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罗马帝国的兴衰给后人留下哪些深刻的启示,雅典帝国与罗马帝国兴衰有什么经验教训?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罗马帝国衰亡的启示。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最初爱人」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罗马帝国的灭亡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度的衰弱及劳动力不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罗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对奴隶剥削之上的。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便让其承担繁重的劳动,致使奴隶无法通过繁殖后代来扩充奴隶队伍。且罗马的奴隶主要来自扩张与掠夺,但随着扩张的停止,奴隶资源也就断绝了,奴隶主又不愿在生产技术革新,造成生产衰退,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此外,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导致自耕农破产,农民为求生计大量逃亡,从而使兵源不足,无力抵抗“蛮族”入侵~

雅典帝国与罗马帝国兴衰有什么经验教训

首先,从罗马帝国的建立开始吧,古罗马经历了3个时期,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末期从苏拉的改革开始,罗马的独裁势力渐渐抬头。苏拉虽然进行了改革做了独裁的尝试,但是他并没当皇帝,而是最后选择了急流勇退。苏拉之后,拥护苏拉的一派与共和派进行了斗争,形成了庞培、凯撒、克拉苏的前三巨头。最终,凯撒独占鳌头获得了独裁的权力,但是共和派刺杀了他,凯撒的侄子屋大维与另两名部将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了“后三头同盟”,共和派最终被击败,但是三头同盟也决裂了,屋大维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古罗马第一位皇帝。由于罗马由着长久的共和习惯,大家对独裁都比较反感,所以罗马的皇帝为了更好的统治,便将帝制的外面披上共和的外衣。皇帝并不称为皇帝,而是将罗马第一公民、执政官、大法官、军队统帅、保民官甚至宗教领袖等等头衔集于一身,下面仍然保留了元老院。这样表面看起来像是共和让民众和贵族、官员更容易接受,而实际上拥有皇帝的权力(这种制度有点类似于今天某些国家的元首制,但是罗马帝国的元首权力是相当于皇帝的)。这也为后来罗马帝国的动荡埋下了隐患。然后,再说说罗马的一个王朝吧。屋大维建立帝国之后,罗马帝国进入了第一个王朝时期“朱立亚·克劳狄王朝”。从屋大维起,罗马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继承方式,即养子继承。皇帝看好了某个比较有潜质和能力的年轻人,收他为养子,然后自己死后传位给养子。这个王朝共延续了五位皇帝,由于是帝国之初,屋大维又开了个好头,所以这一时期罗马帝国还是比较强大的,但是内政还是显现出了问题。在第二位皇帝,提比略死后,军队拥立了他的养子卡里古拉继位(注意,提比略并没打算传位给这个养子),这位后来罗马帝国的危机开了个头。最后一位皇帝尼禄是西方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就像我们中国提到暴君大家就想起夏桀、商纣一样。尼禄的胡作非为,导致了暴乱发生,西班牙将军加尔巴造反自立为帝,而元老院却予以承认,尼禄在逃亡中自杀。再然后,说说罗马的全盛时期吧。尼禄死后,发生了四帝争位,镇压犹太暴乱的将军韦帕芗获胜,罗马进入弗拉维王朝时期,这个王朝经历了三位帝王,他们都没能收拾尼禄留下的乱摊子。罗马一直处于麻烦之中,直到第三位图密善死于政变,元老院推举一位元老涅尔瓦登位,罗马终于迎来了全盛时期。这就是安敦尼王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马可·奥勒留,他们就是罗马鼎鼎大名的“五贤帝”,他们每一个都是上一任的养子。图拉真时代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这样良性的养子继承制在奥勒留这位哲学家皇帝这里遭遇了终结,奥勒略虽然能写出《沉思录》这样的哲学巨著,但是却没能挑选出一位好皇帝,他的儿子康茂德继位,将罗马帝国推向了深渊。再再然后,是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时代。从193年康茂德在摔跤比赛中被卫队长杀死,到284年戴克里先登位,短短90多年时间里,罗马皇帝流水一些样的换,先后出现了大约30位皇帝,没有一个是寿终正寝的,不是被军队杀死,就是被自己家人毒死,要不在叛乱中死掉,要不被逼自杀。这一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很多都是军队将领拥兵自立为帝,或者被军队推举上来的傀儡,甚至发生了军队拍卖帝位,出价高者得之。皇权被削弱到了无以复加,元老院也几乎成了摆设,掌握军队的人就是老大。这种状况直到一位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登位才得以改变。再说说戴克里先吧,他登位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著名的就是“四帝共治”由于版图太大,中央集权程度又没中国那么高,一个皇帝统治确实有困难。于是他就将帝国分为东西2部分,各有一位正皇帝,然后2位正皇帝各任命一位副皇帝,20年后由副皇帝继位。戴克里先在位20年,之后自动辞去皇位,让位给副皇帝,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为后来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罗马的中兴打下了基础。最后,君士坦丁之后,罗马有陷入了混乱,还是老问题。知道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正是一分为二,分给2个儿子。公元476年,西部帝国灭亡,东部帝国延续至1453年。

从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中得到什么启示?

灭亡的原因是穷兵赎武,四处征战,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所以启示就是治国不能四处征战,国与国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加重对人民的赋税。

古罗马城的兴衰对当今城市建设的启示

  从欧洲城市发展史来看,雅典的城市文明充分显示了希腊式的民主,以及对平民的关爱。其基础是建立在自由、理性、乐观、世俗、人文等理想与信念之上,因而具有人类文明的崇高性和元典精神。它对整个西方文明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都产生了巨大而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光耀后世的文明遗产。此时最具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建筑是城市广场。广场是希腊人聚集在一起议政、交往的社会活动中心。这个开放的场所不仅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而且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卫城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古希腊鼎盛时期的英雄纪念碑。

  古罗马文明绵延千余年之久。今日的罗马,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遗址:凯旋门、元老院、纪功柱、神圣大道和圆形竞技场。在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条件下,古罗马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建筑,足以证明古罗马的城市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是城市发展的相对沉寂时期。因为,此时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农业为主的日尔曼人,他们的生产方式不需要城市,封建世袭的领地制度和庄园经济成为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所凭借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中世纪城堡时代的诞生。城堡的出现既是封建制的必然产物,也是中世纪公共权力危机和社会无序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外族袭击和暴民动乱对城堡建造之风的盛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艺复兴给欧洲城市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都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城市宗教的束缚而转向对人文、世俗的关注,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性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的城市广场、联排式的多层住房、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园林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建筑和街道构成了城市的主要要素。城市文明体现了“人本精神”的回归和对“理性主义”的追求。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推动西方城市发展的最有力的因素,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这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由于普遍采取大工业生产方式,城市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先为君王、贵族、商业服务的功能,逐渐被围绕大工业生产服务的新功能所替代。工业文明为城市文明注入了新的元素,揭开了城市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在技术及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的环境里,城市变得更加公共性,更富民主的特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创建、拓展,城市居民生活用品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市的近现代生活开始出现。19世纪西欧各大城市改建后形成的格局,在后来100多年间基本上得到维持。如1853——1870年间,巴黎的城市形制基本形成,其后100多年内都没有遭到破环。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在19世纪中叶已经名满欧陆,其风格一直保留至今。

古罗马时期创造的文明不可想象,称之为帝国,对待现在又有什么影响?

古罗马文明的出现大约始于公元前 6 世纪。虽然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很多都是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无可争辩的历史事是,近 10 个世纪以来,古罗马王国繁荣强大,其高度文明影响了全人类,直至今日。

今天存在于地中海附近的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在古罗马文明时代被征服并纳入帝国统治。古罗马早期由国王统治,但在七王统治之后(王权时代),古罗马人管理自己的城堡。当时,一种被称为“参议院”的议会诞生了,国家由议会管理。这就是所谓“罗马共和国”的由来。古罗马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些帝王的兴衰,如凯撒、图拉真、奥古斯都等。在当时,罗马帝国并没有将其广袤的领土置于真正的统一控制之下。最后,从欧洲东北部到南方的数百万蛮族践踏了罗马文明,古罗马帝国从此灭亡。古罗马文明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七大古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欧洲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欧洲在文学、哲学、艺术、科技、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深深扎根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之中。比如荷马史诗的影响渗透到整个欧洲后期文学。荷马史诗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维生素,而后来文学继承了荷马的 DNA 。

古罗马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在地理格局上,古罗马第一次基本统一了欧洲,这也给了欧洲一个共同的文化渊源。军事上,古罗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职业军队,其严格的军团建设制度对未来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法律制度为现代资产阶级提供了武器。德国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以及海洋法系都是从它衍生出来的,奠定了法律的基石。它的理性与开拓精神深深影响着西方价值观。总之,古罗马确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古希腊在西方文明中的作用,一味强调古罗马的作用。

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330年 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
395年 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庭为首都。
527年 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大帝)成为皇帝。
532年-537年 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索菲亚大教堂”。
1054年 教会分裂: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廷决裂,
成为希腊东正教。
1204年 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
1261年 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1453年 鄂图曼突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1180年前后的拜占庭帝国疆域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篡权者亚历克修斯一世开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突厥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这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十字军收复了尼西亚,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虽然亚历克修斯的孙子曼纽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拜占庭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但给帝国带来最大摧残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目的是占领埃及,但威尼斯人获得了领导权。在他们的怂恿下十字军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们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而拜占庭的力量却彻底被削弱了。
拜占庭帝国这时已经三分五裂了: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奥洛加斯王朝统治。1261年他们收复君士坦丁堡,战败了伊庇鲁斯,恢复了帝国。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把他们在亚洲的敌人忘了。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穆斯林内部分裂。当鄂图曼帝国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鄂图曼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庭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庭的居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数人宁可拜占庭死亡。他们看着鄂图曼帝国将剩余的地域蚕食。
1400年前后的拜占庭帝国疆域一开始鄂图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克服它。但随着炮的出现,这堵墙不能再保护这座城市了。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穆哈默德二世将自己看做是东罗马帝国的合格的继承人。到12世纪末,小亚西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都已经紧紧地落入鄂图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了。
此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为东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将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继承人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继承人,是第三个罗马帝国。一直到20世纪初它们的覆亡,鄂图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理继承人。
拜占庭帝国在将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却是他的教会。早期拜占庭的传教士将东正教传给了许多斯拉夫人。到今天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人信奉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年代和灭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义为中世纪的开始和结束。

罗马帝国的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

罗马帝国的兴衰完全符合中国人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影响及意义?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取缔所有异教,基督教成为了帝国的国教。基督教成为国教后,罗马教会就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部门或机构,受皇帝的管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开始在在政治上脱离罗马帝国的控制,并逐渐走向他权利的顶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依然和当时意大利的统治者日耳曼的东哥特人保持距离,仍臣服于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但是,由于罗马处于日尔曼蛮族的政治军事影响之下,加之距离遥远,使君士坦丁堡要实现对罗马教皇的有效控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日尔曼人入侵期间,或在罗马行政机构撤退或失控的地区,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地区硕果仅存的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当时它代表了罗马和基督教的古老传统,它屹立于日尔曼人入侵造成的废墟上,似乎是蛮族无法摧毁的永恒之城,因而在5-6世纪之交时,罗马教会将大批罗马遗民聚集在自己周围。这大大提高了教会的威信。罗马教会因而开始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

53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攻灭东哥特王国,重新统治意大利,罗马教会重新回到了罗马皇帝的控制中,从此直到8世纪中叶,罗马教会一直在拜占庭皇帝的控制(或者说是名义上的控制之下),其间绝大多数教皇均系叙利亚人或希腊人,而当时的教皇也不得不屈从于拜占庭诸皇帝的武力统治,那时的教皇们若不顺从,即会被遭到皇帝的囚禁。但罗马教会最终还是彻底摆脱了拜占庭皇帝,并和君士坦丁堡教会正式分裂,这来自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至6世纪中叶起,日耳曼的伦巴第人开始持续进攻意大利,不断蚕食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地。拜占庭的势力在意大利日趋于衰颓,大约在公元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了拜占庭意大利的首府拉韦那。拜占庭势力被赶出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这事虽使罗马教皇遭到伦巴第人的极大威胁,但也使他们脱离了对拜占庭皇帝全面的隶属关系。

二是,717年,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军区总督立奥击退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后,强迫狄奥多西三世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称立奥三世(717—741年)。开创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97年),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但是当时拜占庭的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为了打击教会,于是立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这就是拜占庭历史上著名的“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此时的罗马教会,坚决反对这项法令,和拜占庭帝国公开决裂。731年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三世宣布开除立奥三世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立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在拜占庭的“破坏圣像运动”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843年,当时的拜占庭皇帝狄奥多拉宣布重新恢复圣像崇拜才告终止,这117年的“破坏圣像运动”,使罗马教廷和拜占庭皇帝彻底决裂,也造成了东西方教会的完全分裂,从此,欧洲的两大阵营壁垒分明。

最后,对罗马教会的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法兰克人。公元739年伦巴第人在国王留特普兰领导下企图征服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三世依靠求助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击退了伦巴第人对罗马的进攻。公元754年教皇斯蒂芬三世为了逃避伦巴第人,越过了阿尔卑斯山投靠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双方缔结了一个双赢的协定:丕平为教皇提供军事保护;而教皇则正式承认丕平取代墨洛温王朝的傀儡君主,获得国王的合法称号。754,756年,丕平两次出兵翻越阿尔卑斯山,打败了伦巴第人,并从他们那里夺取了意大利中部以罗马和拉维纳为中心的大片土地,丕平为了答谢教皇对他王位的认可,把这片土地包括拜占庭总督在意大利的全部辖区赠给了教皇,这就是著名的“丕平献土”,教皇国的成立,意味着罗马教会同东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的正式分离。

为了使教皇国的立国合法化,法兰克人(应该就是丕平及其部下)伪造了一些极其重要的文件,例如:“君士坦丁的赠予”,把它说成是罗马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一项教令,大意说,当他创建新罗马(指君士坦丁堡)时,他曾将旧罗马以及其所有的西方领土赠给了教皇。作为教皇世俗权力基础的这项馈赠竟被以后中世纪的人们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文艺复兴,伟大的佛罗伦萨历史和语言学家洛伦佐*瓦拉(1406-1457年)才将这份文件辨伪,斥为赝品(见笔者的《漫谈欧洲文艺复兴》)。奇怪的是,洛伦佐*瓦拉竟被当时的教皇尼古拉五世任命为教廷秘书,原因是教皇太热爱拉丁文了,因而对当时文艺复兴的拉丁文大师洛伦佐*瓦拉爱不释手,这是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