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广东这座古城有国内第一“牌坊街”古迹多达700处却少有人知,潮州儒林第「科普」和儒林第七至第十回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安之若素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潮州儒林第多吗

潮州儒林第多。潮汕地区有很多大夫第、儒林第、资政第、司马第……这些在古时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些古建筑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维护,逐渐残破。

广东这座古城有国内第一“牌坊街”古迹多达700处却少有人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潮州市,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而得名,作为广东的“东大门”和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潮州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起,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郡、州、路、府所在地,其厚重悠长的人文 历史 ,给这座古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坐落于潮州市内的潮州古城,是广东省第一批获得“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荣誉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相比国内其它被搬迁一空的“古城”,至今仍有十多万人在潮州古城内生活,星罗棋布的700多处 历史 古迹与市井生活融为一体,行走其中,让人有种穿越 历史 的恍惚感,因此又被誉为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潮州文化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菜、潮绣,潮州瓷器,潮州木雕等为代表,形成独具一格的 旅游 文化,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然而大多数游客对这座古城的印象,更多来自于“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古韵悠悠的牌坊街和鲜嫩可口的潮州牛肉火锅。

牌坊,是封建 社会 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据潮州地方文献记载,潮州古牌坊始建于宋代,在最鼎盛的明清时期,潮州城中建有石牌坊150多座,大多为进士、状元、尚书等设立,这些牌坊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堪称全国之最,潮州古城因此也被誉为“牌坊城”。

由22座牌坊组成的牌坊街,全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曾经这条街上的牌坊多达39座,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牌坊基本都被拆除,如今已复建了22座。牌坊街两侧是南洋风格的骑楼式商业街,各类商家鳞次栉比, 美食 店铺更是诱人,潮州手打牛肉丸、芋泥饼等潮州小吃都极具特色。

牌坊街的甲第巷,在古代是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街巷里的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大多由豪商大贾所建,建筑风格透出浓厚的儒雅之气。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使老建筑显得斑驳老旧,身处其中,仿佛穿越回到明清时期,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位于牌坊街前端的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寺院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能看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和游览胜地,被誉为“粤东第一古刹”。

韩江是潮州人民的生命源泉,横跨韩江东西两岸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桥长518米,自古就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和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值得一提的是,广济桥是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18条梭船浮桥组合而成,在方便韩江两岸交通的同时,也兼顾了韩江水道的通航需求。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重修广济桥时,铸造了二只铁牛,分别置于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数百年来,摸铁牛成为潮州人来广济桥最喜欢做的事,人们相信摸了铁牛可以带来好运气,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潮州牌坊街十巷,其中有五条曾被称为“富人巷”,很多游客没走过

提起广东 旅游 ,不得不说潮州古城,潮州古城最热门的 旅游 打卡点是牌坊街、广济桥和古城墙。每到节假日,牌坊街总是人山人海,场面比过年赶集有过之而无不及,和牌坊街呈90度角相连的“牌坊街十巷”却少人问津。

牌坊街十巷有五条过去是平民居住的街巷,北面靠近开元寺的五条则是各路名人权贵的聚居地,是城内曾经最有名的“富人区”和豪宅区。

牌坊街“富人区五巷”包括甲第巷、义井巷、灶巷、猷巷和兴宁巷,其中大宅最多、人气相对较旺的是甲第巷。

甲第巷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和建筑规模,巷子的长度不足200米,但宅院的数量却达到了数十座,有些宅院大门紧闭,只能通过外墙的壁画和大门之上的石刻猜测主人家曾经的显赫程度,部分老宅分租给商家开客栈,好的方面是修旧如旧,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得很好。

甲第巷较有代表性的宅院、园林有半园、大夫第、资政第和儒林第等,从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文气。

在牌坊街五条“富人巷”中,兴宁巷的名气相对不大,现存的房舍从外表看起来相对普通,不过巷子里的大夫第却特色明显,这座建筑始建于清末,坐北朝南格局,三进宅院带一后包。

兴宁巷很多建筑都大门紧闭,唯有大门两侧和门顶的红色对联,以及看起来不算残旧的大灯笼告诉途人这里并非无人打理。

义井巷坐落着数座古风宅院,吴祥记的风格典雅细致,主人的一生上演了自强不息的戏码,从摆地摊卖货发展成为一方富翁,其建造的吴祥记宅第耗资黄金二千两,被民间称为“皇宫”。

灶巷和猷巷是最接近开元寺的两条巷子,灶巷过去是开元寺的厨房所在地,猷巷是存放香油的地方,从两条巷子的名字可以发现端倪。

灶巷全长302米,朱宅、翰儒院等宅院是风雅建筑的代表,这里还有建于明末的文林第和22号住宅。

从宅第门口的彩色绘画可以看出当年富贵人家的审美情趣,这些彩绘以民间传说、 历史 典故为主,在明朝到民初时期的潮汕地区很流行。

猷巷是牌坊街十巷中最靠北的一条,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的“翁氏宗祠”曾设立于此。主体建于清代末年的27号庄宅,以及侨商建造的40号“庆德流芳”陈宅都是猷巷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

猷巷很安静,平时难得有游客到这里来,它的传奇需要仔细去了解。

潮阳西胪乡的住宅内外门匾写的是什么?

  特别值得一提,最能体现宅主的地位和文化取向的是门楼上方突出的门匾字。这些门匾字楷、草、行、篆、隶等字体应有尽有,各具姿态,蔚为壮观。门匾字是依据主人(或祖先)的地位来书写。祖先或本人当过官或考中科名的,则写“将军第”、“太史第”、“大夫第”、“骑蔚第”、“观察第”、“通奉第”、“资政第”、“方伯第”(明清称布政使为方伯)、“进士第”、“探花府”、“解元第”等;家族人才辈出,代代出有作为、有文化的人士,则写“儒林第”;普通百姓只求身体长寿、与人为善、一家和顺、住宅吉祥,于是就在门匾上写“寿里”、“仁里”、“居安”等字。有些人家为让人们知道其姓氏以及家族的根源或发源地,便在门楼的牌匾上赫然刻着诸如“颍川旧家”或“颍川世泽”表明其姓陈,“九牧世家”表明姓林,“江夏世家”表明姓黄,“高阳世家”表明姓许等姓氏门匾,表达各姓潮人对故土的怀念并凝聚族人的寻根情结。
  潮汕民居门匾字大多出自名人名家之手,如澄海隆都镇陇美乡的“黄氏家第”(俗称“状元先生第”)出自潮州文状元林大钦之手(落款为“门人林大钦题”);潮安庵埠镇官路村的“张氏家庙”四字墨宝,出自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之手(其落款为“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兵部尚书门下眷生东涯万达拜书”);潮安龙湖的“许氏宗祠”四字门匾为明代潮州大儒书法家吴殿邦所书等。这些出自名家名人手的门匾字,是十分珍贵的墨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值得认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