原唱

民间艺人胡银花演唱。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郭永章十大经典坠子

郭永章十大经典坠子:《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举埋儿》、《小八义》。

1、罗成算卦

此段是河南坠子大师郭永章演唱的名段之一,本段演奏风格俏丽,悲喜咸宜,通过两次改换板式,层次变化丰富,同时用腔松弛有度,铿锵有力,体现了郭氏的演唱风格。

2、吹牛

一首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歌,对热病风行、充满绝望的村里人来说,这似乎是他们的得意之歌,只要到开心时,就会放声《吹牛》。

3、拉荆笆

严有法和妻子卢氏生有一个儿子名叫严金娃。严有法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啦。卢氏嫌弃老婆婆,叫丈夫严有法去山上砍荆条来编荆笆(一种人拉的荆条席子)。

严有法把母亲拉到山坡上抛弃,儿子金娃放学回家后不见奶奶,就听邻居的话去山上找奶奶,把他的奶奶从山上拉回来。他把荆笆在院子里拉,告诉严有法和卢氏,将来我用荆笆把你俩全拉到山上去,最后严有法及卢氏悔改,接回老母亲。

4、老来难

语言通俗,描述细腻,道尽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万般苦痛,劝人要孝敬老人,尊重老人,并委婉告诉人们,人人都要经过老年这一阶段,孝敬老人也是尊重自己。

过去,有人用这首《老来难》写出一个老人拄杖的画像,形象逼真,农村人贴在屋里,用来提醒人们的孝敬心,久传不衰。

5、报母恩

母亲,对我们恩重如山,“知母恩报母恩”才是我们最应该要做的事情。在河南坠子的传统剧目中,有一部经典剧目《报母恩》,讲述的就是关于母亲的伟大,行孝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6、十大劝

乡亲们,你要听了我的劝,我劝你多劳动,多生产,多打余粮多存款,若是有德又有才,国家提拔任高官,当了官要清正,作弊受贿骂名担,当官要学包文正,万古千秋美名传,愣不听俺劝,祸到临头后悔难。

7、龙三姐拜寿

故事大概意思是河南有个内黄县,内黄县里出贤人。西关有个刘员外,他的名讳叫刘成文,娶了一妻并一妾,所生弟兄十七人。五黄六月舍茶水,十冬腊月舍衣襟。员外平日爱行善,老天于他送儿孙。

8、吕洞宾戏牡丹

八位神仙各显神通,过海与南极仙翁庆寿。席前吕洞宾调戏女仙,追至蒙石崖下成欢,吕因失仙体。其师用法术使女仙现形,乃千年牡丹一支。命洞宾复修得道。成亲之后,被玉帝所知,命赵公明等天兵捉拿,洞宾远逃,被梁灏所救。梁灏八十岁得中状元,洞宾至五福堂拜谢。

9、郭举埋儿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10、小八义

叙宋徽宗时,落难公子周顺与表兄徐文彪、江湖好汉尉迟霄、唐铁牛、梁山好汉后代孔生、时常青、花云萍、阮英结为小八义,为国除奸,为民除害的故事。

河南坠子名家介绍,河南的坠子名家

   河南坠子 的发展与艺人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正是由于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员,才让坠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在河南坠子的发展中,都出现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呢?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到下文中了解吧。

   赵铮
  赵铮(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赵淑君。祖籍今项城市范集乡小王庄,出生于开封,是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赵派坠子宗师,享受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赵铮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因《摘棉花》一炮走红,成了赵铮的成名之作。自此,赵铮开始了自己创作、演唱河南坠子的全盛期,一直到“文革”开始。

  如果从1951年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创作并演唱豫剧《朝鲜儿女》开始算起,赵铮的艺术生涯足足进行了55年。这55年里,不算其他剧种,赵铮创作、演出的河南坠子就有50余部。

  她的唱片大部分都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只剩下《双枪老太婆劫狱车》、《一片丹心焦裕禄》和《岳母刺字》。除了这3部作品,能见到的只有赵铮创作的曲谱。这些曲谱是赵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和后人创作的,她自己已无法演唱。

  在河南提出“办曲艺教育”,赵铮是第一人。她认为,曲艺要发展,首先要抓文化。不少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偏低,不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唱了一辈子糊涂戏,说了一辈子糊涂书。年轻的曲艺演员要从基础学习,文史、乐理、声乐、器乐都要学,要扩大知识面。

   郭永章
  郭永章,1945年生。民间称呼:“郭瞎子”山东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人、民间坠子大师。郭永章双目几近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善于在坠子书中融入山东梆子、山东枣梆等特色唱腔。

  郭永章对坠子戏有着执着追求,他唱坠子戏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他的坠子戏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

  如今在四省交界地区提起郭永章更是妇孺皆知。赢得了百姓的喜爱。他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举埋儿》等曲目风靡鲁、豫等地,人们百听不厌,郭永章逐渐成为了菏泽民间坠子戏大师。

  郭永章说,他也有一些遗憾,在心里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唱不了几年了,因为现几乎没人愿意学唱坠子戏,他如今没有一个徒弟,担心坠子戏会失传。

河南坠子谁唱的最好?

乔清秀。

乔清秀的唱腔基础来自于乔利元,以梨花大鼓的腔调为骨干,吸收融会河南坠子中最具特色的乐句和音型,又对坠子中的独特腔调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运用,并大胆引进京韵、京口等音乐成分,逐渐形成了“梨花为骨,坠子为肉” ,欢快、俊俏而又圆润的乔派坠子。

乔清秀也广泛学习其他曲种的音乐,但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她和琴师康元林商定,在对唱腔进行规整时,既要使观众听着是自己的调,又要使他们百听不厌。所以,她在学习时更注意融化,更注意化为己有,不论是学习何种音乐,都要求能为她所需,能为她所用。

每逢清秀出场,舞台上也如戏台一样,立即换上绣有乔清秀大名的华丽桌帏。乔清秀身穿白色大褂(有时穿青色或灰色大褂),上绣展翅欲飞的红凤凰,头上梳一条大辫儿,出台几步,对观众弯身一躬,辫子由身后搭至身前,然后一甩辫子一昂头,二目闪烁,气度非凡,未开唱先赢得个满堂好。

乔清秀因他大胆而又略带叛逆的改革而招致了同行的不少非议,一度被人指作“叛徒”坠子,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天津观众山呼般的赞赏与喝彩。洒脱宛润,抑扬吐吞。中州大鼓享佳名,不只神清貌亦清。

从此,乔清秀便以“坠子皇后”的美明,享誉天津卫。

胡中花演唱的河南坠子在哪里?

胡中花演唱的河南坠子可以在CCTV观看。
胡中花河南坠子代表作有:《包公案》《王婆劝架》《西九成投亲》《皇爷私访陈州城》等。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史上所记载的人物事件。
胡中花是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说唱俱佳。表演全情投入,生动自然,情节体现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观众时而被逗得忍俊不禁,时而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豫剧 河南坠子 什么联系什么区别?

豫剧和河南坠子除了都是起源于河南以为没有其他联系。

豫剧和河南坠子区别为:起源不同、伴奏乐器不同、分布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豫剧: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

二、伴奏乐器不同

1、豫剧:豫剧乐队的文场伴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分布不同

1、豫剧: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豫剧

百度百科——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什么,和豫剧有哪些区别?

河南坠子是一种以坠琴为伴奏的说唱艺术,发源于河南,在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方广为流传,因为整场都是用河南话表演,又用坠琴(坠子弦)演奏,故称为“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最早出现是在清朝末年,当时就只是由两个曲种道情和颖歌柳合并起来而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创新,终于出现了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也就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是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的吸收三弦书和山东大鼓的文化和技艺,因此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而能够在每一个传播的城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融入到当地的曲艺文化之中。河南坠子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境内最广为流传的曲艺之一,但尽管如此,它也一直保持着浓厚淳朴的生活气息,是十分接地气的流行曲艺。


与豫剧相比,河南坠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它们同出河南,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河南坠子是民间曲艺,豫剧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的特点就在于口语说唱,即用口语说唱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情感,并且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各态;而传统戏剧则是兼容了说唱文学、音乐和舞蹈等各个方面的以戏剧为表现形式的歌舞表演。

除此之外,河南坠子兼备了说唱的形式,表演者一般为1~2人,要么采取一人饰多角的方式进行说演,要么通过1人或2人演唱,再配以几个乐手进行伴奏。而豫剧则是多人角色扮演,舞台之上各个角色分工仔细,包括但不限于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其伴奏人数更加庞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豫剧要更加复杂,内容更加多样,而河南坠子只需要说唱俱佳,生动简单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