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国家鼓励运用什么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优先向什么倾斜?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什么地区倾斜。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秋水潺潺」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家鼓励运用什么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民办学校的发展给予资助,对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表彰。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资助资金、出租、转让国有闲置资产等措施,扶持民办学校。

第四十六条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十七条民办学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

国家对捐赠财产给民办学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和表彰。

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金融机构以信贷方式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事业。

第四十九条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安排相应的教育经费。

第五十条新建、扩建民办学校,由人民政府依照有关公益事业用地和建设的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十一条投资者在扣除办学成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发展基金和其他必要的费用后,可以从办学余额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取得合理收益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十二条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举办民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

扩展资料: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国的理念的策略和加强国家战略通过人力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并确保人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继续优先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国家基本教育国策是什么?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提到的]

促进公平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

“择校热”、“占坑班”、“条子生”……这些在大城市里年年上演的戏码,近年来有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近日有媒体报道,南通大学学生鲍棋倩利用寒假时间在家乡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调查发现,当地“择校”之风盛行,一些学校甚至将收取“择校费”当作生财之道,令学生、家长苦不堪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尖锐地指出,“择校年年禁,家长年年择”,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尚不均衡,逼得家长们“要想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得让他们提前上战场”。

普遍接受高质量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首次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国家资助政策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推进义务教育校标准化建设

让学校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

当前,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已成为阻碍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障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首先是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排在十大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首,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师资、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

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改变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据杜玉波介绍,去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投入83亿元,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今年的政府财政预算中,也安排了165.14亿元用于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他表示,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也要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部近日与北京、辽宁、广东等16个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省承诺在教育部支持下,按年度逐步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杜玉波说,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会有很大改观,学校会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与城镇或发达地区教育上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

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事教育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

学校基础设施差、教职员工待遇低,是城市和乡村大多数学校留不住人、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一线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城市打工,也不愿到农村地区任教。而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普通校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事业部分的“详细路线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和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国家对近年来加紧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陆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等做法的肯定和强化。

“十一五”期间,部分省份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湖北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7年来共选派省内外281所高校的16446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充实到13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大规模开展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培训工作,第一期就培训了87个县

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三个优先是什么

三个优先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优先”战略,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前提。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物质保证。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这是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社会保障。

扩展资料

实现三个优先需要改善的措施有:

1、将投入更多地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倾斜,破除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2、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坚持将提高教师待遇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3、增强教育行业的职业吸引力。

4、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过集聚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学校高位发展,借助高层次人才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

5、努力让教育成为毕业生首选的行业之一,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从教。具体可以从人才供需比、教师职业的受关注度排名等指标对教育行业吸引力进行考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教育优先发展的三个关键指标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父母充满担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现实吗?

是不现实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差,农村的小孩特别的少,农村很多人都不是特别注重教育,教育资源不可能向农村倾斜。

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赵为粮: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