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郑和下西洋一共有多少人??和郑和下西洋翻译全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南幕影歇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下西洋时谁是他的翻译?

马欢
详细见以下

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译官),曾随郑和在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 并到麦加朝圣。马欢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文职人员,担任郑和使团中通事和教谕之职,通事是外事翻译,通晓外国语言文字,进行不同语种的语言、文字的翻译;教谕负责教化番人,传播中华文化。马欢马汉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参加过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下西洋,作为郑和使团的通事,即翻译。
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三次)到访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等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四次)到访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等国。
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太监洪保派遣马欢等七位使者到天方朝圣。
马欢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国王、政治、风土、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纪录下来,在景泰二年成书,名为《瀛涯胜览》。
今南沙群岛北部有以他命名的马欢岛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有没有翻译员?

有,郑和船队翻译员的正式称呼叫做通事。郑和抵达南洋港口时往往会找在当地的华人做向导,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旧港商人施正卿。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他们是如何与洋人进行交流的?

我们先不谈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就谈谈在明朝之前的张骞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玄奘取经之路。这些都是有着与不是本国人民接触的活动,在这些事件里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那么,最大的障碍无疑就是语言不通了。回归正题,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他们是如何与洋人进行交流的?

在很早之前,我国就开始了与外来人民的交流活动,就像张骞去西域创造的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玄奘取经。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来我国进行游玩亦或是传教。随着交往日益频繁,也就兴起了翻译学习的热潮。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向往之情,稍加引导,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慢慢的有了翻译官这一职务。所以,出去带着翻译官,也就解决了郑和下西洋语言不同的困扰了。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也会洋人的语言,只不过只能应付一下日常交流,相对而言水平不高。就像我们出国,用着三脚猫似的英语也能进行交流与生活。而且,凭借着自己对外国语言的大致了解,不会让他们陷于被人欺骗、糊弄的局面。毕竟,在利益面前,其他的事情都会被放置一边,不能经受太大考验。

手势动作,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形式,我们不能忘记。就像你画我猜一样,人们会依据生活经验而得出结论。这也在一些我们表达不了的情况下,帮助我们更便利地解决问题。对于郑和他们来说,面对不太明确的事物前,且无法用语言描述时,就可以通过手势来表达,也不是礼貌。

中国古代翻译官是什么官职,他们需要掌握哪些外语?

古代的翻译官地位不高,主要翻译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

古代的翻译官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可以说是一种很古老的官职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不通,这些翻译官的出现,就是为了破解游牧民族的语言。因为精通各类语言的人并不多,所以有的时候需要翻译好几次,才可以得到比较精准的结果。因此那个时候翻译官有个官名叫做“九译官”,也就是说需要翻译九次才行。翻译官是一种需要技术的工种,但是地位并不高,品阶也不算高。

其实大家知道的和珅,也是一位很厉害的“翻译官”。他并不像影视剧里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是个不学无术的人。相反他本人仪表堂堂,精通多种语言,是深受皇帝喜爱的。他不仅精通满、蒙、藏、汉族的语言,对翻译这些语言十分在行。哪怕是英国人来访,和珅也能接待得十分妥帖。但那个时候,翻译官这个职业也没有引起什么重视。直到晚晴时期,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才出现了“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也就是说翻译官从西周开始出现,到清朝尾声才算是被统治阶级重视了一下。

前期的翻译官主要掌握的还是自己国家中不同民族的语言,到了晚清时期则开始学习其它国家的语言,比如英语、日语和法语等等。语言相通是非常重要的,更有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

郑和下西洋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四次下西洋郑和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与外国人沟通的?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出使"西洋",就是今天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等地.
中国自隋唐之前即有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人,尤以印度语(主要源自佛教传播而来)和阿拉伯语最多.
由此,郑和航海肯定要带着宫廷指派的翻译人员的.
同样,当时中国是超级大国啊,"西洋"地区肯定以学习汉语为风尚的.
想来,他们沟通用汉语和印度语的可能都有.总之沟通是不会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