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季汉浪漫的理想主义,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生活什么意思?,以及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有什么特点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同为三国名将,作为灭蜀功臣,邓艾为何名气远不如姜维大呢?

从刘备弃草鞋创业开始,到三足鼎立而后孔明数次北伐,再到姜维辅佐刘禅还硬着头皮顶魏晋,整个蜀汉都散发出一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确实可歌可泣。姜维没有大量的军队,并且容错率极低,没有战略纵深,回旋余地太小。姜维就是早看出来是死局,拼命北伐的。

姜维的人品志气忠心都是非常优秀,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但毕竟还是能力有限,季汉内部也没有能帮助到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陈祉死前帮了他一段时间,死后几乎都想扳倒他),季汉灭亡姜维当然有锅,但并不能苛责姜维太多。身为降将,临近死局还能想出勾引钟会叛变倒打一耙重新复国的,纵观历史也没多少了。

一统天下的灭国战,讲究的是实力碾压强兵灭国,相比一般战争并不依赖战术上的奇谋,司马昭灭蜀的剧本里,原本就没有安排邓艾同学的个人秀。而邓艾事先并不赞成出兵灭蜀,甚至还在散布蜀汉不可战胜论。

因为邓艾从战场的角度来看,在陇西和姜维鏖战多年互有胜负,算是旗鼓相当。要把这种有蜀地天险加成的对手灭掉,是非常困难的。

但司马昭和他的谋士们看到的是战场之外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蜀汉内部连年用兵庙堂不和,姜维沓中避祸。甚至当时出使益州的吴国人都看得出蜀汉将亡,所以司马昭看准时机,出兵灭蜀,以建立巨大功业巩固司马家地位,招揽曹魏功勋子弟。

看兵力分布,司马昭安排邓艾诸葛绪率领陇西各路人马约6万人以优势兵力去沓中困住姜维。普遍认为姜维所带蜀汉主力大概4万人。作为灭蜀主力,同时和世家大族分享灭国之功,钟会率领超过蜀汉全国兵力的12万大军,里面塞满了曹魏的功勋子弟,甚至在曹魏军界早已没有影响力的许褚庞德的儿子都带上了。另外,司马昭和贾充在长安还有援军,可见司马昭深谙一统天下的灭国战,邓艾能够战胜姜维,完全是司马昭的军力部署和策略导致的。

姜维在阴平那里输了邓艾一手纯粹就是刘禅给坑的,姜维事前提醒刘禅防守阴平,结果刘禅信了黄皓的鬼话没有加强防守,南中的霍戈打算北上支援成都被刘禅拒绝了,而且永安的阎宇也在向成都飞奔,那会虽然成都兵没多少但是好歹还有雒城和成都这俩坚城可以防御,而魏军后方还有汉城乐城两颗钉子没有拔掉,咬一咬牙说不定就能挺过去。姜维继承了丞相衣钵,继承了蜀汉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理想主义,那种悲情壮烈确实让人心疼。

是不是蜀汉迷是理想主义,曹魏迷是现实主义0

都是现实主义,只是蜀国方针一开始就走的人和路线,这是既定国策。

为什么作为胜利者的邓艾,拿下来成都灭了季汉,但是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呢?

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他常年防范姜维,最终拿下蜀汉。为何后人对他的看法低于姜维呢?

首先就是不臣之心。邓艾在蜀地未经请示司马昭或者名义上的主帅钟会,擅自做主,委任地方官员。这在《三国志》上都有记载。这样的人,会被后世的帝王宣传吗?这样的人,会被后世的百姓认可吗?

反观姜维,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这就是忠君爱国的表现,这样的人,不表扬他表扬谁?

其次就是出身不同。邓艾是寒族出身,以屯田起家,打仗厉害,搞军屯也厉害,但是他对官场结党一套不感冒。邓艾在蜀地建下大功,得封太尉,这引发了司马昭宠臣们的不悦、仇视甚至排挤和诬告。

再看姜维,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由此可见,本身的地位就是很高的,也就是出身士族。面对这样的人,那些重视门第出身的,当然会选择姜维加以宣传。

通过上面的比较就会发现,后人在评价的时候不一定就会按照功绩论英雄,有可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谈论。你若是邓艾,你会怎么做?

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生活什么意思

追求浪漫的极致主义的人,最终还是没有遇到浪漫,在现实生活中不停徘徊。
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生活,指的就是这些追求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在年龄到了之后还是败给了现实当中的各种琐事,之后就不相信浪漫了。
现实生活指的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生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理想主义是一种悲哀。

和表达喜悦之情相比较,我更擅长表达悲伤、哀愁,我的词库里这样的词语更多一些,这可能注定了我的命运不济。

理想主义是对自我的否定 。所谓理想主义,是因为知道有些事做不到,但仍怀憧憬和希望,美好的事情未必不能实现,是因为暗示了一个前提,自己做不到。一向以理想主义自居的自己,忽然在冥冥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结局, 悲哀如洪水般袭来,让人在毫无准备下进入了窒息的状态 。

如果说理想主义是一种悲哀,像摆脱不了的阴霾,那浪漫主义就像徐徐地春风,让人放松。

喜欢“想和你去吹吹风”,我喜欢四月天里晚间的风,清凉且温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最大的区别, 在于浪漫主义不属于结果论 。

浪漫主义,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

知天命,尽人事。

太多无奈,浪漫不起来,慢慢来……

为何现在很多人开始讨厌刘备与宋江,反而开始喜欢曹操、李鸿章之辈?

因为随着越来越多解读三国和水浒的文艺影视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刘备和宋江都比较虚伪,而曹操和李鸿章作为乱世枭雄,也有真性情和迫不得已的一面,所以不少人反倒喜欢曹操和李鸿章。

其实真正读史书就会发现刘备在三国乱世中真的算得上是一个仁义之君,曹操和孙权都屠过城,而刘备却从来没有对老百姓大开杀戒过,所以三国时期刘备的名声是非常好的,他每到一个地方离开时,百姓都不舍得让他离开,现代人不喜欢刘备不少是受《三国演义》影响,比如里面的动辄就哭,摔孩子等一些片段,给人的印象非常虚伪,真正的刘备要比演义中的更英雄。

宋江在小说中是个及时雨的影响,他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名气传遍江湖,上梁山后却心系朝廷,最后接受诏安,在书中属于那种忠于朝廷却被奸臣陷害的悲情英雄,但是现在人会思考的更多,比如他假公济私,卖兄弟们的人头博前程等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解读方式。

曹操身为一代枭雄,他杀过很多人,屠过城,杀过俘虏,但是同时他也做过同情百姓疾苦的诗歌,在很多地方表现的真性情真英雄的本色,经过易中天百家讲坛“可爱的奸雄”这种观点更是深入人心。

李鸿章在我们上学时是以卖国贼的丑恶嘴角出现的,但是随着现在人们接受历史史料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李鸿章卖国的背后有不得已的苦衷,他更多的是替慈禧,替那个黑暗的王朝背的黑锅,所以会有不少人同情和理解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解读都是因人而异,也会受到一些时代主流观点的影响,真正的历史真相,需要每个人在阅读历史史料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来做出客观评价。

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1、起源不同:

理想主义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密切相关。它是政治性的,更倾向于社会未来的愿景和世界和平的蓝图。理想主义蕴涵着创造大和谐世界的最高愿望,或者是建设一个“乌托邦”世界的期待,也与现实脱节。

浪漫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或者说是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与浪漫主义恰恰相反。浪漫主义无疑是感性的,强调直觉、想象和感觉。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注重从主观的内心世界出发,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情追求。

2、意义不同:

自我追求理想,充满热情,飞蛾扑火式的不屈不挠的决心。我认为浪漫主义不是这样的。浪漫主义是关于接受现实和美化现实。对未来的愿望是“梦幻”的。

狭隘的理想主义害死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比如,凡是结过婚有伴侣的人,都有一个不吵架的理想,婚姻总有爱情一样的激情。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理想化太多,产生太多极端矛盾,理想主义害死人。

但浪漫主义并非如此。浪漫主义既有脱离现实的自由,又有依附于现实的理性。在可能的范围内做一个浪漫的人,选择可以选择的,创造可以创造的,不抱希望和虚荣,才能真正的洒脱和浪漫。

浪漫并不以“褐色功利主义”为追求标准。反其道而行之,同时又离不开实际的经济基础。往往越是铜臭的人越是低级的尴尬,越是浪漫的人越是洒脱。

流派发展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1798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