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哈哈娱乐网给各位分享古代医者小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医者,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医者?

魏晋间的名医王叔和(暮年当过西晋的太医令)写成的《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理论基础。他的同时代人皇甫谧(215~282)是当时最有名的民间医学家。在他去世的两年前(280),晋的大将王(206~286)强大的水军船队沿长江而下吞灭了吴国。皇甫谧对晋以前的针灸学作了系统的总结,结合自己的从医体会写出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这是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经典专著,对后世的针灸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

古代医生判断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多人抛开中医的理论,以单纯的医疗实践来解释药物的性味是不确切的。简单的理解为“入口知味,入腹知性”,必然有失偏颇。实际上,药物的理论支点还是根于中医阴阳理论和中医整体观念,现将收集到的资料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气味是判断药性的主要依据

这里的气和味是分开谈的,气可以理解为鼻子闻到的气味;味是口中尝到味道,鼻与口上下之间也要分阴阳,中医认为鼻吸天之清气,属阳,口尝地之五谷,属阴,所以,《内经》说“鼻通天气,口通地气”。

气为阳,味为阴~《黄帝内经

气味偏盛的药物,多属阳,升浮发散而走表,走阳经,走六腑,药性多性温或微寒。味道偏盛的药物,沉降收敛而有里,走阴经,走五脏。药性多性寒或微温。气味俱盛的药物,升降兼备,表里通入。气味俱薄的药物,多轻浮走上,走而不守。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黄元御。

1.气属阳,阳主动

①气味清香柔和,为气之薄,属阳之阳,可作用于体表上部,升浮发散以驱邪。药性多微寒或微热,例如荆芥,防风,羌活,菊花,陈皮,柴胡。

作用到体表的药物,因肺主皮毛多入肺,发散走窜的药物,有疏泄之作用,多入肝。

②气味臭浊浓厚,为气之厚,属阳之阴,可作用于体内下部,沉降运动。药性多大寒或者大热。例如大黄,芦荟臭浊通下,附子,肉桂,气味辛辣,入下焦温阳。

作用于体内的药物,因脾肾为先后天,多入脾肾。

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黄帝内经》

③气味辛辣者,属发散走窜,振奋阳气,例如生姜解表,细辛通经;

气味甘香者,如炙黄芪,炒白术,炒扁豆,均能补气,补脾胃中焦。

辛甘发散为阳

气味酸者,有收敛之性,山茱萸,五味子,石榴皮均可收敛。

气味苦者,有涌泄之性,例如黄连。

酸苦涌泄为阴

黄芪

2.味属阴,阴主静

①味道属阴,以五味配地之五行,味辛辣者,禀赋金气可收敛下降,例如生姜止呕,薄荷疏肝是以辛辣味行金以制木。

味酸入肝,主温升,例如山茱萸温养肝脏,以振作精神。

味苦入心,主火热,苦味轻的药物,属心火之本性,因火性炎上,药性温燥而升,例如淫羊藿,锁阳,防风;苦味极重者,物极必反,反而沉降通泄,例如黄连,龙胆草。吴茱萸苦而气味辛辣,禀赋阳性,虽然降逆,但药性温热。

味甘入中焦脾胃,土爰稼穑,主温养,可升可降,例如:黄芪小量温养而升,大量温养而降。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清.徐灵胎。

麻黄

④质地清轻的药物,花类叶类入药,多升浮发散,主运动属阳,作用于体表皮毛,多入肺经,药性性温或微寒。例如麻黄,浮萍,荆芥,防风,苏叶,菊花,桑叶。

苏叶,色紫赤,枝叶空通,犹如卫气昼行于阳而夜行阴,叶能发汗者,血液之汗也~清.张志聪

⑤质地沉重者,多有潜阳降气,药性属阴多寒性,例如赭石,磁石,牡蛎等。

⑥药用部位为根茎,需要滋养地上枝叶,多是向上升的运动力量,主温养,发散,例如黄芪的温养,羌活的发散。

⑦药用部位为种子,有瓜熟蒂落之势,作用力量多向下,有降气化痰收敛的功效,例如,苏子,白芥子,牵牛子降气通下,金樱子沙苑子收敛肾气。

综述:古代医者用气,味,形,质综合分析每一种药物,在结合应用经验确定了中药的性味功效,药物常一药而多用。

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谁?

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扁鹊。

=============================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 。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 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扁鹊

中国古代的医生,为何地位会那么低下?

在古代,医生这个职业真的很被人瞧不起,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去当医生。大家都知道,古代,封建社会,对自然科学嗤之以鼻,相反,对没有用的神明鬼学倒是迷信的很。在古代,很多人宁愿拜神明,也不愿意去求医。古人将职业奉为四类,即“士、农、工、商”,高贵程度依次递减。医生、大夫,属于“工”这类,属于技艺类,现在的建筑师、歌唱家之类的在古代都属于“工”,地位不高。

而地位最崇高的便是“士”,也就是读书人,读书便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便有机会金榜题名,就可以出仕为官、光耀门楣。而“农”就是农民,那时候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有了粮食,国家才能发展。地位最低的就是“商”了,这我们可以从太多的地方了解到。再说回医生这个职业,其实也不是每个朝代都不重视医生。

宋朝的时候,医生的地位有所上升。众所周知,宋朝,是我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没有哪个朝代,哪个时期能比得上宋朝,宋朝是文人墨客的天堂,同时也是“工”这个等级的人们的春天。像乐技、杂耍、相扑这些职业都相继发展起来,医生也被人重视,这也是因为范大学士范仲淹说过的一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才把医生这类人推到了大家的视野中。

虽然我国古代不重视医生,但是该发展的还是发展了,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扁鹊的“望闻问切”,华佗的五禽戏、麻沸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都是令全世界瞩目的璀璨文化。不得不说古代的医者还是很了不起的,在逆境中创造奇迹,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是为我国的历史增添了无比炫目的一笔。

原来古代从医者是这样划分等级的,医生只能排最后!

2018年还没开始,一条新闻就扎碎了我的心。

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假新闻”!

事实上,这是新华社发出的一条真实消息,我之所以怀疑人生,是因为我属于另外那还没有家庭医生的9亿人,这一次我又厚颜无耻的拖了国家的后腿。

拖后腿的不光是我,还有我身边的很多人,大家对这个事儿关注度非常的高,原因就在于生活条件日益变好,我们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这是好事情,也是坏事情。

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好事情,而医疗资源比较有限,各种看病难,这又是坏事情。

古人告诉我们,坏事情是可以变成好事情的,就看我们怎么对待健康这个问题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古人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的。

现在我们生病了,首先想着要去医院,挂号,看病,住院,打点滴。古代的时候,只有药房没有医院,百姓生病的时候,都会喊一句,快去找大夫来。而皇族病了,众人都会大呼一句,快传太医。

这不就是现在所说的家庭医生吗?全都是上门服务啊!

在民间,为百姓看病的多为江湖郎中和救世名医,而医术高明的大夫,大多会被招进宫,为皇家贵胄所用,统称御医,他们的办公场所就是太医院,所以御医往往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

据清史料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看来只能当助手。“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是见习大夫。

原来在古代,“医生”竟然排在大夫中的最低级。

甄嬛传里的温太医,虽然大家都叫他“温太医”,但这个人可以给妃子瞧病开方子,应该是级别比较高的,肯定是御医无疑了!

皇家贵胄的健康有御医保驾护航,那平民百姓的健康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黄帝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意思是,饮食起居和劳作,都遵守自然规律,自然就健康了。现在的大多数疾病,都来自于不健康的习惯。

至于医疗方面,没有专职“家庭医生”,却有很多民间名医,为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例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等,个个医术精湛,流传百世。

他们著有很多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千金方》、《伤寒论》等等,流传于坊间,为家庭健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时至今日,这些经验依然可以为我们所用,未病先养,像宫廷的御医一样,呵护普通百姓的家庭健康。

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其实也没啥可怕的,至于御医,那是皇家贵胄的事儿。皇家贵胄没了,御医也没了,但老祖宗留下的医学财富还在。

传承古人医学精髓,呵护万千家庭健康,我们决定创办御医府,把御医带进千家万户,专注家庭健康!

嬛嬛在“成功”的道路上曾说,“钦天监也得有我们自己的人!”那是因为太医院已经有了她们自己人——温太医。

现在,钦天监已经不在了,我们在御医府等你!

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谁

扁鹊---脉学之宗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起死回生”: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讳疾忌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yùn)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韩非子》

形容古代医学家的词语

  杏林之家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典故出处】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贫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之说。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曰:
  “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子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耧上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传说世有壶翁(约公元2世纪),不知其姓名,一称壶公。“一说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民间传说多有其神话故事。壶翁曾传医术于费长房。记载虽语涉传奇,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壶公、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壶公的事迹传之甚广,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几乎无不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或于诊室悬葫芦为医之标志,今仍有不少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老酒以为,“壶”疑由“葫”、“瓠”因同音通假而来。后世药房有以葫芦为幌子者,药厂亦有以葫芦为商标图案者,又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说。
  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其典概源于此。
  译《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65362.html

古代医者仁心的典故

1、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2、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3、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扑动前肢、鹿伸转头颈、熊伏倒站起、猿脚尖纵跳、鸟展翅飞翔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4、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后来,张仲景成为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  

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内篇属于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他对苦读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  

他说:“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开心学国学】被称为“脉学之宗”的古代医者是谁

B.扁鹊

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