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哈娱乐网网站「无污不够欢」消息,近日,秋瑾浓浓的长发被前面一个刽子手,秋瑾死后为何被下葬十次??引发热议,满江红秋瑾原文译文同样引起许多争议,对此众网友各抒己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哈娱乐网为您解答。

轩亭口的见证秋瑾

有一个名叫单阿和的绍兴人,居住在绍兴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门房,刚当警察就被分配在轩亭口值岗,他是秋瑾被杀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是他在第一时间将这一噩耗报告给周建人和他的母亲鲁瑞:“一看是秋小姐,我不禁心里一惊,浑身发起抖来。杀人我也看得多了,但从来没有害怕过。这次不知为什么,秋小姐我是认识的,人很好。女人也要杀头吗?我抖个不住,赶紧跑开,远远地跑到别的岗哨去。但是,我还是静不下来。天蒙蒙亮,我想再去看她一眼,就到轩亭口,这时,只看到无头的尸体,和地上的一摊血。”单阿和还痛苦地说:“听说还卖了人血馒头。”这对周建人他们一家是一个晴天霹雳。说到买卖人血馒头的事,在当今的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荒唐。不过在清末,有些人患肺痨,这在当时是一种治不好的难症,没有医治肺病的良药。愚昧的人们(包括庸医)以为,吃了人血馒头方能治好肺痨。看样子,鲁迅也了解当时出现的用人血馒头治肺病的“方子”和蠢事,他在著名小说《药》一文中已有生动的描绘,笔者也毋庸赘述了。其实,类似的愚昧事情在外国也发生过,如俄罗斯,就有用绞刑处死犯人的绳索烧成的灰作为药来治病。杀害秋瑾一事激起人神共愤,知府贵福等涉案人员,后来要么没有好的下场,要么没有好日子过。杀害秋瑾的刽子手名叫杨阿嘉(音),自知罪孽深重,他晚年出资建造绍兴南渡桥等算是赎罪了。

历史上伟大的女性故事作文700字数

难忘秋瑾  
  又是一场雨!雨水打在了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的一尊白玉雕像上,秋瑾的雕像凝视着祖国大好河山。远远的,似乎传来了孙中山的语音:“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山风哭了,所以化为泪水,想洗去那往日的沉痛;湖水痴了,带起阵阵血浪,述说着往日的离合;绿草醉了,轻轻地摇晃头颅,沉浸在昔日的梦中;惊雷怒了,霹雳震天响彻云霄,只为那一段千古冤情。  
  休言女子非英物  
  秋瑾虽为女儿身,但一句“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便表现出了她那忧国忧民的性格。一首《满江红》,一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更是将她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可她仍努力参加革命,报效祖国。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夜深风露也寒凄  
  1910年春,秋瑾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同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准备相继在安庆与绍兴举行武装起义。同年7月10,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要来抓捕,她安排所有同志离开,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说过:“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果然,大通学堂剩下的最后一个革命者是女儿身的秋瑾。只可惜,7月15日时,这位革命者光荣牺牲。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犹是依依远送人  
  秋瑾的头颅搁在刽子手的刀下前,向着世界最后的一瞥,那种目光,一定是母性的,柔情的。“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倘若得遇知己,秋瑾血液里铁马冰河的浓度是否得以稀释?这种畅想,令人心惊,我们无法想象,庸碌在脂粉堆的秋瑾。革命前的秋瑾,冷下心肠,与夫儿划清界限;为了引领女同胞走向高处,她抵制脂粉、嗜着男装……而在生命的倒计时,她恢复成儿女情长的女人本色,作书别亲友,秋瑾的亲情含量从未因革命而锐减;临刑不脱衣带,可见,她的性别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在男性化的着装与行动中,从头至尾,她都是一位女人,一位美丽的、高贵的女性……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被捕后,未作任何口供,仅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诗人陶澹如的诗句成为了秋瑾留给世界最后的回忆。  
  “秋风秋雨愁煞人”总令我想到《红楼梦》中的那份凄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以及秋瑾本人的句子: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引晚风?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一轮蟾魄净娟娟,万里长空现晶奁。照地凝霜珠结露,浸楼似水玉含烟。  
  莫思回首,明月当头。只是晚风不识愁,无语寄风流。  
  叶绿痕按:  
  壮志诗情,宛然如画。
  这一篇写得相当潇洒。摒弃冗沓的连续叙事,单单截取几个经典片段来写,这正是我以前说过的“离散叙事”。  
  分析全文,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
  “休言女子非英物”写秋(秋即秋瑾,秋瑾即秋)之声,“夜深风露也寒凄”写秋之影,“犹是依依远送人”写的是秋之眸,“秋风秋雨愁煞人”写的是秋之神!
  如此构思,既合各句诗意,又能提升文章层次感。

秋瑾死后为何被下葬十次?

女侠秋瑾,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是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秋瑾不仅生前伟大,死后还经历了十次安葬。

秋瑾遇难前,已经通知家人防范,亲属疏散到附近乡村。当她遇难消息传来,亲属躲进深山,恐遭株连。所以秋家无人收尸,后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收殓,后缟葬于绍兴府城外卧龙山西北麓。这是秋瑾的首葬。

两个月后,秋瑾兄秋誉章秘密雇人,于1907年10月,将秋瑾遗体挖出放入棺木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暂放。可是不久,殡舍主人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便令秋誉章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以草扇盖其上掩遮日晒雨淋。这是秋瑾的二葬。

秋瑾生前结拜了两个姐妹,叫徐自华、吴芝瑛。她们得到秋瑾死讯,悲恸欲绝,发誓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1907年徐自华在西湖边上买了一块地,随后她又赴绍兴,至秋瑾家,安排迁葬。1908年2月,秋瑾棺厝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此为三葬秋瑾。

当年10月,清廷御史常徽即上折奏请平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与徐自华等人,很快从北京发出了“查照办理”的朝旨。吴、徐二人闻之毫不畏惧,后清政府并没有惩办具体人,但强令秋墓迁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将西湖畔的棺梓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翌年秋,由其夫家出面,棺骨被远迁湖南省湘潭昭山,与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辛亥革命成功后,在长沙岳麓山建烈士陵园。1912年夏,湖南政府把秋瑾墓迁葬于此,后来黄兴、蔡锷等相继落葬那里,这便是六葬。

但是浙江革命党人没有忘记秋瑾,要求将秋瑾归葬西湖原址,后经民国政府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原墓地,并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这算是七葬秋瑾,人们都会认为秋瑾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1964年,秋瑾、徐锡麟墓被迁到鸡笼山,第二年,又再次复原,秋瑾遗骨遭到七上八下的第九次折腾。然而随后又被平坟尸骨草草处理,所以这次不能算一次迁葬。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是女性尸骨,经有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西湖之畔。这次,鉴湖女侠终于得到了安息。