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热心网友都十分关心蔡襄与洛阳桥的传说,洛阳桥的来历??这个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想了解泉州洛阳桥值得去看吗。对此,哈哈娱乐网小编「▁゛Bao」收集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洛阳桥的来历?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

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

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

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

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

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建筑结构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

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

洛阳桥的传说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我国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王实等人开始建造大石桥;至和、嘉祐间,蔡襄两知泉州时继续主持建造,至嘉祐四年十二月(1059年2月)竣工。桥全用花岗岩石砌筑,长360丈,宽1.5丈。桥上东西两旁原立有500根栏杆石柱,28只石狮,桥之东西两侧又建有7亭9塔,南北两端分立4尊石将军,建桥中创造“筏型基础”、“种蛎固基”和“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的浮运架桥法,开辟桥梁建筑技术新纪元。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该桥共进行19次修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晋江池店富商李俊育(李五)独资把桥增高3尺。民国21年(1932年),十九路军又把桥增高5尺,并加筑钢筋水泥桥面至七米以通汽车。现桥实测长731米,宽4.5米,船形墩45座。近年政府拨巨款重修,恢复原貌。 附属文物有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庙、义波祠、蔡襄祠,4尊石将军、6座石塔、各类石刻、碑记64方,和“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蔡襄祠位于桥之南侧,是南宋庆元年间为纪念蔡襄的功绩而建的,现存系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蔡襄撰书153字的两方《万安桥记》碑刻(其中一方仿刻)立于祠中,其文章、书法、刻工被誉为“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